中医诊脉
诊脉又称切脉,是中国医学一项独特疗法,是中医所谓(四诊) (望,闻,问,切)之一。
据中医的理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骨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判断病人的生死,调理虚实。
脉诊,又称切脉,俗称搭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鹊也。)明确指出鹊是利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第一人。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曾学医于长桑君,善用各种方法治病,他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
传说当时赵国的赵简子有一次得了重病,已经昏迷了五天,国中的官员都很焦急,就请来了扁鹊。扁鹊通过脉诊,断定赵简子病是由于血脉不通畅造成的,很快便将他治好。
当时的人都认为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实际上,扁鹊是通过脉诊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中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了。
诊脉法是中医诊断学上一大创造。据(黄帝内经)记载,有三种诊法,后世采用的是其中之一的(寸口诊法)。
腕部挠动脉搏动处,可分为(寸,关,尺)三部,以挠骨茎突(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中医切脉检查患都的脉象,用中指按(关),食指按(寸),无名指按(尺)。
他们认为左手脉象与肺,脾,命门(肾阳)相应。常人无病为平脉,医都依平脉作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病脉......
切脉时,用不同指力候测,叫做浮取,中取,沉取,由轻按而重按,细心体察。
中医诊脉
中医诊病要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脉诊就是切诊的主要内容。中医有句老话叫做“切而知之谓之巧”。意思说通过诊脉确实可以了解疾病的重要情况,如在表在里、属寒属热,以及正气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等,甚至可以“决生死、定可治”。
诊脉为什么能诊断疾病?
按中医的理论,“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身体内部有了变化,就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医用望、闻、问、切四诊分别诊查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形态色泽方面的表现通过望诊可以查得;
声音、气味的改变可以通过闻诊获得,而切脉主要是通过诊脉来了解整个机体功能状态。
为什么诊脉能够了解全身的情况呢?主要是因为“肺朝百脉”,就是说全身各脏腑经脉的气血都要汇聚到肺来。
而切脉的部位“寸口”,正是肺经循环的地方,所以人体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的情况,都能从寸口这个部位的动脉搏动中反映出来。
浮中与按沉四部取脉法
古人诊脉按寸、关、尺、浮、中、沉三诊九候;现代脉诊分浮、中、按、沉四部诊法,一般浮取主表或主卫分;中取主半表半里或气分;按部主偏于里或营分;沉部完全主里或血分。
浮、中、按、沉四部分法,可以分作两部,即浮、中作为一部,按、沉作为一部。
浮中部所得脉象主功能方面的疾病,为标证。按沉部所得脉象主实质,为本病。
这样就不至于为假象所迷惑。
诊脉法和一般略同,轻手即得者为浮,稍用力即是中部,再加力以至筋骨间为按沉部。
诊脉定位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可以更好的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
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
脉象的种类很多,临床常见的脉象有28种。为了临床便于掌握,通常把28脉以主病病机为主,结合脉的形态,按表、里、寒、热、虚、实、气、血、八类划分,称八纲统脉。
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是一切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纲领。
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或脏腑辨证,都可以概括于八纲辨证中。
脉象用八纲进行综合分类,即清楚也便于脉象的八纲属性。
[源于网络]
笑话;
一对情人做爱,男总喜欢说:
“我要弄死你!”
忽忽几日未见,女找到男单位,男问:
有事吗?
女柔声道:
“也没啥事,就是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