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王昌龄 蓬蒿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出典] 王昌龄 《塞下曲》其二
注:
1、《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注释:
平沙:大沙漠。
黯黯:同“暗暗”。
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咸:都。
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3、译文1: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译文2:
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麝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译文3: 秋凉了,戍边的将士们饮马渡江,水冰凉风似刀割。放眼望去,太阳还没西落,只见一片沙漠。远望临洮已是昏暗不清。联想到从前在这一带进行的激烈的战斗,将士们意气风发,斗志高昂。这里从古到今都是黄沙充塞的征战之地,战死者的白骨混迹在野草之中。
4、王昌龄生平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5、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6、战争是残酷的。公元714年唐朝军队与吐蕃在临洮的长城堡附近有过一场大战,杀获吐蕃数万人。王昌龄的《塞下曲》写到这场战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战争过后多年,战场依然暗淡凄凉,漫漫的黄尘,杂乱的蒿草,白骨散弃其中,永远被人遗忘。无论死者是哪一方的,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凄惨的悲剧。
7、唐诗中,不仅有这些优雅迷人的景色和淡淡的感伤情怀,还有气势雄浑、情感豪放的诗篇。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恢弘的洞庭湖景观何尝不体现了诗人远大而广博的抱负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又是怎样一种豪气干云,视死如归的情怀!又听得“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大丈夫男儿当自强,不为国家效忠怎能对得起“七尺男儿”的名声?“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的残酷在这黄沙遍天的背景中,让那一堆堆的白骨更令人心寒啊!
而我最喜欢的诗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时间的洪流中过去的圣君豪杰已不复存在,以后又寻不到一位明主贤人。在浩瀚的天地之间,我却又显得如此渺小而卑微,这怎能不令人痛哭流涕?虽然我并不为圣明君王、江山社稷而忧虑,但对于这份自己的渺小之感却感同身受。当我们还自高自大、飞扬跋扈,沉浸在飘渺的荣耀之中,甚至以为睥睨天下时,却不知道自己不过是悠悠天地间的一粒微尘啊!而我们所追寻的过去未来更是虚幻如梦,遥不可及。这是怎样一种雄浑的境界,又有多少人明白了这其中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悟?唯有敬仰,思悟。
我想,我仍然不过是烟波浩渺的唐诗面前一个稚嫩的孩童,可我会不懈努力的追寻下去。或许,我穷尽一生也无法完全领悟唐诗的境界,可我相信,有了唐诗,我的人生会积淀的更丰厚而深邃,同时也希望那些还迷茫在纸醉金迷、麻木冷漠的人生路途中的人们,让唐诗真正的驻入你们的生命,读唐诗,思唐诗,感悟人生。
8、提起沙漠,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干旱、孤寂、恐怖和死亡。是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广阔无垠的大漠,带给人更多的应该是心理的恐惧。然后,才是神秘的幻想,以及探险的欲望。
9、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读过脊背发凉,可怕的战争,毫无人性可言,白骨成堆。他们曾经对爱人的誓言,永远无法实现了。
10、古人常道秋日寂寥,而冬又何苦?自是更生凄楚,不只是因苦寒,苦寒倒罢,尚有松竹长青,寂的是历史,寥的是人心……
冬之觞,是亡国的哀叹,二千年前的十二月,项王倒在了垓下,亡在了乌江,一千五百年前冬,蜀汉灭亡,天丧一代英烈,一千二百年前,岁寒之时,晋灭,一统复归于十国……有多少朝代亡于冬,我们尚可知之,而有多少儿郎沉尸沙场,我们确难以统计,只知冬日的风,如刀,冬日的雾,最轻也不止千钧。冬觞是“雕栏玉彻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悲戚,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的忧伤,是“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的寂寞冷落……
冬之觞,为不得志的怨愁。杜工部当年泊舟三年,一卧沧江,一句“匡衡抗疏功名簿,刘白传经心事违”尽道悲切。文天祥挥泪书《正气歌》“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长叹时运不济。李华亦以“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诉说古战场的哀伤。冬觞,是“圣人曰已远,典刑在夙夕。”的无奈,它尽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乡情,而壮志不酬,人又能奈何?当年主不知才,又能改变吗?亦只能“试浇桥下水”罢了,事以定局,无须流连于花酒之间,倒不如学学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赋赋谪仙的诗词,亦可再卧薪尝胆,卷土重来,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再创辉煌,而古人,已乘云远去,只留白云悠悠……
冬,数不尽的伤,千百年来从未愈过的伤,梦里,常见“红旗半卷出辕门”与失败后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我们常“可怜无定河边骨”而这又有何用?现今大国数十,皆以强兵为主,成了一恶性循环,这,才是冬日带给我最深切的觞,亦或是伤。
11、与萧关再次相聚是在秋天,跺着脚,哈着气,我向你慢慢走近,才发现记忆已开始模糊得不成样子。寒冷使曾经疏远了的手握在一起,然后彼此有些暖意。僵直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就象秋天的树枝一无所有地伸向苍穹一样,沉默。这个秋天真冷啊,霜风使皮肤愈发的粗糙,我拢一拢厚重的围巾,听到许多东西在坠落。不需抬头就可看到满世界里飘舞的黄叶,它们注定是要飘落的。在秋天,我和萧关终于一起陷入了沉默。
选择一个这样的日子来到萧关,是一个偶然中的有意。山地的深秋是放牧最轻松的季节,也是牛羊最自由的季节,一个可以让人自由思想季节。
天空中的雁阵象一串省略号,似乎不想再说什么,只靠呀呀的低鸣,告诉人们秋到了!秋风带着一丝凉意,穿越重叠的山峦,掠过的平展的原野,嬉戏于中蛮荒的世界里、回旋在河边的小树林中,如同一位登台演出的少女,袅袅婷婷地在这里舞进,潇洒飘逸的又在那儿舞出。
风是秋天的风,雁是南飞的雁。天空出奇地宁静而高远,并不蔚蓝但很澄明,一切都处在一种显现、开敞和领悟的状态。秋天来了,少不了静静地观看、静静地倾听和静静地默数,也许所注目的对象并不一样,但方式却是同样的静默。于是在天地之间,最令人享受的莫过于听风数雁了。或许这是一年里最后一批南飞的大雁了吧。这是一种认真体验和品味秋天的生活方式。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天凉好个秋!一时间娇红嫩绿香消玉殒,疲惫的雷电迷失于时空的征途,寒蝉之鸣缀满梅雨的清泪。“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人生似乎自古就是悲秋的!进而惹得这萧关故城也平生了许多惆怅,或者就象它的名字一样,注定充满了萧瑟的悲凉。萧关,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确实,因为你与我们相去的年代实在太久远了,以至于当我最初踏上这块土地时,还是不敢相信能发现你的遗骸。虽然你最终还是销声匿迹归入了自然,但旷野的山风还记得,记得你哀伤的呜咽;悠悠的白云也还记得,记得你原来的模样。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你是唐风宋雨点拨而成的吗?沉默的萧关;你是秦砖汉瓦凝结而成的吗?古老的萧关。激烈的战斗已经过去,触目惊心的白骨在杂草丛生中荒芜,塞外晚秋时节,平白令人黯然神伤。奉献,奉献,直到最后化为了乌有,留给历史的只是些不能餐饮的诗句,蓦然回首,你哪里还有雄风当年,巍巍的六盘山在遥远处,也只不过是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的过眼云烟。或许你最喜欢的就是冬天,到那时,皑皑的白雪可以将你彻底埋没,这样,就不会有人知道你的去向了,或许吧。沉默的萧关依然沉默,古老的萧关依然古老,只不过今夕不似今夕,昨年疑非旧岁,今夕何夕?是否可以待问明日,然而明日又何其之多呀!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那是一些值得回望和眷念的日子吗?以至你化为了土城还是这样昂首向北的屹立。过往了不知多少个年头,也依然可以从中感觉到那不能归乡的游子在异乡是如何忍受着乡愁的煎熬。我从垄上走过,每一次都要涌起一种无法言说的战抖;每一次都要无可按捺地想起冰山上不屈的雪莲和攀援的凌霄花;每一次都要无比挚爱地抚摸那历史的纹理。可是,我仍然无法准确地知道,经历了风霜和血雨之后,你的全部的思索到底有多宽泛?你的全部的奔腾到底有多磅礴?
解读萧关,我不是一个智慧濡染的长者,握着心灵的彩笔四处打探岩石的深度;解读萧关,我只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后来者,像大海中飘扬航行的水手,永无顾忌地拥抱着太阳对于大地的光辉。矫健的雄鹰在无垠的蓝天上高高地自由地翱翔,可是对生命苍穹永恒的诉说?虔诚的土关在无底的心海里绵绵地跳跃地燃烧,可是对土地安泰不灭的爱恋?历史并不是一道关紧的铁闸门,过去的痕迹埋得愈深,对未来的意义就愈加深刻。解读萧关,我思,我想,我不断地叩问,语言和文字到底谁最重要?
12、长城的壮观和恢弘,一览无遗,而此时,涌上心头的,毋庸置疑,是一种感叹,是一种豪迈: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山河表里灿斑斑。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同时更是一种悲怆: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看着那依山而起,纵横几万里的长城,我们都陷入了对两千多年前勤劳勇敢的先民们的喟叹之中。我们很难想象,在几千年以前,在没有现在的先进的建筑工具的时代,我们的先民是怎样用双手,用血泪,甚至是用生命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上筑起了这伟大而不朽的千古传奇?!清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在如此雄伟的建筑的背后,是一块块砖石的累积,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累积,是血肉的累计,是生命的累计!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一座千万里的长城,就是一座用数以万计的铮铮铁骨为砖,以数以万计的血泪为浆铸就的生命之墙!我想长城之所以能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象征,不仅仅在于他的壮观,更在于她是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以血肉之躯修筑的奇迹,更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13、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更多阅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的塞下曲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译文] 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出典]王昌龄 《塞下曲》其二注:1、《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
王昌龄《出塞》赏析 出塞 王昌龄拼音版
《出塞》赏析[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①,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注释】 “秦时明月汉时关”
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
仲秋时节,“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采莲时节了。采莲诗中,名声最大是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荷花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在。”其意境其实来自粱元帝的“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全诗开头是“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古典诗词欣赏(一九八)】王昌龄《采莲曲》赏析窦凤才【原文】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荷叶罗裙一色裁:荷叶与采莲女身上的罗裙仿佛是用同一块绿色的丝绸裁
采莲曲 王昌龄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古诗配图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