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演讲稿 关于友情的演讲稿 花鸟诗话(钱慧茹诗友讲稿)

花鸟诗话

    中国诗歌,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咏花、咏鸟之作,但那只是作为陪衬、作为起兴或譬喻而设的,有咏花咏鸟之句,而无其篇。如《桃夭》之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第一首咏花之诗,当推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278年)的《桔颂》。这是一首歌颂桔树的诗,歌其品质,颂其芳洁,而对它的花朵的描写,则是“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汉昭帝刘弗陵(在位于公元前86年—74年)写了一首《黄鹄歌》,当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咏鸟诗。随后,中国的咏物诗渐渐地多了起来。

    花有芳容,鸟有形象,也有其特定的生长生活环境和喜好。赏花赏鸟,当赏貌赏神,读咏花咏鸟诗亦当如此。

    大千世界,繁花似锦,千葩代放。中国诗歌史历时独长,从浩瀚的诗海里,采撷最耀眼的浪花,予我们美的享受。除了欣赏一花一世界的精彩外,还可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遭遇,以及他们写花写鸟而因之写胸怀、气度、品格、志趣等所抒发的各具鲜明个性的人文意义。

    对于我们初入诗门的诗歌爱好者而言,博览众采,汲取并借鉴其写作方法的精华,是提高写作水平必不可少的过程。

                                   钱惠茹     2013.6.29

 

 

                         

 

 咏鸟篇

〔一〕黄 鹂

1.概述:雀形目,黄鹂科。古时又称黄鸟、仓庚、金衣公子、楚雀、黄伯劳、红树歌童等二十多个名称。是一种夏候鸟,春夏活动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夏季在我国东北、内蒙、四川等地,冬季前往南亚。在台湾、海南岛为留鸟。是中东部较为罕见的一种夏候鸟。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于平地或低海拔树林上层,以植物果实、昆虫为主食。鸣声洪亮,繁殖期婉转多变,常两两呼应鸣叫。飞行能力强,呈波浪状,喜悬巢于高树枝梢。春末夏初繁殖,每次产卵2-3枚,浅玫红色。雏鸟体羽杂纵褐色条纹,待毛羽渐丰,才披上金衣,故唐明皇称其金衣公子。世界上还有东非黑头黄鹂、金黄鹂……多个品种。古代先民没有分类学上的概念,误把黄鹂当作了莺科的黄莺。

2.诗歌中的黄鹂

1)我国古代先民对黄鹂已有描写,在诗经中就有以黄鹂起兴的句子。如“黄鸟、黄鸟,无集于榖,莫啄我粟”(黄鹂/黄鹂/不要聚集于榖树〔楮树〕上/不要把粟米都吃光)。这样的作品有十余篇,还为黄鹂创造了不少独特的句子,如形容体态娇美的“睍睍”、啼声动听的“交交”、“绵蛮”……,构成了古代咏莺诗歌的源头。

2)汉魏六朝山水田园风光诗形成一个流派和艺术形式后,黄鹂成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象。如阴铿(南朝.梁)的《开善寺》诗中,“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这里的鸟似乎颇通人性,随树进入山中人家,声音清和婉转、活泼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3)唐代黄鹂的形象更多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描写的方法、表达的技巧更加丰富多彩。在此期间,又涌现了大量借莺寄意,感慨时事、悲叹身世的作品。其中韦应物的歌行体《听莺曲》长达22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了莺啼的千回百啭。

4)宋代,在词人笔下,黄鹂又被赋予一个新颖独特的审美意象——爱情的寄托物和陪衬。首开先河的乃唐朝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起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以后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寄兴,或渲染气氛,或烘托心理,用黄鹂的形象,把爱情的悲欢离合,相思的惆怅,表现得委婉曲折、动人心弦。元曲、明清诗中描写黄莺的诗句也层出不穷,名篇佳句极多。

3.例一.                  

黄 莺  〔宋〕 梅尧臣

最好音声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

高枝抛过低枝立,金羽修眉黑染翎。

 

黄莺是欢乐的春的象征

1)作者梅尧臣,公元1002年-1062年,字圣俞,宣城人。成名前科场屡次失意,幸亏为欧阳修赏识,写了一篇《梅圣俞诗集序》,肯定其人品,高度评价了他的作品,一时声名鹊起,穷而后工。公元1051年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任太常博士,公元1060年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唐书》。是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之一,主张“因事有所激,因物以兴通。”但钱钟书认为其“矫枉过正,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没有味道,甚至用笨重干燥得不太象诗的句子来写琐碎丑恶、不太入诗的事物”。

 

梅尧臣的诗风平淡、清丽、语言朴质、形象鲜明。                                                              

2)评析:

该诗的前两句不写形态,先写它的啼叫,这就达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登场一般,人未露面,先闻一声笑语,“我来迟了”。黄鹂天生歌喉,悦耳婉转。唐朝诗僧齐已七律“……喉舌初调叔夜琴(叔夜——嵇康)。藏雨并栖红杏密,避人双入绿杨深。晓来枝上千般语,应共桃花说旧心。”作者在此诗中用了两个“最好”并不为过。(叮咛——叮嘱、反复,形容婉转动听)第三句话活现了黄莺的姿态动作,或昂立于高枝、或栖息于低树、飞来飞去的动态美,轻盈活泼可爱。诗的最后一句才写到外形,体羽大部分鲜黄色,两翅黑色,嘴粉红色,脚铅色,自鼻孔起横过眼睛至头的枕部有一黑环,连至贯眼纹、古人称“修眉”,尾羽黄中带黑。(翎——较粗的羽毛)。

写作特点:用静态的特写勾勒黄鹂的风采。

 4.例二            

清平乐 . 晚 春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作者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公元1045年-1105年。1067年登进士第,因新旧党争多遭贬谪、排挤,徽宗时、最后贬之宜州,卒于任上。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江西诗派祖宗。书法善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能诗文,尤以诗著称。诗风峭拔沉雄,因过分追求技巧,不免有生硬晦涩之弊。词与秦观齐名,人称“秦七黄九”,词风豪迈苍劲,质朴清逸,多佳作,尤以清平乐《晚春》(春归何处)为后人所称道。

2)评析

①上片,以投问开始,统领下文,虽未描写春的勃发与灿烂,而春的可爱和可惜却通过词人的感受反映出来。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春天没有留下踪迹,带着伤感寂寞消失了。写得浪漫奇特。“若有……”两句,凭空托起,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已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执着,如痴如呆,摆脱了常规的羁绊,进入到一个纯幻觉的艺术境界,明知不可,却故意发问。

②下片二句再转,奇想终归是奇想,现实中无人能知春的去处,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此时词人又把视野转向具体的物象,心存一丝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行踪。因为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常和春天一块出现,也许她能知道。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词情峰回路转,别开生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追求。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得不到解答,寂寞感更强了。黄鹂也可能不知道春的去处,既使知道,莺语玄妙无人能解(除非鲁国的公冶长)。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初夏已经来临,春天确乎回不来了。该词几经曲折,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从惜春到寻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求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不可告慰的心情,为美好事物的消失陷入沉思,言尽而意不尽。通过奇妙想象,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微妙曲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作者一生屡遭贬谪、放逐,备尝世态炎凉,该词寄寓他对青春、生命与理想不懈地探寻与追求吧。

3)写作特点:奇思妙想,若虚若实,亦真亦幻,给读者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味。将春天、黄鹂拟人化,表现手法曲折,跌宕起伏,风格新奇,语言轻巧。

 

〔二〕鹧 鸪

1.概述:鹧鸪:中华鹧鸪,鸡形目,雉科,鹧鸪属,又名深山竹雉、山鹧鸪。雄鸟体色基本为黑色,全身布满白点,背和尾具有白色横纹。颏、喉、前颈白色,眼先白色,有黑色眉线,嘴红色,基部有一条黑带向后延伸至眉线相连。尾下覆羽粟黄色带黑色纵纹,足红色。雌鸟体色与雄鸟类似。叫声洪亮刺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吴楚之野悉多,岭南特多。善栖于中低海拔树林底层或草丛中。性隐蔽,不易见,在地面或岩缝筑巢。繁殖期3-4月。怕冷,早晚少活动,向南追逐阳光取暖,晚上睡觉时躲在与体色相近的树叶中,故又称“怀南”。南方特有的鸟类,远离故乡的南方人会思乡。“越鸟越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雄鸟春天发情,用鸣声向雌鸟发出邀请,当其它雄鸟进入领地时,便会发出警告。雄鸟站在山头高鸣,一个山头只能容一只雄鸟,不得有二,否则便会发生战斗。其它鸟则从不同方向的山头呼应,此起彼伏,响彻山头,让游子更增离愁。不善群居,少见的一种留鸟。

意象:最早以鹧鸪入诗的是唐代,后来人们又将其写入词曲,历代都有名篇,推唐代郑谷为最,称之为“郑鹧鸪”。描写鹧鸪一般从两方面着手:①看:如唐代李益的《鹧鸪词》“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影”;李峤“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之所以可怜,既带有诗人的情感,又因鹧鸪飞不高,只能在低矮的灌丛里扑腾,也飞不远,诗人触景生情,用此特点来寄托切身的感受。因此它的形象成为诗人自发感受的起兴物。②从听觉入手:李益“何处鹧鸪啼,夕阳东岭归”。杨维桢“相呼相唤不停声,万恨千愁啼未足”。禽言反复,“行不得也,哥哥”写出了鹧鸪啼叫的特点。此类诗篇抒发了诗人被迁谪、逢乱世的失意,寄托了离愁别恨、天涯旅人孤寂黯然的心境。如唐李群玉“落照苍茫秋早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2.例一                     

鹧 鸪  〔唐〕 郑谷

关于友情的演讲稿 关于友情的演讲稿 花鸟诗话(钱慧茹诗友讲稿)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作者郑谷,唐代诗人,江西宜春人。幼聪颖,善赋咏,及冠应举,困举场十余年。其与张乔、许棠交游,“咸通十哲”之一。公元887年登第,官至都官郎中,称“郑都官”。后寓居云台道舍,自编所作诗歌3卷,《云台编》。903年归宜春,与诗僧齐己多有唱和,齐己称其为“一字师”。其诗歌清婉明白,盛传于唐。

2)评析:这首诗先写所见所听,重在表现啼声的哀怨凄切,借此抒发游子的乡愁离思。从鹧鸪的生活的情态、环境、氛围等多方面描写,通过和类似的物类相比,利用优美的传说烘托,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鹧鸪形象。

①首联:点出季节、形象。鹧鸪怕冷,喜欢在暖和的天气里展翅飞翔,在烟芜中游戏。它的流品应和同属雉科的山鸡差不多。

②颔联:是诗歌中的重点,交待了暮春的花落、雨季。青草湖即巴丘湖,是洞庭湖近南的一部分;黄陵庙在湘阴黄陵山上,为祭祀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溺于湘江,故先民立祠于水边。在暮春凄迷雨天的意境里,青草湖、黄陵庙这样伤感的氛围中,更可勾起人们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历史传说的联想,给鹧鸪的啼鸣增加了悲哀的情调,与落花时节的愁云惨雨交织,形成了更加哀怨的气氛。

③颈联:从鹧鸪对人的影响说起。唐开元年间,乐工歌伎收集流传于三湘(湘乡、湘阴、湘潭)的民间小调和守贞之女含怨化为山鹧鸪的传说,创作了五言四句的歌辞和若怨若慕的曲调。由歌伎演唱,横笛、竽之类的管乐伴奏,曲中杂有一节摹仿鹧鸪啼叫之声的情节,生动逼真,甚至会惊动林中的鹧鸪和声。所以久客南方的游子思归不得,听了其啼叫,乡愁倍思,潸然泪下。“征袖”为之沾湿(征人指远行的人,唐代称临时招募的士兵为征人),迁客骚人易发羁旅之忧。歌女每当唱起充满离别忧愁的山鹧鸪曲调时,也愁眉不展。此曲在唐朝风靡了一个世纪。

④尾联:又从对人的描写回到对鹧鸪的直接描写。在夕阳西下、苦竹丛深的江湾深处,传来了鹧鸪一声声的“相呼相应”,其实是雄鸟在春天发情,对雌鸟的邀请或对其它雄鸟的警告。这种对爱情的呼唤和嫉妬,在富有想象力的诗人看来,有亲切感,而对异乡游子听来,似乎是亲人的呼唤。鹧鸪寻找到了暖窝,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得返故乡?

⑤写作特点:未拟其声,未拟其形,读者已闻其声睹其形了,将鹧鸪生活典型环境中的特殊气氛表现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3.例二

                  山鹧鸪  〔明〕 刘基

黄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冈头日色低。

自是行人行不到,莫教空恨鹧鸪啼。

1)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上颇有成就,诗歌雄浑,散文奔放。

2)前两句点染环境,凄凉伤感。田间小路上飘落着雨珠,泥泞的路面,都增加了行路的困难;天色昏暗,苦竹阴阴,更增加了无边的惆怅。人们似乎不愿听到鹧鸪的啼叫。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否定了人们惯常的思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自是行人行不到”,道路难行,环境凄凉,也会给人们带来凄凉之感,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写作特点:该诗短小精悍,观点超前,富于哲理。

 

〔三〕雁

1.概述:雁是一种大型游禽,鸟纲,鸭科,雁亚科。体型如鹅,茶褐色,腹部白,嘴扁平,色苍黄。颈翼俱短,腿短,趾间有蹼。是最具代表性的候鸟,随着太阳偏向北半球和南半球而北迁南徙。在我国,每年春分以后就北移,秋分后则南迁。“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回。”北周庾信的《咏雁》形象地描写了雁这一特征。我国常见的有白额雁、灰雁、豆雁、鸿雁等。雁群飞行时为减小气流会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谓之雁行、或雁序。雁群索食或就眠时,必置警卒,以伺外敌,名为雁奴。大雁是最早进入文学作品的鸟类之一。《诗经》中就有“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2.关于雁的几个典故

1)西安大雁塔为唐代高僧玄奘所建。相传建塔时正好一群大雁飞过,一雁坠地而亡。人们将它埋在塔里,坠雁之塔,故名大雁塔。

2)雁足帛书:苏武被匈奴扣为人质,北海牧羊19年。汉武帝去世,昭帝刘弗陵继位,匈奴仍不肯放回苏武。后来二派使节见到了苏武的属员常惠,依其计言,射到一只北方来的大雁,足系一帛书,说苏武还在。单于只好放人,苏武于公元前81年回到京城。

3)义雁殉情:雁冢。无锡荡口镇一书生,将要烹杀的一只雁买下,又怕飞,将双翮缚起。每当雁群飞过,此雁昂首长鸣。一日一雁自空而下,相对而鸣,这是一对旧情侣。书生见状,将缚的线剪断,但已不会飞。两雁哀鸣不已,第二天双双死去。雁是忠于感情的鸟,一雁死去,另一只必孤守一生。

3.文学意象

1)由于大雁迁徙的习性,故称之为随阳雁。这种居无定所、南来北往的特征,成了诗歌的一种固定意象。诗人借此喻客居他乡的愁思。如《诗经.小雅》中的鸿雁,被借来比作在外奔走的使臣。鸿雁的哀鸣,称作哀鸿,比作流离之人。这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一种意象,多为诗人孤独情怀的流露。这其中有身处异乡远离家人、亲友等人生遭遇变故产生的孤独,更有政治上、仕途上失意引发心理上的孤独,往往借单飞之孤雁自况,或借成双之雁来写人不如雁的人生痛苦。雁年年能归,人不能归,人鸟虽殊同是客的人生感叹。

2)由家思到国思的咏雁主题,使这类诗的意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如庾信的《秋夜望单飞雁》、刘辰翁的《兰陵王.雁北归》,表达了元军破临安,诗人对失去的岁月和被虏君王的同情,是去国之痛,故国之思。另有一些意趣意旨各异的作品,如刘敞的《清明后雁》,一改其伤感的基调,以清新明快的笔法,写了一只满怀喜悦、归心似箭的大雁。雁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意象,是诗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怀思是主题,伤感是基调。

4.例一

归 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1)作者钱起,公元710年-782年,唐代诗人吴兴(湖州)人,天宝九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长于五言,诗风清逸纤秀,语言流利洗练,其中应试之作《湘灵鼓瑟》为其名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创作了扑朔迷离的境界,令人神驰。

2)评析

起句设问大雁为何随意地离开环境优美的湘江呢?那里是一块水流清澈、沙洲明净、两岸有苔草可吃的湿地。雁答:因湘灵鼓瑟太哀怨,乐声流淌着思乡的情韵,勾起了我回故乡的心情,实在不忍听,故飞回来了。

注:天帝使素女(天上神女)鼓瑟,太悲,将五十弦破为二十五弦。《省试湘灵鼓瑟》太悲,楚客终其哀怨之甚而不堪听。

3)写作特点:将雁拟人化,采取了问答形式,寓情于问答之中,寄情委婉,情韵深长。

5.例二

解连环 . 孤雁 〔宋〕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1)两宋的咏物诗,北宋重在借物抒情,南宋重在摹写物态,而到了宋末之初,更朝着比兴方向发展。此首《孤雁》即是借孤雁的形象,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脱离了抗元斗争却不愿依附新贵的孤凄心情,紧扣“孤”,对雁的孤独形象多层次多角度地刻划,词人本身的孤凄心境和盘托出,以物比人,二者巧合无垠。

2)作者张炎(公元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临安人。贵族后裔,宋亡前过着湖山清赏、诗酒啸傲的生活,是西子湖畔一雅词“词客”。1276年,元兵破临安,其家遭巨变,祖父张儒被元人杀害,家财尽抄,从此漂泊江湖,四方觅食,以布衣终生。词风承周邦彦、姜夔之长,无其短,尤以咏物词长。元之后,词风苍凉,激楚,备写身世之盛衰之感。

3)评析

①上片第一层六句,先刻画孤雁本身的“孤”。黄昏的江上,高高的楚天,一只孤雁惊慌失措。它离群已远,和同伴们已经失散。它发现自己形只影单,无家可归,怅然失意是因为刚脱离灾难,余悸犹在,心情黯然。接着具体描写孤雁欲栖而无止身之地的徘徊和凄凉,想在沙洲上落脚,却只见草木全都枯黄,沙洲一片荒芜,水天相接。若停下来栖息,自己与同伴们的距离势必越拉越远,更增添了内心的失落和焦急。(这里化用了唐诗人崔涂的“……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时”及钱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间接地表现了元人灭宋后兵荒马乱、田野荒芜之状若隐若现,作者与孤雁一样,孤身一人。

②上片第二层五句,则转入另一角度地描写。雁足传书本是咏雁的传统材料,旧典新用。离群之雁排不成字,故写不成书,在苍空天幕上只是一点,落单了,只能寄一点相思,辜负了羇旅人千里寄书的心意。此相思何人所寄,字面上指苏武被匈奴扣为人质,卧寒毡、冒大雪19年,暗喻被囚禁在北地的南宋爱国志士,无法托雁传书带信,眷念故国的拳拳深情,关山不能阻断。一方面写雁之孤,一方面表明自己虽未参加抗元斗争,但一直心系这些高风亮节的志士。

  注:心眼—心和眼的期盼。

③下片前三句将孤雁之孤更推进一层。将词情从物推向人,以人间悲剧,渲染孤雁羇旅孤况之悲绪,最终还是写人。旅愁如日月渐增,有谁知道孤雁飘零的凄凉?它象陈皇后被汉武帝逐出长门宫一样的悲哀,心里象潇湘沙岸月夜锦筝琴瑟般的哀婉。(晋桓伊抚筝歌《怨诗》使谢安泣下;筝柱斜列如雁行,由雁及筝,皆人间哀事。“长门”暗指宫室被虏之惨,怨筝似指士人失国之痛。)孤雁辗转飞翔,四处迁徙,而无人顾及,无人怜念,满腔是离愁和凄苦,仍一身雪衣清晨去飞度玉门关。

④下片后七句进一步描摹孤雁之心情。如今伙伴们该在什么地方呢?也许正栖宿在芦花丛中?也许在春天它们回程之时,又能相见!也许或相见于暮雨时节,遥望相遇,互相呼叫,相遇在玉门关外!比那些平安归来的燕子不知要快乐多少倍。这里用拟人手法描写了孤雁对群雁的思念,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想象,名为咏雁,实则写人。将人的处境、感受、理想、思维比附到雁身上。寄寓了作者期望与抗元志士相见,尽管彼此重见时都已憔悴,困穷不堪,但决不羡慕那些依附权贵的双燕。

⑤写作特点:先由雁拟人,再由人复归到雁、双燕,不离不即,既生动地刻画了孤雁的物态、神情,达到咏物词的基本要求,又能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达到咏物词的更高境界。在刻画孤雁之孤独凄楚情景中,时时传达出苍凉悲怆的亡国之音和身世之感,刻画新警,而寄托遥远。

6.例三                      

白 雁 〔明〕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1)白雁——天鹅,雁亚科。古人误以为天鹅为白雁或是雪雁,亦属鸭科。

2)作者顾文昱,明初诗人,嘉定人,曾官至吴王副相。这是一首咏南飞白雁的佳作,诗人一方面借咏白雁喻自己兄弟离散之苦,一方面又紧扣诗题,处处关照“白”。

3)评析

①首联:大雁迁徙往返数千里,故言万里西风吹羽仪(羽仪即羽毛)。独立一身洁白的羽毛向南飞。(独:孤独;翰:较硬的羽毛。)霜翰点出了秋风中孤飞的白雁,扣合了主题。

②颔联:以芦花、月、清影、素辉突出了“白”字。月明之雁、芦花似雪,与白雁的影子相合在一起,难以区分。秋水之上,雁影点点,犹如空中的星光倒映在水中。③前两联对环境作了渲染。

④颈联:更以“冰”、“雪”紧扣诗题,以锦瑟夜调喻白雁的鸣声凄迷哀婉,冰作柱,以成行的白雁飞行时,两只伸直的短脚如同琴柱一般,雪白的羽毛如同染了雪一样,早晨飞度玉门关,真乃奇思妙想,形象丰富,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感受。

⑤尾联:写白雁失群,虽失散,尚能归。人何尝不如此?头发白了,终老江湖未必能聚首,人不如雁,更加自伤。

⑥写作特点:以雁自喻,构思奇特,多用比喻。

 

〔四〕燕子—春天的象征

1.概述:燕子:玄鸟、乌衣、神女……,为雀形目,燕科各类的统称。体型小,翼尖而长,尾羽分开,如剪刀状,捕食昆虫。燕科常见的有家燕、金腰燕、灰砂燕。常见的家燕通常筑巢于屋梁上或廊檐下,巢为碗状,为燕啄取湿泥,混以草、根须等制成。筑巢之处,皆以吉兆临门,因此称燕为“吉兆之鸟”。体色实为辉兰色。春夏两季遍布我国,繁殖后南迁印度等地。金腰燕:紫燕、赤燕、胡燕、巧燕……,巢为曲颈壶状。夏季在中部及东部繁殖,分布几近全国。燕记忆力强,秋时南旋,隔年飞回,仍能认识旧栖处,营巢产卵。在我国是夏候鸟,独灰砂燕在我国南部为留鸟。

2.燕的文学意象

1)古人认为燕的迁徙是飞到乌衣国那样神幻的世界,或以为冬季蛰伏。《咏燕》:“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长向春秋社前后,为谁归去为谁来?”

2)旧地重临:燕恋旧巢的习性,使凄凉幽怨的宫人闺妇触景生情。

3)春燕双飞、双离,以此来表达诗人自己内心的情感。

4)赵飞燕:汉成帝微服出游遇舞者赵飞燕,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后来成了皇后。古人咏燕总把此二燕联系起来,互为衬托。

5)诸多神话:吞燕卵而孕,玄鸟衔土筑坟,上帝的仙童玉女化为燕子……。

6)白燕:《拾遗记》、《西京杂记》、《酉阳杂俎》里都有关于白燕的记载,认为是祥瑞的象征。在我国西南、华南曾有白燕,广东番禺沙河镇古传的一道名菜里就有以白燕为食材,现在改用鹌鹑。明朝画家陆治就曾画过《梨花白燕图》。

3.例一

春中田园作 〔唐〕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作者王维,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其父迁至山西永济,亦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亦官亦隐于兰田辋川。前期有边塞诗、山水诗,以画家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力,描写山水之美、体物精细、状物传神,有较高的造诣。也被人称作“诗医”。据传秦观为官时生病,总不见好,后来人送一幅王维的《辋川图》,日观数次,不久病愈。该诗借燕子识故巢,表达春天到了。

2)评析:仲春斑鸠在农舍上悠扬地鸣叫,满树的杏花把村边染成了一片白色。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人闲不住了,持斧去修理桑枝(因为桑树的长枝离人甚远,不易采摘,故要砍伐。扬即长条扬起者),锄头翻地,探测泉水的脉络。农人的活动构成了田园美景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画面在万物争春中更显出动态的生机。“归燕识旧巢,旧人翻新历”,以燕子恋旧、农人翻新历,再一次渲染了春天的来临,构画了燕子翻飞的田园美景。以燕子的回归故巢表现了生活气息,增添了人情味,反衬了农人对新一年的憧憬。最后诗人拿起酒杯,又停下,若有所感,当此良辰美景,远行的游子情何以堪!

   注:觇—探测       泉脉—泉水的脉络     觞—酒杯总称         御—进用

3)写作特点:画面意境悠扬,在清新的诗的风格中透露了画的趣味,淡墨轻染,勾勒出远村近舍、花繁鸟鸣景象,精确地刻画出农人农作,以临觞不御,思恋故乡,拓展了画面。诗中有画,以少总多,清新恬淡、亲切淳厚的情味打动了人心。

4.例二

白燕 〔明〕 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1)作者袁凯,公元1310—?,明朝诗人,上海松江(华亭)人。洪武间为御察史,后因事得罪朱元璋,下狱,三日不食,又伪装疯癫,以病免归,直到朱元璋死去,他才敢在社会上活动,优游以终。他作诗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杜甫,佳作多成于元末。

注:朱元璋以重刑峻法为治,太子朱标意欲从轻。一日朱元璋问凯:“朕与东宫孰是?”凯答曰:“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元璋谓其持两端,恶之。凯惧祸,托癫疾以归。遂放浪于山水。

2)评析

①此诗是袁凯年轻时所作。元末时诗人时大本写了一首《白燕》:“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使夸紫颔,园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让当时诗坛著名领袖杨维桢品评,杨极赞赏。恰逢袁与友人也造访,看后却说“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回去后,以此首呈杨,杨看好,击节称赞,连书数纸,尽散座客。所谓体物之妙,即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能太粘着物上。

②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开篇借典起兴,借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时王谢就点明是燕子,照应故国飘零、人事沧桑。将一个苏世独立、抱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白燕形象全力推出。

③颔联:月明、雪满衬“白”字,柳絮、梨花也是白,但通篇并无一“白”字。月明指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飘舞的雪花。(梁园即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在今河南商丘,指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但初无影,尚未归,说明这是一只在豪门贵族里很难见到的白燕,照应前面的……旧时王谢见应稀。为什么难见?一只上下求索、徘徊彷徨、劫后余生、心怀痛楚的白燕先声夺人,给诗作铺下了犹豫未决的基调,它尚未在梁园找到自己的位置。

④颈联:若暮春时节,池塘边尽情翻飞的柳絮,庭院内悄悄绽放的梨花,化用了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推陈出新,博喻递进,剪裁自如,使白燕的形象更加丰满,意境如行云流水。月明开辟了白燕翱翔的空间,也抒发了自己高洁的品质难于被人发现的急切心情与惆怅;雪满梨园说明磨练意志的艰苦,知难而进、壮心不已的自信与豪迈。柳絮飘飞的池塘应该香甜入梦,是一处暂时的避风港,盛开梨花的院落应该冰清玉洁,白燕应出现在这样清丽的环境。作者是为朱元璋麾下众多的人才打动,期望在这人才济济的梁园驻足。

⑤尾联:绝代佳人赵飞燕当会嫉妒,进一步突出了白燕的超凡脱俗。

⑥写作特点:全诗供宾形主、笔意贯穿;一气呵成。首联用见应稀说明白燕非寻常之燕;颔联用明月无影、雪满未归衬白燕的轻盈洁净;颈联用柳絮、梨花为喻,烘托白燕的清幽冷艳;尾联用赵飞燕姊妹当会嫉妒进一步突出白燕的超凡脱俗。

     注:昭阳宫—汉代宫名。

 

〔五〕杜鹃—怨鸟的代称  

1. 概述

1)杜鹃,又名子规、杜宇、望帝、鶗鴂、谢豹……

2)谢豹:古时有一开酒店的谢姓人家,一日来了个年轻书生,店家的女儿隔帘窥视,顿生爱慕,正出神之际,年青人也发现了她,正当两心相洽之际,林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不如归去……,青年闻此声,牵挂家中倚门盼儿的父母,不敢想入非非,匆匆付了酒钱即去。谢家女儿看见即成的好事,被杜鹃的啼叫打散姻缘,恨之入骨,每闻杜鹃之声,如闻豹吼,立即心动过速,卧床不起,所以丫环经常拿着竹竿驱赶杜鹃,骂:“豹,你再敢啼,就打杀你。”

3)望帝:古蜀国望帝为王,岷江泛滥,鳖灵治水归漕,望帝命他为相。后来他架空了望帝,只好让位。谁知他即位不久,民不聊生。望帝闻之,悔恨交加,怨气所钟,化为杜鹃,日夜悲啼,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啼到最后,倒悬于树枝之下,嘴滴血沫,染得草木点点猩红。或曰,时逢二月,小鹃鸟鸣,蜀人怀帝,称为杜鹃。又有说杜宇为望帝,淫其臣鳖灵妻,后惭而亡去,其魂化为杜鹃。

4)杜鹃的种类:大杜鹃,长31厘米,中等,叫声为布谷、布谷,喜在开阔林地及芦苇活动,为夏候鸟,少见种。小杜鹃,长26厘米,夏候鸟,叫声为独特的五音节或六音节。四声杜鹃,长30厘米,偏灰体色,叫声为咕咕……,清晰的四声,最后一声为降调,不断重复。生性隐蔽,难以见到,只闻其声,难觅踪迹。另外还有金鹃、紫鹃、鸦鹃、红翅凤头杜鹃……,多为夏候鸟,少见种。

5)杜鹃生性凶猛,不肯作窝营巢。繁殖期间,偷偷地将卵衔入东方大苇莺的巢内,让它鸟代孵育雏。在众鸟卵中,杜鹃的卵胚胎发育快,雏鸟先破壳,用背将东方大苇莺的卵拱出巢,一旦羽毛丰满,便不辞而别。

2.文学意象:《离骚》中就有“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而不芳”的感叹。南北朝时鲍照乐府《拟行路难》中有专门咏杜鹃的诗,唐代最多,虽其貌不扬、但其独特的悲剧形象,尤其是杜鹃啼叫在春夏时节,百花凋谢,在暮春将去之时更频、更急,声声似说“不如归去……”,啼声悲切、哀怨、执着,具有极其浓郁的抒情色彩,人们从其身上挖掘出种种深邃耀眼的内涵,有深广的历史和文化思想意蕴。

3.例一

闻杜宇 〔唐〕贯休

咽雨哀风更不停,春光于尔岂无情。

宜须唤得谢豹出,方始年年无此声。

 

1)作者贯休,本姓姜,浙江兰溪人。唐代诗僧,工诗善画。七岁出家,一生游历,曾为吴越王钱缪所重用,后定居于西蜀。

2)评析:杜鹃在春风春雨中哀鸣呜咽,春光对于你杜鹃难道无情无义吗?为何你要如此呢?如果要使你无此哀啼声,大概要等你啼得很苦,倒悬于树,自呼谢豹之时。此诗以设问“春光于尔岂无情”表达了不忍听,已有新意,最后结局愿“年年无此声”的企盼更具新意。

4.例二

鹊桥仙(春光已暮)〔宋〕 赵师侠

    春光已暮,花残叶密,更值无情风雨。斜阳芳树翠烟中,又听得、声声杜宇。

    血流无用,离魂空断,只挠凄凉为旅。在家谁道不如归?你何似、随春归去。

 

1)作者赵师侠,江西人,宗室后代。公元1175年进士,官迹及于湘赣、闽中一带。曾官至兵部尚书。工词,造语精巧,音律谐婉,摹景状物,自然淡远。高超脱俗,志趣雅洁,无心仕途,思慕山林,久客他乡,故有“在家谁道不如归”。

2)全篇以“归”为词眼,将思归之离愁寄托于闻鹃啼之中。上片写景:描写春光将尽,春花已残的暮春。无情的风雨,芳树翠烟中西沉的夕阳,在残淡的暮春景色中,衬托着杜宇声声的凄凉。下片为情语:描写自己闻鹃后的感受,抒发思归之人无奈的离愁,仍围绕着鹃啼展开,杜鹃啼鸣至口角流血,终是无用,只惹得离人枉自断肠,搅和得离人更添凄凉之感。末句为情急之语,如果身在家乡,谁还会有不如归去的思念呢?杜鹃鸟,你不必啰嗦,你自己也未如你所言,至今仍未随春归去!似是无理,但从更深的层次表达了作者思归不得的心情。

3)写作特点;通过咏鹃表达的离愁,由淡而浓,结句达到了顶峰。

      注:更值—又正当    挠—搅和

 

〔六〕白 鹭

1.概述:白鹭,又名鹭鸶,全球有63种。小白鹭全身白,嘴、脚黑色,爪黄。繁殖期间头上有饰羽,背、头下方亦有。体瘦长,嘴直长而尖,头长,翼大而园,脚长尾短,雌雄同色。飞行时颈须弯成s形,拍翅缓慢,呈直线飞行。主要栖息于沼泽、湖泊、海边等。常独立或群集于浅水区啄食小鱼、蛙、蟹等,或在陵上啄食昆虫等。喜群集于竹林或高大乔木上并筑巢。

2.

双双燕 . 高雄莲池双白鹭   钱惠茹                 

    正秋水阔,望落寞莲池,素辉临泽。翩翩雪羽,二月杏梅飞白。交颈琼开玉液,骤起舞,梨云逸翮。霜翎袅袅扶风,弄影清歌浮碧。

    追昔,江南桂籍,记绿掩沙洲,翠荷萍迹。鱼肥蒹秀,唤侣挈雏青荻。群憩芦滩午寂,戏浦渚,流年堪惜。何恨漫漫归程,独慕月华合璧。

    注:2009年9月游高雄莲池。虽名莲池,却空荡荡的不见一芰、一荷、一苇、一蒲、一柳……。失望之极,蓦见一双白鹭晴空踏云而来……。

芰—古书上称菱为芰,多指四角;荷叶或荷花,芰为叶以为衣,花即芙蓉为裳。       

浮苹—田字草,根固定在水中泥土,不会随水流动,叶子上青下紫,有细小花纹,中间有个“十”字。

浮萍—根短,飘在水上,随水流动,叶子两面绿色。

荻—生长在水边,形状象芦苇。

芦苇—刚长出时叫葭,没有开花前叫芦,长大开花后才叫苇。

 

 

 

 

 

 

 

 

 

                

                咏花篇

〔一〕杏 花

1.概述:杏花原产我国,蔷薇科落叶乔木,仲春开花,花蕾纯红,花开渐白,甚为奇特。有一变色开黄花,极名贵。杏花在春秋时就盛于中国,汉代被移入宫苑,作为文学题材,在唐代以前,只作为一种美好事物出现在作品中,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杏的出现仅代表雕梁画栋的鲜美。唐以后与文坛结缘,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唐时进士及第,游宴于杏园(大雁塔南)“探花宴”,因为杏刚好在张榜时开放,所以杏又叫及第花,便成了仕途得意的象征或科场失意的寄托。宋代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把杏花描写成美艳、冰清玉洁的隐者,“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带活了全篇。叶绍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象鲜明,又富于哲理。

   另注:杏坛—指孔子休坐乎杏坛之上,教弟子读书。

         杏林—三国时吴国人董奉,在庐山替人治病,不收钱,只要求植杏。

2.意象

1)春天的象征,杏花消息雨声中,初春的雨,人称杏花雨。如“霏微红雨杏花天”,“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托物言志,咏花抒怀,这类作品很多,往往写得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3)咏其姿容,赞其品格,如前概述中所引用。

4)咏花以自况,如王安石的诗,表现了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

5)以花写人,用以表现少女天真浪漫、富于青春气息。

3.例一

杏 花 〔唐〕 温庭筠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1)作者温庭筠,公元812年—870年,晚唐词坛巨擘,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山西祁县人,少负才华,生性傲慢,好讥权贵,得罪宰相令狐陶,累举不中,任微职。尤长于诗赋。

2)评析

①首联:娇容三变,杏花最娇,含苞初拆时纯红,争艳怒放时淡红,花落时白色。“羞逢柳眼三眠白,分得桃腮一笑红”。故言雪花满园开,红红白白,层层叠叠,使景物有一种质的厚重感而显得春意特浓。

②颔联:正是盛开的杏花,让自己有怅望之感,本应赏心悦目的满园春色,让作者忽生烦恼,更难忍受其枝繁花茂。

③颈联:原因何在?作了回答,诗人太过多情,易为世事所累,杏花顷刻间便开满了小园,可见其开放迅速,深想一下,花落当亦如此,转眼间了无痕迹。诗人怅望的内容虽未点明,但亦可推测。此情无计可消,只有以醉来解脱。

④尾联:诗人把杏花想象成深闺中怀春的少女,在春日午后唱着艳歌丽曲,使诗境别出境界。她想到墙外,却被朱门所隔。这是诗人醉眼所见,园中杏花独自缤纷开放,谁人能赏?杳杳艳歌当是杏花所唱。

⑤写作特点:这首诗一反颂春的常理,却是恼春、怨春。温词的特点风格秾艳,给人以绮丽婉媚之感。

    注:怅望—怅然想望      缤翻—繁盛     杳杳—深远幽暗      艳歌—有关爱情之歌

    朱门—豪门

4.例二

杏 花 〔宋〕杨万里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

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1)作者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南宋时诗人,诗风平易,自然清新,自成一家,谓“诚斋体”,与陆游、范成大、尤袤称南宋四大家。

2)评析:此诗着眼于杏花的颜色,别有意趣。二月开花,花苞纯红,开时白微带浅红,落时纯白,色在红白之间,要想准确地表达不易。而作者却把它定位于非真白,不若红之间,即红中映白,白里透红,难以分辨,赞叹造物者的精巧、神奇。全诗简短平实,明白晓畅,让读者理解诗外之意。

5.例三

清平乐.杏花(今年春早)〔金〕王庭筠

    今年春早,到处花开了。只有此枝春恰好,月底轻颦浅笑。

    风流全似梅花,承当疏影横斜。梦想溪南溪北,竹篱茅舍人家。

 

1)作者王庭筠,金朝大定年间进士,官至翰林修撰。精书法,工诗,其七言长篇以造句奇险见称。

2)评析:这首词写杏花开放时的田野美,疏爽清丽。

① 上片:首句写时间,今年春早,次句写空间,到处花开了。在早春的田野花到处开放,实际上春意已经很浓了。杏花代表春光,开到哪,哪里就有春天,这是咏杏花词的共性。而作者却说“只有此枝恰好”,就有了新意。好在哪里?这枝杏花如朦胧月光下的美人,在轻颦浅笑、带着几分神秘,引人遐想,与众不同。

② 下片:进一步表现杏花的独特风姿。借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表达,言简意赅,同时关照上片的“月底轻颦浅笑”,用衬托之法,意味含蓄。末二句写自己想遁世而隐,围几尺竹篱,搭几间茅舍,在溪边种满杏花,陶冶在永远的春天里。该词虽明白如话,但耐人寻味。

      注:承当—承受得起   颦—皱眉    非菊—陶令   非梅—林逋

 

〔二〕丹桂飘香

1.概述:桂花,木樨科,又名岩桂。我国特产,经冬不凋,花生腋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四季桂)等。凡花之香者,或轻或淡,惟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原产地为珠江流域、五岭以南。

2.意象:在《吕氏春秋》、《楚辞》中,桂只是作为一个美好事物出现。《离骚》中涉及桂的诗句达五十多处。到了汉代,桂的意象发生了变化,“桂”,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桂乃独秀,多生于岩岭间,凌风霜不凋,被视为隐士的象征。汉代刘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最终确定了桂为隐士的地位。“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久留”。至南北朝时终于出现了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咏桂诗。到了唐代,桂便与神话联系在一起,总是和嫦娥、仙人相关。唐朝宋之问“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被视为祥瑞,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意象。“蟾宫折桂”的典故,源自西晋郤诜升为雍州刺使,晋武帝问他自以为如何,答曰“臣举贤良对策,天下第一,犹桂树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用广寒宫一枝桂,昆仑山一片玉来形容出众之人。所以出世、入世这一矛盾在桂的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即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桂的特点:花期—独占秋光;花态—金粟香浓;花品—别有清妍,谓仙友,作为忠贞之士的化身,不与众花争春光,胜寻常木,芳直不屈,生于山崖,不为人知,既使被伐薪,仍不失其香的气度。如陈亮的《桂枝香》:“天上余香剩馥,不辞散落人间,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根据桂的特点,咏桂诗有如下几类:托物言志;咏物言情;颂其芳香,赞其节气,描写桂的清香绝尘;咏花以自况;赞桂以颂人。

4.例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作者王建,公元767年—830年?,唐代诗人,许昌人,出身寒微,任微职,擅长乐府歌诗,与张籍齐名,时称“张王乐府”。

2)评析:这是写给友人杜郎中的一首诗。夜已深,清冷的月光洒在地面,地白衬月光。聒噪的鸦鹊也进入了梦乡。秋夜的寒露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以鸦栖露冷来衬托夜深。桂花幽香,明月皎洁,冷露无声,用烘托的笔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情思悠远的秋夜望月图。清人王夫之评“不能作景语者,又何能作情语?”正是从景语入笔,引出感秋之意,怀人之意。“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何家?”似乎诗人并不为秋思所困,然而恰恰相反,口称不知秋思者,正是感秋之深者。夜深犹望,只是胸中有一缕难去的秋思。秋思是难以言说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落”字,赋予了绝妙而形象的感觉,同时亦将读者引入了宁静又带一丝惆怅的优美意境中。

3)写作特点:用景烘托,从景引入怀人之意。

5.例二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宋〕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作者李清照,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作家,诗文皆有成就,尤以词著称。其词擅于白描手法,造语工致,自然鲜明,生动富有情韵,词风幽媚,婉柔流畅,不喜用典。用浅俗之语发清新。前期作品多写闺情,大胆热烈,后期写家国之痛,身世之衰。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文为词,对当时的词风多有批评。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时评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不工,其练处可夺梦窗之席(吴文英),丽处可参片玉之斑,俯视巾帼,不让须眉。

2)评析

①上片:先抑后扬,赞美桂花高洁雅致的品质。首先客观地描写了桂花的色彩轻黄淡雅、枝条柔软、体性匀润婉柔、情思疏朗,生长在人迹稀疏的偏僻之隅,缺少让人一见倾心的妍丽娇态。性淡泊,隐迹远处,但“只留香”三字鲜明地点出了桂花疏香清远的特点。无须拥有那斑烂艳丽的色彩,她仍堪称花中第一流。即桂花尽管形色平常,但它卓尔不群、芳馨自远、品质高贵,堪称群芳之首。一抑一扬既真实地描写了桂花的形态,又生动地展现了桂花的神采,同时反映了作者注重内在品质,不拘表象的审美观点。

① 下片:前三句侧面描写,用梅、菊衬托桂花秋花之冠的地位,梅花会嫉妒,菊花恐也害羞,开放在画栏边上只有它冠绝明月中秋。后两句直接议论,诘问屈原《离骚》中用了许多花卉草木的名称,为何不把桂收集在内,实则《离骚》中有多处提到桂,作者熟读诗书,不可能不知道,只是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桂的喜好和赞誉。

注:情疏—情味疏索,形迹偏远      可煞—可是      画栏—彩绘的栏杆

② 写作特点:虽咏桂花,却是以花自喻,借物渲情。语言浅显明丽,运用拟人、对比、反衬、议论、质问等多种手法,赞美了桂花的色、香、品、姿、神;辅以何须,自是、何事,语气流畅;结拍二句,质问屈原,增添了词的情趣。从中我们一睹李清照的清高脱俗、雅洁淡泊、恃才傲物、豪迈爽快的性格气质。此词无一字说桂,但桂的形态、内在美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海棠吐艳

1.概述:海棠,著名观赏花木,蔷薇科,春季开花,品种众多,如西府海棠(具香味)、垂丝海棠、木瓜(少见的连理海棠)、秋海棠(草本,又名八月春)……,开放后淡粉红色。白色海棠人称花中神仙。四川、汉中多种植海棠,故称蜀花秦树。我国在春秋时就有栽培,《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似是贴梗海棠的果实。

2.文学意象:在唐代以前,海棠入诗多作起兴之物,或为背景点缀,几乎没有专门的吟咏作品。唐代以后,作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卉,以海棠为题的诗歌多有涌现,或描写花容,或渲染花色,或抒发爱花之情,使海棠诗的创作丰富起来。尤其盛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一段逸事,更成为频率最高的典故。到了宋代,海棠词也甚多,尤其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更是上乘之作。

3.海棠诗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

1)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海棠花丰叶茂,枝条柔软,望之若绰绰处女。直接描写海棠花是欣赏自然的活动。

2)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自然界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体,情景交融,借花抒情为多,成就较高。

4.写作手法:比兴、烘托、渲染、对比……,营造诗境,增强艺术感染力。

 

 

 

5.例一

6.海 棠 〔唐〕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1)作者郑谷,其咏物诗写得较好。海棠诗在唐代首推郑谷,宋代唯苏东坡。苏的海棠诗有化用唐诗的影子,如“故烧高烛照红妆”,有白居易《惜牡丹》“夜惜衰红把火看”,唐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不过是衰红、残花而已。

2)评析

①首联:总写诗人爱花的心情。春光明媚,海棠花适时开放,好像春风刻意调和成的美艳色彩,让人陶醉,值得饮酒赏花。

②颔联:写海棠花的娇艳之状。一是在雨后,一是在半开时节。化用唐代诗人何希尧的《海棠》“着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春雨将点点胭脂消融在它的花瓣上,怒放之花,使人一目了然,从而对美的感受流于浅直,含苞欲放更纯洁天真、未染尘土的潜力,含蓄美,是将花取半开,留余韵也,将开足的留给读者想象。作者据此用了秾丽、娇娆,搭配最宜,全在这两种状态,十分准确地描写了海棠特有的娇艳。

③ 颈联用典:美女莫愁懒施粉黛,画家梁广迟点丹青,以衬托海棠花的美丽,在海棠面前,美女和画家均又懒又迟起来。

④尾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喜爱,朝醉暮吟回应了开篇“销得携觞与赋诗”,即便如此,仍觉看不足,看不够,因此倒羡慕起蝴蝶来,因为它们可以在海棠深处长久停留。

⑤写作特点:虽未正面写海棠,一种爱花之情贯穿全篇,写出了真情实感,并以此动人。写出了海棠的神韵,但欧阳修却认为此诗格卑,语平俗。

注:销得—值得   花香—有诗云,“名花自有倾城色,任是无香也动人”;清袁枚“海棠香自在,只要静中闻”。

6.例二

7.夜宴赏海棠醉书 〔宋〕 陆游

    便便痴腹本来宽,不是天涯强作欢。燕子归来新社雨,海棠开后却春寒。

    醉夸落纸诗千首,歌费缠头锦百端。深院不闻传夜漏,忽惊蜡泪已堆盘。

 

1)作者陆游,公元1125年—1210年,号放翁,字务观,南宋诗人,绍兴人,生于宋金战争烽火间。29岁时赴临安应试,位秦桧孙子秦埙前,触怒秦,遭黜落,秦死后三年才被启用,赐进士出身。少年时受家庭爱国主义影响,中年入蜀,投身军旅,官至宝谟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有九千多首诗传世,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丽之作,纤丽处似秦观,雄慨之处似苏轼。

2)评析

①首联:以自嘲的口吻展开,说自己体态肥胖、大腹便便是本来如此,不是因自己忘记了沦落天涯的际遇、醉生梦死造成的。

②颔联:写当时的天气。燕子在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飞来报春,却逢上霏霏细雨,海棠及时吐艳,却没有明媚的阳光。遭遇春寒和阴雨,生不逢时。阴冷的天气,阴冷的气氛,可以看成是诗人对所处环境的感受及内心世界的写照。

③颈联:报国无门,只能饮酒作诗,沉醉歌舞。给歌女们的锦帛叫缠头,一端等于两丈(端—丈量布帛的长度单位),百端可谓不少,借此得以解脱。

④尾联:感叹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中夜已很深了。

⑤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此诗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陆游在蜀中生活多年,海棠勾起了那段军旅生活的回忆,与其说是赏海棠,不如说是面对海棠排遣自己的愁绪。

注:新社—社日即立春(秋)后第五个戊日,天干第五位谓戊。

 

7.例三

8.摸鱼儿 . 海棠 〔宋〕 刘克庄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绿叶成荫。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1)作者刘克庄,公元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家、诗论家,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风格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高,官位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胡适评其人品,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宋后期的一代文宗。但其晚年曾趋逢贾似道,谄谀言词,为人讥讽,但也有仗义直言的一面。

2)评析

①上片:为什么入春以来气候反常,连续阴雨低温,致使海棠花迟迟不开?老天似乎专门与爱花的词人过不去,盼呀盼地,突然天气放晴,海棠蓓蕾初放,却又暴暖几日,娇嫩的海棠花都晒蔫了。自第六句连续用典,两鬓已经染霜,就像西晋文学家、官至河阳县令的潘岳(人称潘令,又因其三十多岁,两鬓已白,人称潘鬓。潘令之时,曾广植花木,亦是爱花之人),因没有赏花的机会,故诗才大减。怅然东坡已仙去,范成大也封笔不再写海棠,海棠纵有风姿也徒劳。

②下片:将海棠比作佳人,亦和薄命的红颜丽姝一般,空有倾国倾城之貌,偏偏遇不上爱惜护卫之人,寂寞地开放在墙头有谁欣赏?只有日将晚,东风百无聊赖,象作玩意儿似地将花瓣吹成细末,聊以自乐。要知道,自古以来,赏花饮酒是天下最难得的两件事。春光将尽,夏日来临,渐渐红瘦绿肥,海棠花好景不长,漫山遍野绿已成荫,青苔一地,这种遗憾何时可排解?

    注:潘令—潘岳

    玉局飞仙—苏东坡从海南儋州被赦召回时,宋徽宗任其为玉局观提举。“提举”原意是管理,最早始于汉代,耿守昌设“常平仓”,用来管理仓库。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有“医学提举”、“宝钞提举”……。提举官署称司。宋代设“提举宫观”,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称为祠禄之管。玉局观提举、朝奉郎为宋文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正六品。东坡在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谓飞仙。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江苏吴县人,晚年居吴县石湖,号石湖居士,曾写过多首咏海棠之诗。工诗词,田园诗成就最大。

        孤—同“辜”。      吝—吝惜。       漫—漫漫,形容水大,无边无际,全都是。

③写作特点:并没有因咏海棠粘着于海棠,而是用相当篇幅来抒写爱花的炽热感情。技法上用典比喻贴切,连续用三典而不觉累赘。

 

〔四〕桃花

1.概述

1)桃是蔷薇科小乔木,春季开花,多为粉红色,开时灿若锦绣。原产我国,是我国史前最重要的特产。在神话《夸父追日》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已赋予桃特殊的地位。西王母的蟠桃,吃一个便可长寿;春秋时桃木制品可辟邪,如桃符……。

2)咏桃诗严格地讲是魏晋以后的事,《诗经》中只是作为比兴,唐代尤其是晚唐出现了大量的咏桃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影响,赏花注重花品、花德,桃花在人们的心目中被视为妖怪,所以诗较少,因为当时除了欣赏花容外,重要的是人文美、性格美。

2.文学意象

1)春天的象征:因花叶同发,花开常略占先。早春开放,芳华鲜美,成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桃红柳绿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春水也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汛、桃花浪。怜花、惜花是古代咏桃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2)作为美人的象征:《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开以桃花喻人的先声。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韦庄《庭前桃》“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葬花词》中,桃花又成了林黛玉红颜薄命的象征。

3)桃(花)源的象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了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场所。

4)作为轻浮浅薄的意象:毁誉参半。恃春暖花开,又易凋谢,有小人趋炎附势之嫌。杜甫“轻薄桃花逐流水”,刘禹锡将满朝新贵喻桃花加以讥讽。到了宋代,随着梅花地位的提高,桃花轻浮浅薄的形象更加巩固,贬桃李褒梅花成了宋代文人共有的观点。在明代甚至喻为娼妓。

3.写作手法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写桃花的形态、色泽、芳香,还要写出它的品格与神韵。

2)比兴寄托,感情真挚,借花寓情,托物言志。

3)个性鲜明,风格多样。

 

 

 

 

4.例一

庭前桃 〔唐〕韦庄

曾向桃园烂漫游,也同渔父泛仙舟。

皆言洞里千株好,未胜庭前一树幽。

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

五陵公子饶春恨,莫引香风上酒楼。

 

1)作者韦庄,晚唐诗人,长安人,原世家大族,至韦庄时,家道已衰,虽有才气,多次应举不第。晚年入蜀,深得前蜀主赏识。擅诗词,诗风清丽飘逸,近体诗尤为后人所道,与温庭筠齐名。

2)评析

①首联:桃花源一直令人向往,但在作者看来却没有什么吸引力。他曾到浪漫的桃源游玩过,也曾与渔父们在桃花夹岸的水面上泛过小舟。

②颔联:人们都说桃花源里千株桃树如何美好,却不及作者庭院里一株桃来得幽雅。诗人不喜欢桃园的繁盛热闹,却爱这一株孤桃的幽静,流露出末世贵族的伤感心理。

③颈联:说明原因,使伤感的情绪进一步物化。桃花带着朝露,如同湘女含泪,默默无言,如息妫怀愁。

④尾联:幽桃与身处乱世、作为没落贵族子弟的诗人在心境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诗人的怨恨在眼前这株桃花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要消愁解恨,只能借酒浇愁。自己多春恨,见到芳华鲜美的桃花,更是愁上加愁,只能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满腔怨恨,满腹牢骚,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感情绪。

   注:湘女—舜的二妃,即娥皇、女英。

  息妫—春秋时息国息侯夫人。传说其极美,面如桃花。楚文王灭息后,掠其为夫人,她   却因国亡夫丧之痛,虽生二子,始终不与楚文王通言语。

  饶—多

  五陵—为西汉时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渭水北岸咸阳。西汉每立一墓,便将四方富豪、外戚迁至附近,置一陵县。

⑤写作特点:运用对比,层层深入。用典贴切,笔调沉重,有艺术感染力。借一树孤秀,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感情绪。

5.例二

桃 花 〔宋〕苏轼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1)作者苏轼,一生多遭贬谪,至宋徽宗即位,被大赦,赐玉局观提举,北归途中卒于常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2)评析

    该诗以《次韵子由岐下诗》为题,作诗21首,吟岐下园林,这是第十首。前面两句:桃花略先叶开放,在明媚的春光中,桃花不等树枝长出嫩叶,便迫不及待地争相开放。花团锦簇,密密匝匝,满树的花朵花蕾把枝条都遮蔽了。盛开时的这种常态,往往没有引起历代作者的注意,诗人独具慧眼,用“争开”、“不待”、“密缀”、“欲无”刻画桃花的早开和繁盛,把平常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后两句:桃花生长在池边,池水清澈碧透,平静如镜,池上有玲珑的小桥。诗人驰骋想象,把桃花比作国色天香的美女。桃花临水而立,像美女偷偷地照着镜子。一个“窥”字,刻画出美女桃花娇羞自矜的绝妙神态,绰约多姿的花影映在水面上,像一团火,惊得池中的鱼儿匆忙沉入水底,把池水溅到小桥上,桃花有游鱼惊艳、沉鱼落雁之美。

   注:叶—长叶    缀—联结,花朵繁密,就要遮住枝条    沼—天然水池     鉴—镜子

3)写作特点:构思精巧,不落俗套,用美人窥镜、游鱼惊艳来烘托桃花的鲜美,比直接写效果更好。笔调轻灵,妙趣横生。

 

〔五〕菊

1.概述

1)菊为多年生宿根花卉,重阳节前开花,又名长寿花、九花,以黄色为正宗,故名黄花。入品者达三百多种,五色俱有,一色中又有浓淡、深浅之分,无色不有,异彩纷呈,形状亦难以尽述,无不就形写意,各具一种风姿。菊花的世界经人们的营造与雕琢,已成为一个姿容各异、尽妍极致的天国。菊花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对菊花的最早认识见诸文字的,始于《礼记.月令》“秋季之月,鞠有黄华”,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以前都是黄色,盛唐时有紫菊与白菊,宋代有红菊,也有说晋代就有紫、白二菊。河南荥阳有野生菊花品种。

2)对其药用性能和情化诗作两方面皆有描写。菊花诗的发展总体和诗歌发展的轨迹同步,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魏晋至初唐为初始期,多为客观描写之物,其象征寄托之意亦见于言外,菊花是菊花,诗人是诗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但其中寄意明显,遥想时观,甚至颇含玄机和禅意。尤其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为菊花奠定了寄怀明志的创作思路。

②唐宋为发展期,菊花诗的内容明显分流,一种纯属观赏,侧重于形色的描写。如刘禹锡“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梁国指令楚孤的相国府白菊。另一种寄怀明志,或借菊道情,发展至菊人合一、以菊为己的情状,这是菊花诗的全盛期。

③元明清至近代为多样性,菊花之作此时大量进入词的领域,甚至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曹雪芹为大观园里的人物所撰写的诸多菊诗,则更个性鲜明、声情并茂。

2. 文学意象

1)菊花诗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时代特点和诗人命运尤为紧密。文人寻找精神寄托,而菊花那傲岸超迈的形象,自然会成为他们傍依之物,终于出现象陶令这样以咏菊明世的菊仙。后来的菊花之作,多产生于作者的困顿之时,或时代的危难之际,其表现形式不一,但其自尊、自重、自慰之情,却同出一心。

2)菊花虽千姿百态,菊花诗更出自于不同性格之个性之手,但其清雅高洁的基本风格却基本一致。无论是诗内之韵或诗外之情,均不失其超俗傲世的风骨。因此它往往是一种情绪的物化,信仰的缩影,品格的象征,意志的投射,主观意趣极为浓厚。

3)菊花诗多悟境,内在神韵较之外在的色、香、味、形更为人们青睐,易引起诗人的移情。除形似外,神似更是关键,其诗境多为主客观的统一。

 

 

 

3.例一

鹧鸪天 . 黄菊枝头生晓寒 〔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1)作者黄庭坚,和眉山隐客史应之(史铸)前韵,同调同韵共三首,此为第二首。

2)评析

①上片:写与友人饮酒,也是表达自己在酒中寻找安慰的情怀,黄菊枝头,秋晨倍觉寒冷。起句一个“生”字,将菊花睥睨严寒、特立不群的品格,通过寒中怒放的镜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因藐视严寒、无所畏惧的秋菊让心怀旷远的诗人动情,对菊斟满酒。赏菊之人与菊品性相通,看似消极的诗句,传达的却是极有情韵的信息。正是“莫放酒杯干”,引出了下文醉酒的狂态。面对风雨吹洒,全然不觉,笛照样横吹,菊簪满头,帽子倒置,醉态毕露。东晋孟嘉曾陪桓温重阳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全然不觉,后来的人以倒扣帽子为时尚。酒不醉人人自醉,从菊花中看到自己的情醉、心醉。

②下片:过片承前意,情感更加流露。作者在官场沉浮,深知世事纷扰,世风日下,而自身被诬遭贬的怨愤郁结深藏,难以倾诉,但心胸旷达,只要人还在,就要赏花饮酒,听歌观舞,眼下欢乐,在清欢中求得精神解脱,故流露出达观放浪的情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与菊为友便是一种极其自然的事。结局两拍表现出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的态度,傲慢世俗是心中愤懑的发泄,也是对人世俗眼的一种抗争。白发、黄花,人与菊统一的画面,相互辉映,相融相洽,何者为人,何者为菊,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境界。接下以“付与”、“冷眼”这两个感情色彩十分浓烈的词语,将独立的我与浑浊的世俗分割开来。在自己对菊之“热”,世人对菊之“冷”的对照中,准确尖刻地传达了愤愤不平的心声。

③写作特点:笔法多变,跌宕多姿,既细腻传神地再现了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又体现了轻巧流利的词风。

4.例二

5.晚香轩 〔元〕 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寂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1)作者高启,公元1336年—1347年,自号青丘子,苏州人,元末隐士,居吴淞青丘。明初召为翰林国史编修,参与修纂元史,继续授户部右侍郎,坚辞不受,仍隐居,写诗讥讽朝廷,一篇《上梁文》,得罪了朱元璋,被腰斩南京。有诗才,亦有傲性。诗奔放豪爽,格调高迈,七言诗、七律尤佳。

2)评析

①以“晚香”名轩,且冠以诗题,已为全诗定下基调,即菊翁坐菊轩,吟菊以自吟,在菊我合一的艺术描写中倾吐一腔高洁而孤寂的幽远情怀。

②首联:直道秋菊的卓然独立、不畏强暴的精神。面对浓霜劲风、百卉凋零,却卓然屹立、独展姿容,其刚毅直立、倔傲伟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向”即面向,“欺”字活现了风霜的肆虐,“独开”则凸现菊花霜节傲骨。两相对照,艺术效果动人心魄。

③颔联:诗意陡转,以“地荒老圃”、“雨一篱”的形象,构成一幅衰萎萧疏的画面。既用以感叹节过重阳的时不待我,同时亦反映出“寒菊虽老”、却不畏风霜的非凡骨格。

④颈联:承“节过重阳”对秋色作泛写。深秋原野旷达迷茫,冷落悲凉的景象。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场秋雨寒冬将至,花事将尽,人们已无兴趣饮酒觅醉。菊花凋零,蕊寒香冷,孤寂使蝴蝶难耐而离香先去的反常描写,将晚香轩的画面拓展开来,也使菊花更显冷落悲凉。这里的“蝶先知”与“春江水暖鸭先知”同趣。它不仅活化了诗中的人与蝶,且将作者的内心感受播种其中,都是主观想象所为。

⑤尾联:顺势抒情,诗人以山翁自居,耿耿于菊之枯凋与我之衰迈,在对轩伤菊中作自身的感喟,将一腔幽情寄于诗中,韵味浑朴而绵邈,聊于遣怀。

    注: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后常用“三径”指家园。如陶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老圃—旧园圃。该典故的运用,既切合“晚香轩”的环境,又与诗人辞官不做的经历相吻合,使凌寒盛开的菊花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落寂—落寞、冷寂。

5.例三

红 菊 〔元〕谢宗可

锦烂重阳节到时,繁华梦里傲霜枝。

晚香带冷凝丹粒,秋色封寒点绛蕤。

淡映残虹迷老圃,浓拖斜阳落东篱。

灵砂换却渊明骨,倦倚西风不自知。

 

1)作者谢宋可,元代诗人,金陵人,有咏物诗百首传世,但全篇皆佳者甚少。

2)评析:此诗极绘红菊之形艳而极责其神怠,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黄菊傲霜的由衷敬仰,精工细琢于红菊之红,而轻描淡写红菊之“菊”,在调侃与微讽中鞭挞红菊失去菊的骨力。

①首联:锦缎般的红菊在追求世俗的繁华中,凭借于生于重阳这个特定的赏菊之节,竟也充当起足以傲霜斗雪的菊花,其形与神的相拗已显红菊之作秀。诗意的贬意藉此而微露。

②颔联:准确地从正面刻画红菊之“红”,其冷冷的幽香似乎凝结了众多的丹粒而使它殷红一片,枫叶般的色彩仿佛凝聚着点点寒意而染红了她的花朵,其通体披彩的红菊竖立眼前。

③颈联:从变化着的侧面的角度来烘托红菊之红,意谓其疏淡的菊影与无边的残虹相映照,足以使老园丁难以辨识。而其浓影则身披夕阳如渊明菊般地匍匐在东篱旁,摇曳之姿足以乱真。这两联由实而虚,由形而影,其红菊的色泽与形态得到极至的表现。

④尾联:倒转笔锋,直入肌里,以“倦倚西风不自知”的疲敝、困顿、依附、麻木之状,暴露其失却“渊明骨”的本质,且回应“繁华梦里傲霜枝”的空幻。灵砂般的红菊,虽具耀眼的光华,但终究缺少灵魂。至此全诗似褒又贬,以褒为贬,先褒后贬的总体思路中,完成了对红菊的贬抑,并以此为对照,情不自禁地表现了对渊明菊的颂扬。

     注:锦烂—灿烂般的锦缎    繁华梦—尘世的繁华,锦烂属繁华世界,菊却高雅,两者不相容。    丹粒—红色的颗粒     封—凝结,聚集     绛红色—暗紫中略带红色     蕤—红菊的花朵      老圃—园丁     东篱—菊花生长的地方   灵砂—喻指红菊    渊明菊—黄菊

 

〔六〕兰花

1.概述

1)兰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定水仙、牡丹、杜鹃、荷花、茶花、梅、菊、兰花、月季、桂为十大名花),兰科兰属。与松、竹、梅并称四君子。其高雅的风姿,浓郁的馨香,在众多花卉中独领风骚,故有“国香”、“天香”、“第一香”之美称。古代君王常把生活在水边的泽兰类香草赐给大臣,朝廷上下称此为国香。在花草四雅中,兰花清香淡雅,菊花幽贞高雅,水仙娟丽素雅,菖蒲潇洒清雅。在松、竹、梅、兰中,独兰花有花、有叶、且有节,故人们特钟爱兰花,好书法、好文章称兰章,好友称兰友、兰帖……。

2)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兰花的故乡为我国南方各省。越王勾践曾种兰在渚山。唐代王维开创了盆栽兰的先例。宋代黄庭坚对盆栽兰亦很有研究。

3)兰花的品种有一百多种,依开花时间分为春兰(草兰、山兰)、夏兰(蕙兰)、秋兰(建兰)、寒兰、报岁兰。兰中以素心兰为上品。

2.文学意象

  咏兰诗中从作者的创作心态和表现手法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

1)侧重于对兰花自然形态的描写,又通过对花色香气的观察与描绘,表达出感官上的一种快感。重点描写的是兰花本身,在吟咏与描写时不仅是形似,还力求神似,写出兰花的神韵。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以虚写实、化实为虚的手法。笔下的兰花仍是自然之物,没有溶入作者特定的感情。

2)借兰花以言志抒怀。由赏兰引发的某种内心情感,再将这一情感投射到兰花上。通过对兰花的描写与吟咏,表达自己的感情,笔下的兰花有了人的主观色彩,即是作者某一情感的外化形式。

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与遭遇各不相同,赋予兰的人文精神也不同:

①怀才不遇的愤怨:如孔子周游列国,不被重用,乃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发出“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的慨喟。

②孤芳自赏,表达自己清高孤高的心态。

③或以兰花的花开花落,表达了光阴迅速、青春易逝、人事变迁。如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④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屈原在《离骚》中多次提到楚兰、湘兰。

以上作者采用的手法多为比兴,将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表达出来,句句写兰花,实句句写人,似花非花,若即若离,含蓄隽永,耐人品味。

 

 

 

 

3.例一

明上人画兰图 〔元〕王冕

吴兴二赵俱已矣,雪窗因以专其美。

不须百亩树芳菲,霜毫扫动光风起。

大花哆唇如笑人,小花敛眉如羞春。

翠影飘飘舞轻浪,正色不染湘江尘。

湘江雨冷暮烟寂,欲问三闾杳无迹。

慨慷不忍读《离骚》,目极飞云楚天碧。

 

1)作者王冕,公元1287年—1359年,元代画家,浙江诸暨人。幼年家贫,牧牛自学,后屡试进士不第,遂归九里山隐居。工画善诗。

明上人,元代僧人普明,号雪窗,松江人,善画兰。上人即僧人。

2)评析

①吴兴赵氏兄弟俱已过去,指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赵孟吁,只有雪窗先生最擅画兰。普明继赵而起,在花坛中独享盛誉,为下面赞美普明的兰花作铺垫,接下去从总体上赞美其画技。

②先以“不须……”二句作转折,承前意,用不着画出大片兰花,而是以画兰花的神韵取胜,画笔飞扬之处,顿见兰花泛香溢彩,跃然纸上。接着以“大花哆唇如笑人,……”四句才具体写画面之兰。盛开的大花如美人张口,对人嫣然一笑,尚没开的小花如美人敛眉,带着羞涩。接下去的“翠影……”二句写其叶,化用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意,碧绿的兰叶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凌波微步而来的湘水女神的裙带,迎风舞动,一尘不染。先以美人喻兰花,后又融入了湘水女神的形象,更显兰之神韵。

③最后四句抒发了观兰花图后的感想。先以“湘江”二字的顶真格承接前句,过渡自然。湘江曾是屈原被流放之地,在《离骚》、《湘君》、《湘夫人》的作品中都提到兰花。如今湘江犹在,烟雨迷茫,冷冷清清,再也见不到屈原的踪迹了。这里既包含着对屈原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当今世情浇薄的不满。像屈原这样具有高风亮节的贤士,今已不见,作者为此感慨悲伤,不忍再读《离骚》,极目远眺,只见楚地上空飞云乱卷。从画中景物延伸到画外之景物,扩大和深化了画的内涵,给读者留下绵绵情思。

   注:正色—指古代用青、赤、黄、白、黑为纯正颜色,称正色。此处当指以正色画成的兰花。      慨慷—慷慨      杳—遥远的样子       目极—极目远眺      楚天—两湖

④写作特点:作者在赞美普明高超画技的同时,又揭示了普明在画中寄托的情趣,并借此融进了自己的感慨。

 

4.例二

蕙兰芳引 . 咏兰 〔清〕陈维崧

    溪店寺桥,映一带,铜峰峨簇。有黛叶离披,露萼烟条齐矗。参差鹿砦,日给与、幽芳千斛。似佳人绝代,零落今依草木。

    数朵微含,一枝乍秀,淡淡如菊。笑秾李夭桃,只解寻常妆束。无言一笑,嫣然空谷。想采时,无数裙腰都绿。

 

1)作者陈维菘,公元1625年—1682年,宜兴人,少有文名。1679年(康熙18年)举博学鸿词科,以词名世,为阳羡派领袖。词仿苏、辛,高歌豪放,雄浑苍凉。一生所用词牌达416种,创作达1600余首。前期生活优裕,多风月旖旎之作,中年以后,浪游南北,词风豪放。

2)评析

①上片:开头两句先写兰花的生活环境,为下面的咏兰作铺垫。这是一个十分清幽恬静的环境,溪边小店,寺外小桥,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四边的高山。兰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可以想见其超凡脱俗的气质了。接下去“有黛叶……”五句,写兰花的风姿与香味。青绿色的兰叶茂盛纷披,兰花、兰叶上沾满了雾露,清润可爱。在长短不齐的篱笆中,天天散发出浓郁的馨香。兰花之香本为无形之物,更不能用斗量斛装,然而作者却以千斛来形容兰花之香,便化无形为有形,千斛谓其香之浓郁。后两句语气突转,即由赞花转为惜花,像这样优雅高洁的兰花,王者之香,零落在此,依草木而生。作者在此化用了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以惜花寄惜人意。

②下片:又从惜花转为赞花。上片重在写兰花之形,下片重在写神。“数朵……”三句写兰花兰茎初抽,花蕾欲放的情形。“微含”、“乍秀”写出其神韵。又以菊喻兰,菊高雅,兰淡雅,同属花之四君子,以菊比兰,引发了读者丰富的联想,对兰花素淡高雅有形象认识。“笑秾李夭桃”,承前句“淡淡”之意,以桃李的妖娆秾艳,来反衬兰花的素淡高雅。“无言……”二句,写兰花开放时的神韵,其放如笑,娇美胜过谷中百花。最后两句,以采花姑娘的衣裙被碧绿的兰叶映绿,来写兰花之韵致。

   注:铜峰—青绿色的山峰    峨簇—高耸丛聚    旖旎—风光柔和的样子                               黛叶—深绿色的叶子    离披—散乱貌      露萼烟条—指沾满雾露的兰花叶子      

鹿砦—篱笆     秾李夭桃—鲜艳的李花,美盛的桃花     博学鸿词科—科举制度之一,唐宋与清代设置,属文类科目……。公元1679年诏试博学鸿词科,钦命试题,试赋一篇,诗一首,由皇帝阅卷,取五十名。

③写作特点: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语言清丽自然,意境幽远,体现了作者清婉的词风。

 

〔七〕水仙

1.概述

水仙,又名雅蒜、天葱、配玄、女星、女史花、姚女花、俪兰,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繁殖。原产我国福建、浙江等地。受地域影响,被人们接受较其它花卉要迟得多。在宋代以前的诗词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人提到过水仙。到了北宋,水仙优雅婀娜的风姿,清幽的花香,外柔内刚的气质,逐渐为人们所发现和接受。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文人,也开始尝试将水仙作为歌咏对象写入诗词。但堪称水仙知音的当属黄庭坚,其创作的水仙诗,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辈,其创造性的高超才能,赋予水仙以新的意象,以水仙为凌波仙子的想象、梅兄矾弟的比喻,都成了后人创作中的借鉴。据说水仙在六朝时已为人赏识,盛唐时列为品花,唐明皇曾赐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盆。

水仙花有两种。其一为单瓣、副冠,名金盏银台。另一种为复瓣,无副冠,花瓣重叠卷皱,下轻黄而上淡白,如染一截,称玉玲珑、千叶水仙。二者高雅素淡的花色花形,幽远的清香,婀娜的风姿,鲜翠欲滴的叶片皆为共有。

2.文学意象

1)六朝时名为雅蒜,相传华阴人服八石(仙丹)得为水仙。后人根据雅蒜能借水生长,遂称其为水仙。翠带般的叶片婀娜多姿,金盏银台般花的幽远清香,将水仙与湘水神女、娥皇、女英、洛水神女、《列仙传》中的汉水神女联系,喻为水仙的化身,将水仙融入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赋予水仙以生命和人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水仙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后来的作者不满足前人的传说比喻,各自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在传统手法中有所突破,并赋予水仙以新的意蕴。刘克庄以屈原、李白比水仙,更突出了水仙凛然独立的人格特征和刚毅的品质。作者的人格追求,冰清玉洁的内在品质,在题材上有所拓展,在内容上有所寄托。清代以后其题材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地拓展。

3.例一

减字木兰花 . 水仙 〔清〕刘嗣绾

    蒜山葱岭,种出根苗宜玉井。姑射前身,罗袜生来绝点尘。

    如何湘浦,一卷离骚忘却补?移伴逋仙,清比梅妻更可怜。

 

1)作者刘嗣绾,清代,公元1762年—1821年,阳湖(武进)人。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其人见义无不为,后归主东林书院。

2)评析

①上片:由水仙的外形引发词人奇特新颖的想象,认为水仙是从蒜山、葱岭种出的根苗。然而它却与原来的生长环境不同,不长于高山绝壁,而长于低洼潮湿的井边。作者以为井挖掘于低凹之处,所以代指低凹潮湿之地。接着又以庄子《逍遥游》引起联想。“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于是作者又设想水仙是姑射山中仙子的化身,因此能着袜凌波,绝不受尘埃污染。既照应了花名为水,水照应了仙,并暗示水仙其有高雅纯净的气质和娟秀美妙的体态风姿。

②下片:抒发感慨,首先以反诘的口吻,对水仙没有被大诗人屈原谱写入《离骚》深表遗憾,继而又联想北宋高士林逋,隐居孤山中养鹤、植梅为伴,终身不娶,故曰梅妻鹤子。所以说这水仙应该移去作林逋的伴侣,因为它的清纯高雅与梅花相比,又要更加引人怜爱许多呢!

注:蒜山—镇江市西,临江绝壁,西津古渡口,在三国时称蒜山渡,唐代因在北固山下建甘露渡,蒜山渡因在城西改为西津渡,唐武德九年又名金陵渡。现西津渡位于云台山麓,古代即为蒜山。     葱岭—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西的总称。     玉井—玉栏,井的美称。      湘浦—湘江边,为屈原流放时作《离骚》之地。       庶吉士—亦为庶常,明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下观政,之下者为庶吉士。

③写作特点:本词上片写水仙的风姿、气质,连用两个联想,使读者在想象的空间的驰骋中领悟其内涵。下片以反诘式的句式和对比手法,对水仙少有知音表示遗憾。表现了作者对水仙气质风度的高度赞赏。全词既含蓄深厚,又简洁明快,意境和创作手法颇值称道。

 

 

4.例二

5.水仙花 〔宋〕杨万里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1)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公元1127年—1206年,号诚斋,江西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晚年忤权相韩侂胄,抑郁而卒。诗与尤袤、陆游、范成大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诗风清新活泼,自然洒脱,号称“诚斋体”。

2)评析:这是一首正面赞扬水仙花的小诗。你看那花的风韵优雅到了极点,香气也不同一般,芬芳到了绝顶。月亮原本玉洁冰清,然而与水仙花相比,却也祘不得澄明清雅了。在如同水银般辉映着大地的月光下水仙花盛开,迎着晚风摇曳着它的肢体,清纯雅致,使人陶醉。再仰望夜空中那洁白、充满神异色彩的月亮,似乎失去了往日那迷人的魅力,因为这眼前开放的水仙,月光似乎也褪去了它原有的光彩。这花如同天界的仙子,不沾凡间的泥土,而是借甘露供养,一尘不染,居于水中,所以借水为名,叫做水仙。

注:韵绝—风韵绝伦,乃臻极致。      花清—清纯优雅。    不行地—不植于地上,只以清水供养,又若天仙,据道家说法,居天上之仙为天仙,居世间得道成仙为地仙或地行仙。

3)写作特点:本诗抓住了水仙的两个特点,即“香”与“清”来进行描述,以月作衬托,以天仙作比照,表现出水仙一尘不染、高雅绝俗的风韵气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2951/345634079160.html

更多阅读

放飞中国梦演讲稿 关于放飞中国梦的演讲稿

关于放飞中国梦的演讲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五( 九 )中队的刘冬玲,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放飞梦想》。有一种东西,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这种东西有虚有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心中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叫做梦想

青春励志演讲稿800字 关于青春的演讲稿800字(3篇)

关于青春的演讲稿800字(篇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无悔》,青春是一段美丽的故事,青春是一首动人的旋律,青春是一首感人的诗篇。正处于花季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在这一段时光里,我们是最活泼的,也是最

小学生读书演讲稿5篇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4篇)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篇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因为书让我增长了知识:我知道了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知道了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突

关于责任心的演讲稿 关于责任的演讲稿(4篇)

关于责任的演讲稿(篇1)责任并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悄然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必须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

各民族团结演讲稿4篇 关于梦想的演讲稿(4篇)

关于梦想的演讲稿(篇1)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我的

声明:《关于友情的演讲稿 关于友情的演讲稿 花鸟诗话(钱慧茹诗友讲稿)》为网友今宵似酒饮离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