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偈禅诗精选及赏析 禅诗 作者简介及赏析(中)

 如何标记批注?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

 

 禅诗 作者简介及赏析(中)  李商隐(813—858)祖籍怀州河内,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少年才俊,进士出身。因卷入牛、李党争,遭受排挤,坎坷潦倒,终致皈依佛门。诗与杜牧齐名,是晚唐杰出诗人。尤长七律,以情诗、无题诗为着,风格深情绵密,婉丽清雅。着有《玉溪生诗》、《李义山诗集》等。忆住一师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赏析】京城中佛寺鸣钟时,诗人就想起了远在西峰中的住一禅师。全诗通过佛寺晓钟、烟炉寒灯、雪压青松等一组融动静声色于一体的画面,表现了住一禅师清凛冷峻的禅风与冰清玉洁的节操。“童子开门雪满松”一句,令全诗陡增亮色。诗人也仿佛从别绪、忆情和有关青灯炉烟的晦暗感受中解脱了出来,倏然进入了住一禅师所修持不懈的禅境。首句言“无事”,其实是反语,只有住一禅师才是真正的无事之人!华师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赏析】世事扰扰,何来清静,只有痛苦与烦恼。诗人中年丧妻后,便刻意事佛,向往“闲云野鹤”的意趣,希望找到一处清净安宁的憩身之所。华师的西林寺无疑是诗人心仪已久的宝地。首二句写诗人怀着净心,衲衣筇杖前来访师;后二句写诗人所见的佛地景色。一“静”一“阴”,实写景物,暗喻人品、心境。而诗名“华师”,却不着华师一字,未晤禅师一面,可见诗人烘托人物、描摹心境的笔力。青萝残阳西入崦,茅房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赏析】这是一首访僧寄性诗。首联写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兴致勃勃去北青萝山的茅房去拜访一位孤僧。黄昏访僧,说明诗人心境之沉抑与淡静。其性情之冲淡,跃然纸上。访晤孤僧的诗人,其实也是孤身一人。颔联续写“访”时所遇:但见落叶飘飞,寒云漫空,山路崎岖,却不见高僧的身影。颈联写孤僧的风采:独敲磬与闲依藤。一“独”一“闲”,将僧人悠闲自在、清净无事的心境毕现了出来。于是诗人颖悟道:世界何其渺小,人如芥子何等微不足道,何必心存爱憎,自寻烦恼呢?于是诗人由此得到了解脱。慧忠(817—882)泉州仙游(今属福建省)人。住龟洋山。唐武宗废佛,例为白衣。迄宣宗中兴,亦只为白衣,过午不食。不宇而禅,迹不出山达三十余年。松柏操雪后始知松桂别,云收方见济河分。不因世主教还俗,哪辨鸡群与鹤群!【赏析】这是一首意气风发、掷地有声的护法诗。武宗废佛(853年),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有不少僧侣在世俗的压力下成为佛的逆子。而悟道的慧忠禅师则保持了高凛的节操,弘法传灯而不松懈。人在灾难与挫折面前,如果迷了自性,就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强权的奴隶。只有觉悟者时刻保持着清醒,护守着节气,心源不昏。其实强权并不足惧,可怕的是泯灭了自尊。毕竟云雾笼不住江河湖汉,皑皑大雪埋不住青松。下面是禅师的续偈:“多年尘事谩腾腾,虽着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恶,满头留发候然灯。形迹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试读善财巡礼偈,当时岂例作沙门。”德诚(820—858)四川遂宁人。得法于药山惟俨禅师。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吴江畔。常以小舟渡人,故称船子和尚。诗作多以歌咏渔人生活为主。《五灯会元》说他“节操高邈,度量不群”,“率性疏野,唯好山水”。船居寓意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赏析】这是一首意境优美、脍炙人口的喻道禅诗。月明星疏,风平浪静的湖面上,只有一只小小的孤舟和一位孤寂的垂钓者。夜是那么地静谧,月华如水银倾泻在清冷的水面上。他将钓钩垂入深深的水中,鱼是不会吃钓的,那么他在钓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如同“独钓寒江雪”的舟翁,他意在鱼而又不在鱼。那么,他意旨何在呢?他是太陶醉于这一宁静空寂的自然境界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令人何等惬意。他是那么意趣盎然地、心满意足地载着满船的月辉,轻弄棹桨,沉浸于明月天心的空灵世界里……“千尺丝纶”喻禅道之深,万波相随喻道界之广,夜静水寒喻道之静寂清凛,满船月明喻道之光华圆满。这一空幻无际的禅境,便是一处才情横溢的诗境。觉悟的诗人留给后人的,便是千古的传唱。船子和尚清峻的禅风留下无数的风流,世人清誉他为“河上禅子”。元人蔡玩珪的佳作《华亭图》描绘的便是他卓绝的风采:“头无片瓦足无土,不犯清波过一生。钓得金鳞便归去,依然明月大江横。”他的禅语“钓尽江波,金鳞始现”,引发了后人几多提唱。泠然(生卒年不详)唐宪宗、穆宗间僧人。《全唐诗》中存其诗1首。宿九华化成寺佛寺孤庄千嶂间,我来诗境强相关。岩边树动猴下涧,云里锡鸣僧上山。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声乱喷潺湲。明朝更蹑层霄去,誓共烟霞到老闲。【赏析】香山居士白居易曾有诗言:“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人是爱山人,山美如诗境。化成寺坐落于着名的风景胜地九华山上,诗僧泠然行宿于此,诗情大发,描绘了这一佛寺宝地。颔联通过对听觉的描写,以动衬静:树动与锡响清晰可闻,可谓寂静之极。颈联通过对视觉的描写,表现环境的清雅与洁净。天上的月亮洒下清寒的光华,无处不在的石泉曲折奔泻。声与色,光与影,烘托出一个静穆岑寂、超凡脱俗的诗意禅境。无怪乎诗僧决意在余年要相伴烟霞了。 




贯休(832—912)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赐号“禅月大师”。晚唐五代着名诗僧,与时士斐说、卢仝、罗隐、吴融、王锴,名僧栖白有诗画往还。时人有谓“诗名画手皆奇绝”(欧阳炯语)、“书似张颠值万金”(张格语)。自称诗作“风调野俗”、“概山讴之列”、“十载独扃扉,唯为二雅诗”(《偶作》)。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尽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花好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知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赏析】这是一首抒怀述道诗。仿佛一篇精短的随笔,诗人在这篇偶作中诗意地表述了自己野居修道、清虚宁静的禅境。首先礼佛参禅不一定要占尽天下名山,只要有一个清虚的家,一个高远淡泊的家就行了。最关键是要无心习道,切莫刻意求人。无心处道自现,求人则无异于舍近求远。大道本来现成,触目皆菩提,处处皆是道,落英流水无不是佛性的显现。“但令知此还如此”,悟时佛性是如此,悟后佛性还是如此,一句诗中两个“此”字,强调了佛性的常在。明白这一人生根本,哪里还会羡慕什么尘世前程呢!天台老僧独居无人处,松龛岳色侵。僧中九十腊,云外一生心。白发垂不剃,青眸笑转深。犹能指孤月,为我暂开襟。【赏析】这首诗是晚唐名诗人对禅衲淡泊清静、超然世外的境界的热情礼赞,字里行间,流露出令人开怀的禅悦。天台老僧仿佛是佛性的化身。他孤独而自在地居住在一个无人侵扰的深林中,已经度过了九十个春秋;他的心已与云外的天地融合为一体,不再有人间的烟火。然而他的意态是那样灵动、潇洒:长长的白发披垂在肩上,他开怀一笑时,明亮的眸子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自在、旷达、乐观。那对着孤月敞开胸襟的举动,又是何等的畅快。老僧简直就是一位活佛,显示了任运自在、自由畅快的禅境。对僧人的礼赞诗着名的还有《终南僧》。诗云:“声利掀天竟不闻,草衣木食度朝昏。遥思山雪深一丈,时有仙人来打门。”描写了山僧淡泊名利、无欲无求、与仙人为伴的自在生活与纯净的心境。贯休是一位精于诗作、为得好诗而呕心沥血的诗匠。他曾在《偶作》中述怀道:“无端为五字,字字鬓星星。”从本诗中读者自可寻觅芳踪。元安(834—898)唐代禅僧,陕西凤翔人。初为临济义玄侍者。后参夹山善会,言下服膺,依住多年,悟得心要。后迁澧阳(今湖南)洛浦山下卜筑宴处,接化四方僧众,酬答请益,词句华美,颇多警策辞句,广为四海流传。示法偈决志归乡去,乘船渡五湖。举篙星月隐,停棹日轮孤。解缆离邪岸,张帆出正途。到来家荡尽,免作屋中愚。【赏析】这是一首禅意斐然的示法偈。归乡是一个禅子精神世界回归本原的借用语。回归精神的家园,必须经过一个孤独的、与自然契合的净化过程,必须历经五湖四海才能抵达彼岸。为了回家,他解缆、张帆、举篙、停棹,终于回到了那个一无所有的美妙清虚的乐园。这是怎样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呀,又是何等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所在。再也不是凡夫愚子,叫人何等心情舒畅!韦庄(836—910)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早年屡试不第,直至年近六十才中进士。工诗,着有《浣花集》,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花间派代表诗人。其诗录入《花间集》48首。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赏析】这是一首诗意盎然的送别诗,语言清丽,意趣高雅。首二句层层推进,描述乡关路途遥远,简直远得难以抵达。将诗人的挽留之情,难舍之意,尽展其中。于是诗人的关切之情在第三句中跃然纸上:那么远的路程,谁来跟你做伴呢?哎呀,真是多虑!“一船明月一帆风”,不是最好的伴侣么?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愿友人平安抵达的祝愿,也反衬了日本僧人明心净虑、心若明月的禅境。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唐诗中有不少送别日本友人的佳作。仅录两首,供读者赏阅:“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贾岛《送褚山人归日本》)李洞(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家贫不济,好诗苦吟,唐昭宗年间三试不第,因而投心禅宗。作诗师效贾岛,风格奇峭。有禅诗50余首。送僧清演归山毛褐斜肩背负经,晓思吟入窦山青。峰前野水横官道,踏着秋天三四星。【赏析】苦吟诗人李洞的这首送行诗,写人绘景,平中出奇,诗趣横溢,可谓绝句极品。清晨诗僧清演负经入山,青山碧水,撩发了他的诗兴,他一路行一路歌,何等洒脱。忽然山前有一道溪水横漫了道路。溪水清亮,秋空澄静,有几颗疏星还倒映在水中。他涉水而过,仿佛踏着蓝天和星星。诗人与僧衲有着不解之缘,他深深了解一个衲子自由自在、飘逸无拘的心灵世界,所以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佛子的精神境界展现于他普通而平常的背经归山的行为中,以寄托自己对禅宗的仰慕。他的另一首诗《赠僧》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好个“欲洗禅衣未有尘”!本寂(840—901)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洞山良价法嗣,与师父洞山良价于抚州曹山共创曹洞宗,是开山宗主之一,晚唐着名禅师。着有《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共三卷。焰里寒冰结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赏析】这是一代禅宗骁将曹山本寂所作的着名的意念派妙偈。禅师们个个都是意念派的大师,也是大写意的师匠。有一个大生命在宇宙中飞翔,把人带进另一个时空。一颗圆满的禅心使一切都具有了生命。水火本不相容,却水火交融;杨花本属春时,却在秋日飘飞;泥牛在水面发出生命的震吼,木马在好风中长嘶。似幻似真,却比真实更加真实。这就是生命觉醒后的大发现,是第三只眼的杰作,是大能量的进发。这样我们的生命就迎来了另一个灿烂的彼岸。  匡仁(?—870)又称光仁,洞山良价法嗣,曹洞宗传人。住抚州疏山,宏扬曹洞宗风。因其身材短小,称之为矮师叔。又因辩才机敏健谈,常使得他人无插舌之机,故有“疏山啮族”之称。示寂偈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赏析】人哪,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觉者说:“我的归宿在九霄云外,那里白云无处不悠闲自在。”何等光明、轻松、自在,哪有一丝死亡的阴影,哪有半点对人世的留恋!觉者还说:“生命就是一棵无根的树。黄叶凋零时,自有好风送还。”生命这棵灵树永不枯朽,长存万古。当黄叶飘零时,秋风会吹走它,不久春风又会把它送回来。为什么?因为生命悉有佛性,佛性是永恒的大生命。人哪,觉醒吧! 守护你的生命树,像新州古樵一般!有诗为证:“空劫已前无影树,撑天拄地赤条条。新州有个卖柴汉,收拾将来一肩挑。”(元僧石屋清珙)契此(?—916)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蹙额大肚,笑口常开,出语无定,随处而卧,常以杖背一布袋,供食之具,均贮于袋中,人称“布袋和尚”。能示凶吉。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以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他的造像。手把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赏析】这是一首十分形象生动的喻道诗。首二句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唐代以后,农禅盛行。僧家莳秧插田,亦是禅悟之门。当我们在生命的福田里不断耕耘,播下种子时,低头看见了水中的青天,那么明澈清静,于是参学者悟道了:我的这一颗不染杂念一心求道的心,不就跟青天千般澄明宁静么?原来当心地清净得一尘不染时,就获得了佛性,回归了本来面目。退步求己,万不失一。退后一步,竟然得到了大自在。这个佛性到底是什么呢?契此说:“我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嗯,真的很玄妙!下面再列举一首明僧济水以插秧为题材的禅悟诗:“疏陋无能处市廛,问农学稼为争先。近来已得真三昧,竖掷横抛真似弦。”好一个竖掷横抛的大自在!怀浚(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间诗僧。善草书,又善言未来之事。秭归郡僧人。《全唐诗》存其诗2首。家在闽山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赏析】这是一首极富表现力的禅趣诗,是禅诗中的极品。首句的“家”,指的是精神家园,即理想国、彼岸。这一境界非常遥远。次句写那里景色优美,无比绚烂,喻示着佛性的完美。这是悟前的见地。第三句喻示着体证了佛道,抵达了彼岸,看到了佛界的烂漫。那么他看到了什么奇异景象呢?“花在旧时红处红”,这是本诗中最富禅意的诗句。往日的花依然红艳艳的,好像往年没有凋落过一样。其实花开就有花落,这是自然之理,这一自然之理就是佛性,它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本诗的诗眼。承寒山、拾得之诗风,多“歌诗鄙俚之词”的诗僧怀浚还有另一偈:“家在闽山西复西,其中岁岁有莺啼。如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旨趣与本诗相同。只不过借代物由色换成了声而已。这是智闲禅师所谓的“声色外威仪”的最生动佐证。唐诗僧知玄有一首妙趣横生的《五岁咏花》,可相照一读:“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孕在,明日定随风。”韩偓(842—923)字致尧,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元年(889)进士。曾官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有《香奁集》。词多艳丽悱恻,后期则多为感时伤乱之作,变化以深婉之风。醉着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赏析】这首诗表现了江湖之中一个舟子醉着的清醒,饱含禅韵。首句以广焦镜虚写寥廓的江天景色,次句以特写镜头实写渔村的近景。一远一近,一广一窄,一虚一实,以万衬一,笔力非凡,表现了宇宙的广渺与无限生机。正是由清江、远天、桑柘、墟烟组成的完美的自然、浩瀚的宇宙,使渔翁醉了,他的心醉了,他孤独地沉醉,没有人来搅扰他,使他觉得俨然与宇宙融为一体,自身的灵性与宇宙的灵犀相通,是一介自然人,是一位宇宙中的自由人,获得了大自在。第四句如江波涌起,更显生气。“醒来雪满船”,其中的禅趣,不正好比“银碗盛雪”、“乌鸡带雪飞”的境界吗?晶莹的白雪铺满了船舱,也浸润了舟子的灵性。那颗原本自由自在、空渺无际的心灵竟是如此晶莹剔透,纯净无瑕!这是多么令人淋漓酣畅的禅意!诗写得好,意境高,诗名也不同凡响!有关醉中的禅意,我们还可参考明人钱澄的佳作《饮僧》:“佛前日醉两三场,莫笑山僧是酒狂。醉里观心无一事,看人妄想坐禅床。”杜荀鹤(846—904)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杜牧之庶子,早年即有诗名,屡试不第,至46岁昭宗时进士及第。后梁时授官翰林学士。他的诗承袭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手法,多反映唐末的社会黑暗及民生苦难。语言浅白,晓畅易读。《全唐诗》录其诗3卷。有《唐风集》。闻子规楚天空阔月沉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赏析】这是一首生动形象、内蕴深厚、充满象征的哲理诗。月沉楚天。这一寥阔的背景象征着现实世界的阴暗凄凉,即佛家所说的充满生老病死的苦界。如泣如诉的蜀魄声,就好像沉迷于苦海的人们的怨诉。杜鹃哪,你就是啼到流血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缄口忍耐以过残春。人哪,你们老是在苦海中挣扎又有什么意思呢?不如放下痛苦,回头是岸。这样你的余生又会充满崭新的意义。试看下面三首小诗,便明白在禅诗中杜鹃啼血代表着劝人归乡即回归精神家园的含义。那乱峰深处,白云山青,便是子规的归处,也是人的归宿。洞山良价的《五位颂·功勋颂诗》其二:“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宋僧白云守端《子规》:“声声解道不如归,往往人心会者稀。满目春山青水绿,更求何地可忘机。”明僧梵琦《闻子规》:“啼来啼去一声声,却笑离人不解听。何处故乡归来得。白云空锁乱山青。”赠质上人蘖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赏析】本诗是诗人对“无事人”质上人的白描与赞誉诗。你看这位质上人或打坐或云游,行踪无定,何等超尘出世;他连喝水吃饭需用的瓶钵都不带,真正地一无所有,心无挂碍。他不说一句与俗世俗人有关的话,彻彻底底地成为绝学无为闲道人。他的行为与精神都达到了超凡出世、悠然自适的境界,是一个大自在、大逍遥、大解脱的方外高人。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晚唐,人间事比太平时期更为令人烦恼,故而本诗在对质上人进行由衷的赞美时,也有画外音,有作者复杂情感的流露,有诗人内心对世事纷扰的无奈。悟空上人院夏日题诗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蔽房廊。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赏析】本诗既是对悟空上人的礼赞,也是对“自我心净”的禅家境界的感悟。三伏酷暑之际,上人自披福田衣,关门独坐,修持禅法。虽然没有松竹挡住炎热的侵袭,他丝毫不为暑气所动,他身安心净,沉浸在禅宗的清凉世界之中。“参禅未必须山水”与“无须占尽好烟霞”(贯休)意趣相同。参禅重在净心,灭除心头的妄念、欲念,进入无心的境界,就能进入永恒的清凉。这首诗常被方内方外人士引用,尤其是“灭却心头火自凉”句更是饱含哲理。比起洞山的机锋语“寒时寒杀阖黎,热时热杀阇黎”,更为乎白简直一些。谈起清凉,说起无心与清凉的关系,世人自宗风中各有妙悟。唐人白居易作《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元人朱希晦的《纳凉》也不乏一番禅境:“无事解衣坐,超然心境空。深林翳炎日,万壑来天风。间停白羽扇,试拂朱丝桐。醉罢不知夕,月生沧海东。”  郑谷(约851—约910)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以《鹧鸪诗》得名,又呼为郑鹧鸪。诗多以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下笔清丽。着有诗集《云台编》等。《全唐诗》录入其诗计4卷。慈恩寺偶题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林下呼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不想回家的学子对禅境的感悟。正因为往事悠悠,来事纷纷,没得安宁,给人的惟有喟叹与无奈,所以诗人无心返乡,倒来了到名寺慈恩寺登大雁塔以望远的兴致。独自登临,天清气爽,令人心静气畅。除了松林葱郁,夕阳沉江,给人以宁静之感外,更有那经声呗语,僧扫落叶,给人以佛国的虚清。于是诗人顿起归山出家之念,想起了往日留恋于庵西冷瀑的情景,想起了与禅林的内在因缘。诗人另有一首小诗《短褐》,表达他对禅林的向往。诗云:“闻披短褐杖山藤,头不是僧心是僧。坐睡觉来清夜半,芭蕉影动道场灯。”栖白(生卒年不详)越中(今浙江)人。常与李频、许棠、姚合、李洞、贾岛、无可等诗人往来赠答。唐宣宗大中年间住京城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袈裟。工诗,尚苦吟。时人张乔谓其“篇章名不朽”。《全唐诗》共录其诗16首。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松下栖禅所,苔滋径莫分。青山春暮见,流水夜深闻。不坐看心石,应随出定云。猿猱非可问,岩谷自空曛。【赏析】这首诗记述了暮春访僧友不遇时的感怀。这感怀无一丝世俗的纷扰,全是佛国的馨香。首联描述真胜上人的庵居之野趣。古松笼翠,苔绿层层,小径莫分。颔联写青山、绿水,衬托出春末山中的宁静。颈联,诗僧展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一个安禅乐道,与大自然化为一体的高僧的形象:石是看心石,云是出定云,那石那云就是僧家的至友,是禅子禅心的历现。尾联把笔触轻收回来,与首联相呼应,再次描写幽静的景色。诗僧的另一首诗《寄南山景禅师》也是难得的佳作。诗云:“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可止(860—934)范阳房山(今北京房山)人。12岁出家。唐昭宗时赐紫袈裟。后住持洛阳长寿寺,号文智大师。长于近体诗,其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全唐诗》存诗9首。精舍遇雨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向白云情未尽,任它黄鸟醉芳春。【赏析】这既是一首优美的风景诗,也是一首美妙的喻道诗。本诗是诗人在行脚途中,遇小雨而进精舍避雨所作,为作者即景抒怀之作。静寂的空门与“我”的淡泊心境正好呼应,正是“我”心灵的居所;那微微的小雨与清潺的溪水正好洗却游历时的风尘。进而,诗僧想到,在这清静洁雅的自然中,高卧云林间,听黄鸟鸣春,该是何等心旷神怡,安然自在。说它是喻道诗,是因为全诗都是双关词和双关句。首句的“空门”不仅指精舍之门,也指佛门;次句的“溪雨”既指山溪之雨,也指佛的智慧甘露;“客尘”既指旅程灰垢,也指蒙蔽自性即佛性的无明、烦恼。三、四句实写自然的美妙芳香,亦指身心淡泊、客尘尽失后的心灵进入美妙无比的佛禅胜境。齐己(864—9377)湖南益阳人。晚唐诗僧、棋手。少时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寺,自号衡岳沙门。他性格放逸,爱乐山水,“骨瘦神清风一襟”。与贯休、方干、郑谷、徐仲雅等诗人常相交往酬唱。其诗多以诗寓禅,或为登临题咏、送别答赠之作。时人徐仲雅谓之“格古、意新、调雅、语奇”。门徒采辑其诗800佘篇,《全唐诗》存诗10卷,并着有诗论著作《风骚旨格》。片云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何妨舒作从龙势,一雨吹销万里尘。【赏析】这是一首豪情万丈的述怀诗,借以表达他普度众生的信心。水中的云影分明是天上的行云的倒影,那轻盈之态正如衲子的身心。它自由舒展,如佛性一般空幻虚渺。可是没有什么能妨碍它化成奔腾的蛟龙,洒下智慧的雨露,荡涤万里红尘,洗去愚者的无明与烦恼。怪不得时人徐仲雅在《赠齐己》一诗开首即赞:“我唐有僧号齐己,未出家时宰相器。”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赏评道,“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闻尚颜上人创新居有寄麓山南面橘州西,闻道新斋与竹齐。野客可曾将鹤赠,江僧未说有诗题。窗中罨霭云千嶂,枕上潺湲月一溪。此处正安吟榻好,松荫冷湿壁新泥。【赏析】齐己与尚颜上人是诗禅之交。“还怜我有冥搜癖,时把新诗过竹寻”(《酬尚颜上人》)。 闻上人有新庵落成,齐己即赋诗寄兴。首联点明新居的所在及清幽的环境。颔联写江僧野客们肯定有诗鹤相赠吧。颈联具体描写新居如诗如画的景致。尾联点出上人是一位好诗安禅的雅人。使一个喜山好水、结交高士、志趣清雅、风标超卓的诗禅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登祝融峰猿鸟不共到,我来身欲浮。四方空碧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赏析】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祝融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南岳衡山是禅宗祖庭重地、圣山。南岳怀让于此住持,马祖道一于此得道,石头希迁在此弘化,此后历代皆有高僧辈出。首联写祝融峰的高峻奇拔。颔联点明时节与高峰的空渺。颈联运用夸张与想象的笔法,描写登峰望远时所见所感的壮丽奇伟:宇宙是何等无边无际,流过中华大地的滔滔江河就好像是涓涓细流。如此壮美的景色,怎不令人流连驻足!杜甫的登泰山诗《望岳》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诗僧登祝融峰的所见所感怀“宇宙知何极”、“白日转神州”,境界孰高,眼界孰远,断然分明!南岳名山上的祝融峰,历代多有高僧题赞。如宋僧虚堂智愚的《题祝融峰》便是眼界开阔、气势卓绝的佳咏。诗云:“南岳诸峰七十二,唯有祝融峰最高。九千七百三十丈,下视寰海如秋毫。岷峨华顶远俯伏,九华五老来相朝。上方老僧日无事,兴来以手摩云霄。”剑客拔剑绕残尊,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赏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荆轲的故事,激发着多少伟男子的壮志。一代诗僧齐已借剑客以抒怀,其大义大勇、超脱生死更与俗诗不同。诗的首联便开头开得大气磅礴:壮士酒酣,击剑作歌,歌罢出门,扬长而去。将一个大义报恩、超然赴死的勇者形象通过寥寥数字全然烘托。颔联描写肃杀的气氛,从另一个角度衬托壮士的凛然正气。颈联是全诗的诗眼:“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原来他慷慨赴难,并非为了轻仇小怨,而是为了大义、正义、真理,表现了勇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凛然大义面前,那击筑悲歌、细泣碎语,也显得太小儿女气了。剑客在禅诗中,多用来表现探索真理的大义者的形象,其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也正是禅者凛然风标的写照。在此,我们不妨将另外三首唐人描写剑客的名诗相照一读:“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明代高僧道衍(1335-1481)作有《壮士吟》二首,或表达未遇知己之苦闷,或写既遇知己之激昂,均是悲烈之辞,热血之诗,可相照一阅。其一为:“宝剑直千金,曾将托生死。不知燕赵间,何人是知己。”其二为:“相见各知心,时闻击筑吟。怀恩在一饭,不用酒杯深。”明末志士陈子龙(1608-1647)的《渡易水》一诗,伤时怀古,自有一股沉痛、慷慨之气:“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扫地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赏析】扫地是禅子的三大功课之一。释迦牟尼的弟子周特盘利就是因为明晓“除垢”的道理而悟道。可见扫地正是禅心的体现。首联写扫地需日复一日不断地清扫,不容丝毫尘垢沾染上,其实是喻示着禅心的修持。可是又有多少世间过客,知道这就是一片禅心的任运呢?正因为勤于清扫,才与自然契合,迎来一片宁静的净土,院内院外一片萧然清朗的净境。以扫地入诗,以扫地蕴禅,是本诗的标新处。其语辞简白、浅直,亦显示出诗人驾驭语言的才华。齐己还有一首诗名《落叶》,可相照一读:“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扫落叶而不悲秋,浮现在脑海中的反而是春天的绿阴与鸟语,不能不令人叹服禅和子们的境界。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赏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梅述志诗,辞气清丽,对仗精致,风韵素雅,风格高远.首联以“万木”对“孤根”,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一“孤”一“独”,虽显清寂,却独有生机,这正是禅心佛性的体现。第二联中的“一枝开”是全诗的诗眼,在一片清凛的山村野外,在无人留心的昨夜,一枝早梅悄然独放。“前村”、“深雪”、“昨夜”、“一枝”,均标示着禅的风骨。第三联写梅花的丰姿与风韵。一“幽”一“素”,透露出早梅清幽、素雅的禅韵。末联写早梅应时而开,也会早艳于群芳,表明禅者的自信与宏愿。梅心即是禅心,它是如此独立不羁、卓然超群,如此美丽清绝。明僧道源之《早梅》:“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传递的也是同样的禅者的消息。齐己以诗入禅,以诗述志,在他的诗中诗情与禅韵完善地融合在一起。他在诗中得到禅悦,“觅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寄郑谷郎中》)便是这位诗僧风流的佐证。   文偃(864—949)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云门宗开创者。幼怀出尘之志,参道明禅师得道,谒雪峰义存契证。后于韶州(今广东韶关)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创立云门宗,世称云门文偃。道风愈显,四海僧俗云集。以“函盖乾坤、截断从流、随波逐浪”三句话概括云门宗要,又以一字猛然截断学人妄识,谓为“云门一字关”。赐匡真禅师。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金屑眼中翳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赏析】这是一首喻法诗,昭示学人在悟道后,须破除法执,方得彻悟。“金屑”与“衣珠”,均喻示学人已开始悟道。但是如果执着于此,则成执障。就好像金屑虽贵重入眼则成病,就是华珠在求道者眼中亦不过如尘土一般。这些金屑、衣珠跟自己的灵性比起来都无足轻重。佛祖指示求道者的,就是要珍重自己的灵性。宗门有言“直饶亲见释迦来,智者咸言不是佛”,即是此理。景岑(生卒年不详)长沙景岑,法号招贤,约晚唐五代时人。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初住长沙鹿苑,大宣教化,人称长沙和尚。机锋峻峭,应对禅机时喜作大虫(老虎)扑噬之状,故号岑大虫。卒谥招贤大师。示僧偈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赏析】 这是一首在丛林中流传极广的名偈。端坐于百尺竿头的衲子啊,你们虽然有所了悟,但还没有抵达至境。你们以悟为真,其实悟只是手段,空才是真谛。只有把悟都抛弃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彻底地粉身碎骨,什么都没有,彻底地空,才能在整个宇宙显示佛性。这时,你就是佛,你就是禅,你就是真!志勤(生卒年不详)本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五代禅师。参长庆大安得法。后得沩山灵佑契证。因居福州灵云寺,世称灵云和尚。仅存悟道偈1首。见花悟道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赏析】这是一首着名的见道诗。几十年来,寻道的勇士,历经多少寒暑,几度灰心丧气又重新振作,可是那个大道总是难以找到。诗中的“三十年”、“寻剑客”、“落叶”、“抽枝”均有隐义。可是自从看到桃花灼然开放之后,就不再有任何疑惑。 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个悟空之人,哪有什么疑惑呢?!见桃花而悟道,这是禅林中的一件胜事。花中蕴含的道理,着实耐人寻味。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一首题画诗无疑与见花悟道后内心宁静虚明的禅境相契合:“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明人朱一是的《桃叶歌》诗将佛家的因果解剖得可谓入骨三分。诗云:“桃叶含桃花,花落子稠叠。子熟生桃虫,虫还食桃叶。”玄泰(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僧。沉默寡言,从不以帛为衣,时谓之“泰布衲”。初谒德山宣鉴,后参石霜,为入室弟子,为他执掌翰墨二十年。与贯休、齐己交友互往。居衡山兰若后,趋者依附,皆用交友之礼。他的《畲山谣》促使政府下令禁止山民斩伐烧畲。65岁时火化收有舍利,建塔于迎云亭侧。遗偈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其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不用剃须,不须澡浴。一堆猛火,千足万足。【赏析】玄泰是一代名僧,他的遗偈表现了一个觉者超然的生死观,表现了一个悟道者的真空无有。一个四大和合的皮囊哪用得上净身剃须,一堆猛火则千足万足矣!人本自空,终归于空。这个空是玄而又玄的,既然一切是空,又何谈什么佛!僧人之于生死的了然态度,难道于世人没有启发么?下面再摘录僧人的两首诗偈:“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住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五代曹洞宗禅师重云智晖《辞世并戒门人偈》)“道我狂时不是狂,今朝收拾臭皮囊。雪中明月团团冷,火里莲花办办香。好向棒头寻出路,即从业海驾归航。满炉榾柮都煨烬,十字街头作道场.”(清僧大悲庵僧的《绝笔诗》)玄泰的一生是观空的一生。从他的僧友们对他的赠诗中我们可以透见他的风骨:“宿处林闻虎,行时天有星。”(僧友修睦《送玄泰禅师》)“曹溪入室人,终老甚难群。四十余年内,青山与白云。松和巢鹤看,果共野猿分。海外僧来说,名高自小闻。”(诗僧栖蟾《赠南岳玄泰布衲》)他的着名的《畲山谣》,又反映了他是一位卓越的环保人士,也给后人以无限警示:“畲山儿,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是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茆草肥。年年斫罢仍再钮,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张拙(生卒年不详)唐末进士。石霜庆诸法嗣。曾举秀才,受贯休指点谒石霜庆诸而悟道。悟禅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赏析】张拙举秀才后,听从禅月大师的劝教,前去参谒石霜庆诸禅师(807—888)。石霜问:“秀才何姓哪?”“姓张名拙。”“世人觅巧尚不可得,你拙从何而来?”张拙于是有省于道,做了上面这首悟禅偈。这是一首禅理诗。首联阐明佛性无所不在,万物皆有佛性的道理。第二联讲佛性即空就是一念不生,只要一动念佛性就会被浮云遮盖。第三联讲述了修持的玄妙:用心去断除烦恼与刻意追求真如都不是真正的修持之道。只有随缘任运,心无挂碍,才能超越生死,到达高远的境界。神禄(872—976)唐末五代禅僧。福州人。师事瑞岩师彦禅师,为侍报恩。师化寂后,于浙江温州开创瑞峰院,激扬玄旨,学侣凑泊,德誉远播。示徒颂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终日法堂唯静坐,更无人间本来心。【赏析】这是一首玄妙的示道偈。萧然独处时,意在深思沉吟,它发出了人间少有的妙乐,谁能相信这是无弦琴奏出的清音呢?首二句讲述觉者独处时的禅悦。既然如此,静坐独聆就足够了,哪还有谁来问什么是本来心,问这种东西不是多余嘛!全诗表现了禅者的空寂、清静与法悦。师鼐(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时高僧。雪峰义存法嗣。居越州(今浙江绍兴)越山后,号鉴真禅清风楼上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赏析】《五灯会元》载:“师鼐应闽王之邀,于清风楼斋,坐久举目,忽见曰光,豁然朗悟。作以上谒归呈雪峰,始受衣钵。”这就是这首偈的由来。于是禅林中又一则盛事开始传唱。我们普通人看太阳不知看过多少次,而一个禅僧却能睹日光而开悟,这确实太奇特了。那么他悟到了什么呢?他说:“我相信达摩祖师到中华东土来传法,这事确实是有的,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了。不过,佛法却不是他从葱岭那边带过来的。”原来佛性古已有之,人皆有之,日光难道没有佛性么?就是睹日打开了师鼐的金刚慧眼。文益(885—958)余杭(今属浙江)人。法眼宗开山鼻祖。参桂琛禅师契悟,嗣其法绪。后于金陵(今南京)清凉院传法,开创法眼宗,世称“清凉文益”,亦称“法眼文益”。大兴法门,学众逾千。其始创法眼宗深受华严宗影响,主要特色为“一切现成”,即处处是禅,无须离开世间去找。卒谥“大法眼禅师”。着有《宗门十规论》。得意法嗣有德韶、文遂等。拥毳对芳丛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赏析】这是一首诗意盎然的示道诗。史书记载:宋太祖将问罪江南,李后主用谋臣计,欲拒王师。法眼禅师观牡丹赋于大内,作此谒讽之。这就是这首偈的由来。史书又载:后主不识其意。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李后主不识,等他成为阶下囚,“罗衾不耐五更寒”时,他作的诗词却饱蕴禅意空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首二句讲僧家与花冠大氅的俗士观花的情趣是不一样的。那观空之士是如何观花的呢?头发是从今天才开始发白的,但牡丹花哪一年不是一样红呢?花儿在朝露中艳丽地绽放,馨香随晚风四处飘散。可见花事亦匆匆。何必要等到花儿凋零后才明白一切本空的道理呢?诗人在一首诗中一共用了四个表示时间的词:“今日”、“去年”、“朝”、“晚”,就是强调时光荏苒,无常迅速,宜尽早知空,早日归乡。文益大师还写有一首很有意思的咏莲诗:“一朵菡萏莲,两株清瘦柏。长在僧家里,何劳问高格。”(《庭柏盆莲》)在觉者眼中,四大本空六尘不有,什么名节高格,真是多事。幽鸟语如篁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云归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赏析】这是一首意境圆融的禅趣诗。前四句描写春日美好的风光。这种风光最适合做什么呢?它带给觉者何许心境呢了当然最适合坐禅静心,把一切都放下。当然这样讲你还会觉得有什么意犹未尽,那么好吧,我们到林中去好好商量!当然,这林下商量,无非还是对坐默然。清海(生卒年不详)五代禅僧。师事招庆道匡禅师得法,居郴州(今属湖南)太平院。开悟诗实际从来不受尘,个中无旧亦无新。青山况是吾家物,不用寻家别问津。【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禅者安然自适、无事清纯的禅心。禅心,佛性,我们人本来的灵性,从来就是清净的,根本就没有一点尘埃,就好像初生的赤子一般。而且,它无所谓新旧、古今。它无生无灭,是永恒存在的。青山、大地无不是佛性的显现。既然如此,又何必多事,何必找它的归宿,何必向人问津。 延寿(904—975)杭州人。法眼宗传人。曾入仕途,命运多舛。30岁出家,后于天台山国清寺参谒德韶国师,嗣其宗法。建隆二年,吴越忠懿王建成永明寺,请延寿住持,故世称永明大师。倡禅双修之道,指心为宗。四众钦服,僧徒逾千。是宋初法眼宗传入高丽国的重要弘法者。卒赐智觉禅师。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传世。闲居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赏析】天台德韶禅师,法眼文益法嗣。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师坐于侧,豁然开悟。平生凝滞,涣若冰释,述偈以表其性匙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这是一首闲居叙趣诗。首二句以对比的手法讲述闲居与退迹的心境区别。退迹而心系庙堂俗尘并非真正的闲居,这等人内心难以平静也是可以理解的。接着,作者以哲理化的诗句,阐明了一个觉者对要势浮荣、利禄功名的深刻认识。地位越是显赫,越是早早自顾不暇;为了浮荣虚禄,往往做出许多见不得阳光的败坏自己的德行的坏事。这几乎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春雨催醒冬眠的小虫,鸟儿因寒气相侵移巢南飞一样。认识到这是一种宇宙理法后,无怪乎诗人陶然于野径疏窗的清淡境界。他的许多风标俊秀的诗偈均高蹈了禅者清纯的禅悦、空境。如示法偈:“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亦有《山居》一首:“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终怯下轻霜。滔滔一点无依处,举足方知尽道场。”清豁(?—976)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年少聪颖,素蕴孤操,志探祖道。礼鼓山神晏国师,落发禀具。初参大章契如庵主,次谒睡龙山和尚而颖悟玄旨。悟道后住漳州保福院。晚岁将寂,嘱言勿置坟塔,遂入山坐化。刺史陈洪进表奏,赐号性空禅师。感怀诗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龙吟云起时,闲啸两三声。【赏析】一天,清豁禅师与冲煦长老相伴而行,前往访晤从未照面的大章山契如庵主。庵主禅风逸格,不务聚徒,不畜侍童,剖一大朽杉为庵,且机锋尖峭,开示世间,名闻闽浙。这天正好庵主在山间采粟,清豁便问他:“道者契如庵主在什么地方?”庵主答道:“你们从哪里来?”“从山下来。”“为什么到这里来?”清豁反诘道:“你这里到底是什么处所?”契如作揖道:“那还不吃茶去!”二公才知道此人就是大章,于是共诣庵所,晤坐于大章左右,阔论高谈,兴味良高,不知不觉间已到夜晚。不时有豺狼虎豹来到庵前,全都驯服地绕树三匝而遁去。清豁因此而感悟大章庵主的道者风范,便作了如上的感悟诗。一生尘世游,本来就不是一件等闲的事,世间有多少人明白为什么要到人间来,又怎样安度这一世的情缘呢!渺小的一个人,老虎把他吃掉,一餐连肚子都不能填饱,可想而知,千家万户又怎么能得安宁!这只猛虎,非大道难以使它驯服,赤手空拳是怎么也斗不过它的。但是你一旦体悟大道,便具备了自然的伟力,具备了超能量。当云起龙吟时,也会闲啸三两声,跟它进行交流。佛家认为,佛魔本同体。只要降服了妄心这只猛虎,便可获得超脱一切的伟力。王随(生卒年不详)丞相王随居士,谒首山省念(923—993),得言外之旨。自尔履践,深明大法。临终偈尽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赏析】这是一位在世居士的临终偈语,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超脱。生死于俗人而言,是一件大事,可是对觉者而言,便是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命总是匆匆地流逝,谁能永远把它留住呢?! 所以王随居士说,我人生的草堂明灯在弹指一挥间已经燃尽了。不过,生死本是寻常事,只要佛心永住,一切都会像春风吹扫残雪一般,又显现出勃勃生机!赞宁(919—1001)五代、北宋之际僧人。俗姓高,德清(今浙江省)人。出家杭州龙兴寺。因精于南山律法,故有“律虎”之称。宋太宗时受诏汴京(即开封)居天寿寺,赐号“通慧大师”。佛教史学家,着有重要的佛教史料《宋高僧传》,收录唐、五代数百名高僧逸事;另撰《大宋僧史略》、《内典集》等。居天柱山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赏析】这是一首居山感怀诗。首联写精舍的空旷与宁静,没有尘世的纷扰。颔联是一个耽于诗禅的、专心事佛的僧人的生活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诗人感怀道:其实我们僧衲们四处游方,礼佛参禅,在红尘中飘转,就是为了醒悟心法。所谓一念醒来万事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永无出头之日,永远劳心役形!禅师们可谓苦口婆心,可是古往今来,悟者几人!潘阆(? —1009)字逍遥,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人。又说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宋太宗闻其诗名,赐封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囚其“狂妄”而撤封问罪。之后改名换姓浪迹江湖,以卖药为生。诗词效仿晚唐之风,因写钱塘潮而名噪。时有“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之说。着有《逍遥词》。岁暮自桐庐归钱塘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赏析】这是一首思致清远的五律诗。首联写久客外地,已生华发,现在终于可以买棹桐庐,荡一叶扁舟,自由自在了。颔联写傍晚舟中所见:东天的初月如眉,西天的夕阳在山。人在舟中,俯仰成趣。颈联写归途景物:风起渔浦,水急浪生,岸边的龙山一带已是炊烟袅袅,灯火初明。自然风貌何等灵变自在。尾联续写所见所闻:行行南行雁,正在寻求它们的归栖之处。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顿念归乡。那心灵的故乡,美妙的自然,一个宦场失意人,多想依偎在你的怀中。全诗表现了大自然生机盎然的禅趣和他对隐居生活的挚爱。他的《瓜洲临江亭留题》一诗对禅宗灵趣表现得饶有理趣:“闲观扬子江心浪,静听金山寺里钟。醉卧岂能妨燕雀,狂吟争不动鱼龙。”洪寿(生卒年不详)宋代禅僧。天台德韶国师(890—971)法嗣。法眼宗传人,栖于杭州兴教寺。有省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赏析】一次,洪寿闻堕薪有省,作如上偈。掉落于地的并不是什么柴薪,它抖落的也不是尘埃,它是佛性的显露,正如同山河、大地一般,那正是法王的身影。 既然如此,“我”不也正是法王身的显现么?!这个“小我”不也正是同“大我”同居一体么?!有此一悟,只要善护心性,便可佛性永住。   遇贤(922—1009)俗姓林,宋初长洲(今江苏吴县)东禅寺僧。好赋诗饮酒,人称林酒仙。杂诗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禅理诗。扬子江头比喻滚滚的红尘,在这里波深浪急。行人在这里,总是浅吟长叹,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红尘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觉悟,等悟到空心大法,还要像面对风浪时一般专心。作为一代酒仙诗僧,遇贤禅师作了一首情趣斐然的《酒歌》,个中内蕴着深厚的禅理。诗道:“绿水红桃华,前街后巷走百余遭,张三也识我,李四也识我。识我不识我,两个拳头哪个大。两个之中一个大,曾把虚空一戳破。摩挲令教却恁么,拈取须弥枕头卧。“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金学又闻泛,玉山还报颓,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回,贵买朱砂画月,算来枉用工夫。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泥人再三叮嘱,莫教失却衣珠。“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长伸两脚眠一寣,醒来天地还依旧。门前绿树无啼乌,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取西北风。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有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好一个“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遇贤的《示遗偈》也同样充满警示:“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苎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德聪(?—1017)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太平兴国三年,结庐松江佘山(今上海市松江县),嗣有二虎护卫,名大青、小青。于天禧元年(1017)跌坐而终。自题月轩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多少人来看明月,谁知倒被明月看。【赏析】本诗以明月指禅心。那冰盘般清凛的明月,正是一颗空寂的禅心。抱着这颗禅心,便是诗成也透露着清寒。如此皎洁的禅心,不知引发多少人来仰羡,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一盏心灯呢!只知道看月亮,反过来,明月不也正看着你吗?!悟则吾心是月,迷则月是月,我是我,月永远高挂天上,我永远轮回不断。南宋诗人林一龙作有观月诗,诗名为《十四夜观月张氏楼》,可谓暗喻禅机:“只隔中秋一夕间,蟾光应未少清寒。时人不会盈虚意,不到团圆不肯看。”以盈虚喻禅之虚无,讽俗人愚顽,可谓独得机杼。士可(生卒年不详)北宋天圣间(1023—1032)僧人,福建人。送僧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赏析】这首送僧游方诗,表达了对僧家天地为家、访道不懈的礼赞。首联与颔联的大意可总括为:一缸兼一钵,到处是生涯。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句,表现了禅子们四海为家的无滞无碍的大自在境界。颈联“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句,以“笠”、“鞋”入诗,表现了行脚僧们无穷的诗意与禅趣,他们与自然为友,踏着的无不是诗意,沾着的无不是佛香。尾联写僧衲们果敢无畏的寻道精神,学无常师,遍历为尚,不为虚名,但求实得。“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原来行脚访道,是如此的诗意勃发,怪不得他们乐此而不疲!希昼(生卒年不详)北宋九诗僧之一。剑南(今四川成都)人。与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等合称宋代九诗僧,合集《九僧诗集》。怀广南转运陈学士极望随南斗,迢迢思欲迷。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残日依山尽,长天向水低。遥知仙馆梦,夜夜怯猿啼。【赏析】这是一首哀婉低回、绵长悠远的怀友诗。首二句写诗人眼眺南斗对南国友人绵绵不绝的思念。一“极”一“迢”,形象地表现了思绪的渺远。接着,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跟随友人的踪迹、梦迹。当春光浪漫于两广与湖南交界处的大桂山时,你已经远至南海之滨。当白日依山尽,水天一色之际,你的情绪低抑到了极点。一“尽”一“低”,不只是自然的景象,更是友人内心的写照。于是在下榻之处,夜梦啼猿,其令人泪沾襟的哀啼正是诗人梦中的清泪啊!九诗僧是北宋初期一个风格清雅的诗僧流派,擅长模山范水,状物绘景,风格清幽苦僻,神韵孤远。诗作“清苦工密”(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效晚唐体(贾岛格)。冯舒评之“此诸人以清紧为主,而益以佳句,神韵孤远”。书惠崇师房诗名在四方,独此寄闲房。故域寒涛阔,春城夜梦长。禽声沉远木,花影动回廊。几为分题客,殷勤扫石床。【赏析】这首五言律诗生动地勾勒出一个以闲居诗画为乐的清雅诗僧的形象。首二句极尽褒赞之意:你的诗名享誉宇内,而你却一以继之孤独地在禅房深居简出,虔诚事佛,不改其乐。一“独”一“闲”,极为筒致地烘托了诗僧惠崇的闲适清孤的禅心。正因为这样,才如此才气横溢,工诗善画。寒涛故城,在你的画笔下显得如许寥阔;石床扫过一遍又一遍,你终日忙于分题吟咏,唱山颂水。你心与自然之意灵犀相通,那禽鸣远木、花影笼廊的仙境般的美妙景色,不正是你内心空灵的写照么?保暹(生卒年不详)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二。金华人,着有《处囊诀》。其诗清词流泻,放意幽远。诗僧智圆《赠诗僧保暹师》中赞其人“内明卜商道,外减骚人价”,述其诗“四海争传写”,“清风千古振”。秋径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赏析】诗虽名为“秋径”,实则借路以明志,格调清新淡雅,独具一格。首四句以“清”、“闲”、“凉”、“静”四字,将一个经过禅悦的洗礼而显得清闲意适的归僧形象进行了着力的烘托。那空山新雨、杉竹清阴的清幽景色,着实令归僧“意有凭”,静静地体味着其中的禅韵。此四句以长焦镜实写秋径的疏旷。五六句则以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写秋天的小径上的虫迹、幽穴、石苔、断棱。这一条林中小径,把人的思绪引向那妙峰顶上的“向上一路”,带人进入归隐林下的禅境。早秋闲寄宇昭窗虚枕簟明,微觉早凉生。深院无人语,长松滴雨声。诗来禅外得,愁入静中平。远念西林下,相思合慰情。【赏析】这是一首早秋寄友述志诗。首六句叙说自己的闲适心境。早秋,初凉微生,林下一片宁谧。我诗句偶得,静心顿觉,何其自适。“诗来禅外得,愁入静中平”这一对仗工整的佳句,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一位兼得诗禅之乐之静的清虚诗僧的形象。远在西林下的你,是否也正在耽浸于诗禅境界呢?书杭州西湖涉公堂孤舟孤鹤与孤云,湖上深居自不群。高卧可能容一榻,青山西岸且平分。【赏析】这首诗赞扬世外隐者涉公孤傲不群、超脱高洁的情怀。首句三个“孤”句,以叠韵的形式传神地表现了隐者“闲云野僧”的高人志趣。一叶孤舟泛于西湖深处,不与那兰舟画舫为伍,风标自是高俊。此二句中暗示涉公并非迷恋官场利禄,而是追求恬淡宁静生活的闲人。在斗室方丈内忘情高卧,将这种心境与青山、碧水共享,又是何等自得其乐。他可以算得上是觉者的知音了。文兆(生卒年不详)南越(今两广一带)人。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三。与时士魏野(960—1019)有交。诗作散见于《九僧诗集》、《宋高僧选》、《赢奎律髓》、《宋诗纪事》等。宿西山精舍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赏析】本诗描写诗僧借宿西山精舍的清虚感受。首二句点明自己乘兴而宿,且心静寂寥。他深为西山古朴清寒的景色所吸引,更为那佛国馨香所陶然。三、四、五、六句均对仗工整,表现了诗僧良好的诗学素养。诗中描写一位兴致忽来的老僧在夜深信步经行时的所见。诗僧兴浓之际,自知不能长栖于此,也罢,也罢,等到明天再去找令人神往的双峰圣境,好好饱览一番吧!诗的结尾处,忽然峰回路转,由静转动,开阖自如,令人顿觉情趣盎然!清人纪昀评之:通体“气韵筱然,无刻画龌龊之习”。   行肇(生卒年不详)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着名“九诗僧”之四。酬赠梦真上人禅舍因吟往,晴来坐彻宵。春通三径晚,家别九江遥。巢重禽初宿,窗明叶旋飘。佳期应未定,谢守有诗招。【赏析】这是一首诗僧间的友情酬答诗,表达了诗僧们忘情诗禅的高标志趣。禅客们时常来“我”处吟山颂水,在天晴月明时几至通宵达旦。这帮诗禅客兴趣何等浓厚。三、四句写友人身处北国,春迟家遥,在整体上与五、六句江南温馨、宁静的春夜氛围形成对比。“三径”典出西汉高士蒋诩的故事:他在王莽专权时,告病挂官,隐居乡野,并于院中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末二句“谢守”亦用典故,谢守即曾任宣城太守的诗士谢朓。希望有诗招时上人应时而来,共酬诗会。本诗用典精当,对比巧妙,对仗工致,韵律优美,是一首诗情洋溢的隽永之作。泛若邪溪霁雨牵野情,孤舟遂兹赏。积水连远空,落日垂万象。岸回云独随,山转泉更响。望望极寒源,犹言放轻桨。【赏析】这是一首兴致盎然的泛溪记游诗,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饱含深情。首二句写诗僧独上小舟去游赏雨后初霁的野外景致。次二句写远景,且点明时间,此二句写得大气磅礴,有大手笔。积水共长空一色,落日染万象更新,令人何等诗兴横溢,一发难收。若说次二句若嘈嘈急语般的大弦,那么中二句便如切切私语般的小弦。泛舟而下,白云迤逦做伴;转过山弯,清泉响韵在耳。末二句仿若弦歌的余韵,以极其轻松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僧在经过急水、路转之后,进入远离源头的宽平水面,放松轻桨,若与溪水共语的陶然心境。诗僧们陶然山水,自然有不少描山摹水、陶冶心性的好诗佳句。唐诗僧灵一《溪行即事》即是其一。诗道:“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转清。不知伏牛事,潭洞何从横。野岸烟初合,平湖月未生。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好一个“野岸烟初合,平湖月未生”的静境,好一个“屡失道”的乐在其中,与本诗中的“积水连远空,落日垂万象”的动态,“放轻桨”的放下一切,相映成趣!元人黄镇成的《夕泛》也不乏一番诗禅的领悟:“秋净山如拭,江清一棹横。挂帆延暮眺,趺坐待潮生。”那“待潮生”的心情,是何等静谧!简长(生卒年不详)汝州(今河南省临汝)人。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五。诗作收入《九僧诗集》,风格清奇雅静,自成一家。夜感无眠动归心,寒灯坐将灭。长恐浮云生,夺我西窗月。【赏析】这既是一首情境交融的感怀五绝诗,也是一首喻禅示道的入禅诗。“无眠”与诗人们常用的“梦更长”的情境形成对比,说明凡心涌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难以成眠。于是诗僧起而静坐,借以灭却一颗浮躁的、忽明忽灭的心。末二句诗人直抒胸臆,将一个诗僧的爱月护禅的心理描绘得细腻动人、惟妙惟肖:可我总是担心空中飘来一朵浮云,遮盖住朗照于西窗的明月。在禅诗中,明月多借指禅心、佛性,浮云多借指妄念、执着。寄云水禅师千峰耸寒翠,古刹凌秋云。高人敛幽迹,世事何由闻。禅石抱苍藓,祖衣含净氛。有时溪上步,自与鸟猿群。【赏析】此诗描写了一位不闻世事、清寂自在的大德古宿的形象。千峰古刹,秋云寒翠中,有高人敛迹。他所聆所感,均是禅心佛性,哪有半点人间烟火。你看他何等气貌闲静,一体挂壁,别无长物,又是何等枯淡无比,清净绝尘。他已经得到了大自在,信步溪头,自有鸟猿为朋,与大自然完全浑然一体,接触到了宇宙的本原。惟凤(生卒年不详)青城(今四川灌县)人,号持正。宋代着名“九诗僧”之六。擅画,名作有《风雅拾翠图》。诗作收录于《九僧诗集》。智圆《送惟凤师归四明》中谓其“毓灵本岷峨,弱冠游神京”、“高谈骇众听,雅唱归群英”。吊长禅师霜钟侵漏急,相吊晚悲浓。海客传遗偈,林僧写病容。漱泉流落叶,定石集鸣蛩。回首云门望,残阳下远峰。【赏析】这是一首情浓悲切的悼亡诗,如一幅悲怀写意的图画。随着霜夜凄恻的钟声催着更漏,夜越来越深了;想起友人已逝,悲痛的情绪更加浓重。读过遗偈,更激发起对逝者的无限思念。一腔悲怀难以排解,只好任愁容写在脸上。后四句以景物作铺垫,深化对长禅师的哀悼之情。落叶随泉水飘逝而去,秋虫在习禅石下不停地嘶鸣,大自然的这一切显得如此悲悲切切、萧瑟肃杀。回望云门,远在天涯,唯愿残阳寄去我的一番遥念。惟凤诗成就很高。厉鹗的《宋诗纪事》中载:他“一章一联皆出乎清新,发乎睿逸,赋象可以披图画,腾英可以润玉石”。惠崇(?—1017)北宋画僧,淮南人。列属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七。诗以五言见长,画以山水小景为佳,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意境荒率虚旷,世称“惠崇小景”。书林逸人壁诗语动惊众,谁知慕隐沦。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有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赏析】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懒于世事、乐于隐沦的高逸之士的形象。一个“诗语动惊众”、才高八斗的才子,竟然不慕功名慕隐沦,是何等了彻超脱。他的隐居之所,环境是何等疏淡远旷。一片林雪,数丝水烟,这幅小景何其雅致、虚旷。最为潇洒、超脱的,是他死不悔改的疏懒脾性、文人习气。“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将一个清静虚寂、放下一切的逸士风骨表露无遗!这位高渺之士除了乐于书酒烟雪之外,也乐于助人,采药医病。不过,他的行为比其他行药者更为洒脱忘情!打开唐末诗僧齐己的《倦客》,也透露出高士俊逸的风骨:“闭眼即开门,人间事倦闻。如何迎好客,不似看闲云。少欲资三要,多言让十分。疏懒本吾性,任笑早离群。”池上鹭分赋得明字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情。照水千寻回,栖烟一点明。主人池上风,见尔忆蓬瀛。【赏析】结社题诗是唐宋文人雅士们的一种时尚,禅客们更是座上宾。从“红霞禅石上,明月钓船中。醉倒芦花白,吟缘蓼岸红”(齐己)到本诗,清雅的禅衲们时常诗赋相聚,尽显风流。北宋时文士禅客有诗招之时聚在一起时,爱抓阄分题,即景赋诗。这次惠崇分得池上鹭明字韵。善画鹅雁鹭鸶的惠崇自是得心应手,把鹭鸶描绘得形神俱备,可谓上乘之作。首二句点明环境,描写鹭鸶的悠闲静态。方塘水满,鹭鸶在水中畅游,往来自在。这是远景。再看近景,你瞧它何等轻闲自适:在暖和的沙地上晒着羽翎,沐浴着徐徐清风。轻盈的身影倒映在如鉴的清水中,在淡淡的水烟中显得更加洁亮。末二句抒怀:主人看到它就想起了仙鸟凤凰,就顿起化羽登仙之意。在诗人笔下,鹭鸶成了闲雅、自在、纯净的象征,刻画它,也正是诗人禅心的流露。历代诗人禅子将洁白的鹭鸶入诗的佳作尚有许多。下面试举数例。唐代大诗人李白作诗《白鹭鸶》云:“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通过一动一静的描写,表现了白鹭的孤与闲。唐代着名诗僧齐己题有《鹭鸶二首》云:“日日沧江去,时时得意归。自能终洁白,何处误翻飞。”“雪里曾迷我,笼中旧养君。忽从红蓼岸,飞出白鸥群。”歌颂了它忠贞不渝的洁白与颖悟脱俗的得意。而他的另一首《放鹭鸶》更是禅趣斐然:“洁白虽堪爱,腥膻不那何。到头从所欲,还汝旧沧波。”是啊,鹭鸶本非笼中物,而是沧溟鸟,你若真正爱它,就该把它放归自然。就像人回归自己灵性的故乡一样。唐诗僧无则的《鹭鸶》唱颂的也同样是它自然的野性:“白苹红蓼碧江涯,日暖双双立睡时。愿揭金笼放归去,却随沙鹤斗轻丝。”而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人欧阳修(1007—1072)的《鹭鸶》亦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好诗:“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惠崇能诗善画,“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无怪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才子苏东坡在看过他的小景后,诗性大发,题留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名句。黄庭坚题诗惠崇画曰:“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王安石也作诗赞道:“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1272—1323)也作过一首不错的《惠崇古木寒鸦》:“江上秋云薄,寒鸦散乱飞。未明常竞噪,向晚复争归。似怯霜威重,仍嫌树影稀。老僧修止观,写物固精微。”访杨云卿淮上别业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河分冈抛断,春入烧痕青。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赏析】这是一首访友逢知音、忘怀山水的五律诗,诗中充满了盎然的春意。首联点题,写过访。诗僧因与世外高士居地较近,因此得以时常相邀去野亭访春踏青。且看这令人陶醉的早春风光:河断山势,山高水宽,那黝黑一片的荒坡上,已萌生出青青嫩草。悠闲的渔人收钓归家,畅快地高鸣过后的白鹤振翅高飞。这一切令人流连忘返,即使天色近晚,明月照汀洲,也无意返归。何等陶然自得!全诗对仗工致,刻画入微,信笔所至,情趣斐然!   宇昭(生卒年不详)江南人。宋代着名“九诗僧”之八。与时士魏野有酬答。《九僧诗集》作者之幽居即事扫苔人迹外,渐老喜深藏。路僻闲行远,春晴昼睡长。余花留暮蝶,幽草恋残阳。尽日空林下,孤禅念石霜。【赏析】本诗描写了一位深藏乐禅的幽居者的心境。首二句写一个德腊俱高的老僧人性爱幽居在尘世之外,耽于晨起扫苔净石的生活情趣。扫苔之后,他会信步经行于僻静的小径;当春和日暖时,安心地午休;当残阳西下时,他去赏花观蝶。那余花幽草是如此依偎着暮蝶残阳,而这暮蝶残阳又何尝不是已近人生的黄昏的老人的心境呢!一个行将就木的觉者,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整日习禅于空林中,精修佛道。塞上赠王太尉骠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赏析】这是一首气势不凡的塞上诗。首联概括伐辽大捷,极力饱赞王太尉像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一样为国建奇勋,笔墨酣畅。“万里绝妖氛”句起笔豪壮,气宇恢弘。对仗工整的颔联、颈联,将宁静的战场景象精简勾出。“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句,气韵沉雄,境界开阔。但见辽军弃下的孤垒融在月色里,战火焚烧过的野地与生机盎然的平芜显得泾渭分明。前四句气韵酣畅,后四句情趣已偏向枯淡。尾二句更是禅气十足:那朝鼓夜笳声哪是我修行者喜欢的宫商呢?!无论如何,此等气势的五律诗,在禅僧诗中仍属难得的佳品。 怀古(生卒年不详)四川峨眉人,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九。时人谓之“袖携诗卷重,杖揭钵囊偏”,(魏野《送怀古上人游钱塘》)禅趣诗才溢于言表。寺居寄简长雪苑东山寺,山深少往还。红尘无梦想,白日自安闲。杖履苔痕上,香灯树影间。何须更飞锡,归隐沃洲山。【赏析】活动于黄淮、长江及杭州一带的九僧之间时常诗信往还酬答。本诗便是其一。简长啊,你深居在山中,我们近来来往稀少了。你的禅心必定无比高凛了吧!我在此处,白日十分闲静,对红尘没有任何梦想。晚上呢,一个人拄着杖,在院内的苔藓上间经行,看着香烟袅袅、灯影摇曳,倒也自得其乐。我们都已经年迈了,无须再到处振锡游方,你回到故乡沃洲山去吧!黄河边的那块宝地便是你的安居之所啊!此诗语淡而情真,充满了闲雅安命的情致。《闻蛩》也是怀古晚年的一首禅诗,诗中充满了时光永逝的愁绪:“幽虫侵暮急,断续苦相亲。夜魄沉荒垒,寒声出壤邻。霜清空思切,秋永几愁新。徒感流年鬓,茎茎暗结银。”智仁(生卒年不详)又作智淳。与北宋九诗僧同时。留题云门寺秦峰千古寺,岂易得跻攀。一梦几回到,片心长此闲。溪光涵石壁,秋色露松关。静室孤禅后,寒钟夜满山。【赏析】这是一首饱含清韵、令人荡气回肠的题寺诗。首联写云门寺的高峻,也暗示云门禅风的高峻。颔联写几回梦里依稀,今日一睹真容,了却了平生宿愿,令人心闲意惬。那溪光石影,是关不住的秋色,正是禅机的显露;那浩荡的钟声,弥山漫野;那幽远的响鸣,横贯夜空,涤荡着大地,也洗涤着世间的机心,饱含清雅悠久的禅韵。“寒钟夜满山”句,是本诗的诗眼,是衲子们空灵禅心的芳香。善昭(947—1024)太原(今属山西)人,少有大智,博学能文。十四岁出家,遍访71位高僧德宿,参首山念禅师而大悟,遂嗣其法,为临济宗着名禅师。后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禅寺,广说宗要,以三句、四句、十八要法等机要开示学众,名震一时。三十年说法不倦,以其风范高雅,持戒精严深得天下道俗敬畏,尊之为“汾州禅师”。传世之作有《汾阳无德禅师录》,部分作品收录于《五灯会元》、《增广宋高僧诗选》等典籍。西来意颂诗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正示西来千种路,郁密稠林是眼睛。【赏析】这首禅偈同洪寿的《有省偈》一样,昭示了禅宗要理。庭前古柏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佛性本具,无须耕耙。这是自然之理,反之,耕耘也是长不出古柏的。而那空寂无尽的祖意佛性,有四万八千法门,处处皆可入悟,那密林中的树木无不闪烁着慧眼明晴。人一旦开悟,一切皆具佛性,一切处皆是修佛处。汾阳大师与时人郑工部有一段诗偈酬答,饶有意趣,仅录如此。郑工部诗为:“黄纸休遮眼,青云自有阴。莫将间学解,埋没祖师心。”大师的《奉郑工部禅偈》谓:“荒草劳寻径,岩松迥布阴。几多玄解客,失却本来心。”杨亿(974—1020)北宋西昆体(李商隐体)诗人。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真宗时翰林学士,与善昭为方外友,参撰《太宗实录》、《册府元龟》等典录,曾为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作序。颖悟偈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狮子变作狗。拟欲将身北斗藏,应须合掌南辰后。【赏析】这是一首想象丰富、天马行空般的悟道偈。沉重的八角磨盘,它灵活地转动,只因它绕着空转;在觉者眼中,金毛狮子跟狗子无异,具有相同的佛性。这佛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无形无迹,却又随处现身,无所不在。身子藏在北斗星中,却在南斗星后面合掌。如此自尊自大的佛性,给人的能量场是何等超凡卓绝。怪不得禅衲们有那么多灵变创意、奇行怪语。此处还可参阅鼓山士珪的《举手攀南斗》偈:“举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智圆(976—1022)字无外,钱塘(今杭州)人,自号中庸子。北宋天台宗名僧。出家后居于杭州西湖玛瑙院,与处士林逋(967—1028)为邻友。他极力提倡儒释融合,对当时的佛教界颇有影响。善诗,撰禅诗数百,有《闲居编》传世。赠林逋处士深居猿鸟共忘机,荀孟才华鹤氅衣。满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渔归。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肥。尘土满床书万卷,玄纁何日到松扉?【赏析】一生不娶,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的林逋居士是智圆禅师一生的至友。首联讲述处士不仅是位泯灭机心的高人隐士,还是一位有荀子、孟子般的才华与风度的饱学之士,赞美了林逋的人格与才华。颔联与颈联具体而微地描写处士的隐居生活。他任凭落花满阶,过着渔舟唱晚的无拘无束、优游自在的生活。在青蒲抽芽、风拂野水的大好春光里,处士园中的紫蕨在一场新雨过后如此肥润鲜嫩。处士无心入世,任万卷诗书淹没尘中,如此高士俊杰,世间的帝王何时授以紫袍请他出山呢?!智圆禅师的另一首诗偈同样表达了他对知己心交的赞颂:“心交如美玉,经火终不热。面交如浮云,顷刻即变灭。对坐成参商,咫尺成胡越。我有心交者,不见几岁月。山叠水茫茫,含情向谁说。”遵式(?—1027)字知白,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栖于下天竺寺(今杭州西湖畔),号慈云忏主。卒谥后封赐忏主禅慧大法师。勤于着书,其中著作有《天竺灵苑集》等。酬苏屯田西湖韵雨余残景照渔家,渔子鸣榔彻君衙。今夜相呼好垂钓,平湖新雨涨蒹葭。【赏析】这首酬答诗,清新自然,表达了诗僧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跟苏屯田之间亲密的友情。首二句从侧面表现了雨后残阳中的西湖人家忙于渔耕的热闹纷繁的场面。诗的诗眼在最后两句:现在正是鱼儿吃钓的好时候,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去垂钓吧,去泛舟新雨后的平湖上,隐身于茂密的苇荻丛中,那该是何等的情趣呀!酬伉上人鸟外清闲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画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群。【赏析】这首酬答诗是对伉上人这位高士无心的礼赞。首联写上人居身于鸟迹罕至的清闲之所,俨然一个世间无事人。那里山深壑深,山景如画。雨后初晴,那美妙的山色缥缈地若隐若现;到夜深入静时分,流瀑声历历可闻。生活在这等仙境中的衲子,实在是惬意之极。颈联“拾句画幽石,收茶踏乱云”,确为新颖别致的佳句。在幽石间题诗拾句,在品茗后踢踏飞渡的乱云,是何等快乐、自在。所以他劝示江湖间的俗汉,远离是是非非的人群,学一学这位绝学无为的上人。  秀登(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送小白上人归华顶瀑溅安禅石,秋云锁碧层。一峰如卓笔,几日策孤藤。树偃前朝盖,星辉下界灯。超然归此处,心已契南能。【赏析】这首送别诗,风格清新自然,有一股仙道之气。首联写位于佛教圣地天台山的华顶寺的奇秀:飞瀑溅石、秋云锁碧。一个“锁”字,突出了山的雄伟气势。颔联以如画的诗笔,继续描绘峰岭的神秀。一峰卓笔,直冲云霄,何其孤峻。这神秀伟岸,正是上人精神的写照。而“安禅石”与“孤藤”,则直接表现禅者的自在、高洁。颈联的描写苍劲古拙,幽静旷远。陋室是前世所建,其中不知留有多少觉者的禅气,那倒卧的古树便是见证。寺中上可近星辉,下可望远处下界的灯火。于是诗人慨然道:在这等仙山宝寺中归隐,哪能不直了禅宗心源呢!诗僧还有一首诗名《送贯微归天台》:“秋归赤城寺,幽兴难相同。迹与片云合,心向万境空。倾耳霜树猿,吹衣瀑布风。后夜越溪上,梦断寒云中。”其中的佳句“迹与片云合,心向万境空”,同样表现了一种大自在的境界。秘演(生卒年不详)山东僧人。与欧阳修(1007—1072)、石曼卿(994—1041)同时。欧阳修曾序云:“秘演与曼卿交往最久,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曼卿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宋诗纪事》录诗三首。淮上危桥当古寺,闲倚喜同僧。极浦霁秋雨,扁舟明夜灯。风沉人语远,湖涨月华升。万事空凝念,其如总不能。【赏析】这首诗以清灵疏旷的笔触展现了一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般空渺灵虚、无际无涯的河上风光,同时表现了禅者虚静喜悦的禅境。首联点明全诗的要旨:“喜”。“危桥”、“古寺”,以精微的笔触反衬一个方外弟子闲倚危桥远眺河光水色、体味禅悦意趣时的虚灵境界。正因为桥危、寺古,反显得禅者的心境闲静。颔联与颈联以书家的大手笔涂抹清新、旷远的河上风光。“极浦”对“扁舟”,大小相衬;秋雨霁与夜灯明,表现河上风光的清丽、疏朗。“风沉人语远”,突出环境的寂静、悠远;而“湖涨月华升”,则以动态的妙笔,表现了河上的生机活力与澄洁空明,给人以雍容大气之感。这种自然的极美大气,怎不使人顿感天人合一的美妙!这一切仿佛与自心浑然合为一体,让人感受到一颗空灵心境的历现。全诗紧扣一个“喜”字。这一“喜”的真正源头,作者在尾联点明,那就是空。如果不是心空无碍,哪里又体味得出自然的神妙呢!诗僧、隐士们表现河上风光的禅趣诗尚有不少。此处仅录两首:北宋诗僧楚圆《舟中作偈》云:“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乘凉风而赴“帝里”的自适之意。此处的“帝里”代指禅心佛旨。南宋诗人葛天民有诗云:“月趁潮头上,山随柁尾行。大江中夜满,双橹半空鸣。”也同样大气磅礴,圆满虚静。元明间高僧宗泐的《淮之水送别》也表现了淮上的风光:“淮之水,向东流,水流只载行人舟。舟行如飞水如射,一日可到吴江头。何不载此离情去,掷向天涯不知处。濠梁有客今白头,望断孤云海天暮。” 山中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声。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赏析】如果说《淮上》全诗之旨为“喜”,则本诗之圭为“闲”,同样是令人息心的禅境。首联点明诗旨,描写了一个禅子闲适的生活和心态。临水结茅,淡寂闲吟,何等清淡自适。而空山中的秋景、秋色、秋声也无不给人以淡寂之感:久雨微凉,蝉噪声稀,落叶渐深,山色更空。且看那心闲意适的禅子吧:他沐浴着清皎的月辉,上危楼高阁静听远寺的疏钟。一“危楼”一“远寺”,一高一远;一“乘月”一“听钟”,声光交织。那远寺的钟声传给衲子的心灵以无限的静谧。他不由想起,江上的僧友已捎信来,想来山中息心修念。尾联则以江僧侧衬山僧之闲静。秘演作诗取象,喜用“危桥”、“危楼”、“极浦”、“远寺”等词,极尽精妙。《宋诗纪事》谓之“意趣清冷空寂,气象浑成雅健”。他的诗中佳句迭现:“风沉人语远,湖涨月华升”、“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均体物细微,禅韵隽永。其诗作《书光化军寺壁》亦是一首清新自然、优美工致的写景佳作:“万家云树水边州,千里秋风不锡游。晚渡无人过疏雨,乱峰寒翠入西楼。”
重显(980—1052)字隐之,遂州(今河北徐水县西遂)人。少志出世,离俗入道于普安院仁诜出家。后参智门光祚禅师而得道,为云门宗传人。曾入灵隐翠峰寺。晚年栖于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寺,因扬振宗风,四海云集,有“云门宗中兴之祖”之称。工翰墨,追慕禅月休公,与道潜、惠洪诸人专事吟咏,各辟蹊径。着有《瀑全集》。狮子峰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赏析】这是一首气宇轩昂、雄傲盖世的咏山明志诗。首句寥寥七个字,将庐山狮子峰的气势表现得横空盖世:一“踞”一“盘”,如猛虎如神龙;而“势未休”三字,表现得更是引人无穷想象。此等大气磅礴之句,非大手笔难以企及。次句在内容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不与常流为伍的凛然气概与猛烈的机锋,巧妙地将咏物与言志融合在一起。三、四句续写山势的高峻:天生不俗,生在千峰顶上;不用云托,照样高出云端。大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之豪情,有“我教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之激昂。怪不得宋人评赏其诗:“胸怀洒脱,韵度自高,随意所如,皆天然拔俗。”其《赋冲天鹤送僧》一诗也是气度不凡:“侧翼雄飞天势阔,电闪星流太轻脱。南北东西相对看,千里万里阿喇喇。”下面再录一首《春日示众》,以供赏阅:“门外春将半,闲花处处开。山童不用折,幽鸟自衔来。”重显禅师还作有许多着名的颂古偈,此处仅录一首《长沙游山颂》:“大地绝纤埃,何人眼不开。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羸鹤翘寒木,狂猿啸古台。长沙无限意,掘地更深埋。”惟政(985—1049)余杭(今属浙江)人。初学天台三观,后主持杭州净土院。严律厉身,人敬畏之。为人标致甚高,冬不拥炉,以获花作球,纳足于中,客至共之。好赏月,常盘膝于一盆中,浮飘于水面,自旋之,吟笑达旦。出入常跨一黄牛,角挂巾钵,人称政黄牛。惟政善诗,亦工书,笔法甚绝。曾与钱塘守蒋堂为方外之友。有《锦溪集》行世。山中桥上山万层,桥下水千里。唯有白鹭鸶,见我常来此。【赏析】这是一首清澄空灵的禅诗。首二句以桥为轴心,描写桥上桥下的世事移迁、自然嬗变。万山千水也罢,千山万水也罢,这一切均是虚妄。在大觉者的慧眼中,终将归为空无。君不见那数百万年前的高山没入了水中,那数亿年前的山岭化为了齑粉么?!那么,只有什么才能常存永住,永恒不变的呢?只有“我”才是唯一的存在。因为“我”是一名觉者,“我”正是空,而宇宙世界的本原便是空,“我”——禅心、佛性,正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宋人邵定有一首《山中》诗,倒也透悟得可以。诗道:“白日看云坐,清秋对雨眠。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正因为心里无一事,所以才能超脱地纵观古今,客观地看待历史的巨变流迁。辞诗郎蒋公宴客见招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馅只合居若谷,国士筵中甚不宜。【赏析】诗僧与钱塘守为方外至交。友人相邀,诗僧首先是兴奋,可是一想到自己是修禅习佛之人,他就开始犹豫了。首二句一扬一抑,一喜一忧,勾勒了诗僧的真切感情。尾二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僧家甘愿清苦、清心寡欲的心态。一个“貌古形疏”、“孤情峭拔凌清秋”的解空之士,岩谷才是他的家,性空才是他的本,念佛坐禅守清净才是他的本分,怎么可以不务自身之本,与红尘中的庙堂高士、官宦雅士们一起同欢共宴呢?!既然是辞招,当然出语较谦;然而,诗中还有一股不表自明之意:国士们哪,你们哪里了解居岩谷的僧家之乐呢?你们视眼前之乐为乐,在欢畅中迷失了本性;僧家则以悟空为乐,在清净中寻到了根本。昙颖(989—1060)号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13岁杭州龙兴寺出家,神清秀逸,聪颖超绝,博览群书。初谒大阳警玄,习曹洞宗法。后参谷隐蕴聪,嗣承其法,为临济宗传人。住持金山龙游寺,弘扬临济宗风。他开法示悟,直言谐谈,禅法机用常有妙招示化于人。能诗文,诗多出尘语,常与欧阳修、刁约交往。圆寂于金山龙游寺。部分作品收录于《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小溪小溪庄上掩柴扉,鸡犬无声月色微。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赏析】这是一首淡雅优美的溪边月夜诗,也是一幅迷蒙静美的月色小景。首二句表现幽静:小溪庄上,柴扉虚掩;鸡犬无声,月色轻淡;一派和平宁静的生活图景,同时也是一幅清净虚空的禅心写意图。三、四句大写特写溪边的轻舟,描写小舟的动态:它停泊在高而陡峭的堤岸下,随着潮起潮落,自由地飘荡,像一个有灵性的生命一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样,小舟在诗僧的诗中,就被赋予了活脱脱的生命,它仿佛是诗人的载体,是诗人心语的表白。而这动荡的小舟,实为衬托一种极静的意境:它那么优游自适,自由自在,不正是因为无羁无绊,空无一物么?这种景语中的“动”与情语中的“静”,相映成趣,实在美不胜收。法远(991—1067)宋代名僧,字圆鉴,又号柴石野人,河南郑州人。初习史事,后出家嗣法于叶县归省禅师。晚岁住舒州(今安徽潜山)承天寺,工诗,着有《浮山九带》。自叹孤舟夜静泛波澜,两岸芦花对月圆。金鳞自入深潭去,空使渔翁执钓竿。【赏析】这是一首写景优美的禅理诗。首二句写静夜垂钓时的静态美。秋夜宁静,孤舟漂浮,江水微澜。明月高挂,芦花静立,随风摇曳。这证明空灵的大自然,使人万虑皆忘,机心顿失。即使没有金鳞吃钩,也不为所叹,兀自空执渔竿,陶恋于秋月澄江之中,忘情于虚空自在的禅境里。禅者如此,便连那有灵性的鱼儿也不为外物所扰,逍遥自在地游入深潭。有了这一层了悟,获此清静本心,还有何可叹呢?!契嵩(1007—1072)字仲灵,号谮子,藤州(今广西藤县)人。云门宗名僧。庆历年间居于杭州灵隐寺。后应诏入京,仁宗赐号明教大师,终老于寻还山。契嵩博通内典,着有《镡津集》。古意风吹一点云,散漫为春雨。洒予松柏林,青葱枝可取。持此岁寒操,手中空楚楚。幽谷无人来,日暮意谁与。【赏析】本诗寓情于景,自然精炼,既是一首古远清幽的隐居感怀诗,又是一幅活脱脱的禅子心灵的写照。诗名“古意”,实指禅意,宗门中常谓“古涧寒潭”或“古镜”、“古道”。故而全诗中的景语,实为情语。首联与颔联写“性空缘起”:风吹云而化为雨,实指世事变幻无常,即“性空”;松柏洒雨而葱翠,实指一切互为因果,乃“缘起”。颈联与尾联写禅子的精神淡泊与心境清净:他居于幽谷之中,心空无一物,护持着松柏一般的节操,这么美好的心境,日暮之时无任何“斜阳病”的平和心态,确实只有自己一个人明白。“意谁与”、“付与谁”等在禅诗中,比在一般诗句中含义更深更广:既然众生悉有佛性,则人我无异,则谁中有我,我就是谁。我就是自己的主人翁!这一点又正是禅宗的本意。寄月禅师闻道安禅处,深萝任隔溪。清猿定中发,幽鸟座边栖。云影朝晡别,山峰远近齐。不知谁问法,雪夜立江西。【赏析】这是一首清雅神妙、令人折服的禅境诗。首联描写闻道安禅的优美环境。颔联与颈联,用无比工致的对仗句,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称描摹,通过对云影山峰迷离幻化的描绘,表现了修禅境界的静美与自然的造化。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俨然是一幅禅意的诗章。清猿与幽鸟,仿佛也在修禅入定,与习禅的衲子一道,自在安适;那苍穹中的云影,朝晚变幻多姿;连远近不齐的山峦也朦胧成了共性的一体。尾联以神来之笔,描摹诗人神奇的幻境:雪夜中的静立于大江西边的一座山峰,就好像一位安心求法问道的僧人,那么虔诚,那么宁静!  諐元(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与诗僧契嵩常有唱和。次韵奉酬仲灵岁暮还西坞见寄野步溪流静,源深兴未归。晚禽栖雪竹,残霰洒禅衣。放意天涯远,狂吟人迹稀。诗成寄我侣,清气动禅扉。【赏析】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意气风发的岁暮酬友诗。首四句写诗僧野步溪源的游兴与大好冬景。溪静源深,使诗人至晚忘归。一个“兴未归”给诗人忘情山水的情致画了点晴之笔。“野步”一词,与“狂吟”相照应,勾勒出一个放意诗禅的清逸洒脱的诗僧形象。诗人是如此兴致勃然地醉心于山中禽栖雪竹的景观,任那残雨细洒在自己的水田衣上。开怀释意的诗人不禁诗兴大发,禅意难抑。他的思绪游极九仞,他在俗人少至的所在狂吟,何等放意自在!诗成之后,便寄给知心诗友,诗中流露的清丽清雅感染了一切。法辉(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住晋江(今福建晋江县)广福院。《宋诗纪事》载其“禅余以诗自娱,与吕缙叔、陈原道为同社”。题宪师壁远浸溪光碧,寒生松桧阴。渔舟惊暮雨,高吹入秋林。【赏析】这是一首清新入画的山水诗。诗中对动词的把捉,可谓精细入微。小溪泛着清碧的柔光,朝远处迤逦而去;高松古柏,苍翠葱郁,投下阴寒。这是一幅古寺清秋的宁静景色。前二句一远一近,一碧一翠,从广渺时空与满眼碧翠中,引人去体味宪师的人格风采。后二句以灵变动态的描写,带给寺宇景色以无限生机:暮雨骤下,催归渔舟;清笛声声,高入秋林。一个“惊”宇,反衬出渔夫们劳作时的宁静平和;而“高吹”一词,则将笛声的高远与婉转,展现得极为精到。无论是“浸”、“生”、“惊”、“入”,均反映出诗僧诗艺造诣的高超,也显示出诗人造境遣词的功力。怀琏(1009—1090)漳州(今福建漳州)人。少时出家,得法于泐潭怀澄禅师。明州(今浙江宁波)育王山诗僧,“学外工诗”。(《冷斋夜话》)仁宗赐号大觉禅师,曾住持东京净因院,治平中(1064—1067)请愿归山。上仁宗皇帝乞还山千簇云山万壑流,闲身归老此峰头。殷勤愿祝如天寿,一炷清香满石楼。【赏析】《林间录》载:“仁宗皇帝与大觉禅师为法喜游,和宸翰词句甚多,然皆踪迹上语,初不敢出新奇宏妙之言。至观平日所作,则惊艳之句甚伙。”大德尝云:“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诗僧视皇帝赏识、住持京都名寺为浊富浊名。他一心念想的是远离尘世、清净无想的林下修持,是那“千簇云山万壑流”的育王山,是那“一炷清香满石楼”的淡泊生涯。这位淡泊名利富贵的高士,有一段关于本分衲僧十二时平常饮啄的境界的描述,极为有趣。“本分衲僧……不受纤尘,独脱自在,最为亲的。然后便能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凡同凡,在圣同圣,一切处出没自在,并拘拴他不得,名邈他不得。”元代高僧资圣祖铭坚辞蒙古宣让王之请,亦有一诗:“数椽茅屋万株松,蒲团高卧海日红。不是贤王招不起,山人只合住山中。”元代高僧中峰明本之诗《酬李仲思宰相》二首可谓奇妙。其一为:“晴云万叠裹群山,岩瀑千寻落树间。定是惊闻玉驾至,只应来夺老僧闲。”之二为:“归鞭未举且婆娑,平地须知险处多。休把世情名字相,累他岩穴老头陀。”对俗人的夺累之举无比地藐然鄙视,然仍出于一颗佛心劝诫人:“平地须知险处多。”元明间诗僧来复(1319—1391)亦有诗一首谢入主见召,表不出山之志。《寄北禅佑讲主洪武初应高僧召》:“云霞剪作佛袈裟,草座长年静结跏。礼罢六时天送供,讲来三藏雨添花。象龙曾赴高僧会,羊鹿谁乘稚子车。随处溪山可终老,不愁无地布金沙。”明僧普泰的《怀南山旧居》一诗,则含蓄地表达了困居市中的无奈:“我本山中人,却来城市住。一违猿鹤盟,幽思于谁诉。茅舍锁烟霞,苍苔滋石路。欲归归未得,花落春光暮。”宝黁(?—1077)滏阳(今河北磁州)人。狂僧,往来于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之间。世传活了130岁。题逆旅壁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只怪高声问不语,嗔余踏破苍苔色。【赏析】古人常将自己的诗作题于客舍上,这首题壁诗是对德腊俱高的老僧禅境的褒颂,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品。首句写满院秋光,只用了“浓欲滴”三字,却将无限秋光表现无遗。秋天的自然景色仿若满溢的清流,浓郁得苍翠若滴。一个“滴”字,将无形的秋光转化为有形的视角形象,给人以盎然的诗趣。一位貌古形疏的老僧,手拄一根奇崛的藜杖,立于青枝蓊郁的老松下。这美妙的秋色与其中流淌的禅韵令老僧陶醉不已。他不理会我的高声相问,反而用无声的语言嗔怪我多事,怪我打破了茸茸苍苔中的宁静。这一“怪”一“嗔”,妙趣横生,显得天真浪漫,令人神飞物外。则之(生卒年不详)字彝老,外冈(今江苏嘉定县)人。诗学于西湘顺老,参禅于怀琏禅师。有《禅外集》于世。早梅数萼初含雪,孤清画本难。有香终是别,虽瘦亦胜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吹残。【赏析】这是一首清雅俊逸的咏梅诗。首联写梅花孤清的风骨,用“画本难”三字形象生动地进行了勾勒。那花萼中还沾着冬雪的清寒的梅花,正是衲子明净高洁、一尘不染的心境的象征。颔联是本诗的诗眼句:暗香浮动终有竟时,傲寒耐苦的风骨永在。声色界的一切终是虚幻,然而美妙的禅心与宇宙同在。颈联极尽婉约之能事:诗僧是那么依恋这芳香的梅魂,好一个“和愁听”与“倚病看”,还横笛相和,斜枝相携,何等情同手足,亲密无间!最后,诗人将爱梅与惜梅的痴情表达到了极致:凛冽的北风啊,请你千万别将这好花好香吹残吹散。看似与“有香终是别”的感悟矛盾,实则将诗人对梅魂的倾心表达得圆满无缺。古往今来,咏梅的佳作不胜枚举。下面聊录四首处士隐者们对梅的描摹,以相观照:“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上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野梅多年骨如铁,柯干凌兢冻肤裂。忽然夜半吹妙香,起见瑶草缀烟雪。”(吴承恩《古梅为僧赋》)“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谭元春《瓶梅》)继儒(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贻显宗上人僧闲师更闲,危坐雪堂寒。白日门常掩,红尘事不干。吟终灯烬落,讲罢印香残。仍欲添佳致,栽松近药栏。【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禅僧们清静的修行生活与宁静心境。显宗即赞宁的高足。首句以两个“闲”字,突出了显宗上人闲适清虚的心境。禅僧们通过在寒堂长久不懈地坐禅,以断绝妄念,看顾自心。颔联写禅师是一位不问世事的无事人。颈联写上人一心教僧化众,吟呗讲经。尾联写禅师运水搬柴中的无限风流。其栽松植药之举,正如其讲经吟偈一般,同样是为引渡众生。   思雅(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送王山人归千峰旧居千万岑,归去独携琴。物外情难遏,云中路再寻。花繁溪圃合,柳暗野桥深。想到垂纶处,和苔扫竹阴。【赏析】这是一首意趣斐然的送别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游心物外、陶恋自然的精神的赞美。首联写王隐士住处的幽远与性情的雅致。颔联将山人物我两忘、与自然浑为一体的情致,用工致的诗句全盘托出。颈联与尾联描写深居大山的隐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雅兴。通过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摆脱了名羁利绊的方外之士,流连于柳暗花明、野桥清溪而不知返,因为美好的大自然就是他心灵的家:他在竹阴下悠然地垂钓,青苔与他古朴的心境融为一体。惠涣(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送王山人归隐山人唯委命,岂恋世尘间。干禄不得志,移家住远山。醉眠溪石静,吟倚草堂闲。到想无余事,林僧日往还。【赏析】前面一首诗通过静态写山人的心境,本诗则以动姿描摹山人的风采。诗人开门见山,直明圭旨。高士隐者都是听天任命的,与天契合的,决不会慕恋滚滚红尘中的名闻利养。正因为有此一颖悟,才在官场不得志之际,迷途知返,把身体的家与心灵的家都搬迁到远林深山。颈联与尾联写山人自在的生活:他或醉卧于溪石之上,或斜倚在草堂中闲吟,整日放浪心性,与自然交往,以求得与天地自然的融合。在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世事的缠绕,只有林间僧友相互酬答。德章(生卒年不详)石霜楚圆禅师(987—1040)法嗣,与中国禅宗杨岐系创始人方会禅师(992—1049)、黄龙系创始人慧南禅师(1002—1069)同一师门。心珠歌心如意,心如意,任运随缘不相离。但知莫向外边求,外边求,终不是,枉用工夫隐真理。识心珠,光耀日,秘藏深潜无形质。拈来掌内众人惊,二乘精进争能测。碧眼胡须直指出,临机妙用何曾失?寻常切忌与人看,山河大地动岌岌。【赏析】这是一首理趣自然的禅理诗,吟诵的对象是禅心。禅心好比是一颗如意珍宝,它与人不曾相离,它优游自在于天地间,任运随缘。这是心珠的特质。这种心珠如何求得呢?诗人指点我们切勿用常人之法,切莫求于外而应观于内。接着,作者描绘心珠的神妙莫测:它光彩耀日,无形无实,且秘藏深潜。这等家珍,悟不得上上机的人都是无法揣摩透的。达摩祖师就曾经直接指出过,多少世代以来,它临机妙用,从来都不曾遗失。不过,这等天下奇珍切莫轻易示与他人,因为它具有超凡的能量,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威力!寒山有诗云:“我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觅他不可见,出入无门户。”描绘的亦是心珠的形影。灵澄(生卒年不详)宋初云门宗禅师。承嗣巴陵鉴禅师衣钵,为南岳八世。住洪洲泐潭。性格洒脱不羁,人称散圣。山居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记年。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赏析】这首山居七律诗描绘了一介野蔬布襦的自在山僧的形象与诗意的心境。当僧人间我祖师西来的真意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在山中居住不知多少年了。禅宗力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西来意、东来意,且莫管它,只要在深山中长养圣胎,看住自家桑柘,任它岁月如梭,直到那成佛的一刻为止。那么如何修行才成正果呢?须茹苦安贫,持久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将自己的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体悟清净无垢的大自然中所饱蕴的禅韵。这样,当白云消散尽,连空幻这一滞碍都失下后,就会有一轮明月照到窗前。显忠(生卒年不详)宋初名僧赞宁的弟子。参金山颖禅师契悟,为南岳十一世。栖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市)石佛寺。能诗善吟。白云庄门外仙庄近翠岑,杖藜时得去幽寻。牛羊数点烟云远,鸡犬一声桑柘深。高下闲田如布局,东西流水若鸣琴。更听野老谈农事,忘却人间万种心。【赏析】这既是一首风光旖旎的田园农事诗,也是一首如入桃源胜境般的禅心诗。首二句描写白云庄的位置及诗人自己怡然的心境:白云庄像一座仙宫,紧傍着青山翠岭;老僧我只要一得空就拄着拐杖兴致勃勃地去游访。中间四句描摹了山庄迷人的景色:烟云之外,牛羊数点;桑柘深处,鸡犬声闻;高低的闲田像棋局一般,东西的流水仿若鸣琴。这组画面,一远一近,错落有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且对仗工整,言浅意明,实显诗家功力。尾联直抒胸臆:更不用说听农家谈论家事了,那有关田园桑麻的故事,真叫人忘却一切机心!据宋代文学批评家胡元任着名的《苕溪渔隐丛话》载:显忠禅师的《闲居》诗,大诗人王安石深爱之,不仅书于书房壁上,还常常诵之而不去口。诗云:“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好一个“自有春风为扫门”,这一句同“静夜思尧鼓,回头闻舜琴”一样,是显忠对自身禅境的诗意表露。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散文家。宋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受阻而败,两次罢相。仕途坎坷,大志难舒,以致心灰意冷,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晚年崇佛,诗风大变,写有不少禅诗。虽近佛,终因不能排解心中郁闷忧愤而终。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今存著作有《王临川集》、《王临川集拾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道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千古绝唱。早年躬于国事、力行变法的一代名臣王安石,通过登峰吟唱,表现了他“不畏浮云”的自信与“身在最高层”的高远境界。首二句描写飞来峰的气势雄伟、高峻挺拔。千寻塔大大增加了飞来峰的高峻,而那道听途说,更为飞来峰的高出天外增色不少:只要下界鸡鸣,在飞来峰上就可以远眺红日东升。有前两句作铺垫后,诗人酣畅淋漓地慨然作歌:到了这等境界,何须担心浮云遮挡住你远望的视线,因为你身在最高层了嘛! 当你体悟到最高的智慧,站在妙高峰顶,立于最高层次,你就获得了大自在!首句以“千寻”写高,次句以远眺衬高,第三句以浮云喻高,尾句顺其自然地描画高渺,层层递进,是一首境界高远、寓意高妙的禅理诗。明人袁宏道亦作有《戏题飞来峰》,是公安派的率性而为之作,题写飞来峰的高古鲜妍。其一:“试问飞来峰,未飞在何处?人世多少尘,何事不飞去?高古而鲜妍,扬雄不能赋。”其二:“白玉簇其巅,青莲借其色。唯有空虚心,一片描不得。平生梅道人,丹青如不识。”定林所居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赏析】这首意境清新的小诗描画了定林居舍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闲逸的心境。首二句描摹清新幽缈的环境:清溪绕屋,翠竹绕山,两个“绕”字,将居所与青山置于清翠如画的春景中。这样的清溪与翠岭被白云环绕着,更显得清丽、缥缈。三、四句写诗人怡然自得、忘情山水的生活:临溪放舟,依山而坐,溪鸟山花,与我共闲。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哪容得下世俗的机心,这才是真正的禅悦境界。半山名句“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半山春晓即事》)同样是此心境的写照。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得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赏析】这是一首自然流畅、不事雕琢的游山咏山诗。首句写终日看山而不厌山,与钟山化为一体的心境,正如李白的“相爱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心境一样。而且,诗人还想买山入山,脱离尘俗,终老深山。这一买山之意,将诗人爱山之情全然烘托而出。三、四句写诗人爱山买山的因缘:因为山会永留世间,山是悠然自得的存在。崇峻秀伟的山正是佛性、禅心的象征。全诗共四句,却用了八个“山”字,每句之中“山”都出现两次,予人以回环往复的艺术氛围,也着力衬托了诗人欲与山化为一体的安闲心境。如果说早年的安石是“绿”字师,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令人叫绝,那么晚年的半山则是“山”字师,诗中纷至沓来、重重叠叠的山光山影、山花山水也同样予人以无比的充实感。王安石的《赠僧》一诗也描绘了他誓愿与山云共闲的精神境界:“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尝不强颜。亦欲心如秋水净,应须身似岭云闲。”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石花木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赏析】黄庭坚曾云:“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叶少蕴《石林诗话》也说王安石的诗“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本诗便是一首雅丽、幽婉的禅境诗。涧水无声地绕过修篁涓涓地流淌,竹石花木都展现了春意的无限温柔。一切都如许“无声”、轻柔,令人的心自然进入清净的禅境。他终日坐在茅檐下凝视着钟山,一鸟不喧的钟山显得更加幽静怡人。一切都如此静谧,沉浸在清悠的虚静之中,竟是如此超妙卓绝的心境!柘冈万事纷纷只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赏析】这是一首清新舒雅的抒情小诗。首二句写世事纷繁,多出偶然,那必然之理何在呢?韶华易逝,人生苦短,那永恒的生命在何方?次句中的一“老”一“新”,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一个“老”字,与首句的“万事纷纷”相呼应。这人生转老之际,经历了世事万千,终究明白了些道理,一年又一年就那么平淡地过去了。那么这种心境的转化或者说升华是出于何种缘由呢?请看那钟山柘冈吧,春光旖旎,花如飘雪,何等浪漫迷人,那都是春风的造化呀! 一个“花如雪”,活脱脱地描绘了春花飘纷的热闹花事;而在春风的“可怜”前不经意地添个“最”字,将诗人对春风的爱恋表现得令人心痛。而最意境幽绝的是那一“回首”,这一回首,回首西路,回望春光,回味往昔,人生最得意的是什么?是乘着骀荡的春风归去,归返那“常乐我净”的心灵桃源,那才是人的精神故乡,是永恒的家园。严羽曾言:“荆公绝句最高,得意处高出苏黄。”本诗即是一首出神入化的名篇,写得“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且其意趣平夷冲淡,闲淡自适。悟真院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赏析】这是退居钟山的王安石晚年游寺所作,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它描绘了悟真院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心净的诗人对春光的礼赞。首二句如一幅山寺风景图,描摹了悟真院的明净与僻静。悟真院涤荡在纵横交错的溪涧野水中,纤尘不染,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鸟声历历可闻,正如催醒亭午的好梦。三、四句诗人由近至远,将悟真院置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迷离春景中,人迹罕至的小路遮满了绿草,几乎辨认不出,而那日日吹拂的香草便仿佛是佛国的芳香。“悟真院”,没有任何红尘的烦扰,只有美丽自然的相伴,才给诗人带来安然的好梦,正是诗人向往的潜心理佛之所。   法演(1024—1104)宋临济宗禅师,绵州(今四川绵阳)人。35岁出家,参守端禅师而悟,嗣承其法,为临济宗杨歧派传人。后居蕲州(今湖北蕲春)五祖山禅寺,随机答问,因事举扬,不假尖新,自然奇特,龙象盈门,乃一时极盛。座下得嗣名弟子有佛眼清元、佛果克勤、佛鉴慧勤,有“法眼下三佛”之称。闲田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赏析】这是一首风流雅致、令人开怀的禅意诗,其中浪漫着天真纯朴的气息。山前有一块空闲的田地,它到底是什么来历呢?我意气昂扬地叉着手问我的老祖先。老祖先告诉我说:这块地呀,是一块宝地;它给卖出去好几回,可我还是又把它赎买了回来,因为我实在舍不得那松竹引清风的情致啊!可见这老祖翁还是蛮珍惜自家宝藏,也是十分风流俊逸的,他曾经迷失过,但还是努力找回了自性,真是一位快活自在的祖宗啊!“祖翁”在诗中是禅林中觉悟者的代名词,又称大德、宿德等。闲田地在禅诗中是禅心佛性的象征。这是一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田地,是任谁也不可能对它进行破坏的、不需要“耕耘”的永恒的净地。若辛劳于其中,于出世者而言所获的是法执;于入世者而言,所获者唯有烦恼。在咏诵“闲田”的禅诗中,元僧野翁炳同有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秦不耕兮汉不耘,镢头边事杳无闻。年来也有收成望,半合清风半合云。”好一个风流俊逸的禅僧!有一块田,竟然世世代代都不去耕种;既然世代都不耕种,让尖嘴锄都闲着,年底哪来的收成?!奇怪的是,岂止是一般的收成,那禅衲在这块闲田里得到的可是大丰收——他拥抱的可是一个清风白云般的自然美丽的世界。守端(1025—1072)湖南衡阳人。宋杨岐派禅师。20岁出家,圆具后参临济宗杨岐方会禅师。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所至禅众云集。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着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2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4卷。赞师偈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里罗。【赏析】守端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从此更不游方。且出语洒脱,诗中有诗,意中有意,韵味无穷。《赞师偈》便是守端的开悟偈。首句写他决心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只是理入,还须行入;一天当他骑驴过桥时,桥板断了,他猝然跌到了桥下,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包括大地山河,遑论玄理虚论,他也就猝然颖悟了大法。从此他闭门不出,善加护持;闲来吟啸,也是不成腔不成调但古风犹存的“啷格啰里啰”。诗如其人,从此白云守端踏上了宗林吟啸的大舞台,其语录、颂偈皆另有一种风骨。蝇子透窗偈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赏析】这是禅师对着名的神赞禅师古雅指化的赞颂。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一只追求光明的蝇虫的描写,象征了追求禅道的衲子的探索与觉悟过程。“光”在此处代指心珠、佛如意、禅心。多少次在迷中求悟,不懈地上下而求索。忽然,因缘时节成熟了,不经意间撞着飞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如今,心眼打开了,第三只眼时刻“惺惺着”,他将是一位永远清醒的觉者。守端禅师精妙的颂古偈众多,下面略举一例:“五陵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自古多。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不奈幞头何。”此为《颂古联珠》中所载守端颂云门“北斗里藏身”公案的偈子。笑的是“冷地看他人富贵”的幞头世人,包括未悟的僧人,不知自己正是“游花惯”的“五陵公子”,因为佛性本自具足嘛! 一拳拳倒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赏析】这是一首唱颂临济宗宗主临济义玄在三顿棒下彻悟公案的名偈。其雄浑刚健,意气风发,雄视天下,豪甲宇内,无人能攀,被视为禅偈中的极品。临济宗一问世,天生一副英雄气象,具有翻江倒海的伟力,更无须说当禅子大彻大悟之后,其明悟宇宙真谛后,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刚烈迅猛、扫古荡今的“激箭式禅道”,那惊天动地的吼与德山劈头盖脑的棒,这当头的棒喝,不知使多少人添了意气,展了风流。在诗人看来,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其实对精悟禅道的人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具有经天纬地的大能量的觉者们,有一股畅古通今的浩瀚之气,在常人视为意气畅快时更为淋漓酣畅,在常人视为失意无奈处常显风流。下面我们再来浅赏几首意气风发的禅偈:宋僧智勤的《偈》颂的是觉者胸襟宽广,慧眼明晴:“今年五十五,脚未踏寸土。山河是眼睛,大海是我肚。”北宋杨岐方会嗣子保宁仁勇颂德山彻悟偈为:“一时瀑布岩前落,半夜惊乌掌上明。大开口来张意气,与谁天下共横行。”其气势其气度,真可谓天下无人难敌了。慧勤(1063—1135)的《无题》诗为:“堂堂气宇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将军下令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雪。”高蹈的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庄子《说剑》)般的堂堂气宇与凛凛威风。正觉(1091—1157)《凛凛将军》偈为:“凛凛将军令已行,八荒四海要澄清。提来剑气干牛斗,洗荡氛埃见太平。”真的是豪气干天,颁的是“洗荡氛埃见太平”的洗净乾坤、济世度人的觉者的决心。元僧石屋清珙(1272—1352)的《无敌》诗为:“眼空湖海气凌云,杰出丛林思不群。古往今来谁是我?得饶人处且饶人。”颂的是“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石头希迁语)的胆气,与“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大我意志。祖心(1025—1100)号晦堂,始兴(今属广东)人。19岁龙山寺出家后参黄檗慧南,朗悟厥旨,莞然奇之。继其法席,为临济宗黄龙派传人。性恬退淳厚,博学多识,修持谨严,栖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崇恩禅院十二年,法门大兴。北宋大儒周敦颐等曾参禅于门下。卒谥赐号宝觉。退黄龙院作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赏析】黄龙院是唐时所建的古寺,位于江西南昌黄龙山。黄龙慧南禅师在崇恩院提唱着名的“黄龙三关”,接引学人,大振禅风。“黄龙三关”即:“人人都有出生地,哪儿是上座的家乡?”“我的手比起佛手来怎样?”“我的脚跟驴脚相比怎样?”本诗是祖心未悟玄旨时所作,反映的是衲子遍历游方、多方访学的修行生活。衲子疏食布衣,竹箸瓦碗,黄韭糙饭。身贫而心不贫,心中自有福田在。他们过着古拙任运的生活。随缘乞食,有山便登,有寺便住。尾联以坦诚的笔触,幽默的口吻,表达自己终将成为一代高僧的决心。《容斋诗话》载:祖心有省于当僧人间多福“如何是多福一丛竹?”多福答“一茎两茎斜,三茎四茎曲”时。祖心的着名禅语为“明取自家一片田地”。宋代《许彦周诗话》评此诗:“深静平实,道眼所了,非世间文士诗僧所能仿佛。”一生浪迹云游的元代诗僧祖柏亦有一首《云游》诗,表达同样的意旨:“云游七载效飘萍,昼载骄阳夜载星。历遍千山兼万水,传灯未果但劳形。”义青(1032—1083)青社(今河南郾师县)人。7岁出家,遍识华严、唯论等经论,人称“青华严”,参临济宗浮山法远(991—1067)而悟旨,为曹洞宗大阳警玄禅师(948—1027)法嗣,住舒州(今安徽潜山县)投子山胜因院。承继曹洞细腻绵密的宗风,其“美食不中饱人餐”句为丛林传唱。水出昆仑水出昆仑山起云,钓人樵父昧来因。只知洪流岩峦阔,不肯抛丝弃斧声。【赏析】这是一首对首山答僧的公案的颂偈。首山省念(926—993)嗣法于风穴延沼禅师(896—973),为临济宗五世传人。法席隆盛,学人众多,自六世汾州善昭(947—1024)起名家迭出。首山开示僧人“莫污染心源”,义青于此有所感慨。华夏的大江大河,莫不发源于昆仑山,而昆仑山上的水,又来自天上的云。那么天上的云呢?这其中的因果循环,俗人从不去关心,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思考这样做的后果。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当绿色一块块从地球村消失,土地裸露着贫瘠,生命的方舟搁浅,我们心灵的平衡也会受损,这样就会离佛法更远。本诗是对不明因果之道,只顾一味索取的俗人的讥讽,也是对不知本源的学佛者的一种开示。作为大阳的传人,义青深谙曹洞细密的宗风,将禅宗的理法柔绵地纳入诗意的境界中,使人明道见性。试看大阳的名偈句“夜放乌鸡带雪飞”、“鹭倚雪巢犹自可,更看白马入芦花”,将禅心的踪迹莫窥、自由畅快表现得何等诗意斐然。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奠基人之一,与弟程颐世称“二程”。着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赏析】理学大儒程颢是一位崇佛之士。二程所推行的三功夫即“静坐”、“用敬”、“致知”,便是从佛门的“戒”、“定”、“慧”衍学而来。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从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逸事中得到启发的。本诗信手拈来,皆成章句,理趣斐然,而又不减诗兴。首句描写诗人的闲适从容,日日安眠皆不觉晓,直至红日三竿。颔联、颈联采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诗人心目中的大道。天地万物无不自在自得,四时更迭也处之泰然。三句的“静观”与四句的“佳兴”均为句眼。大道无形,然而却广布于渺宇之间;世事的风云变幻,无不是道的再现。当一个男儿达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他就成了人间的大丈夫了。程颢一生中作有不少禅诗。《题淮面寺》亦为表现禅宗超尘脱俗、随缘任运的佳作:“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而一首《秋月》,更是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苏东坡(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官职。因“乌云台”事件被诬下狱,屡次被贬谪外放。学识渊博,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纵横恣意,有如行云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人书法家之一,可谓旷古罕见的文诗书画的全才。常与吴越名僧交往,还曾与许多禅师斗试机锋;列东林常总禅师嗣下,曾自言前身是个僧人。着有《苏轼诗集》、《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

严羽曾言:“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着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 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

安命知天者,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后,就要达观地对待一切。诗人正是以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达到了他人生的完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那纵横倚侧、远近高低的观察,将一个挚爱山景禅境的奇造妙化的赤子的心境毕然呈现了出来。虽然百般执着,万分难舍,可还是弄不清它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超脱,没有跳出三界外,哪能高屋建瓴、知根达源呢!

庐山是一座充满禅境的宝山,晓得庐山真面目,也就晓达人生极境了。

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宗门引用的理趣诗,形象地展示了未悟与悟后的境界。

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着名的禅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表现了一个达者先入小乘禅境,再入魔境,尔后臻抵大乘圣境的过程,也是这首禅诗最好的注脚。

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都是闻名天下的胜景,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倾倒,挥毫泼墨,这等名震宇内之宝地不亲自去见识一番,是会抱撼终身的。可是到过之后,却发现没什么特别,依然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浪潮。

悟前千般恨难消,千念万虑,放舍不下,把那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把那须实证的佛性禅心,看成非我的存在,其实大谬;等到大悟后,放下诸念,才明白那胜景亦不过是佛心我心的微妙体现而已,佛性在悟前悟后未曾有丝毫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只不过觉者开了天目,获得了大智慧而已。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拟人。

【赏析】

这是东坡居士表现自己对禅的颖悟的一首悟道偈。东林总长老即东林常总(1025—1091),世誉称“马祖再来”。

首二句表现诗人对佛性禅理的透悟,尾二句表现自己对法门圣境奥妙无穷的证悟。溪声与山色,其清澈明丽,无非是纯净无垢的佛性禅心的妙现;那溪光山影,在迷离的夜色中,在觉者的心目中,简直就是在颂唱着玄妙无际的八万四千法门,其博大精深、欢畅愉悦,我怎样才能向他人表白呢?!说什么“举拟他人”,这分明是透达禅境的东坡居士的一句反问! 因为禅宗是主张不立文字的,故禅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自证、不可他求,即所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这是一首极为精到的以琴示禅偈。

《楞严经》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此。”又有偈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缘离,是则常真实。”深谙禅理的苏轼试图通过琴诗说明禅门的奥理。诗人设了两个假设句,两个反问句,说明生灭的微妙。妙音为无,如何能自鸣匣中,又怎么能从指头上听到?只有当有无相生,琴指相拂,才有响泉磬韵。不过,即使它听得到,那也不是它的自性。无生无灭,才是空的本来面目。

苏轼一生中结交僧友数十人,有上百首赠答僧友诗。下面仅列举一二,以示诗僧友朋们跟这位旷古绝今、觉事达人的才子的友谊。 苏东坡《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清人纪昀评此诗:“意自寻常,语颇清脱。”

慎长老《和东坡诗韵》为:“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达者千里书信晤访,足可聊慰难逢之意。既然千里同宗,万里同风,已足可抵得上齐案扬眉了!

 

                         

 

维林(?—1119)《问东坡疾》是一首充满轻松幽默的问疾诗:“扁舟驾兰陵,目换旧风物。君家有天人,雌雄维摩诘。我口吞文殊,千里来问疾。若以偈相答,露柱皆笑出。”其中“君家有天人,雌雄维摩诘”句,表达了维林禅师对东坡禅境的褒颂;而“露柱皆笑出”,表现了禅者的智慧与轻快。

道潜(1043—1102)

于潜(今浙江临安)人。号参寥子。参大觉怀琏得法,为云门宗传人。绍圣元年(1094),苏轼流放南方,道潜连坐还俗。建中靖国元年(1101),蒙赦,复僧籍。哲宗赐号妙总大师。宋朝着名诗僧,与秦观、苏轼为友,长诗工文,其诗清新流畅,绝句尤富诗情画意,为时人格外欣赏。苏轼谓之“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着有《参寥子诗集》。

临平道中

风蒲猎猎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题景小诗。苏轼曾将此诗刻于石上,极力称道诗中的妙笔。

全诗以清灵的笔触、巧妙的裁剪描绘了江南暮春的迷人风光。临平山位于风景如画的杭州东北。诗僧在经行途中,通过对临平山一带如诗风光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一位出家清净的衲子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同时表现了他作为一代诗僧非凡的笔力。首句写山下柔蒲成片,生机蓬勃地摇曳于春风中,风过猎猎,一阵一阵地铺漫过去,显得无比轻柔、自在。那飞倦了的蜻蜓也想在蒲草上歇歇脚,可是不知是春风在捉弄它,还是蒲草在跟它嬉戏,总是摇摆不定,叫它怎么也立脚不稳。一个“不自由”,极富神韵,反衬出自然界无限的生机与自由。再加上那山路弯弯,一步一景,放眼那水汀沙洲,藕花无数,清香袅袅,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象征佛性清净的莲花与清香,寓示出诗僧对佛性真如与宇宙自然的纯朴本真的赞美。

绝句

高岩有鸟不知名,款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赏析】

这是一首语浅意白的比兴借喻诗。高岩鸟便是诗人,也是禅衲子的代称。

首句的“高岩”说明其处境之高远。“不知名”说明高岩鸟的超尘脱俗。你看它多么清灵自在,歌喉多么动听,姿态何等轻盈,春风是它的友朋,它一路跟春风呢喃着,随春风出入万户千庭,传唱着春的消息。那知名的黄鹂和反复其舌的百舌鸟正在主人面前卖弄歌喉,喜得它们的主人乐不可支,你那清越的妙音除了春风又有谁识得其中真意呢?!

一个禅者便如同高岩鸟,不计名利,不悦俗汉,唯求与春风为伍,留清音自乐,出家也罢,在俗也罢(诗人曾因写讽刺朝廷贬罪苏轼的诗而得罪权贵被勒令还俗)。

清僧大成的咏鸟诗《伯劳西去》则表现的是另一番禅意,上诗中的百舌为伯劳的一种:“伯劳西去雁东来,李白桃红岁岁开。万事无过随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世事倥偬,万事随缘,才是快意的人生。

卜居智果答方外

青灯残篆夜寥寥,门外秋风振苇萧。

惭愧高人能见忆,为予西望立溪桥。

【赏析】

这是一首如同伟岸雕塑般的抒情诗。

智果寺位于西湖孤山,寺中有参寥泉,泉水甘冷宜茶,是一处清静优美的修行之所。本诗描写定居智果寺时道潜乐寺喜禅的心境。然而,诗中不见一字直接描写,而是借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首二句写景,表现了秋寺的空寂、冷清与幽静、萧瑟,而这正是一个衲子最钟爱的所在。这是一处多么可爱的家园哪!怪不得诗人由衷回忆起这样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一位方外高士只身站在溪桥上,朝西而立着,他在迎候诗僧的到来。这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一生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在诗人的脑海中,那高人西望立溪桥的镜头,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自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地挚爱起这一方乐土。因为诗人也是一位心出尘外的千里同风者。

口占绝句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赏析】

据《侯鲭录》载:“东坡在徐州,参寥自钱塘访之。坡度上令一妓戏求诗,口占云云,自是名闻海风。”一个风流倜傥却时遇贬抑的才子,一个风流灵透且净心永在的诗僧,弄出这一段诗坛佳话,是诗坛的风流,也是禅林的风流。才情饱溢的道潜即兴吟诵的这首艳情绝句,拉开了禅风诗坛上崭新的一幕。自此,很多禅诗爱用艳情诗来表达禅意,从传统的山水清雅诗、恬静田园诗中另辟蹊径,进透出一股灵秀温馨的活鲜生机。

全诗首二句寄语歌妓,尾二句表白自己。首二句以神女与襄王梦中神会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将风流才子苏轼与芳龄歌女的世间风流表现得诗意盎然,令人不由忆起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辞行楚襄王时的词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通过这段世人熟知的典故,肯定了世间的风流与人生快意,不过这是世间才子佳人的生活,于禅者则不然。后二句写自己清静修行的禅心已化作沾泥柳絮,不会像杨花一般随春风上下癫狂,而是收住心猿,看住自性,不再起心动念了。

下面我们略略浏览一下禅诗中的风流:

宋报恩演《佳人睡起》为:“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这首诗描写懒睡佳人的风流在于她的“肌骨好”,处子的肌肤风骨还保持着清纯,心境尚未沾染,这也正是禅心的体现。

宋代肯堂元禅师《美如西子》为:“美如西子离金阙,娇似杨妃下玉楼。终日与君花下醉,更嫌何处不风流。”将悟禅后的风流别致表现得淋漓酣畅!

宋代法泰《高楼美女》为:“高楼美女一双双,各向琼窗坐玉床。绣

出鸳鸯呈似了,金针深插锦香囊。”这首悟道偈俨然一幅缤纷叠彩的美女织绣图,哪有半点清冷的禅意。然而正是这琼窗玉床间的高楼美女,绣出何其神似的简直就是像全了的鸳鸯,却难圆好梦,只好将那一腔柔情深深地刺入香袋中。这空幻绵密的感觉,正好比禅者对悟境的孜孜不懈。

清僧安生的一首《挽旃那》,似写女施主的笑貌音容,实写其心底对佛的虔敬与深深的禅意:“玉容从此谢空华,小阁游丝护碧纱。宛转曾遮松下扇,清幽谁供佛前花。蒲团初撒怜春月,贝叶空遗映晚霞。几处香温悲手泽,青鞋倚壁冷袈裟。”

东园

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佛偈禅诗精选及赏析 禅诗 作者简介及赏析(中)

【赏析】

道潜是一位写景高手,也是一位与大自然对话的高手。诗中咏叹的幽景东山,为五祖弘法的湖北黄冈的东山胜地。

曲渚方塘,仿佛熟稔的友朋,可随时造访,无须相约;终日手持藜杖,踟蹰林间,可忘却一切世间机心。幽寂清净的自然令人陶恋不已。这是直抒胸臆的描写,表现出家人淡泊宁静的心声。尾二句以动衬静,那若隐若闻的机杼声,传自蓊郁青苍的深山幽处,织出林间无限的生机。最妙是那“仿佛”二字,令人回味无穷,显示出诗人高妙的笔力。

秋江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赏析】

此诗同《东园》诗同为题咏东山的组诗之一,广为世人传唱。惠洪《冷斋夜话》中载: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有逼真处,曰:“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时从东坡在黄州,士大夫以书抵坡曰:“闻日与诗僧相从,岂非‘隔林仿佛闻机杼’者乎?真东山胜游也!”坡以书示潜,诵前句曰:“此吾师七字诗号。”

道潜是一位写景表意的诗中高手。这首《秋江》将秋江由黄昏至初夜时的氛围凝练为宁静与寥廓,表现了一位心境空幽清澄的禅者对大自然的诗意独特的把捉。首句写夕阳正红之时,次句写落晖已敛之景,三句现日落之后的暮色苍远,第四句为夜色笼罩秋江之图。首二句以彩绘之笔,入画于诗。“红叶”与“白沙”,渲染了秋色的浓重与生气。“酒旗落”与“夕阳微”,勾描出凄清苍凉而悠远的秋意。最精妙的第三句“数声柔橹苍茫外”,将天地之悠悠与苍茫之静谧赋予了无穷的诗意,一个“外”字,造境戛独,意趣空远。那动中之静,那归中之意,余韵袅袅,令人回味。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赏析】

这又是一首难得的描画江上秋夜清皎宁静的意境的佳作。

诗歌细致地描写了江上自初夜至夜半、由阴雨至雨霁月现的阴晴变化,喻示着深深的禅理。首联写秋雨潇潇,秋声瑟瑟,雨沉暗江一片苍茫,梧叶翻动一片萧瑟。苍劲的秋风直吹到半夜才停歇下来,一个“断”字将笼罩于首二句的阴沉、萧瑟化为虚无,大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一直在楼头感受着秋夜诗意的诗人欣喜地发现:月亮在浮云浅淡处露出清皎的光辉。好一句“月在浮云浅处明”,含寓了多少人生哲理。那本自澄明晶莹的禅心不是也要经过秋风秋雨的洗礼,经过正念与妄念的争斗才能如明月般脱颖而出么?

全诗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字句锤炼,一句一转,却意境浑成。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一生仕途坎坷,在朝内派系斗争中,因观点保守,屡遭贬谪,极不得志。曾一心向佛,为临济宗黄龙派禅师祖心禅师的弟子。习诗初受惠于家学,后与秦观(1049—1100)、晁补之(1053—1110)、张耒(1054—1114)求学于苏轼,合称“苏门四学士”。诗开江西一派,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妙。论者谓其诗“造句奇崛”(方东树《昭昧詹言》)“清新奇峭”。有《山谷内集》、《别集》、《外集》等行世。

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赏析】

相传这是一代名诗人黄庭坚七岁时所作,表现了诗人早慧的诗才与颖悟的能力。用语浅白,却寓意不凡。

夕阳西下时分,牧童吹着短笛,在斜风中归去,何等安闲自适。回想起来,多少追名逐利之徒,机关算尽太聪明,处心积虑地营私结党,在名闻利养中沉沦挣扎,反而把最重要的本真给迷失了。怎么比得上牧童深味自然禅趣,于世无争,恬淡自怡呢?唐代诗僧栖蟾有一首《牧童》,极妙地表达了禅者所钦羡的牧童境界:“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宋人牧童的《答钟弱翁》也是一幅高士图:“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山谷老人一生坚心向佛。黄龙派名僧惟清赞曰:“平生所见士大夫人品,未有出此公之右者。”《居士集》载有他的一段参禅趣事:“鲁直诣晦堂问道,晦堂曰:‘论语曰:二三子以吾隐乎,吾无隐乎尔。公居常如何理论?’鲁直呈解。晦堂曰:‘不是,不是。’鲁直迷惘不已。一日,侍晦堂山行,时木樨盛放,晦堂曰:‘闻木樨香否?’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鲁直释然,即拜之。”

他一生写有数十首禅诗,曾在诗中自谓“吃茶吃饭随时过,看山看水实畅情”,《题落星寺》中的“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成为千古名对。一首《池口风雨留三日》语句清新奇峭,寓理于物,予人古雅朴茂之感:“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春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论者谓之“别有风味,一洗腥腴”。(方东树《昭昧詹言》)其《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一诗,写景清新,立意清远:“万事同一机,多虑乃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鬼径。莲花生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好一句“小立近幽香”,真个是深得诗禅三昧。晚年与画家黄斌老酬答之作《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亦为世人传诵的名诗。之一为:“百疴从中来,悟罢本谁病?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苦竹绕莲塘,自悦鱼乌性。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静。”之二云:“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无论是“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还是“鱼游悟世网,乌语入禅味”,都历历再现了诗人对禅趣禅理的至高体悟。钱钟书《谈艺录》评之为“以生见巧”。

 

 

 

仲殊(生卒年不详)

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北宋诗僧。进士出身,后弃家为僧,居杭州吴山宝月寺。与苏轼友善,因其喜食蜜,故名蜜殊。能文善诗,工于歌辞,往往操笔而就。亦工艳词,风格奇丽清婉。

润洲

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着名七绝。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评道:“僧仲殊‘北固楼前一笛风’一首,亦唐人佳境。”

首句点题,在千古名胜北固楼前,耳边是风中捎来的悠悠笛声,是何等令人惬意。更不用说,春日晴和,白云缕缕。只不过在这自古人文荟萃的江南,连白云都折射出历史的馨香。一个“断”字,不仅绝妙地拟态,也折射出历史的悠韵。往事已成悠悠烟云,只有春色永驻人间,灵性的自然才不管你什么朝代兴亡,依然芳草萋萋,在早春二月就绽放出无限的生机,在如朦胧诗般的烟雨中显得青润可人,惹人爱怜。在这幅美妙的画卷面前,其中饱含的禅意,读者自可各有理会。

下面我们再录一首仲殊的佳作,以饱览其浓酽纵横的才情。《诉衷情@寒食》:“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词中的禅意可与诗中的禅意相照相鉴。

历代颂北固山诗中多有佳作。而北宋诗人曾公亮(999—1078)的《宿甘露僧舍》,其石破天惊之妙,可谓古来无二。诗云:“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北宋诗僧法平曾作《北固山》,也是诗意盎然:“不负南徐约,来看北固云。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雨意生苍壁,潮声起夕曛。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一个是“开窗放入大江来”,惊人的气势实在可嘉;一个是“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对仗工致,且深蕴时空的悠韵,均为难得佳作。

重喜(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会稽人。熙宁(1068—1077)中有史载。少事捕鱼,喜诵经文,不识字,却能书,善诗偈。

绝句

地炉无火一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

乞得苎麻缝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赏析】

这是一首意境清寂的描写修行生活的好诗。

首二句描写岁末的寒冷与寺宇的清冷。炉中无火,喻诗人身心无“火”旺炽,身心清静如洗。一囊空,更加深明示身心无望无欲。落地成裘的雪花飘扬于岁末之际,亦是诗人冰心如雪的写照。臻达此一境界,哪还在乎芒鞋破衲,只觉得这清贫孤苦,正好守节持操,让无欲的身心永浸于寂寥的禅意中。这寂寥的意趣,自有一番卓异的风骨,此正是诗中的禅意所在,也是诗人的诗兴所在。

昙秀(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与苏轼、晁补之为友。

山光寺

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

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

【赏析】

这是一首意气风发的山水禅意诗。

诗作借盛赞扬州山光寺的风光表达自己的禅悦之境。《东坡题跋》云:“予在广陵,与晁补之、昙秀道人同舟,送客山光寺。客去,予醉卧舟中,昙秀作诗。”

首句的“乘兴”将诗人的意兴点题,点明一个出尘脱俗的衲子视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是佛性空灵的化身,都是愉悦的生命。古寺临流,显得何等古朴雅致,气象万千,只有用“胜气藏”三字方可包容。不仅扁舟、古寺、清流饱藏胜气,就连南风也通晓禅意,吹得江南春至,花木飘香,显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交织出一帙物我同春的浑然一如的天香图卷。

靓禅师(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住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香山,坐化而终。

绝句

春天一夜雨滂沱,添得溪流意气多。

刚把山僧推倒却,不知到海后如何。

【赏析】

惠洪《冷斋夜话》载:“靓禅师,有道老宿也,主筠(今江西高安)之三峰。尝赴供民家,渡溪涨,靓重为溪流所陷,童子掖至岸,坐沙石间,垂头如雨中鹤,忽指溪作诗云云。”可见本诗为即兴咏得的妙构。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以寓禅兴的佳作,气势豪放,放意深远,将禅者如海洋般恣肆的气度诗意地进行了勾勒。一夜豪雨,溪流一改往日之涓细,怒滔滚滚,摧堤冲岸,何其势不可挡。可是这一切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象,一时飞扬跋扈也改变不了冥然中的命运,一切喧嚣风尘终将归于平静,等溪流入海后终将被海的博大与深邃所吸纳。诗诠至此,其禅意自明。

明代诗僧契逊亦做有一首《山雨》,表现的禅意亦呼之欲出:“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好一个放任山水而自得的僧家。

守诠(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一作惠诠,杭州梵天寺僧。苏轼极爱其诗,有唱和诗《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净。

题梵天寺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赏析】

“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这是南宋诗人周紫芝对守诠诗作的中肯评述。(见《竹坡诗话》)自此,“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广为世人论禅谈诗时所引用。苏轼喜爱小诗的清婉幽寂,追和守诠诗道:“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纲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诗名“题梵天寺”,实写山僧夜归。首联点明时令,烘托出晚秋凄寒萧杀的气氛,独有那古木掩映的林下寺,有一种提唱不尽的风流。眼前是松扉常启,抬头是明月如钩,明月正自在地穿行于云中,夜晚显得如此幽美僻静。唯有犬吠声伴随着衲子的静修,而且也随着夜色消失在青萝深处。蝉鸣与犬吠,以动衬静,着力渲染山中的空寂,烘托出一种永恒的静寂。而那幽深清远处,自有禅心的灵现,是忘却尘俗的觉者最为钟爱之所在。

清顺(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字怡然,杭州西湖北山僧,“清约介静,不妄与人交”。(《避暑录话》)王安石颇爱其诗,东坡晚年也与之唱和。

题西湖僧舍壁

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

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赏析】

《竹坡诗话》中载:“东坡游西湖,于僧舍壁间见小诗,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而顺之名出矣。余留钱塘七八年,有诵顺诗者,往往不逮前篇,政以所见之未多耳。然使止于此,亦可传也。”可见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禅诗。

这首五言绝句,全诗不着一“幽”,而幽寂毕现。首句重在一个“暗”字,篁竹蔽日,郁郁苍苍,表现的是林中僧宇的幽寂;次句以动衬静,使人备感寺院的清寂幽远。“落如雨”形象生动地将林间的清幽表现得如绘如织,予人以动态的美感。而“春风自有期”句对春风进行了拟人化的描绘,“桃李乱深坞”句以一个“乱”字将令人眼花缭乱的春色表现得叠彩纷呈,一个“深”字又将山坞的幽邃进一步强化。全诗动静结合,明暗互现,真可谓字字见功力,句句有诗情,无怪乎其受世人传唱了。

诗人还题有一首《北山垂云庵》,多有妙句佳趣:“久从林下游,颇识林下趣。纵然绿阴繁,不碍春风度。闲于石上眠,落叶不知数。一鸟忽飞来,啼破幽绝处。”“一鸟忽飞来,啼破幽绝处”句,可谓深谙诗家三昧。

先觉(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又名惠天觉。诗为苏轼、元章(即米芾)所爱重。时人谓其诗作“浑然天成,无一毫斧凿痕,雍容闲适,最有唐人风气”。

题大慈坞祖塔院

谷口两三家,平田一望赊。

春深多遇雨,夜静独鸣蛙。

云暗未通月,林香始辨花。

谁惊孤枕晓,涛白卷江沙。

【赏析】

诗论《北窗炙棵》载:“惠先觉最为东坡、元章所礼。为人朴野,布衣草履,绳梭榈为带。时夜半起,捶其法嗣门,索火甚急,知是得句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勤于禅修又工于诗格的诗僧形象。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寺院暮春的幽深闲静。全诗描摹了禅院自傍晚至翌日清晓的景色变化。暮春时日,站在谷口远眺,但见一马平川,视野极好,有两三家庭舍点缀于桑田之间,织就一卷乡间迷蒙的小景。而春末多雨,细雨润物而无声,只有那蛙声的鸣噪打破夜间的静寂。在这静静的雨夜,云暗天黑,明月不现,花开难晓,然而那林中传出的清香依然传递着花的消息与生机。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一个诗人对春色的着迷,感受着他内心的宁静。花香、蛙鸣催着诗人入眠,而到了清晨,席卷着岸边白沙的涨潮的江涛又将诗人唤醒。

全诗情景交融,表现了一个留宿古寺暮春图中的诗僧宁静淡泊的意境和与自然契合相通的禅心。

道英(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福建泉州人。嗣法觉照琦禅师。

绝句

南北东西住险峨,古岩寒桂冷依依。

无人到我经行处,明月清风拟付谁。

【赏析】

这首七绝,是甘守清虚、自在适意的禅子心灵的写照。

首二句写僧人云游四方,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古岩为群,寒桂为伴,过着远离尘俗的清静生活。此处“古岩”象征心地坚定,“寒桂”象征心灵纯净。如此孤高清寒的经行处,自然是人迹罕至、无人问津的,那么清风明月的圣洁、闲适自得的意趣又与谁分享呢?一个设问句,似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怆然,实则表现出自我意识的醒觉:明月清风就是我,就是禅心,我就是明月清风,并与之已然化为一体。“明月清风”,取自《南史·谢惠传》。传载谢惠平日“不妄交游,门无来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

宋僧守安的《南台静坐》也可观照一阅:“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文政(生卒年不详)

南岳衡山僧人。

题胜业寺

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

引得白头僧,时时倚藜杖。

【赏析】

这是一首古朴苍劲的五言绝句诗。

首二句描写山间的鸟儿与山中的白云。山鸟款语,清幽绝响;白云苍狗,变幻无际。引得白发皓首、鹤发童颜的老僧,时常依杖伫立,沉迷于山间的清虚奇胜之中。首二句的一个“无凡”一个“无俗”,着力烘托山寺的超凡脱俗,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清虚无为的心境。而一句“时时倚藜杖”,将一个老僧陶然山水的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得活灵活现。寥寥二十字,点染出一幅老僧醉山图,令人回味无穷。

★景纯(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元丰初(1080年前后)为“山水甲天下”之桂林诗僧。

绝句(二首)

夜色中旬后,虚堂坐几更。

临溪猿不叫,当槛月初生。

(其二)

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

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

【赏析】

惠洪《冷斋夜话》载:“景纯居豫章乾明寺,终日闭门,不置侍者,一室淡然。闻邻寺斋钟,即造焉,坐同众食堂前,饭罢径去。诸刹皆敬爱之。或阴雨,则诸刹为送食,住二十年如一日。”可见景纯是一位精于禅修、矢志不渝的高僧。

本诗即是诗人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一首小诗描写诗僧坐禅时的清静灵境。时过中旬之后,夜色深沉,在这深幽的夜色中,连溪边的灵猿都将息了,只有一位老僧久久地静坐观心,直至那一轮下弦月冉冉地升起。一句“当槛月初生”,将象征禅心的明月初升时的生机表现得栩栩如生,也衬托出诗人的禅心如那初生的明月般光洁纯净、大放光华。

第二首诗描写山寺夜半客去,僧人独掩幽斋。在这清静孤寂的月明之夜,诗人沐浴在清亮如水的月华中,心中没有一丝挂碍,他久久地站着,出神地专注于草际飞起的一点萤光。那闪闪烁烁的幽光,与诗人心中的灵性之光水乳交融,烘托出一种清静无染的超然自适的美妙禅境。好一个“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与山谷的“小立近幽香”同为意趣盎然的造情景语。

元照(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字湛然,号安忍子。浙江余杭人。1081年前后住灵芝寺,赐谥大智律师。

白云庵

道人倦逢迎,结庵在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

【赏析】

这是一首格调清新、意趣高致的白描诗。

全诗着力描写白云,自然而然地将斋庵的虚灵烘托而出。首句写白云庵结庵的因缘与白云庵的所在。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个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颔联与颈联极力描摹白云的静美、空蒙、舒卷与明灭,表现自然的神妙与造化,道出白云的灵性与变幻。尾联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诗中的“只可自怡悦”句,表现诗人怡悦自得的心境。至此,则诗中着力描写白云之美的用意已历历彰明。

表现云庵的诗句在禅诗中可谓俯首皆可拾。下面试举数例,以一阅禅者的风采:

宋僧显万的《庵中自题》是一首巧用拟人手法的妙诗,广为时人传诵:“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一句“老僧半间云半间”,将云视做至友,其拟人之笔可谓精绝;而一句“回头方羡老僧闲”,则将僧人的安闲意趣擎举而出。

志芝的白描之作《千峰顶上》为:“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晚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大有异趣同工之妙。

南宋诗僧仲皎的《归云亭》,则写得清丽灵动:“一丛飞出岫,舒卷意何长。作雨遍天下,乘风归帝乡。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缥缈来空碧,吟边带夕阳。”好一个“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天衣无缝地将佛禅之意纳入自然景物之中,可谓难得的玑璧之作。

元僧原妙的《云庵》,则表现了一位山人爱云候云的自适心态:“或淡或浓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风来。为怜途路无栖泊,却把柴扉永夜开。”其“或淡或浓”与“半舒半卷”句,辞采斐然;而永夜等候,又深蕴禅理。至于明人周权《山中云》中的佳句“空山有白云,雅与高人约”,则将白云高雅的风致毕现得一览无余。

清诗人殷如梅之《宿中白云》诗,将一位隐逸高士的幽闲风采作了诗意的点染:“布衾纸帐夜初寒,禅室幽闲梦亦安。不听松风床下响,那知身在白云端。”

 

                            

 

奉忠(生卒年不详)

四川僧人。《冷斋夜话》栽其生性豪爽,善饮,与时人章子厚友善。

夏云

如峰如火复如绵,飞过微阴落槛前。

大地生灵干欲死,不成霖雨漫遮天。

【赏析】

这首描写夏云的诗表现了一位佛子慈悲为怀、普济天下的爱心。

首句一口气以三个比喻精到地描摹了夏云的变幻多姿,字里行中显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滞重。夏云时如山峰般险峻,如猛火般冲荡,或如绢如绵点火即燃。即使有时洒下一片微阴,也不见得有一丝雨意。大地上已是饿殍遍野,饥渴难当,你何时才真正普降甘霖,拯救天下苍生呢?!

无独有偶,抱有一颗济世佛心的诗人白居易也作有一首《岭上云》,表现了同样救济天下人的慈悲之心:“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有朋(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福建人。有《螺江集》传世。

天开岩

栖霞山后峰,天开一岩秀。

中有坐禅人,形容竹柏瘦。

饥餐岩上松,渴饮岩下溜。

爱步岩室前,白云起孤岫。

【赏析】

这是一幅岩中坐禅人的白描图。

首联描写天开岩的奇秀。颔联描写坐禅人的仙风道骨,形容枯奇。颈联描写坐禅人安于禅定的生活。他不食人间烟火,猿猱为伍,橡栗充食。人不堪其苦,禅者则不改其乐。他端坐岩中,没有任何私欲,抱持的是一颗竹柏般的净心。正因为他超尘脱俗,才有喜欢在岩前独步的闲适,才有陶恋于孤岫白云的高士情致,如同自由自在的神仙一般。

诗题为“山岩”,然全诗实写坐禅僧,表现的是对僧人崇高的礼赞。“实快活,无羁绊,万两黄金终不换”,这一诗偈正是本诗中僧人心境的写照。

元僧释英的《径山夜坐闻钟》写闻钟的老僧,自有一种清凛的禅趣:“凉气生毛骨,天高露满空。二三十年事,一百八声钟。绝顶人不到,此心谁与同。凭阑发孤啸,宿鸟起长松。”

元明之际高僧清进的《漫兴》同为表现坐禅入境界之诗,却一扫枯寂之意,而恣肆汪洋,一发而不可收,与《天开岩》的静寂相比表现了狂禅之风。诗云:“困来高枕卧昆仑,觉后凌风到海门。信手挽回推日毂,转身挨倒洗头盆。山川也作红尘化,富贵徒留青冢存。好在黄眉脱牙叟,且同花下醉芳樽。”

克勤(1063—1135)

宋临济宗禅师。彭州(今四川彭县)人。出家受具足戒后,谒五祖山临济宗杨岐派法演禅师,得蒙印证并嗣其法。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称“演门二勤一远”。于成都昭觉寺传法。赐号圆悟禅师。所着《碧岩录》,自宋以来列为“禅门第一书”。

投机偈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扶醉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见道诗。

圆悟克勤为五祖法演侍者时,一次一位官员来访,法演问他:“你读过小艳诗吗?其中的‘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识得声’当如何领会?”官人只是“诺诺”而已。克勤亦不得其解。当他走出方丈,忽见一只红冠大公鸡高啼着飞上高墙,于是心有领会,作了如上诗偈。

首二句描写豪家子弟热衷于歌舞醉酒,其实是以少年比喻参禅之人。金鸭浮香、锦绣帏帐、笙歌扶醉,比喻色界的纷繁与喧嚣。而修禅者只有超越这一声色界,去除妄念,方能证悟自性,回归本心。不过这一段扶醉而归的风流韵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与少年一起“风流”的佳人才能知晓,是不能说与他人的。 即所谓禅境只能自知,不能言说。

全诗满布绮语,彩曲纷呈,却深意蕴藉,不愧为锦绣之作。

守珣(1064—1134)

宋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安吉(今属浙江)人。佛鉴慧勤禅师法嗣,亦深得圆悟克勤禅师赏识,世称佛灯禅师。

终日看天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便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赏析】

这是一首开悟诗。守殉是借灵云的桃花悟道诗而开悟的。

《水浒传》中的英雄们是“一路看天不低头”,而这位禅门英雄却是“终日看天不举头”,为何?首句中的“天”即天道,即佛性,因为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睹的,故衲子修禅时不用举头即可见道。当桃花烂漫,佛性大全显现时抬头便可明心见道。禅宗有三关:初关、重关与牢关,即修道、悟道、无所谓修与悟的彻悟三种境界。一旦证悟到大自在的境界,任你再有遮天大网,也是瞒人不得的。

见花而悟道,实在是禅宗里的一桩盛事。在灯史中,有不少衲子是见桃花悟道的。试看下面二偈: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这是宋代临济宗黄龙派传人觉海因主开悟诗。“三台”指唐代官吏们处理政事之府衙。“舞三台”比喻治理国家大政的自在境界,是开悟的代名词。

“二月春庭雨寂时,小桃红绽两三枝。红白争艳人尽见,因甚灵云独不疑。”这首《二月》为宋僧法云所咏,表达对见花悟道的称许。

居说(生卒年不详)

宋代禅师。

有省偈

二十余年用意猜,几番曾把此心灰。

而今潦倒逢知己,李白元来是秀才。

【赏析】

居说是一位苦参而悟的沙门。这首见道偈浅白易懂,意趣盎然,将悟禅的经历叙述得情趣跃然纸上。

二十余年他用心参禅,可是连初关都过不了,令他几度心灰意冷。正当他把一切都放下,彻底地失望时,却巧逢知己,颖悟了那个路人皆知的大真理:大诗人李白原来也是一位秀才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2751/918013146942.html

更多阅读

《论语十则·见贤思齐》译文及赏析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见贤思齐》译文及赏析文/小儒丸子《论语》,含章也。读《论语》,必须拒绝禅境,含章才可以针对现实。因为孔子不占,针对现实的术,皆讲究专对,有时甚至终生不需要这样的术,但我们要明白“艺多不压身“的道理。我解读儒家经典无

《马诗·李贺》译文及赏析 马诗 李贺的意思

《马诗·李贺》译文及赏析文/小儒丸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译文】大漠沙,沙如雪,却不是雪。燕山月,月似钩,却不是钩。能构筑起我们思维大邦的,一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的自然景色,二是“雪、学

佛语禅心集 佛语禅心图片

佛语禅心:三样东西一去不返:时间、言辞和机会;三样东西足以毁掉一个人:怒气、骄傲和不宽恕。千秋独韵:三样东西一去不返:时间、言辞和机会;三样东西足以毁掉一个人:怒气、骄傲和不宽恕;三样东西永不应放弃:平和、诚实和希望;三样东西最无价

闺怨诗鉴赏 闺怨诗翻译及赏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闺怨诗鉴赏一、概念: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闺”的本意是小门。古人建房其内室居

声明:《佛偈禅诗精选及赏析 禅诗 作者简介及赏析(中)》为网友制冷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