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军:乌合之众 如何炼成威武之师
[导读]岳飞在南宋军界初露头角并非因为战功,而是因为肃然的军纪。岳飞曾经说过:“用兵者无它,仁、信、智、勇、严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赏,无功者重罚,行令严者是也。”
《精忠岳飞》剧照
当年谁说岳家军, 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 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 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 亦劳余刃到黄巾。
——南宋 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
起源:国难中诞生的“岳家军”
说起“岳家军”,不能不提《满江红》里的那句今人耳熟能详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的“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政权的灭亡,也让宋太祖赵匡胤苦心孤诣建立的那套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本人的军制土崩瓦解。原先由朝廷直接掌握全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禁军),“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随着数十万禁军在金军二次南侵的战争中非亡即溃,基本消失殆尽而不复存在。经历了东京(开封)失守、徽钦“北狩”的国难之后,赵构在江南重建的宋政权,虽然名义上叫做“中兴”,实际却跟“草创”无甚差别:金人铁骑的南下追击迫使这位康王“泥马渡江”,甚至一度落到流亡海上的地步;宋廷中央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正规军队,抵抗女真人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需依靠那些靠扩张私人军队并吸收流寇渐成规模的将军们”。
挨到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统治机构总算初具规模,终于将分驻抗金前线各军事要地的野战主力部队统一番号为“御前五军”,第二年改为“神武五军”;到了绍兴五年(1135年),因“神武”乃是当年北齐军号,又改成了“行营护军”。尽管名义上已经被中央收编,但时人依然习惯以大将的名号称呼所部军队,譬如张俊的军队叫“张家军”,韩世忠的手下,则曰“韩家军”,兵将间的私人隶属味道很浓。这在北宋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谋逆行为,就连杨老令公如此威名盖世,却也是个可怜的光杆司令,手里连一支骨干部队都没有,只是在征战之际,才有份指挥由来自各支不相统属的禁军临时拼凑的部队。
南宋初年的统兵将领,不光长期手握重兵,权力也更大 ,辖区以内可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军权财权都尽在掌握,基本上就是辖区内的土皇帝。这在满脑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文官集团看来简直就是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重演,有人(不是秦桧)就向宋高宗上书进言,各路大军只知道有自己的统帅,人人都是各为其主,还有谁晓得有皇帝陛下呢?这些文官只记得北宋初年收藩镇之权是让“天下无事百有五十年”的良法,却没有看到这“百有五十年”间宋军外战的不振,更忘记了靖康之耻实际上就是北宋兵制“四方帅守事力单寡,束手而莫知所出”这一弊端的大暴露,而其结果就是整个北中国的沦陷!在金人强兵压境的局面下,南宋当局向统兵将领放权也算是与时俱进的举措,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守将拥有更多权力,增加其守土御敌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抵御金军——毕竟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政治正确”只能暂时摆到一边。于是,北宋只能有“杨家将”,而南宋却出现了“岳家军”。
岳家军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建炎年间的东京留守司部队。金军灭亡北宋后暂时北归,一向主张抗金的宗泽出任东京留守,收编了大量溃兵和义军,并且积极联系河北的抗金武装,一时间军威很盛,号称百万。投军的岳飞在宗泽麾下,从基层做起,凭借军功一步步晋升至将领。然而在宗泽1128年三呼“过河”而去世之后,继任者杜充御下无能,义兵闻风解体。几天之内人心就散了,将士去者十五,两河豪杰皆不为用,以致时人有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换成杜充就变成“兵皆为盗”之叹。后来杜充退至江南时尚且拥兵十万,面对金军南下时却轻易投降,致使这支昔日威震中原的东京留守司部队彻底瓦解。只有岳飞的队伍成为仅存的硕果,在大军溃散之余,时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的岳飞率部移屯宜兴,相继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从此独自成军,揭开了“岳家军”的传奇篇章。
军纪:南宋第一强兵
到了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前,以长江边的鄂州(今属湖北,治所在现武汉市武昌区)为基地,岳家军(正式名称是“行营后护军”)已壮大到10万之众。当时,在南宋初年名震一方的宋廷大将中,淮西张俊所部8万人;淮东韩世忠所部仅有3万人;远在四川的吴玠手下也只有6.8万人。岳家军已然成为南宋朝廷各支大军规模之首。
在岳家军的十万大军之中,真正从东京留守司时代延续下来的老班底只有大约两千人,而南宋当局历年来拨给岳飞的部队为数也不很多。岳家军的兵员主体,是岳飞在绍兴元年(1131年)到绍兴五年间,率部驰骋在湖湘等地,平定不服朝廷的盗贼土寇后收编的壮丁。
受战乱影响,溃兵盗贼当时遍布大江南北。这帮人的来源大致是两个:一部分是由北方民间的抗金武装和各地勤王义军转化而来;另一部分是由被金人击溃而逃散的士兵转化而来。对于这些令人头痛的溃兵盗贼,大敌当前的宋廷通常息事宁人,以招抚收编为主,以致当时出现了“仕途捷径无过贼,上将奇谋只是招”、“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临时首都)卖酒醋”之类的俚语。但溃兵盗贼中总有强梁反复者,敬酒不吃吃罚酒,被岳飞奉命剿灭。但岳飞在平乱之后对大批被俘者的宽大处置令人赞叹,除元凶外皆不问(甚至在江西拒绝过宋高宗的屠城密令),老弱者放归田里,精壮者则被收编入伍,成为“岳家军”的一员。绍兴二年(1132)二月,岳飞剿灭并收编盗匪曹成部后,兵力即暴增一倍,达两万四千人,已与其他几位大将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的兵力并驾齐驱。三年以后,岳飞又奉命进剿了盘踞在洞庭湖地区的“湖贼”杨幺,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消除了这一朝廷的心腹之患。得胜之后,有部将建议岳飞在鼎州(今常德)大开杀戒以显示军威,并让当地人“知所怕惧”,被岳飞严词拒绝。免遭一场荼毒的当地百姓从此对岳飞怀有很深的好感,直到几十年后的宋孝宗淳熙年间,常德一带的老百姓依旧对“岳枢相”感恩戴德;而原先杨幺手下的丁壮被编入岳家军的大约有五六万人,远超过岳家军在剿灭杨幺前的兵员数量。
如果只是兵员多达十万,这样的军队其实也不足恃。北宋时代禁军最多超过100万(可见林冲的80万禁军教头货真价实),却是军纪松散连战皆溃,辽、金、西夏个个都成了苦主,足见一支军队如果只是人数多,也不过是乌合之众,更何况岳家军中从溃兵盗贼中收编而来的大多数兵员,本来就是些目无法纪、纪律散漫的亡命之徒!
但是,就是以这些原先货真价实的乌合之众为主组成的岳家军,在史籍上却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著称,这一点不仅在当时,甚至在整个古代中国,都堪称卓尔不群。昨日当流贼时烧杀奸掠,无恶不作,今日在岳家军里却是俯首贴耳,令行禁止。如此奇迹般变化的背后,是岳飞的治军,以严明军纪而著称于史,如同南宋学者周密在其著述《齐东野语》中所言,岳家军的军纪为“中兴第一”!
岳飞在南宋军界初露头角并非因为战功,而是因为肃然的军纪。岳飞曾经说过:“用兵者无它,仁、信、智、勇、严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赏,无功者重罚,行令严者是也。” 岳家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早年岳家军初创驻军宜兴时,两浙各地吏民纷纷扶老携幼迁到宜兴,把岳家军驻地当作临时的避难之地,宜兴人民甚至出资为岳飞建造生祠,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原因无他,唯有岳家军能够做到“不扰百姓”。当时几乎所有宋将都纵兵行暴践民,个中之尤即数张俊,其部队还常以“自在军”炫耀;建炎四年(1130年)宋军收复建康(今南京)后,在这座繁华的东南都会之中,各路宋军纷纷变身为强盗,令已在女真铁骑下饱受欺凌的建康百姓大受其苦;只有岳飞驻兵临近的广德(今属安徽),民间“无秋毫之扰”。当年秋天,岳家军移防江北泰州,当地百姓同样安堵如故;为此,宋高宗亲自下手诏表扬岳家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民不知有兵也”。
农民出身的岳飞对士兵欺凌平民深恶痛绝,因此军法甚是严峻:拿老百姓一文钱的,就要杀头! 有个兵士拿人一缕麻绑草鞋,岳飞追查盘问后,斩首! 在极端严格的管束下,经历成年累月的军纪实践,岳家军军纪之严整,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有士兵在湖口县买柴,百姓主动少收二文钱,士兵坚拒说:“你想用这二文钱买我的脑袋吗?”绍兴二年岳家军平曹成后屯驻江州(今江西九江),一时军费不继,士兵杀马充饥,剪发卖钱,甚至卖老婆孩子买米,却无人敢于抢掠百姓。日久天长,岳家军名声在外,以至于老百姓听到其他军队来了,如同遇到了土匪,都逃得无影无踪,而岳家军路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出门围观,乃至声泪俱下,激动不已。
当然,岳家军的军纪绝不只是靠着严刑峻法维系。岳飞以身作则,与部下同甘苦,经常与最低级的士兵同吃,酒肉全部平均分配,若是酒少不能分给全军,就掺上水让每人都能喝上一口。士兵露宿野外,岳飞也绝不一人住进营帐。同时,岳飞尽可能地善待部众,朝廷每次犒赏,全数分发将士,自己一文不取。有一次,岳飞命令一名部将分发犒赏,按照带甲人、轻骑人、不带甲人三等给钱,这名部将从中渔利中饱私囊,被岳飞发现后,立即杖杀。对于立功的将士,生活简朴的岳飞向来不吝赏赐。部将张宪的亲兵郭进在莫邪关立下头功,岳飞就立即赏赐金腰带和银器,并将他从普通小兵提拔为从八品武官。
在岳飞恩威并施的管教下,岳家军形成一种军令如山、雷厉风行的军风。有一次,岳飞派一名骑士带奏折前往临安,途经长江,恰值风浪,渡口管理员禁止过江,结果这位骑士表示,宁可淹死,不能违背岳太尉的军令,随后自驾一叶扁舟渡江,目击者无不惊以为神。赏罚分明的岳家军对于日常操练的要求与实战一样严格。兵士冲山坡,跳壕沟,都穿着重铠练习。儿子岳云在训练时战马失足跌倒,就立即受到鞭打。所谓“在操场上很困难,打仗时就容易多了”,岳飞一生谦虚,唯独对岳家军士兵的战斗力从未低调,曾豪言:“某之士卒真可用矣! ”有着中国古代军队最严格的训练体系与战斗纪律的“岳家军”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宋第一强兵”!
战将:历史就是传奇
“岳家军”不但兵多而且将广,岳飞帐下有统制官 22 人、将官252人,其中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人,而同时期的张俊手下只有10名统制官,韩世忠手下也只有11名。
在岳家军的众多将领中,有一人的身份最为特殊,他就是岳飞的长子岳云。当时宋朝的宰相是正一品,月工资三百贯与一百石禄米,只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工资四百贯和禄米一百五十石。作为朝廷的高级将领,官居两镇节度使的岳飞的工资比宰相还高,即使不算宋高宗经常颁发的重赏厚赐,也完全有能力让儿子过上跟其他衙内一样的阔绰生活,但对岳云,岳飞并无丝毫徇私之意。相反,在赏罚分明的岳家军全军将士中,岳云可能是唯一的例外,他有功不赏,有过必罚,而在战场最险恶的场合,却必须身先士卒,舍命于枪林箭雨之中。自从绍兴四年(1134年),年仅16岁的岳云首次随父出征后,岳云一直充当岳家军的先锋角色,冲锋陷阵。很多明清以来的文艺作品包括戏曲当中,都说岳云使两把大“锤”,但其实岳云所用兵器是铁锥(同“鎚”)枪。今天所说的“锤”在宋代被称为“骨朵”,而“铁锥(鎚)枪”是一种长形的又能刺又能砸的重兵器,重达80斤,可见岳云的臂力确实惊人,故在战场上锐不可当。因此,岳家军中皆称其为“赢官人”(官人为宋代对男子的尊称,“赢”指常胜不败的意思)。
由于岳飞对岳云的战功的处理近乎苛刻,多次隐瞒不报,使得岳云的官职晋升甚慢。故而,在岳家军诸将中,张宪和王贵二人成为地位最高的将领,岳飞的重要副手。当岳飞不在军中时,王贵和张宪可以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担任前军统制的张宪追随岳飞多年,以忠义著称,深得岳飞信任。
至于流传很广的小说《说岳全传》中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的牛皋,官拜岳家军的左军统制。他的人生一大污点是在加入岳家军前曾经短暂投降了金国扶植的傀儡伪齐政权。小说中的牛皋鲁莽而不失智谋,暴躁而不失幽默;而历史上的牛皋其实是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绍兴四年岳家军北伐金国傀儡伪齐盘踞的荆襄六郡时,张宪和岳家军另一猛将徐庆带兵攻打随州,守将王嵩死守不出,岳家军连攻一个多月还是没有得手。岳飞得报后派牛皋去支援,临走时牛皋只带了三天的粮草,结果不待粮尽就攻下随州,俘敌五千,活捉王嵩。其人善战,可见一斑。牛皋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尽管《说岳全传》虚构了一个“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动人故事,给牛皋设计了一个快意恩仇的结局;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牛皋因坚决反对屈辱的和议,最后在1147年(绍兴十七年)农历三月初三,被奸相秦桧密令亲信都统制田师中,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用毒酒害死。
岳家军中间还有一员勇将,《说岳全传》对他的结局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史实,也就是说,此人已经不需要任何演义,因为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他就是杨再兴。杨再兴原本是盗匪曹成的手下,骁勇善战。在岳家军进剿时,杨再兴曾杀死了岳飞的胞兄岳飜,但岳飞剿平曹成后却不计前嫌将杨再兴收为己用。得到岳飞如此宽容的杨再兴从此忠心耿耿,冲杀在前。在绍兴十年的北伐中,岳家军进逼临颍,杨再兴率领三百骑兵前哨小商河,与金军主力猝然相遇,数万金军对他们实施包抄围掩。杨再兴等人却毫无惧色,率三百骑士奋不顾身地进行殊死战。金军箭如飞蝗,杨再兴每中一箭,都折断箭杆继续冲杀,最后不幸马陷小商河,被金军射成“刺猬”,但是他和他的战马依然在河中站立不倒。此战,杨再兴率军斩杀金军万夫长以下二千余人,与其三百精骑全数战死,堪比斯巴达三百壮士力阻波斯帝国十几万大军的温泉关传奇!金军撤退之后,岳家军在残阳如血的战场上找到了杨再兴的遗体,火化之后,从中捡出铁箭头两升有余。此即著名的“血战小商河”,这段真实的历史,和评书、小说一模一样!
战功:南宋唯一的攻击性力量
由于岳家军的规模不断扩充,给岳飞对这支大军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于是,岳家军的十万大军总分为十二军,计有:一、背嵬军;二、前军;三、右军;四、中军;五、左军;六、后军;七、游奕军;八、踏白军;九、选锋军;十、胜捷军;十一、破敌军;十二、水军(横江军)。
其中,前后中左右五军是常见的名字,选锋军、胜捷军和破敌军都是取了比较威风的名字。以上这八支部队都是以步兵为主。虽然南宋绍兴二年(1132)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是最早见诸史册的管形火器;但在岳家军中,仍以冷兵器为主要装备。经过严格训练的岳家军重装步兵全身披甲,全副铠甲用甲片1825叶,重达40-50斤。在岳家军步兵中,弓弩作为主要兵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弓弩手占了军士的大部分。军队里大约十分之二的兵士使用弓,十分之六的兵士使用弩,合计占到了80%,剩下的大概十分之二的士兵才使用刀枪等近战兵器。因宋朝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弓弩等兵器远远胜于以骑射起家的北方民族,所谓“金人弓矢,不若中国之劲利”,而弩在宋朝被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得到大发展。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三组轮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远及二百四十多步,约合372米以上。宋军战场上的老对头金兀术也不得不承认,神臂弩是最令他恐惧的宋军武器。
为保护在近战中将沦为活靶子的弓弩手,岳家军以刀枪手紧靠阵前布设的拒马之后,居于弓弩手之前,以便于当敌骑冲阵之时进行白刃战。同样是为了对付金人的铁甲骑兵,岳家军十分重视长柄刀的使用。所谓长柄刀,种类甚多,大致都是由唐代的陌刀演化而来。舞刀是宋军重要的训练内容,按照南宋建国之初的规定,舞刀者要用长1.2丈以上的长柄刀,用毡皮将刀头裹起来,连舞五十二次,能让刀头不落地的,才算合格。至于在宋军中军纪最严,训练要求最高的岳家军里,更不待言。
在岳家军十二军中值得一提的是背嵬军、游奕军和踏白军。这三支部队的名字实在够古怪的。所谓“游奕”还好理解,就是巡逻;“踏白”的本义则是“侦查”;而“背嵬”两字是西夏党项语音译,在北宋末年的西北边军中就用来命名“大将的亲军”。岳家军中的“背嵬”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士卒的选拔是极其严格的:军中进行军士技能比武的时候,将胜出的士卒登记在册。一旦旗头和押队一类的低级军官阵亡,则迅速以这些优秀士兵补充进去。这些被登记了的勇卒之间也会经过多次选拔并决出优胜者来,一旦各级将官有伤亡需要补缺,则再从这些优胜者中进行选拔。这些人都有可能进入背嵬军。但凡进入背嵬军编制的士卒便享受到与岳家军各级统制相同的尊重,犒赏也异常丰厚。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背嵬军”往往被作为突击队或敢死队使用。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背嵬军、游奕军和踏白军是当时南宋屈指可数的骑兵部队!岳家军的骑兵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和铁叶片革甲。仅背嵬军就有八千余骑(背嵬军另有万人步兵),三军加起来竟有二万多骑兵!在宋代以往的战争中,由于骑兵孱弱,宋军面对北方民族的铁骑冲击时往往只能被动挨打。但在绍兴六年(1136年)八月,岳飞第二次北伐,兵进伊洛,夺取了伪齐政权的一个马监,缴获战马一万多匹;在同年十一月,岳家军又从伪齐那里俘获战马四五千匹。这缴获的约一万五千匹战马,加上以前历次战役所缴获的战马以及南宋朝廷曾拨给岳家军的少量战马,使得岳飞建立了一支当时南宋各军无与伦比的骑兵。岳飞本人就善于骑射,素有“勇冠军”之名,他亲自教导,让将士熟练掌握射技枪法,此等精兵,自然非同小可。也正是有了这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使得“岳家军”成为南宋初年,宋军之中唯一的进攻性力量!
要维系部队的战斗力,钱、粮、衣料、军器的后勤供应必不可少,何况岳家军十万大军之外还带着几十万家眷,给后勤带来的压力不亚于一场大规模战役,单是军粮就常使岳飞乱了方寸。绍兴八年(1138年),岳家军的日常开销已是“月用钱56万贯,米七万余石”,军马的饲料等开支还不计在内。钱粮之外,军器的供应也不是个小数目,同样是绍兴八年,看看枢密院发给岳家军“自造军器”的原料清单, 我们就明白岳飞要驾驭的复杂财政局面:铁甲叶近70万片,牛角6300多只,生黄牛皮9100余张,牛筋400多斤,生羊皮1万8千多张,箭笴(杆)18万5千只,翎毛51万堵,条铁7694斤!农民出身的岳飞深知民间疾苦,每次调发军饷均面沉如水,感慨“东南民力耗弊极矣”,激励士卒“大功未成,何以报国! ”
结局:前所未有的大捷
岳家军用战场上的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是靡费公帤的无用之师。
岳飞向来反对消极防守,主张积极进攻。当绍兴十年,金人悍然撕毁和议大举攻宋时,岳飞随即针锋相对,将10万大军分成奇兵、正规军和留守部队三部分,呈梯次配置,主动发起战略进攻。奇兵是深入敌后的游击部队,骚扰敌人后方,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正规军是担任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后方留守部队包括全体水军,岳飞为稳固后方,派岳家军接管了直到江西路江州、江东路池州(今属安徽)的江防,以拱卫长江中下游的安全。
岳飞开始战略进攻时,在西方,派出一支部队切断金兀术与西线陕西战场的撒离喝部金军的联系,护卫岳飞主力军的侧后。在东部,岳飞亲自统率重兵,向辽阔的京西路(今河南大部、陕西、湖北局部)平原地区疾进。同时,派出前军统制张宪和游奕军统制姚政,率部驰援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刘光世所部。整个兵力部署也呈两翼展开,中央突破的战略态势。岳飞战略反攻步骤是,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扫荡开封外围敌军,进克开封,随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然后直捣黄龙府。六月初,岳飞部开始战略反攻之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席卷京西,兵临大河,胜利地完成了扫清开封外围的第一步战略任务。
金军不甘心失败,经过一个半月的休整,倾巢而出,企图利用宋分兵攻占州县之机奔袭岳飞宣抚司驻地郾城,摧毁宋军统帅机构,打破岳飞的战略进攻,双方决战由此展开。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此次战略决战是由郾城(今属河南)和颍昌(今河南许昌)两次大捷中的一系列战斗组成的。
在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八日的郾城大战中,金军精锐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气势汹汹而来。“拐子马”是宋人对金军主力两翼骑兵的称呼,用以对敌军实施迂回包抄而后突击。他们纪律严肃,作战勇敢顽强,每个骑士都有副马换乘,以保证作战时的机动性。其装备有格斗型冷兵器(马刀和狼牙棒)与弓箭,既能作为骑射进行远距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距搏杀。这种骑兵,马匹和骑手都有一定的防护装甲,同时兼顾轻捷灵活的要求。而“铁浮图”军则是女真重装骑兵的别称,也称铁塔兵,“铁浮图”形容重甲骑士装束得如同铁塔一般。“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推进的时候如同一面铁墙。与“拐子马”两翼包抄的战术不同,“铁浮图”的任务主要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企图以严整密集的重装骑兵编队来击溃对方较为散乱的骑兵。由于古代重甲十分昂贵,不可能大规模装备,而重骑兵在承受铠甲重量的同时,还要进行战斗,这就要求骑士必须拥有超人的体魄,所以“铁浮图”堪称金军精华中的精华。
但岳家军的“背嵬军”、游奕军的骑士就硬是与金国引以为骄傲的骑兵展开正面对决!在平原旷野上驰突,正是女真骑兵的长技。郾城会战中的岳家军不可能依托山险,也没有凭借城垣,而是在最有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平原地区进行骑兵会战,这在宋金战争中尚属首次!经过严格训练的岳家军骑兵顶住了金军骑兵的攻势,猛将杨再兴甚至杀入金军阵地,险些活捉金兀术。
随后,岳飞下令步兵各持一种叫“麻札刀”的长柄刀上阵,弯腰低头,专砍马足。这个战术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需要巨大的勇气,一击不中的话,金人骑兵已到身前,因此在宋金战争史上,仅有岳家军等几支军纪严明的部队才有能力采用。从午后战至黄昏,岳家军步骑配合,令金军人仰马翻,遗尸数千。金军的一万五千多精锐骑兵在遭到重大杀伤后狼狈溃退,金人海上起兵以来,都是靠着“铁浮图”和“拐子马”取胜,却在郾城一仗一败涂地!连金兀术都为之大恸。
一周以后的颍昌之战,守城的不到三万的岳家军面对的是金军骑兵三万、步兵十万的进攻,又是岳云亲率800“背嵬”骑兵冲入敌阵,岳家军步兵从两翼护卫骑兵攻击金军。血战几十回合,岳家军人、马皆被鲜血染红,却没有一人回头;时至正午,作为预备队的岳家军的踏白与选锋两军出城投入战斗,金军立时阵脚大乱,全军溃败。岳家军大获全胜,歼敌五千,活捉金军大小头目78人,俘虏金兵2000余人,缴获战马3000多匹。金军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回开封府后死去。欢迎光临木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