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成语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辩论高手,他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读《孟子》常常被里面生动的故事,严谨的思维逻辑所折服,这也是《孟子》区别于《论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和门生之间的对话,文学性不强。所以孟子还被后人誉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家、散文家。
孟子的成语
《孟子》一书文采斐然,言辞流畅,善于运用大段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有关孟子的成语非常多,他自己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在他的文章中,他创造了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专心致志、缘木求鱼、一曝十寒、夜以继日、左右逢源、绰绰有余、不言而喻、同流合污、揠苗助长、明察秋毫、出类拔萃、出尔反尔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甚至成为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俗语了,我们甚至都不觉察到这是个成语,可见孟子的语言功力的深厚,他简直就是个语言学的大师,这些成语穿越了两千多年,到今天依然非常实用,非常顽强,一点也不觉得艰涩难懂,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孟子的贡献。
孟子为丰富我们中国人的言语类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他超越孔子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成语的运用,那么我们今天的语言绝不会这么丰富,我们恐怕常常会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们要描述的事物而着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要感谢孟子。
孟子浩然正气
我们形容一个人见义勇为,非常正义就会说这个人一身的浩然正气,那么浩然正气这个成语最先是谁提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孟子,孟子说:“吾知言,吴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孟子认为自己的长处有两点,一是知言,二是善养浩然之气。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
“浩然正气”书法作品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个怎么说呢,浩然之气使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它去无处不在,而且这种气非常强大,非常阳刚,它需要我们心中存有正义,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在经过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正义和道德,那么是形成这种浩然之气的,我们如果伪装成善良的样子,这样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当然我们子啊孟子其他言论中也可以看到孟子善于培养浩然正气,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心中存在正义,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亦或者是面对强权,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原则。当然在孟子看来要养成这种浩然之气是非常难的,它是慢慢养成的情操,并且需要自己坚持正义和道德,而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是刻意伪装出来的。
孟子的言论和学说对历代君主治国和人民精神素质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宋代以后,孟子的学说更加是历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当然对现在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在古代一直并不视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这是儒家学派共同的弱点,就是注重思想学说,但是不善于探讨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的成就比不上道家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与西方同时期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只是在他的言论中,偶然谈到他的哲学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是他的四端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不是要讨论人为什么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为他的政治观点——仁政,做理论准备,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学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但是却不是很严谨的逻辑观点,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却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哲学是最讲究逻辑的。
孟子善于辩论,往往很轻易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他很快就能找到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进行辩论。但是仔细读《孟子》,里面经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或是很强烈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目标的,很少有很严谨的论证,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样的诡辩也是很少见的。这好像是被孟子刻意忽略的,或者说是他的弱点,所以故意避开的一点。所以说道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基础,但是儒家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就更胜一筹。
孟子的成就
孟子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以及文学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孟子的成就很大
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领域内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张,不再单纯的只是思想领域内的学术团体,而是将儒家学派及其弟子作为一个政治集团而存在,后来的读书人为了科举高中,读书做官都要学习儒家经典,都是儒家的传人,可以说儒家学派已经成为中国政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个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孟子就已经有了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大国兼并小国,是强者称霸的时期,人人都想着如何战胜别人,奴役别人,并把这些当做是成就的标志,根本就不会想着如何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被采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证明了孟子的正确,所以后来统治者为了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纷纷推出各种举措来减轻人们的负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此外孟子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范围,他创造出很多成语和名言,至今还在被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俗语。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孔子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众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亚圣”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誉为先秦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且效仿孔子周游历国,最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美誉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孟子
孟子的为人处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族,从小生活艰苦,而且又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历经艰辛把他养大。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典故,可见是费尽心思才把孟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所以孟子对母亲十分孝敬,他曾经很想远游,见识世面,但是一想到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要侍奉,就会不忍心,于是他就在家乡附近教书,一有时间便回家陪伴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孟子又守孝一年,才依依不舍离开家乡周游历国,他是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最好的实践者。
孟子还是一个很善于辩论的人,这一点与儒家其他的学者不同,他们通常放不下读书人的身段,不屑于或者说不善于与人争辩,但是孟子没有故步自封,他在向国君和诸侯推销自己的理论的时候,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将故事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在气势上压倒对方,野史上甚至记载孟子就是因为与张仪的辩论处于下风,一气之下,吐血而亡的,可见孟子有其真性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