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十年前生产的走私冻肉走上中国餐桌的消息引发巨大关注,这些超龄肉顺理成章被称之为“僵尸肉”。要把它给赶出国门,得先弄清楚为什么会进来。
走私冻肉要钻空子太容易了
一般而言,冻肉先从肉品生产国来到越南等和中国大陆毗邻的国家和地区,而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逃避海关。等到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之后,这些肉类就分销四散了,有的去了农贸市场,还有的直接被批发给了食肆小店……要监管?不容易。一些肉类会“洗白”,得到正规的“检疫证明”,明明是“洋肉”,却披上了“土肉”的皮。还有的肉类虽然自始至终没个身份,可也一路畅通无阻。因为要查处,需要检疫、卫生、农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多龙治水岂能治好水,不踢皮球算不错了。
并且,一些地方政府的查处动力也不足。《挡不住的走私牛肉》(南方周末)一文提到:“‘查到走私牛肉后,无论是检验还是销毁,花的都是地方政府的钱。’胡颖廉(编辑注: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认为,从末端打击,必须给政府提供打击食品走私的动力。至少要给政府一个不做赔本买卖的理由。”
而要堵住漏洞,从消费终端市场打击看似有效
有各种各样的走私办法,譬如“蚂蚁搬家”——先把走私冻肉用集装箱给运到越南等邻国,而后利用边民,化整为零给一点点“搬回国”。这么做隐蔽性很高,要打击可不容易。
靠得住的办法是在终端,地方政府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给理顺,衔接好,合成一股力。2013年,欧洲闹过一次马肉风波,便宜的马肉假冒成牛肉“潜伏”,在多国市场上售卖。“问题肉”是通过监管部门在终端查出的。并且,在欧洲还有非常完备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即在终端能够查到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情况),从而层层追查下,回溯到了作假的源头。
看起来,终端的消费者和监管者能让问题迎刃而解。一个理想的想象是,正规进口的肉类都有二维码,消费者用智能手机扫一扫即可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从而抛弃见不得光的;监管者领导有方、协调有力,时不时去抽查肉类、震慑市场。然而,现实没这么简单,再严厉的终端监管恐怕也敌不过巨大的需求。
不能光靠加强监管,因为“僵尸肉”是行业趋之若鹜的“唐僧肉”
中国人对牛肉、鸡爪的需求巨大
大规模走私的冻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牛肉,一种是以鸡爪为首的鸡副产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国人对于优质蛋白(牛肉)和休闲食品(鸡爪)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对牛肉的需求大家肯定不陌生,可对鸡爪的需求有那么猛烈吗?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是。中国每年进口的鸡肉中,一半左右是鸡爪为首的鸡副产品。以最新的数据为例,今年1—4月深圳口岸进口肉类14.4万吨,其中,鸡爪、鸡杂碎等禽肉产品7.8万吨,占进口肉类总重的54.4%。而所谓的“僵尸肉”也主要是鸡爪。早在2年前,媒体便报道过,广西查处了一个走私窝点,其中“资历”最老的鸡爪,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牛肉好歹还要看个颜色,鸡爪根本不用。很多爪子直接用来做泡椒凤爪,辣椒味一覆盖,还能闻得出什么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