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孙老师,您的书第二节是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为什么学会做人是核心了?
孙云晓:在我们儿童教育当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做人的问题或者培养健康人格的问题。
对于儿童教育传授知识很重要,但是最核心是要培养健康人格。为什么?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人在生活中幸福?是那些学历高,学习成绩好的人幸福吗?不一定。而是那些善解人意,有责任感,诚信,有创造力,这样的人生活的比较幸福。而后者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的人格。
而这种健康的人格,一定是跟他的童年教育密切有关的。
健康人格的标准是什么?
主持人:什么样的孩子才有健康的人格,或者健康人格的标准是什么?
孙云晓:健康的人格我们可以说一个最通俗,最简单的标准。第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健康的人格的最重要的一条。第二条是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第三条是有责任感,第四条是有这种自我克制的能力,或者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五条是能够尊重他人。这五条我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心理学家反复讨论,这五条是一些少年儿童最重要的人格标准。
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这些优秀的品质?
孙云晓: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培养爱心,一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要让孩子有孝心,有分享的习惯。我们很多的父母有一个特点,只要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大人就不吃了,我们不喜欢吃,我们都不爱吃。爸爸说吃鱼,爸爸说我喜欢吃鱼头,妈妈说我喜欢吃鱼尾巴,小孩很奇怪,那个很好,我喜欢吃鱼身子,肉多的地方,其实大部分人本意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了孩子,其实这样的教育可以理解,但是是如果你经常是这样的话,孩子就容易变的独吃独占独享了,霸道,没有同情心,这个教育就失败了,一定是培养出一个白眼狼,培养出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举一个例子,怎么培养爱心?北京有一个妈妈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很有经验,她一家三口人非常喜欢吃桔子,她买桔子的时候从来不按斤买,都是按三的倍数买,买九个,买十五个,二十一个,晚饭后看电视,全家人吃桔子,妈妈让儿子拿三个桔子,洗干净,擦干净,拿过来,一个人一个,就剩下最后三个桔子了,儿子拿在手里,没有像往常一样的送过来,而是看看爸爸,看看妈妈,意思是说就剩三个了,你们俩还吃吗?妈妈很有原则性,跟老公使了一个眼色,吃。结果爸妈妈妈一边剥桔子,儿子一边流眼泪,心想这个狠心,真吃,一点不心疼我,这个妈妈的做法,就是狠着心培养孩子要养成有爱心,学会分享。
后来这个孩子果然后来习惯了分享,后来长大考上北京大学,亲戚朋友这个给一百,那个给五十,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困难,一共给了五百块钱,妈妈说哎哟我们真的没有想到,春节家看奶奶,儿子把这五百块钱,装了一个红包都给他奶奶了,现在的孩子有五百块钱自己的钱,舍得给一个远方的老人是不容易的,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有爱心,有孝心,就是习惯了分享。他家里一做了好吃的,妈妈让儿子给姥姥爷爷送一份,靠的比较近,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都是让儿子填单子,办手续,而且写一句问候爷爷奶奶的话,时间长了以后,他就养成了这种孝敬长辈的习惯。
所以说,孔老夫子说的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的自然。这是一个培养爱心的很好的做法。
主持人:我们现在家长可能觉得,我如果把桔子让给孩子,就是爱孩子。
孙云晓:把桔子让给孩子是一种爱,自己一个不吃都给孩子,这是一种爱。但是这样的结果让孩子养成独吃,独占,而且就是养成习惯,好的就是我的,你怎么能吃呢?记得有一个妈妈知道孩子爱吃葡萄,爱吃提子,买了以后,闺女这是给你买的,孩子记住这是给我买的,她妈妈也吃了一个,这个女儿就说妈妈这是我的,你给我吐出来,孩子可以做成这样,所以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说娇子如杀子,就是这样的。所以爱孩子要有善于长期的办爱心,这才是真正的有远见的父母,否则你在表面上似乎是的爱,其实是你在害孩子。
主持人:其实我们如果给孩子桔子的家长,可能是看到在食物方面给孩子的爱,比如说在吃的层面上给孩子的爱,而没有看到可能更远的远见方面的,以后让孩子学会爱心,学会承担这方面。
孙云晓:是,爱绝不就是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这个爱一定要有远见,爱孩子一定要有远见,比如说我一直有这个观点,包括在《孩子,别慌》这个书里面专门谈了这个观点,爱孩子一定要敢于说“不”,而且什么时候说不最有效,两岁到四岁的时候给孩子说不最有效,因为孩子两岁到四岁,他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最快的阶段,他能说三百个单词,发展到说一千五百个单词,这个时候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懂道理也多了,这个时候当孩子有些坏的行为。比如说打人,伤害别人,骂人,一些不卫生的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就要坚决的对他说不可以,不允许,比如说小孩子晚上睡觉前要吃糖,可以吗?不可以,哭也不可以,不洗手就吃东西,不可以,饿也不可以吃。为什么不洗手?必须要洗手。打人,抠人眼睛能行吗?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怎么办?惩罚。怎么惩罚?你这么做,到沙发上坐着,十分钟不许动,这是对儿童的惩戒,或者你再那么做,今天不许看动画片,一天也不许看,急的蹦高,也不许看,这就是爱,跟那个小树苗一样,不能让他疯长。
有一次我在一个幼儿的网站上做节目,有妈妈问了,孙老师,我儿子今年三岁,不爱笑,有一天我老公和我两个发生矛盾要打我,手举起来了,我儿子笑了,后来我发现这个办法可以,我老公经常做出打我的姿势,我就做一个害怕的姿势,我儿子就笑,这个办法怎么样?我说你这就是培养一个罪犯。你怎么能让他觉得打人是快乐的,而且是爸爸打妈妈?这是绝对不可允许的。所以说为什么说这个话?根据在哪里。韩国一位前教育部长,现在退下来的首尔大学的德育心理学教授文龙鳞,他提出十岁之前要培养孩子掌握道德智能,所谓的道德智能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明辩是非的能力,为什么刚才说两岁到四岁的孩子敢于说不,就是一个目的,让他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样的话你才是真正的爱,对他一生负责的爱。现在很多孩子为什么出现问题?
前两天我在中央电视台法制在线长篇的分析药家鑫杀人案,为什么?没有是非,没有道德底线,你怎么能杀人呢?这个道德底线第一个就是绝对不能伤害别人,不能侮辱别人,从小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的原则,这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自制力的培养
主持人: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就是对我们孩子每个人发一块巧克力,告诉他,如果你可以等待的话,会获得第二块,实验的结果,您跟我们网友分享一下,能说明什么?
孙云晓:主持人谈的这个问题,对于儿童特别需要一种训练,叫做延迟满足的训练。什么意思?就是说刚才讲的这个实验是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在中国跟澳大利亚的三四岁孩子中做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在国际上是很有名的叫“糖果实验”,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吃巧克力吗?喜欢吃,今天我们吃巧克力,怎么吃?每个人面前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小,中间放一个零,你们谁想吃多的这一盘,就要等到十五分钟以后才可以吃,谁要等不及了,马上吃,可以,吃少这一盘,吃之前要摇铃,明白,知道了,吃多的要等着,吃少的就随时的吃,实验开始了,每过多一会,一些中国孩子开始等不及了,按铃,拿着巧克力去吃了,一数80%,但是66%的澳大利亚的孩子都等到十五分钟以后要吃多的,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这就是看你能不能为了自己长远利益,更大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你说重要不重要,一个人需要不需要这样一种能力。这就是延迟满足的训练。
我们现在很多的中国的家庭,根本就不让孩子等待,我们现在有钱了,我们现在有条件了,要一个给两个,那还用等,不用等,现在调查发现,现在很多的青少年都是“现在就要”一代,你会发现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他不能得到快乐,他很可能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是痛苦的孩子,所以说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这个习惯。因为国际上研究发现,凡是在这种实验中能够得等于到十五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以后再吃的孩子,长大以后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都比那个不能等待的孩子强,更有作为。
所以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忍耐,这样的孩子就是学会自制,学会自我管理,这样的孩子才是健康的,有出息的孩子。
主持人:现在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中国孩子百分之二十个人可以等待?
孙云晓:就是溺爱,因为我们觉得独生子女,全家人宠爱一个孩子,就觉得孩子太不容易了,就可以放纵,我认为这是主要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不明智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必须要改变的,这个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有所作为的。
主持人:孩子应该怎么改变,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孙云晓:说的非常具体,比如说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你要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必须满足的,孩子饿了,要学习了,要睡觉这些应该满足,但是有些要求就可以有限的满足,或者分阶段的满足。
比如说孩子有的时候特别的想吃巧克力,特别的想吃冰激淋,特别的想吃雪糕冰棍,特别的爱吃糖。这个可能就要节制了,一天只能吃一块糖,巧克力一天也最多吃一小块,不能多吃的,那必须给他节制了。有些东西是需要要过到周末的时候才可以吃,有的时候可能还要等到更长的时间,这个都是可以的。
主持人:这个规则定下来以后,孩子不一定会遵守,可能再去请求家长,家长可能有时候会心软的。
孙云晓:这是看你的教育意识了。你要逐渐的形成这样的做法。
比如说美国的大富翁洛克菲勒很有钱,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家产的美国富翁,他给他的孩子零花钱一个星期就给一美元五十美分,而且还要求记帐,周末还得报帐,而且要求我给了你这个钱你要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开支,三分之一可以自由支配,三分之一要储蓄,三分之一要用来做捐赠慈善。你做到了,花的合理我会奖励你,花的不合理我会扣除一些,就是用这种奖惩的方法来让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
所以我们很多的事情都是可以让孩子去学会自我管理的,学会节制,只有这样的孩子,一个懂得节制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有独立性,有责任感的孩子,否则这个孩子是很危险的。
主持人:还想让您谈一下,您在书中提到要培养弹性儿童,您能介绍一下什么样的儿童是“弹性儿童”?
孙云晓:所谓弹性儿童,就是有抗挫能力的儿童。不要碰到一点委屈,就受不了了。小孩也会生活中碰到挫折,他能够碰到挫折以后讲讲道理,鼓励一下他,他能够承受住,这就是弹性,有的孩子一点事就崩溃了,就不接受了,这就是没有弹性了。
怎样培养抗挫折能力?
主持人:怎么样来培养弹性儿童?
孙云晓:比如说刚才说的延迟满足的训练就是一种方法,你要吃糖,可以,一天吃一块,不能多吃,他开始哭,闹,你再怎么闹,不给你吃了,你可以吃水果,但是不能吃糖了。吃糖多了对你的牙不好,孩子开始就闹了,慢慢的就习惯了。当然你可以给他一个奖励,你如果可以做到每天就吃一块糖,我到周末的时候给你一个奖励,周末时候吃两块,或者周末时候我们去玩什么的。让孩子知道我会有奖赏的,他就很高兴的。慢慢的就变的很有自制力,所以就是一定要让孩子觉得我通过自我克制,我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奖赏。他会变的有信心,有兴趣,有成功的体验。
儿童的成功就是发展
主持人:孙老师,您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对于我们大人和孩子可能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样相信自己能成功呢?我觉得不仅是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大家可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孙云晓:你说这个是对的,为什么我写《孩子,别慌》这个书?因为孩子为什么恐慌?恐慌因为他怕失败,他希望成功,而不能。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功的,而且能够准确无误的认为自己就是成功了,他才会有自信心,他才会有安全感。这里面大家就要想一个问题,成功是每个人的事情吗?还是少数人的事情,你如果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成功的人一定是少数的,比如说考试,前十名是成功的,后九十名呢?那就是失败了。所以说多一把尺子,多一些人成功。
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发展,成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成功绝对不是说我比你强我在是成功,我原来不会自己穿裤子,我现在会了,老师就得表扬他,父母表扬他,真棒,你会穿裤子了,长大的表现了。这就是成功。我会系鞋带了,我会自己吃饭了,我会拿筷子了,都是成功,对于儿童都是很重要的成功。我会自己上厕所了,我会自己洗澡了。就是说成功就是发展,只要你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获得发展就是成功。
主持人:成功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
孙云晓:你跟别人比,能把你急死,气死你,你毫无希望。你比如说别的孩子,我到南方一个大城市去,一个小女孩的爷爷去世了,老师一说,这个小女孩她为什么没有来?她爷爷去世了,同学们一片欢呼声,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为什么?这个小女孩的爷爷是一个数学教授,所以这个小女孩从来都是数学考第一,小孩说我们没有办法,她爷爷是一个数学教授,太厉害了,她爷爷死了,我们高兴了,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老师听了害怕,这简直是一群孩子吗?简直是一群小狼,其实我们一定会让孩子觉得,成功是一种发展,这是第一。
成功就是一种选择
什么意思?你在这个方面行,我在这个方面行,你数学很好,我语文好,你运动很好,我游戏做的很好,我剪纸剪的很好,我很有礼貌,我歌唱的好,我会做手工,都是成功。成功就是一种选择,你只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就是成功。还有成功就是和谐,成功就是说我很快乐,我跟别人关系都很好,我很会和大家在一块玩,这就是成功。
所以说,一定要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这些成功不能说是一定要让孩子亲身的体验到,比如说对于孩子来说,他可能是每一种生活技能的掌握都是成功。对于很多的父母担心孩子上幼儿园,为什么担心?他不会梳头,不会穿衣服,不会上厕所,孩子你真棒,你今天会了,你怎么学会的?你给大家表演一下?鞋带是这么系的,裤子是这么穿的,老师一表扬,同学一给他鼓掌,他就成功了,他就体验到了。所以说小朋友一定要充满了自信,一样一样的技能掌握,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慢慢的变的我很自信。
主持人:听您这么说,我感觉首先是对成功理念正确认识,而且对于这种理念正确认识以后,会形成一种非常高贵的成功的品质。
孙云晓:成功绝对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某一个人的权利,所以我们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孩子,让孩子一定要有成功的体验,因为孩子自信心哪里来?就是从成功体验中得来的。不会的会了,做不好的做好了,这就是成功。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要肯定他做的好了,比如说自己会吃饭了,会用筷子了,这不是成功吗?当然是成功了。
有一年世界上七十五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一起聚会,那个记者采访问一个白发苍苍的学者说,你是在哪个大学哪一个实验室学到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呢?这个老教授想了想说,在幼儿园。这个记者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学到了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学会观察,学会分享,要学会休息,自己的东西要好好的管理,这些就是我认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不就是幼儿园学到的这些本领,这些成功的体验,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绝对不可以功利化,谁考试考了前十名才是成功,这样标准注定大多数人是失败的。实际上我们一定要相信一点,就是我们要相信人是千差万别的,不用恐慌,每个人都不一样,你比如说有的人歌唱的好,嗓子好,有的人跑的快,为什么?身体素质特别好,你练一百年你也赶不上人家,这个人是女高音,男高音,你练十年试试,二十年试试,你也不一定会成为这个男高音,女高音,这是由人的差异决定的。
但是,我的潜能注定我是以语言智能发达,我可以写作,我可以讲演,我是身体运动智能发达,我可以跑,可以跳,我是数学逻辑智能发达,我可以计算,按照哈佛大学教授研究,每个人至少有八个以上的智能,但是注意后面一句话很重要的,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组合是不一样的,我干吗跟你比?我发挥我的优势,你将来当科学家,我将来可以当园艺师,我当幼儿教师,我当作家,我喜欢这个,这就是要尊重差异。
孙云晓:第一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从小就发现有的孩子跳舞跳的很好,有的人讲故事很好,有的人做手工做的好,这是潜能的差异,孩子在一块马上就可以听得出来,看得出来,差别是很大的。要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而且你相信一定有,这世界上不存在着一个没有任何优势的孩子。
主持人:主要是没有被挖掘出来或者没有被保护?
孙云晓:有了这个优势以后,还要体验到,比如说我唱歌唱的好,那就多唱歌,我画画的好就画画,我跑的快,我就参加运动会,我就跑,一定是把每个人的潜能给发挥出来,就能发现,哎呀我有这个才能。
父母怎样挖掘孩子成功的潜力?
主持人:比如说现在我们有很多社会的统一标准,比如说考试,比如说划分数线之类,对于我们每个孩子怎么样避免挫伤他自己的潜力?
孙云晓:首先作为父母来说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而不是首先发现缺点,这是看你会不会教育孩子的分水岭。
主持人:就是我们家长?
孙云晓:包括老师,你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首先要发现优点,而不是首先发现缺点,发现优点之后,发现自己优点越多越自信,越强大,然后再看,比如说还有考试,考试的时候,你用统一标准考试时候,肯定有些孩子就会排在后面了,但是你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当一个人成功体验越多,越不害怕排名排到后面的感觉,他知道我这方面很棒,那个我一般。或者说我不如别人,没有关系。最可怕的就是孩子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如别人,我一点好的地方都没有。这样的孩子就危险了,这是教育的失败。
你可以发现,我可以说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关键是发现他的潜能,走一条适合他的道路,他就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