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市民化 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分散的劳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适时提出城镇化的战略。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现象。这种现象,改变了传统观念对农民的认知水平。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承德农村中,城镇化建设起步是比较早的。本文着眼于对承德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阐述,以期对农民市民化提出有益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126-01
前言:在我国,农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位置。城镇化进程需要失地农民向市民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经济条件、身份转型、意识形态、社会保障的改变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任何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能影响市民化的发展,从而影响城镇化战略健康有序的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民市民化的问题重视起来。
一、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相关概念简述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有概念,城镇化简单说来,就是农民生活由农村特色向城镇特色转移,这种转移包括空间位移和生活方式转移以及熟识、观念等的转化,还包括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流动。市民化,市民是与农民相对的一个概念。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由农村转入城市,并且在各方面接受城市的现代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元素,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和实践,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市民化通常包含着两层的含义,一是角色定位的转变,二是角色定位转变的同时,农民通过适应性的努力和外部因素的作用成为具备城市特征的合格市民。失地农民,所谓的失地农民从本质意义上说还是农民的范畴,只是在前面所加的这个定语,决定了它成为独立于农民和市民之外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有两个特征,一是具备农村户籍,二是所使用的土地因为国家的需要而被征用,从而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
二、承德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
研究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现状,离不开对问题的基础性分析,离不开抽象问题具体化研究。本着就近原则本文笔者对承德地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进行了访问式调查。通过对土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观念等问题的渗透式了解大体把握了承德地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和相关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1.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状况简述
承德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较早,到目前为止很多农民在城市环境或者类城市环境中生活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历史变迁中,很多农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甚至还有“市民化”的农民对当前经济条件表达了自己不满,描述说甚至还不如再回到以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受征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方面的制约。通过走访,很多农民反映置地补偿的费用较低,而且到位不及时。而在拆迁过程中,这部分征地补偿不能即时应用,很多农民必须为此付出额外的成本。就业条件,承德是我国闻名的避暑圣地,造就了承德地区的旅游胜地的地位。然而失地农民职业定位却很不稳定,职业虚化造成了很多农民虽在城市中生活却独立于城市职业体系之外。很多农民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干一天撑死,明天闲一天愁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功能的不健全也造成了承德失地农民的经济窘境。“农转非”后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成为他们维系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在城市中生活的农民却不具备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福利和权利。
2.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现状概述
在我国每个人都有身份证,身份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身份这个词却有很复杂的社会因素。身份有时候更象征着社会位置的认可和承认。承德地区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可曲折而多桀。户籍身份与所得到的权益不匹配,是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最大的问题。其次,权益的差异造成了很多农民对户籍身份的排斥和抵触。另外城乡生活的各种文化因素严格来说确实是不同的,巨大差异性文化特征,造成了市民化的农民与城市文化契合度极低。城镇化速度的推进,拉近了城乡的距离,但某种意义上市民化的进程却远远的脱节于城镇化。这种差异性是很多农民难以接受的。
三、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瓶颈分析及相关对策。
农民的市民化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在他们身上已经有了一些市民的影子。然而总体上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经济条件不足,身份认同障碍观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一直处于一种非市民非农民的尴尬境地。根据前文对市民化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市民化的瓶颈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缺失,导致了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的下降
2.农村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错位
3.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原市民对失地农民低包容度造成失地农民难以契合进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市民化的对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首先要建立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耕者已经失其田了,失田的前提就应该建立在原有权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土地流转的程序要进一步科学化合法化。流转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耕地的使用情况,还要考虑农民进城生活的成本。另外对于不法的土地流转要在法律层面进行界定,并加强打击力度。其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的生活铺好路。第三,要出台行之有效的就业制度,职业的转换是农民角色转换的最重要的一环,只要职业稳定了、城市化了,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才能真正的城市化、市民化。第四对失地农民的文化、理念的现代性教育,从失地农民自身的角度,来改变影响市民化的心理和观念。第五,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对失地农民生活的影响,从生活细节上关心失地农民,帮助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
四、结束语
城镇化是我国向现代化进军的必经之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也是农村工作中的重点。我们应该正视市民化中出现的问题,抛弃畏难情绪和应付心理,将失地农民的相关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状思考[J].中国土地,2005(2):47.
[2]李斌,段兰英.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2):9.
[3]刘先莉,蒋志强,张雪梅,刘志强.失地农民市民化中角色转换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作者简介:高丽君(1979-02),女,汉族,河北承德,研究生,讲师,经济管理。

失地农民市民化 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1451/638214283049.html

更多阅读

农民工市民化调查问卷 农民工就业调查问卷

发布人:admin 时间:(从2011-04-27开始,截止到2011-07-27)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于我国未来发展方式转型具有全局性意义。为此,中改院特组织此次专家问卷调查,向您征求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方面的基本看法,为推

苏州城市扩容 楼市 问问“楼市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继四川、广东出台土地供应收窄政策之后,3月,辽宁也推出土地限制政策,化解地产库存过剩问题。与这个相呼应,以任志强为代表的坚挺派,还在不遗余力的鼓励居民抓紧机会购房,迎接下一轮楼市上涨的来临。 无论是政策的积极信号,还是任志强的鼓

武汉市民之家平面图 “市民化”刚需有其脆弱一面

      一项调查显示,60%以上的农民工想留在城市生活,而其中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在很多农村地区,结婚需要男方必须在县城拥有一套住宅以及一辆汽车,这已经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事实,也就是说“市民化”近乎是一种刚需。新生代农民工显

声明:《失地农民市民化 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路》为网友因为看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