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要吃“腊八粥”?这是困扰很多网友的问题,今天小编给你解析为什么吃腊八粥?
一、“腊八粥”怀念之意
有一年的腊月初八这天,穆昆达轮到乌津拉家吃饭,乌津达想治一治他。给他作饭时顺手抓了一些高粮米、大小黄米、苞米碴、稗子米、小豆、黑豆等五谷杂粮,混合在一起,放入几瓢水在锅里煮。熬了半天,熬成一锅粘糊糊稀粥。粥煮好后,乌津拉把穆昆达请到家里。穆昆达一看很生气,他问乌津拉:“这叫什么饭,乱七八糟,稀拉巴几,粘糊糊的,是人吃的吗?简直是猪食!”乌津拉信口答道:“这叫‘腊八粥’,是我们家祖传的,腊月初八必吃的饭食。”穆昆达气愤地走了。邻居们听到这件事以后都非常高兴。从此以后,每到一家,都做“腊八粥”给他吃,气得穆昆达再也不到各家去吃了。
后来,满族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都要吃顿“腊八粥”以表怀念之意。
二、“腊八粥”杜绝闲言恶语
早期满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多神教,信的神特别多。他们认为一年间肯定有一些事情作得不对,会得罪一些神仙。而这些神仙每到年末都要到上天去汇报人世间的情况。为此,每年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做一锅粥,粘糊糊的,用这种东西把神仙的嘴堵上,以免他们到上天去说坏话。于是“腊八”便成了堵闲言恶语的日子。
三、“腊八粥”爱惜粮食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四、“腊八粥”农业大丰收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