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牛校”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反动 [复制链接] 莫让“高考压倒一切”
《舌尖上的中国2》在央视播出后,除带火了各地的美食外,第七集《三餐》中的一所高考学校以及“万人送考”的航拍镜头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这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中学,高中总学生人数超2万,加上大量陪读家长,被网友封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神一样的学校,有着神一样的传说。来看这张图片,就是6月5号万人送考的现场。我也是参加过高考的过来人,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象过能有这么大的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啊,送行的人已经把这座小镇给淹了。再给大家说说乘坐大大巴车的规矩,非常讲究,女生必须坐第一辆车,因为男生的男,和困难的难谐音,彩头不好。另外,今年是马年,属马的学生必须坐第一辆车,第一辆车的司机也必须属马,寓意“马到成功”。 大别山深处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被誉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中学,2013年度高考人数已达到11000人,一本达线率22.3%,本科达线率82.3%,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人,都能考上本科大学。一年如此算偶然,可怕的是年年如此,连续四年都是这样的高水准。往日人们对毛坦厂的记忆,仅仅是曾经的红色根据地。而现在,这个小镇不断演绎着“高考神话”。今年来毛坦厂镇求学的学生和陪读家长超过2万人。2014年度高考即将开始,毛坦厂中学的近7000名复读生及外地考生将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相比去年的70辆大巴车送考,今年已减少到32辆大巴车,满载考生的大巴车从该校开出,几千名学生家长和当地居民夹道相送……有人说,高考,是这个仅有三条主要街道的小镇存在的意义。 六安毛坦厂中学是不少家长学生眼中的超级“高考牛校”。高考的关注度,让这所位于大别山深处的中学,一时间家喻户晓。一年送出1万多名应届考生、军事化管理发挥到极致、题海战术与父母陪读成为应考法宝……一切都让人啧啧称奇:“高考工厂”果然名不虚传。
像毛坦厂一样,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同样声名显赫。我们走进这三所“高考牛校”,探析以流水线生产“高考人才”背后的激情、无奈与迷茫。
杜绝一切娱乐
打造“考试机器”
时间被精确分配到每分钟,生活围绕着一场又一场考试。每个学生都被题海战术“拧紧了发条”,像陀螺般高速旋转。这就是在“高考牛校”看到的情景。
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中学,偏僻得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却因为高考而远近闻名。
从早起到放学,每天除吃饭和午休,有16个小时以上在学习,不少学生晚上下自习后还会继续熬夜读书。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否则就要检讨,严重者将被开除。副校长李振华说,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镇上几乎没有娱乐场所。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像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还有很多。在河北衡水中学,学生同样过着每天朝五晚十的生活,就算是站在操场上,学生手中也都拿着书本在朗诵。学校成为“高考梦工厂”,学生酷似“考试机器”。
“成功”引来争先恐后的学习模仿者。近年来,300多个考察团的4600余名教育工作者到衡水中学参观学习,很多地方都在学习“衡中模式”。一些西部地区的中学,学习衡水中学的“激情教育”,要求老师带领学生每天早上在操场上“激情晨读”,对不准时参加的老师还要“罚款”。
老师精编题库
学生沉入“题海”
“我们不怕改革,高考从考7门到考5门,再到3+X,事实证明,每改一次,学校就进步一次。只要考,我们就不怕,依然会成功!”衡水中学的自信并非虚言。该校已连续14年在河北高考中夺魁,独占去年高考清华、北大在河北招生人数的80%,600分以上考生占全省的1/5。
“高考牛校”普遍应试成绩突出。毛坦厂中学复读学生高考平均提分100分以上,最高达300分,去年高考本科上线率94。85%;湖北黄冈中学则长盛不衰,打着“黄冈中学”旗号的各种教辅成为老师、家长和学生竞相争抢的“神器”。
老师精心研究高考题型和知识点,学生进行长期、高强度的“题海”训练是“牛校”应试“绝招”。据悉,除了备课,老师的主要精力就是琢磨高考试题。学校在每个年级组都安排了10多位老师负责从网络、教研机构和其他名校搜集试题,集体商讨后形成了包括高考真题、自己改编题等在内的丰富题库资源。
而学生在高二基本结束高中课程,高三一年都在重复性做题。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考入香港大学的学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高。
“搞题海战术也是被高考逼的。”一些牛校的教师说,因为评价标准单一,为了增加选拔区分度,高考试题难度越来越大,不经过强化训练,连老师都做不出来。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考牛校”是现行高考制度的产物,教育改革搞了好几轮,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高考的应试指挥棒仍然根深蒂固,让人深思。
面对高考改革
“牛校”能否升级
一直以来,围绕三所名校的质疑和获得的成绩一样巨大。它们一边被捧作济世良药,一边又被斥为应试教育的复辟和滥觞。
中西部一些重点中学校长说,“高考牛校”的巨大成功给其他学校带来压力,在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下,如果注重素质教育的学校拼不过应试教育“牛校”,将导致更多的学校主动或被动地“复制”牛校的经验,这不仅影响教育公平,更涉及教育发展的方向问题。
教育界人士认为,三所牛校只是全国许多高中的缩影。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为千千万万贫寒学子打开了上升通道,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公平机会。外界将“牛校”的存在、发展归咎于高考指挥棒,企望通过改革让他们彻底消失,但在专家看来,这一想法并不现实。
一些教师说,现行高考的导向就是“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从素质教育看,牛校是失败的,但从考大学来说,牛校是成功的。黄冈中学、毛坦厂中学的一些老师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大方向很正确,“至少除题海之外,你得引导学生参加点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吧,将来上大学,仅仅分数高不行了。”
“都说要全面发展,综合评价学校,但现在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老百姓对学校的认可程度,还是看升学率,看你的学生考了多少清华北大。”一些教师说,没有了升学率,学校无法生存,所以,改革高考的同时,希望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考评体系也应多元化,降低学校的功利性。
横向对比来看,这些学校都有一下几个共同点:所处的地点,都非常偏僻,有的甚至是深藏于五线、六线城市;用流水线的模式,像“书山题海”“军工厂化运作”等,输出标准化的大学生;垄断了当地最优质的师资和生源;学校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网友们也是总结了超级神校的三个基本特征,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 对于那些铁骨铮铮、自愿选择神校就读的学子们,我没什么可说的。当下的中国,中学最大的目的和价值,似乎就在于高考,而高考也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最为公平的途径。当我渴望摆脱自身现状、想要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时,神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往远了说,在鼓励素质教育的今天,神效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存在,因为它高举着应试教育的大旗啊。难怪很多高考神校出来的学生,进了大学很不适应,没人从早到晚逼着学习了,反倒不知道该干嘛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大的发展吗?
巨型中学由于人数众多必然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严厉的人身限制,无真正的教育品质可言;而且"一校功成万校枯",破坏地区的教育生态,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反动。所有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是以小班小校为基本追求的。各地应当严格限制学校规模,拆分已经形成的巨型学校,遏制恶性的应试教育。
超级中学的业绩从反面告诉我们,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打破分分计较的总分录取模式,通过引入高中学业水平评价和等级制的评分方法,引导中学教育的正常化。在高考模式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建议清华、北大二校改变录取方式,给超级中学热降温。可确定两校在一所高中录取人数的上限或比例,例如不高于该校考生的5%。 再想想同一座城市、或者同一个地区的其他学校,超级学校的发展,是以牺牲他们的利益和区域协调发展为代价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分配不均,而神校们却在这条不均的路上,越走越远。长此以往,我们离所谓的教育公平,只能越来越远了。
“高考牛校”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