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父母都明白一个道理,即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要在群体中生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很多情况下,孩子在其中必须与他人共同分享许多权利,不能独占。分享是在社会中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如果孩子将来长大太自我中心,就会使孩子得不到尊重,得不到信任,得不到友谊,得不到支持,得不到他人给予的成长动力,这样,反倒会使他更加受挫――没有成就感、与身边的人不能和平相处、很少体会到个人的幸福。
因此,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养成慷慨大方的美德。这一点没错。然而,任何事情都要讲一个“度”,即便是我们成人,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共享出去,尤其是自己心爱的东西,更何况孩子。而且,慷慨多半是在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有的行为。
成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逼着孩子把他梦寐以求才得到的东西拿出来和其他孩子共享。其实,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拒绝的权利,也可能遭受他人严厉的拒绝,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平和地、友好地、委婉地、商量地拒绝小朋友的要求;同时泰然自若地接受他人的拒绝。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1、商量是一种交往技巧
拒绝别人有时要和对方反复“磨嘴皮子”,直到对方认可。比如月亮不想把过山车给辉辉玩,抱着车跑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与其如此,不如找一个理由,对他晓之以理,让他心平气和地接受。比如, 月亮对小朋友说:“来,咱们先比比个儿吧。我比你高好多,你太小了,还玩不了这么大的车,太危险了,碰着你准得流血,等你长大了,我再教你玩,好吗?”遇到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月亮有时会说:“我的车快没电了,我先玩一会,明天换了电池给你玩行吗?”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很快,只要这个“岔”打过去,哪还记得以后和明天?以如此商量的口吻和小朋友对话,巧妙地守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又避免了一场暴风雨。
2、体验别人的感觉
孩子是最单纯、善良的,当他了解到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给小朋友带来了不愉快,心里也会感到不是滋味。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解释清楚,他的言行在对方内心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你可以对孩子说:“假如你去小雨点家,高兴地玩她的玩具,这时她让你走,还往外推你,你高兴吗?”“不高兴 ”当体验到了他人的感受时,孩子也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怎样让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决定,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3、泰然接受他人说“不”
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在宝宝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享用一会儿。3岁的贝贝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拿不到手就哭,或是让爸爸妈妈去跟小朋友要。父母当然不能代劳,于是召来贝贝发更大的脾气。父母采取冷处理,待他平静之后再讲道理。妈妈告诉他,每个孩子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家的东西贝贝没有,贝贝有的别人也可能没有,但如果贝贝能和小朋友换着玩,一件玩具就能换来很多种,孩子们都能玩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后来贝贝接受了这种方法,每每如愿,偶尔碰了“钉子”,贝贝也能一脸的无所谓,一会儿又能发现新的目标。因为他已经尝到了“交换”的甜头,由此领悟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