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在中学时期,学过的一篇古文《曹刿论战》吗?我们现如今用的一鼓作气就是来自曹刿的军事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往今来,这十个字不知道被多少军事将领奉为至理名言。曹刿作为军事家,一战扬名。然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并成为这种身份在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人。
有专家考证,这个曹刿还有个名字叫曹沫。主要理由是,“刿”和“沫”在古代发音相近只是字有所差异,是可以作为通假字来使用的。而且曹刿和曹沫都是鲁庄公身边的谋士,都是姓曹,名字读音又是这样的相近,很显然就是一个人。
而这个曹沫的身份,却在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以刺客身份列传。
曹沫是太史公《刺客列传》中开篇人物,是第一位被二十四正史做记立传的刺客。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
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根据史记中的描述,这个人做的事情和我们印象中来无影、去无踪、一击必杀的刺客迥然不同。但是放在司马迁那个时代,对刺客的定义不等同于杀手。
中国古代刺客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墨两家。儒家的“重信义、轻生死”,墨家的“任侠而为”,成为刺客族群形成的两个最坚固思想奠基石。刺客所表现出的侠、义、忠,信、勇,更是一个民族在他们那个时期民族精神的体现。
刺客不同于杀手。杀手是将刺杀行为当作了生活常态,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而很多的刺客并不一开始就是刺客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下才得以让他们踏上了这条路。
曹沫亦是这样,是个刺客行业的临时工,估计都没啥资质,出此下策,盖因鲁弱齐强,屡战屡败,为了完成君命,奋力一搏。即使失败,也有理由吧。
司马迁所著刺客列传中的第一位登场人物,开了刺杀诸侯君主先河的第一人,刺客中少有的全身而退的人,历史上唯一一个本职是将帅还当刺客的人,历史上军衔最高的刺客,刺客中第一个令被害人得益的人,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刺客而被归入刺客传记的人,第一个将一场不和谐的刺杀化为和谐圆满结局的人。这种不和谐,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