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乌/葫芦丝
巴乌:也叫“把乌”,是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哈尼族称“各比”,彝族称“比鲁”或“乌勒”,侗族称“拜”。彝语叫“及菲里莫”,哈尼语叫“梅巴”。
巴乌用竹管制成,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巴乌有八个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
哈尼族和彝族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吹奏,人们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小伙子常用巴马来演奏情歌,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衷情。
经过改革加键的巴乌,在保持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并且还能调微,能转四个调,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不仅可以演奏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
簧片最早是竹制片,后来改为0.2~0.25 毫米厚的铜片。横吹上端,振动簧片而发音。管身用细毛竹、青竹制,下端(或右端)开口,上端(或左端)留竹节或木塞封闭。有细蔑编制的活动簧套。有的在下端开二至四个尾音孔。
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笛吧,却没有笛子声音清脆。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不大。常用巴乌长30—60厘米。音域:高音巴乌f1—g2、中音巴乌b—c2、低音巴乌f—g1。
演奏时,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竖吹口含簧片,横吹将簧片置两唇间,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下三孔,吹气鼓簧按孔发音,气流振动簧片并激发管内空气柱共鸣,用吐音方法吹奏,有滑音、打音、颤音、抹音、琶音、飞指等技巧,可用循环换气法奏长时值音符。虽然巴乌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吹奏起来,如怨、如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爱。
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由两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竖吹单管巴乌并排绑扎而成。管长20厘米、内径1厘米,管体修削成方筷形或将两管相邻处的管壁削平。正面开有六对圆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为簧管。簧管长4厘米、外径1厘米,上留竹节,下口与管身相通,将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节下刻出一个长3 .5厘米、宽0.3厘米的竹制簧片。
将两管的上、中、下三处用细线绑扎牢固。也有管身用鹰腿骨、雁腿骨或银制的双管巴乌。
演奏时,管身竖置,将两个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下三孔,吹气鼓簧按孔发音,音域c1—c2,为一个八度。一般不能超吹。双管巴乌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乐曲有《宰节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