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之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之津液辨证

津液病辨证
    阴阳、气血、津液都是人身体上应有的正常物质和机能。津液若少了是病。运行不畅,产生病理产物─病。
津液─有营养的液体。有障碍时,变成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

一、津液不足证 津液亏虚证

  津液亏虚证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滋养润泽所表现的证候。

  津液损伤程度较轻者,一般称为伤津、津亏;津液损伤程度较重者,一般称为脱液、液耗,但临床多通称而不严格区分。津液不足,失其滋润作用,多从燥化,故该证候可属燥证范畴。津液是整个体内阴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不足可发展成为阴虚,故又可将其归属于阴虚之内。

  【病因】其原因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化减少,或因过分限制饮食及某些疾病,引起长期进食减少,使津液化生之源匮乏,均可导致津液生成减少;因高热、大汗、吐泻太过、燥热伤津等导致津液大量丧失而形成。

  【临床表现】口燥咽干,渴欲饮水,唇焦而裂,鼻孔干燥,皮肤干枯无泽,目眶凹陷,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鼻,则口燥咽干,唇焦而裂,鼻孔干燥;外不能润泽肌肤,则皮肤干燥枯槁;下不能化生尿液,滋润大肠,则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津液亏少,不能制阳,故舌红少津,脉见细数。

  津液不足的常见证型有:肺燥津伤证、胃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口、咽、唇、鼻、舌、皮肤干燥,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


    【概念】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而出现的证候,属内燥证。

    【临床表现】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眼球深陷,渴欲饮水、皮肤干燥甚或枯瘪、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津,脉细而数等症。

    【辨证要点】是以唇、舌、咽及皮肤干燥,溲少便干为主要症状。
    津液不足的产生,原因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化减少,或因过分限制饮食及某些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引起长期进食减 少,使津液化生之源匮乏,均可导致津液生成减少;因热盛伤津耗液、大汗、吐泻、泄利太过等导致津液大量丧失,则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证候。
   津亏证根据其所反映的脏器不同,临床可分为 肺燥津伤、胃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等。

津液亏虚-肢体脏腑失津液之濡养。
表现:乾燥。(官窍,口、眼、鼻、咽喉乾,大便乾、尿少),口渴、皮肤枯瘪,弹性差,眼球深陷,尿短黄。
原因:水少,相对可能火旺(热),也可无热,也可是虚热,发高烧,出汗多,出现实热证。
─ 津液长期亏虚后会出现虚热证,舌质偏红,脉数无力。最明显是皮肤弹性降低,眼球凹进去,人消瘦。

分析:导致原因很多,
    高热、呕吐、腹泻、大汗(直接伤津液)
    饮水太少,住乾燥地区。(气候)
    体内阳气旺盛 (暗暗消耗津液)
    脏腑本身有问题。(不能把饮之水变成津液)

津和液的差别?

临床上很难区别,有人认为津偏于气态,损伤津只是水液减少,症状较轻,只有口乾,少尿,不出汗,皮肤乾燥,液稍浓些,多半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 暴病、重病而损伤液,症状明显,严重些,明显皮肤乾,眼睛凹下去。
人为可如少分,临床上不区分的。

外燥与内燥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津液亏虚应属内燥。可由外邪(燥邪)引起。
外燥则大家相同。腹泻、呕吐、长期未饮水之乾燥乃内燥也。

关係:属于阴虚范围。但阴虚不单纯是讲津液的亏虚。可称津液亏虚为阴虚,但阴虚应有火旺,阴虚会阳亢,有热相。
如果病人仅有乾燥(口乾、咽乾、大便乾、皮肤乾),没有五心烦热,午后低热,颧红,脉细数,舌红少津,一般不称阴虚,只称津液亏虚。阴虚有热,津液亏虚不一定有热。

辨证依据:
1. 有津伤的原因或病史。
2. 有乾燥的症状。
3. 可能有虚热,表示有阴虚。

二、水液停聚证 水停证。

  水邪又称水气,是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最清稀而善流动的病理性产物。由水邪内停所致的证候,即为水停证。

  【病因】因风邪外袭;或湿邪内侵;或劳倦内伤、房室不节、久病伤肾、过用攻伐等,影响肺、脾、肾的敷布、运化、排泄功能,使水液停聚而泛溢,形成水停证。此外,瘀血内阻,也可影响水液的运行,使水液蓄积于腹腔等部位而发病。

  【临床表现】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或腹部膨隆胀满,叩之呈浊音或呈移动性浊音,按之如囊裹水,小便不利,身体困重,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弦。

  【证候分析】水液停聚,泛溢肌肤,故见局部或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身体困重。水液蓄积于腹腔,则见腹部膨隆胀满,叩之呈浊音或呈移动性浊音,按之如囊裹水。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弦为水邪内停之征。

  根据形成水停的机理、脏器不同,临床常见的水停证有风水相搏证、脾虚水泛证、肾虚水泛证、水气凌心证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浮肿,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之津液辨证

  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同有异,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弥漫性大,以肢体 困重及胸脘闷胀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浮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 以停聚部位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粘稠,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多端,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由于湿、 水、饮、痰本属一类,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等名。

水停证定义:水液停聚所产生的证候。
表现:即水肿,(肢体、眼睑、面部),按下去有凹陷。如水停腹腔,可出现移动性浊音,水振动感。
小便少,因为水停裡面(小便多的人不会有水肿)。舌质润滑些,脉搏濡缓,舌滑,澹胖,或眩晕。
分析:水性清、稀、液态,流动性大(大于痰、饮)。往下外流,睡起头面肿,到下午下肢肿得厉害。躺着时,腹低侧有浊音,上面是鼓音,平躺则两边浊音。

水为什麽会停?
1. 肺、脾、肾,尤其是肾。慢性水停多为肾,新起多为肺。脾主要为痰。(湿和脾关係密切)而肺、脾、肾关係到水液代谢。
2. 血瘀也可导致水停。

总结:津液辨证有津液停聚(痰饮水湿),有津液亏虚。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影响脏腑经脉输布和排泄水液功能,致水液停积于体内的病证,即为水液停聚证。本证的病变很多,水肿与痰饮证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类证候。

    (一)水肿
   【概念】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称为水肿。
    临床辨证,首先区分阳水与阴水,以明虚实。
    (二)痰饮
    痰和饮均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稠者为痰,稀者为饮。二者虽属同类,临床表现则各异。


水肿解析 有阳水和阴水之分

1.阳水 水肿性质属热、属实者为阳水。多因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注,或湿热内蕴,或疮疖余毒未尽等因素引起。临床常见两个证型:
    (1)风水相搏证
    【概念】指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由外感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骤起眼睑头面先肿,并兼表卫症状为审证要点。

    (2)湿邪困脾证
    【概念】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运化失职,水泛肌肤而致水肿。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若化热则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全身水肿及脾胃症状为审证要点。 

2.阴水  水肿性质属虚、属寒者为阴水。多由病久正虚、劳倦内伤,或阳水失治、误治转化而致。

    【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气血津液辨证续白 ,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

    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痠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气血津液辨证续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而为阴水。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或肾阳亏虚,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均能成为阴水。肾阳虚的水肿,较脾虚水肿更为严重,故肿势日益加剧。

痰饮解析
1.痰证
    【概念】指水液凝聚而质稠,停于身体各部所引起的病证。
     痰之成因非一,有因阴虚火炎,上迫于肺,肺气热则煎熬津液,凝结成痰;有因情志失调,五志化火,津液受灼而痰凝;有因脾胃虚弱,或饮啖过度,致使脾失健运,水液壅滞成痰;有因肾虚水泛,久而成痰;有因外感六淫,使肺脾升降之机失常,水液内聚成痰。

    【临床表现】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咯痰,呕吐痰涎,脘痞纳呆,恶心,眩晕,神昏癫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瘿瘤,痰核乳癖,喉有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辨证要点】痰之症状,变 幻不一。因痰或咯吐外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流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 ,随气升降,遍身无处不到,故症状千变万化。种种怪症,皆痰所为,古人曾有怪病皆属于痰之说。总之,痰可分有形、无形两类。有形易于辨别,如咯痰、呕吐痰 涎、喉间痰鸣、痰核、大便粘稠如涕等。无形难以确诊,如失眠、癫狂、眩晕、喉间如梗、胸闷短气、脘痞、肢麻不遂等。在临床时,可据症状结合舌苔腻、脉滑等 来确诊。

     痰证临床表现复杂,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从现代医学而言,许多精神、神经疾患的症状异常复杂,如癫痫、癔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神志不清等 ,多与中医学的痰证,尤其是无形之痰有关。故在临床时,上述疾病只要具有吐痰涎或痰鸣和苔腻脉滑的症状,均可以从痰论治。

痰-津液运行障碍的产物,圆滑柔靱之包块。痰浊可能走窜,或阻塞。

证候:痰容易停留的位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 肺,吐痰黏稠,喉中痰鸣,痰堵在气管上,出现哮喘。(饮)
(2) 皮肤,痰可在全身停留,体胖,一身是痰。中医认为人胖不好,不是肌肉,是痰。
(3) 胸腹,胸脘痞闷,苔腻,脉滑,纳呆。

窜,为病多端,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痰窜可导致癫、狂、痴、痈、头晕。
感染邪毒,属风寒暑湿燥火,可以查出原因。
饮食不慎,可查原因。
然癫狂,精神刺激,好像无外邪,经常认为是痰作祟。

分析:
痰之性质,物质上是比较稠厚的(浓),清稀如水者称为水或饮。因为稠,流动性应小,但它可以随着气,气化被推到全身停留,停留之处即产生问题。

形成痰的原因;六淫、七情、饮食、不动(光吃睡不运动)。
主要影响之脏腑:肺、脾、肾,特别是脾。应该是由水,慢慢浓缩,裡面还有一些杂质、废物而成痰。
"脾为生痰之源”,脾往往有问题。脾之症状包括恶心、纳呆、口腻、苔腻,与脾之运化有关。
“肺为贮痰之器”,常见症状:咳嗽、吐痰、胸闷、胸痞闷。
如果痰流窜到肢体,出现形体肥胖,或圆滑的包块 (高低不平,或其他形状则可能是血瘀)。
─蒙了心,蒙蔽清窍,心神─>心悸、胸闷、头晕,甚至神昏,神志错乱。
─入脑,头昏、健忘、错乱、癫狂。
─入胞宫(女)/ 精室(男),不孕,精液相对稀薄。男子的精液中夹杂有痰,精子数目少,活动力差。
(病例:外国大使夫人,肥胖,不孕,老医师诊断为痰凝胞宫,开礞石滚痰丸,几个月后,人也瘦了,也怀孕了)

诊断时,不能每一个病人都诊为痰,需有一些痰的表现,应具有痰多,胸闷,呕吐,恶心,头晕,体胖,苔腻脉滑,或圆滑包块。
辨证需强调要有痰的表现,性质分:风痰,寒痰(色白),热痰(色黄),湿痰(多,滑),燥痰(少、乾),瘀,脓。

2.饮证
    【概念】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胃肠、心肺、胸胁等处所致的证候。
    饮的形成,可直接由外邪侵袭,影响脏腑对水液的气化,以致水液停聚而产生;或因中阳素虚,或复因饮食不慎、外邪内侵,以致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从而停聚为病。

  【病因】因外邪侵袭,或中阳素虚,或饮食劳倦等,以致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从而停聚为病。

  【临床表现】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声,胸闷心悸,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平卧;或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身而痛加剧;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痛。头晕目眩,苔白滑,脉弦或滑。

  【证候分析】《金匮要略》根据饮邪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将饮证分为四 种:即痰饮,悬饮,支饮,溢饮。饮邪停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则见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谓之痰饮。饮邪停于胸胁,悬结不散,阻遏肺气,可 见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身而痛加剧,谓之悬饮。饮邪停于心肺,心阳被遏,肺失肃降,气道不利,则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声,胸闷 心悸,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平卧,谓之支饮。饮邪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痛,谓之溢饮。饮邪内阻,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苔白滑,脉弦 或滑为饮邪内停的表现。

  饮为阴邪,其性偏寒,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多停留在人体的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如胃肠、胸胁、胸膈、肌肤、心包、肺等。根据饮邪停留的部位不同,主要可分为寒饮客肺证、饮停胸胁证、饮留胃肠证、饮停心包证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咳痰清稀量多,呕吐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胸胁积水,苔滑,脉弦为辨证要点。
    饮停留的位置是较有限的,多在管道,腔,隙。饮(病理物质)停留于管腔、有空隙的地方,所出现的证候。
胸膜腔内,肋间出现饱满,咳唾引痛,裡面有水,胸腔积液,转腰时觉得痛。
《金匮要略》中饮分为痰、悬、溢、支四饮。

(1)饮留胃肠证
痰饮
若在肠胃(管子),在胸腔裡,肋间隙,胸腔之脏层和壁层(胸膜)。水停留在肠胃中,出现吐清水,辘辘水声,脘腹痞胀,痞闷。古称为痰饮(澹饮)。此乃狭义的痰饮。
为了避免与广义的痰饮溷淆,有人改称之为胃饮。
肠胃道手术病人,一般要插三个管子;
(1)抽肠胃液体。 否则成饮。
(2) 输入液体。
(3) 输入氧气。
正名为饮停肠胃证。胃饮
    【概念】指寒饮留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金匮要略》称此为狭义之痰饮。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肠间水声漉漉、头目眩晕、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滑。
    【辨证要点】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恣饮无度,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水停为饮,留滞胃肠而成。本证以胃肠有水声,脘腹胀满为审证要点。

(2)饮停于肺证 支饮 饮停心包,或饮停于肺心胞腔内有水(心胞积液),这时虚里跳动一定不明显。 闻诊出现心音遥远(因为中间隔了很多水)
主要表现;心音遥远,B超可发现裡面有很多水,甚至可以心包腔的穿刺超音波可以抽出水来。心悸,息促不得卧,心脏很多水包围。
肺裡(肺泡,也是管腔、腔隙),出现胸闷,咳吐清稀的痰涎。(即吐出的痰非浓痰,只比清水稍稠)
或喉间有哮鸣声,(因气管上有水饮,堵塞在其气管上, 空气在裡面过时,振动到水膜,所有哮鸣。)肺水亦属这些,古代都称为支饮,正名;饮停心胞证,饮邪客肺证。
    【概念】指寒饮壅阻于肺,肺失肃降所表现的证候。《金匮要略》称此为支饮。属内科肺胀病。本证多因脾肾阳虚,伏饮内停,遇寒则发,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咳喘上逆,胸闷短气,倚息不得平卧,喉中痰鸣,痰多清稀如水或呈泡沫状,甚则心悸浮肿,舌淡苔白滑,脉弦或紧。
    【辨证要点】审证要点是喘咳、吐清稀泡沫痰。

(3)饮停胸胁证
悬饮
气管,两边为肺,悬挂在那裡。(肺两边)
证型,饮停胸胁证,肺结核,胸腔积水属此类。正名:饮停胸胁。
    【概念】指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表现为胸胁饱胀,咳唾引痛为主症的证候,又称为"悬饮"。本证多因中阳素虚,气不化水,水停为饮,或因外邪侵袭,肺失通调,水液运行输布障碍,停聚为饮,流注胁间而成。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疼痛,咳唾痛甚,肋间饱满,气息短促,或眩晕,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部牵引作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辨证要点】本证以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为审证要点。

(4)溢饮
饮停溢于肢体。即水肿。多已不再用溢饮之名。
黏液性水肿,饮邪泛溢于四肢皮下。饮一般指水份在管子或隙缝中,溢饮可不属于此。
饮邪停留,阻塞清阳,阳气运行不畅,可能有眩晕,脉弦或滑。
   脉弦滑,苔滑是有饮的一种表现。有人认为痰饮可出现眩晕,此不是必有。
诊断根据:确实有水(液体)停留在某一腔隙,阳虚,阳亢,血瘀,血虚、气虚、痰等。
分析:饮比水浑浊些(水指液态,痰固态(半凝固), 湿气态),物质状态比痰清稀些。
饮只能停留在空隙、管子、空腔。饮可以阻滞气机。 (痰可以随气到群身,没有饮到处跑的说法,如饮到脑子裡,或饮到胞宫等说法)只有饮停留胸腔,心包腔(支饮),肠胃等。

四證形的關係

1. 形成机理基本相同,都是津液/水代谢运行失常。湿、水、痰、饮都是病理产物,都是水/津液所变成。生成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
2. 差别:流动性,证候表现。舌皆润滑,不会乾燥。
湿─气态,相当于雾、露,弥漫,通常是自觉有湿,拿不出物质。
水─有流动性,向低流,有形,可取出。水肿;少尿。
饮─可以查得到,腔隙。
痰─入血管成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半凝固,流动性小,多半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到多部位去。
水饮可以抽出来一些,痰(如肥胖)抽不出来,临床上,湿、水、饮、痰(稀至浓),有时称呼有点乱,如腹水,腹饮,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2951/46604011815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中医辨证——舌诊:舌苔发白,发黑,发黄,舌苔厚_alfar

原文地址:中医辨证——舌诊:舌苔发白,发黑,发黄,舌苔厚腻发黄脾胃虚弱积滞所致!没有舌苔作者:新疆红枣这是偶找了很久的东东,哈哈终于找到了,发上来与喜欢中医养生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哇哈哈!!看舌诊病人体的很多疾病可以通过舌头表现出来,它就像

中医诊断学笔记_悟新先生 马维琪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第一章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

声明:《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之津液辨证》为网友喜旧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