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科”)用低调务实的方式庆祝了它的30岁生日。万科总裁郁亮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万科,杭州万科与阿里巴巴、广州万科和腾讯进行跨界合作;推出各界注目的事业合伙人机制;仅上半年销售收入就破千亿元人民币。
万科提出,立志未来成为由住宅地产、消费体验地产和产业地产为主业的城市配套服务商。郁亮刻意没有将顺手推舟即可成就的20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目标作为重点。
日前,在万科上海高端项目翡翠滨江28楼临江的精致样板房里,郁亮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近两个小时内,郁亮详解了事业合伙人机制推出的来龙去脉、万科过去30年能够取得辉煌成功的三大核心原因,以及未来十年万科的产品和战略规划。
专访中,郁亮对自己用得最多的词语是“以身作则”;对万科,郁亮反复强调的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郁亮
关于事业合伙人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万科动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事业合伙人,请问是什么事情触发了万科要推出这个机制?
郁亮:万科今年30年,从90年代开始万科是职业经理人的形象,那时候我们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走到今天发现只有职业经理人是不充分的,或者说职业经理人需要一个升级版。
往往职业经理人只对程序负责不对结果负责,或者说已经失去了冲劲,变得没有进取心或者责任心不够,本身愿意付出的努力各方面有点不足了。
另外,职业经理人价值怎么衡量呢,也比较难。是不是企业所取得的成绩都是(职业经理人)努力的结果呢?过去每个企业都赚钱的时候,我们有时候错把市场送给的礼物当成自己的能力,明明不是你创造出来的,给你送了一个红利当做自己能力了。等到最后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大能力,房子也卖不出去了。
我觉得没有一个机制做不成事情,没有理想做不大。有没有雷锋?有,但是很少,你依靠雷锋做不成,没有机制你事实上做不成事情,没有理想你也做不大。
日报:请问机制和理想在今天的万科是什么?
郁亮:机制这件事情上来说,职业经理人有什么不好呢?因为他不投资。所以,很多时候欠缺责任心,在市场波动、共担风险方面,这个能力上就变弱了。
第二,世界上最好的投资是什么?一定是投资自己。所以,如果这个机制是你给公司打工也为自己干活,我觉得这个机制就会成功。这个事情上有没有例子呢?这个事情表面上我是今年才推,其实我想了好多年。
日报: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这个事情的?因为什么?
郁亮:2010年以后我就开始想这个事。万科过了千亿之后我在想怎么激励员工往前走,因为千亿之前目标放在那里,我们必须做到这个目标,很明确。做到之后才发现目标怎么定就不好弄了,第二个如何激励大家也不好搞了,所以我就开始琢磨这件事情。
我就看有没有例子做成功的,我发现有很多。麦肯锡、毕马威,我们的合作伙伴黑石都是合伙人机制,他们给自个儿干活的同时就是给公司干活。
日报:此前国内媒体大多说是因为你当时考察了小米、阿里等,然后触发了这个想法,这是一个错误的信息?
郁亮:也不叫错,也对。我之前已经开始思考,但我去小米给我很大的触动。阿里跟小米差不多同一个月去的,小米在这么短时间做成这么大靠什么?就因为合伙人。合伙人为什么做得好?因为有背靠背信任,怎么能够背靠背信任?不是教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合伙人这件事情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信任,背靠背信任。到了阿里巴巴也一样,最近我去了华为,华为也有合伙人机制。
职业经理人在今天的社会和时代需要有新的东西了,这个观点其实我从张瑞敏那边学来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我到处用这句话来讲这个事情。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每种制度都要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否则你活不下去的,否则你活不好的。
从张瑞敏这句话中,我知道为什么职业经理人要升级换代了,因为新的时代来了,我们国家要新常态了,GDP不再那么快速增长了,城市也不再摊大饼发展,我们行业也需要转型了。这个时代发生这么大变化,我们当然要改机制。
日报:阿里巴巴、小米它们是在创业的时候就用了合伙人机制,而万科是在上市多年后才用这个机制,你们在今年推出时大股东华润是什么态度?
郁亮:当然支持啊。因为我们这个制度设计,我有足够的信心说服任何人来支持我们这件事情,最后的结果也如我所料。
为什么说有足够的信心这件事可以成功呢?因为我们是做大蛋糕的机制。我们在两个层面上做这件事情,一个是项目层面上跟投,但如果仅仅是项目层面跟投股东会不放心的,因为可以短期项目利益最大化,可以影响整个公司利益,尤其我们的行业很多问题几年后才会爆发的。另一个层面上是持股计划,把长期奖金拿出来去买股票。如果项目层面上侵害公司利益,最后股票上反馈回来还是惩罚,而且股票几年后才能拿。
日报:要留住好的员工如今越来越困难,这两年万科的一些精兵强将去其他公司的也比较多,事业合伙人的推出跟这个有关系吗?
郁亮:关系不大。如果这么去想这件事情把它想小了。这是金手铐吗?不是,这是一个机制,不是钱的问题,我给的是个创造机制,不是给的钱,真要走是铐不住的,我不是给大家一个手铐,我是解放大家一双手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本质上的区别。我是鼓励往前走,做得更大,可以分享更多。
日报:由事业合伙人组成的深圳盈安持有万科股票的比例有目标吗?什么样的万科员工可以成为事业合伙人?
郁亮:没有(目标比例),这取决于能创造多少奖金出来,创造的贡献越多奖金池的部分越多,可以买的股票就越多。
项目跟投每个员工都可以。盈安的合伙人只有能分到万科EP奖金的才可以,今年1300多人,明年1400人,1500多人都有可能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数字。
日报:事业合伙人实施已经有半年了,经营效果上符合你当初的预期吗?
郁亮:经营上的东西暂时看不出来,时间太短,但是管理上,公司氛围上的变化很明显。比如说,有一个变化叫做电话多了,邮件少了。这个很重要。以前公司大了之后有什么问题都邮件往来,两个部门面对面也发邮件,因为可以分清责任,但不解决问题。现在不使用邮件了,知道写邮件没有用,要解决问题才行,所以当面沟通多了,变建设性了。
再比如,白天办公室人少了,傍晚时才多,因为白天不开会了,傍晚才开会。更多的员工明白了,公司创造的价值一定是对外打交道而不是内部工作。见客户,去政府部门办事,找合作伙伴,是要走出去见的。白天用于内部开会了,现在又堵车,一天只能办一件事情。但是,如果白天都出去办事,一天可以办两件事情,傍晚回来碰一下看看有什么需要协调的,这样效率提高了一倍。
万科现在提口号是说,每个管理团队、每个员工都要见客户,下工地,踩楼盘,大家更接地气了。万科为什么最近创新比较多,包括业务上创新也比较多,不光是管理上的,就是因为来源于这个,接了地气才有创新,不接地气哪来的创新。
日报:除了投钱之外,员工和万科之间要产生这种紧密的联系,还有什么别的机制吗?
郁亮:机制就是这个机制,所谓机制一定不是思想机制,是利益机制。但是,回过头来我们要谈理想、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了,因为没有理想,光为钱这件事情是不对的。
理想是什么?就是合伙人新的文化。合伙人的文化恰巧跟我们这个时代相吻合。这个时代已经是扁平化的架构,生态系统概念更为流行了,人人都是主角,这个时代不是金字塔的架构时代了,更平台化的机构存在了,人跟人之间更平等了。
这是个众愚成智的时代。靠精英靠不住,靠大家,所以要有“去精英意识”。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精英的时代,是大众的时代。去精英化就是把金字塔的塔尖削掉,拉平它。一个组织要从一个串联性的组织变成并联性的组织,串联组织中间断了整个就断了,并联组织里面拿掉一块无所谓,一个草地中间一块坏掉了,割掉它再换一块,草地上一铺解决问题。
关于万科30年
日报:除了大家通常所说的“中国机会”外,你认为过去30年万科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郁亮:我借用三个字来总结万科30年,不权威。首先是“道”,大道当然,万科走大道,不走大道走不了30年,早就碰壁了。短期,“道”不重要的;长期,“道”很重要,没有一条大道活不了30年。
第二个字是“势”,顺势而为。如果万科当初不选择房地产,我们也会做得不错,但是会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我不知道,所以选对行业很重要。正好选了一个开放的行业,不是垄断的行业,不需要很多牌照的行业。
第三个字是“人”,“人”就是万科的团队,我们的团队还是不错的,我们努力向上的团队,不断地能够挑战,不断地去追求做得更好,不满足现状的一个团队,始终在摸索之中,原来我想过“术”这个词,但发现不是很准确,“术”只是方法,人才是关键,我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就叫“团队”,或者叫“人”吧。
关于变革中的风险
日报:万科这么大的企业,每一次变革大家都可能会评估风险,因为要保证稳定,你在推行变革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什么是一定不能犯的错误,或者什么风险是必须防范的?
郁亮:我不知道什么叫做风险评估,我知道以身作则这四个字。因为做任何事情你说没有风险,那是不可能的,问题不在于评估风险,问题在于你做不做。做不做这件事在乎你是不是带头做,以身作则。我做合伙人之前,我先拿自己的钱去买股票,再告诉大家你们钱也要去买股票,我先把自己的钱全买了。这样的话就没有意见了。我觉得管理上以身作则四个字很重要。
日报:这就是德鲁克说的,管理者首先管理自己?
郁亮:对,管好自己很重要。做最好的自己一直也是我的梦想。所以,你说我评估风险吗,我当然知道做不成风险也很大,但是我有不做的权利吗?我有不做的选项吗?我没有,必须向前。这个时候不必太在意风险这件事情,职业经理人往往是优先考虑风险。
日报:职业经理人首先是不犯错,在不犯错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郁亮:对。所以,现在我的思路跟很多企业家不一样了,真的是不同了,合伙人的洗礼之后我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了,风险一定是有的,但是关键在于不做的风险更大。而且,我相信众愚成智,大家一块儿齐心协力往一个地方做的时候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别人还没有做。
如果今年行业里评一个最创新的公司,那应该是万科了。万科和淘宝、微信、百度,包括平安我们都合作。我坚持草根创业的想法,扁平化之后,发动机在底下不在上面了。下面做错了又何妨呢,做错了不做就行了,但如果集团错了,整个就错了,这样创新机制让整个集团不会犯大错。所以,万科首先解决机制问题才来谈(风险)这个东西。
日报:在3年之前我觉得万科很西化,但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万科越来越不像房地产公司,而是和阿里巴巴、华为有些神似,你怎么看万科的管理模式?
郁亮:今天的万科是博采众长后形成自身风格的新公司。新的公司是说我们在摸索自个儿适应的管理方法,而不是说我们简单模仿跟学习。中国企业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比如说万科健康管理这件事情对整个企业带来正能量,对整个社会带来正能量。你说这个事情,至少是没有其他企业用过这个事情,我们做到了。所以,这个事情来说中国企业开始为世界提供一些管理案例,甚至管理思想。
关于明天的万科
日报:如果说现在的事业合伙人是1.0版,未来是否还有2.0版、3.0版,会在哪些方面有突破?
郁亮:合伙人范围会越来越大,现在员工跟我们是合伙人,未来业务合作伙伴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伙人。比如说,给我们做工程的,总包单位能不能是我的合伙人,给我提供资金的合作方是不是合伙人,帮我卖楼的是不是可以成为合伙人?当然都可以。
未来类似众筹概念了,作为一个平台,集合社会上最好的资源去共同工作,因为这个合伙平台是开放平台,既然能够跟内部员工开放也能够对外开放,做整合者。这样的话,才可以用更小的资源去做更大的事情。
第二,在机制设计方面可以不断深入。比如说,现在员工跟投时有一部分杠杆是万科来安排的,理论上来说,做得好不需要万科来安排,有人来提供杠杆。现在只是普通的项目跟投,更复杂的项目怎么跟投,新业务怎么跟投,都在设计之中。
日报:除了机制,产品战略同样很重要,万科也曾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概念,请问你希望未来万科10年、20年做什么业务?
郁亮:去年我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之后,我们看到行业转型,客户变了,城市变了,我们当然也跟着变,我们试探性地拿出这个方案出来,但是没有回答什么是城市配套服务商,只是讲了一个概念,让大家跳出住宅这件事情。
今天终于可以告诉你答案了,万科(城市配套服务商)未来可以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传统住宅还是可以做的,未来10年空间还很大,并没有说现在空间没有了,只不过钱不好赚了,不能说这个事情做到头了。我觉得我的“白银时代”表述还是很准确的,从黄金时代来到白银时代,大家挣的还是银子,不要以为这个行业没有机会了。
第二,做消费体验地产。这是一个生活中心,大家喝喝咖啡,吃个饭,看个电影,聚聚会,孩子教育辅导等,这里面未来还包括养老、度假、旅游,消费体验地产这个东西一是互联网取代不了的,二是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客户从买一个房子到买一个生活,未来不是买更多的房子,是买更多的服务。
第三,做产业地产。这里包括工业园区、物流地产、写字楼、大型综合体,这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是建设性的工作,是创造就业机会跟财富的,支持城市创造财富,然后回过头来做前面两件事情。
也就是说,万科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围绕客户变化展开的,第三件事是围绕城市变化展开的。所以,我们今天终于可以对城市配套服务商有一个清晰的说法了。
日报:万科有没有考虑过未来三个板块在营收上的大致比例是多少?
郁亮:我只想清楚一个比例,未来十年住宅占50%以上是肯定的,别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别的不知道?因为再也不能用工业时代积累的管理方法去线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要避免陷入线性思维。在互联网时代,非线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打个比方,青春期的孩子用长个来证明自己的成长,但是过了青春期再用长个来证明自己的成长一定是不合适的,但是你们老是拿长个来衡量发展商。
日报:海外业务将来会是万科的重点之一吗?
郁亮:很多人错误理解万科的海外业务了,国际化业务对万科最主要意味着什么?国际化业务万科首先是为了学习,第二个我们走出去为了请进来,是为了全球资源为我所用。你不在纽约有一个项目,万科怎么会突然跟KKR、黑石、凯雷全有合作呢,包括别的机构都在谈,当然这不一定成,但是很多人知道你,中国最大发展商来到美国了,谈谈有什么机会。
走出去了之后才知道人家的机制。并不是说万科有钱投到海外去,并不是说中国没机会了投到海外去,所以万科也绝不是土豪作风。那你说万科未来海外业务会不会扩大?一定会扩大,我们在琢磨进入伦敦,因为伦敦也是金融中心。万科海外业务还会继续,还会发展,我要吸引更多的平台,吸引更多合作者。
日报:你对短期包括明年楼市走势取决于什么怎么看?取决于货币政策?
郁亮:不重要了,取决于去库存化。我们的行业好不好过?跟电视机比比我们会怎么样呢,跟制造业比比我们怎么样呢,跟零售比比我们怎么样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要抱怨这个市场有多大变化,既然这个市场今天的问题是若干年形成的,也不要指望短期就能解决。
一个限购限贷取消就解决问题,我觉得也不现实。但是,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发展机会,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做好它,永远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你永远需要去解决问题。永远跑在路上很重要,不要停下来。
(本报记者王立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