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 曹雪芹对《石头记》的著作权怎可能撼动?(中)

曹雪芹对《石头记》的著作权怎可能撼动?(中)

  

   二、曹雪芹在《石头记》正文中对自己著作权问题所做的隐写    (一)李纨、李绮和李纹的四个谜语

   《石头记》第五十回,李纨向众人讲了自己和李绮作的谜语。书中写道: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昨日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儿,回了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一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说:“就是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又忙道:“这一定是 ‘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看着他,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纨道:“是。”又道:“绮儿的是‘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妙!”

 

    我们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石头记》是一部有正(小说)、反(历史)两面的奇书。这部书是曹雪芹“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哭成的。他绝不会在这样一部书中,写进与隐史无关的无聊的谜语。这组谜语必然隐喻着某一主题。其主题便是:曹雪芹既是《石头记》的作者,又是《石头记》的批书人。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解析。

    (二)对李纨、李绮和李纹所作之谜的解析

   对于李纨、李绮和李纹所作之谜有不同的解析。在这些解析中,我们选择一位农民“石迷”的解析。这位“石迷”名叫刘仕魁,在新疆务农,上过五年学,原籍山东,现今年已古稀。他二十年前,曾读过《红楼解梦》(1989年版),受到启发,便努力挖掘《石头记》背后之隐秘,对该书有许多独道见解。在20世纪90年代曾与笔者有很多书信来往,少数几封信刊于《红楼解梦》第五集的“读者对‘解梦’学说的理解、思考和补充”部分。下面对这组谜语的阐释,就是参考了刘仕魁先生的书信。

    1.贾家四代人名字的排列带有一定规律

    贾家四代人名字的排列带有一定规律即按人(偏旁为“亻”,如贾代善)、文(偏旁为“攵”,如贾敬)、玉(偏旁为“玉”,如贾琏)、草(字头为“艹”,如贾蓉)的顺序。“人、文、玉、草”的喻意即:《石头记》一书中的人物和文字都隐喻着曹雪芹之人之事。其中“玉”谐“喻”,“草”谐“曹”。有了这种理解之后,我们再看灯谜中的隐喻。

    2.“‘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李纨等人的谜语都有正、反两面之喻。下面先看“观音未有世家传”这一谜语。

    正面之喻

    “观音未有世家传”。“世家传”意指《史记》中为诸侯写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此谜是借用《史记》中的这种说法。

    如书中所说:

    一是“在止于至善”,即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源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美德。明明德:彰明美德。至:极,顶峰。此句意为:《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美德,在于关爱百姓,在于将此二事做到至善至美。

    二是“虽善无征”。语出《礼记·中庸》意谓先王的礼制虽好,但无从证实。此处“征”字系双关语。其一,意证验,证实;其二,意“纳征”、“纳彩”,以成婚礼,见《仪礼·士婚礼》。“虽善无征”意即:观音虽善,但无人向她纳彩定亲,故不能传宗接代,与谜面“未有世家传”暗相关合。

    反面之喻

    “四书”一句,谐:“是书”一句,即指《石头记》一书。(东北人发音,“四”、“是”不分。)

    其谜底“在止于至善”,比喻的是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已至善至美。

“虽善无征”,按会意法,即虽然至善,但却“绝后”,即喻八十回以后并无续书。

综合起来看,这段谜语的意思是:是书(指《石头记》)虽然只有八十回,表面看没有完结,但曹雪芹写《石头记》的目的是为了记“史”——记被乾隆皇帝删削的关于香玉皇后的历史。从《石头记》的背面历史来看,由于其史已经完结,所以谜语用“在止于至善”作谜底,以此来说明至八十回已经尽善尽美。或者说,八十回以后不再有续书,即已“绝后”,这就是“虽善无征”的含义。

    3.“一池青草草何名”

    正面之喻:谜底为“蒲芦”。

    反面之喻:此处的“蒲芦”意为:占立于水中(沾)之草。“草”谐音“曹”;“沾”即“霑”,合在一起即“曹霑”,作者之名也。——喻指这部《石头记》是由曹雪芹所著。

   4.水向石边流出冷”

    正面之喻:谜底为“山涛”。

    反面之喻:水倾泻石上,冲刷、浇注石头,不是“注石”吗?这里可作出两种解释:

    其一,“注石”可谐音“著石”,即曹雪芹著作了《石头记》(“著作”的“著”是“注”的谐音)。

    其二,“注石”又可理解为批注了《石头记》。由此得出的结论便是:曹雪芹既是《石头记》的作者,又是《石头记》的批书人。

    5、“萤”打一个字

    正面之喻:

    谜底为“花”,因为萤是从草化来的。

    为什么书中说“萤可不是草化的”?

    ——萤于夏季将卵产在腐草中,然后孵化而成,因而古人误认为萤是由腐草变成的。在“四书”中的《礼记·月令》中写道:“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正是这个原因,古人认为萤是草化来的。“草”可以草字头(即“艹”)代。“艹”下加“化”,即“花”。因此谜底为“花”。

    关于“萤”的谜底为什么是“花”?书中借林黛玉的话告诉读者道:这是由于“萤是草化”的。

   反面之喻:

    前面提到湘云“咬舌”,黛玉也学她“咬舌”,“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萤可不是草化的?”这句话恰恰是黛玉说出的。黛玉若咬舌,所说出的“是”可理解为“四”,谐音为“思”。

    “萤可不是草化的?”意即“萤是草化”,可谐音为“应思曹话”。亦即这些脂砚斋批语的核心内容是出自作者曹雪芹之手。告诫读者:应当按照曹雪芹注释的指引来阅读《石头记》。换句话来说便是:应将脂砚斋批语看作阅读《石头记》的向导。

   (三)李纨、李绮和李纹所作灯谜隐写着曹雪芹的《石头记》是“奇文”

    网友“微型风筝”(注)说:绮儿、纹儿,是曹雪芹专门为这组谜语‘信手拈来’的名字。”“绮”、“纹”两字谐音为“奇”、“文”。意指这一回的文字是一篇“奇文”。

    “微型风筝”注意到作这组谜语之“琦”、之“玟”是“信手拈来”的名字,这很重要。我们查阅了一下《石头记》。在全书中,“纹儿”只出现过这一次。而“绮儿”的名字虽然看起来除这次外,在此前还出现过一次,同样是在第五十回。这是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后,因宝玉从妙玉那里讨回一枝梅花,于是便商议:怎样以“红梅”为主题吟诗。

 

     ……宝钗笑道:“这话是极。方才邢、李三位屈才,又且是客。琴儿和颦儿、云儿三个人也抢了许多了,我们一概都不作,只让他三个作才是。”李纨因说:“绮儿也不大会作,还是让琴妹妹罢。”宝钗只得依允。

 

    作《咏红梅花》后,接着便是作灯谜、解灯谜了。如此看来,绮儿、纹儿只是为了解谜才出现,而且他们的谜并不由自己说出,完全由李纨代理。由此来看,作者写“绮儿”、“纹儿”的名字,不是为了写这两个人,完全是为了利用他们的名字,达到寓意的目的。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完全赞同“微型风筝”的看法:他认为“绮儿、纹儿是曹雪芹专门为这组谜语‘信手拈来’的名字”,暗示这组谜语是“奇文”。

    “绮儿”、“纹儿”两人的名字合在一起隐写着“奇文”二字,印证了脂批的揭示:“从起名上设色,别有可玩。”(第七十九回回后批)

按脂砚斋的指引,我们对下面这段话作了进一步思索: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日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儿,回了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一个。”

 

    在这段话中,既然“绮儿、纹儿”的名字有隐意,那么“李纨”的名字是否也应当有隐意呢?

    关于“四书”,宝玉及其小姐们都比李纨熟悉,曹雪芹为什么不让宝玉、宝钗、湘云、黛玉、探春等人来编此谜,偏偏选定李纨等人呢?这使我们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按照小说背后所隐写的历史,李纨隐写着曹雪芹的母亲(见《曹雪芹的母亲马氏是康熙的公主》一文,载于《考证曹雪芹》一书,2015年出版)。

    曹雪芹将自己的母亲隐写进小说时,为什么让她姓“李”,而非“张”“王”……?

    ——原来“李”,若用拆字法,可拆出“木”和“子”。用会意法,“木”的儿子当然也是“木”。

    ——“李”包含一个“木”,再加上她的儿子,是不是两个“木”呢?双“木”为“林”。

    清代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约评》中写道:

 

    我闻柳敬亭本姓曹,曹既可为柳,又可为林,此皆作者触手生姿,笔端狡狯耳。

 

石头记 曹雪芹对《石头记》的著作权怎可能撼动?(中)

    “曹既可为柳,又可为林”,意即“曹”、“柳”、“林”三个姓可以互换。由此来看,李姓者编了这组谜语,亦即林姓者编了这组谜语,也就是曹姓者编了这组谜语。

    “曹”姓者所编的谜语是关于“四书”——谐“是书”(《石头记》)的。

《石头记》是怎样一部书呢?

    李绮、李纹各编一个,其名字连在一起,即“绮纹”,按谐音法即“奇文”。意即《石头记》一书乃“奇文”也。

    那么此“奇文”的著者为谁?

    李纨原型(马氏公主)之子,曹某也。

    将上面的阐释综合来看,即“李”寓意“曹”。“绮”、“纹”寓意“奇文”。“四书”,若咬舌便读成“是书”,意即“这部书”——指《石头记》。意即:曹某(雪芹)所著之书《石头记》是一部“奇书”。

    (四)一个与李纨等人的灯谜紧密相连的谜语——湘云的《点绛唇》

    《石头记》第五十回在大家猜完李纨的谜以后,接着写道:

 

    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的俗物才是。”湘云想了一想,道:“我编了一枝《点绛唇》,却真是个俗物,你们猜猜。”说着念道: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众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必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这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却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偏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此谜与李纨等人的谜,都是春灯谜,它们彼此是否相关呢?

    (五)解析《点绛唇》

    对于湘云的《点绛唇》,书中写道:“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必定是耍的猴儿。”湘云肯定了宝玉的看法——这正是此谜的谜底。

    为什么是“耍的猴儿”呢?

    猴子本来生活于涧溪谷壑之中。一些人将其生擒后,带出山林,来到闹市,用作娱乐工具,让猴儿演“戏”,故称“耍猴戏”。

    下面对《点绛唇》作正、反两面的解析。

    正面之喻:

    溪壑分离:意使猴子离开谷壑山溪。

    红尘游戏:“红尘”,旧时指繁华的社会,可泛指人世间。红尘游戏,即“耍猴儿”已成为人世间的一种游戏。

    真何趣:有什么趣味?

    名利犹虚:猴戏往往让猴儿身穿官服,头戴官帽,扮作文官武将的模样。(在我们幼时,还常能看到耍猴戏的走街串巷,吸引人们围拢观看,以挣口饭钱。)《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然而,猴子所扮的文官武将,终与名利无缘,因而说它“名利犹虚”。

后事终难继:湘云对此作了解释:“那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因为“猴戏”是让猴扮演“人”,“人”是无尾的,所以也就将猴尾剁去。

    背面之隐:

    关于《石头记》一书的形成书中写道: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通灵”之说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剩下一块未用,丢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来此石幻化为“通灵宝玉”,到人世间经历了一番,又回归青埂峰下,复还原型——一块高经十二丈,周经二十四丈的巨石——其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记载了此“玉”在人世间的经历。

    此即《石头记》的来由。

    《石头记》一书与《点绛唇》的谜面完全相合。

    溪壑分离:“石头”原在荒山谷壑涧溪之中,一僧一道看到后,那僧人将此石幻化成通灵玉,之后袖笼了此玉,同那道人飘然而去,来到人世间。

    红尘游戏:“石头”来到人世间后,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的一生,如同一场梦幻。可称作“红尘游戏”。

    真何趣:这有什么趣味呢?

    名利犹虚:《石头记》的最终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名利不过是虚幻之物。

    后事终难继:前面几句写的是《石头记》的内容,这一句写的是《石头记》的形式——只剩下八十回。作者亲自将后三十回砍掉了,如同“耍的猴儿”被剁去尾巴那样。

    (六)将李纨等人的谜语和湘云《点绛唇》谜合在一起作个小结

    上述谜语共同隐写了《石头记》一书,其隐写涉及不同的角度。

    1.涉及了《石头记》的基本特点

   ——《石头记》的基本特点是“奇文”。不仅有正面之喻,还有背面之隐(“奇文”是“绮”和“纹”的谐音)。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谐音法”。此外,也可认为作者使用了“拆字法”,因为“绮”中可拆出“奇”字,“纹”则可拆出“文”来。

    2.涉及了《石头记》的结构

    ——《石头记》只有八十回,作者已将后三十回砍去,就像“被剁去尾巴的猴子”(见对《点绛唇》的解析)。

    ——《石头记》既有正文,又有注释(“‘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山涛”)。——见对“山涛”的解释。

    3.涉及了《石头记》的主旨

    ——《石头记》的主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关爱百姓,在于将此二事做到完美的程度(见对“止于至善”的解析),因此说,这是一部治风俗,理朝政之书,而非言情小说。

    4.这些谜语隐写了《石头记》的内容

    《石头记》这部书即使十分完美,但人们若不理解(不能证实其完美),便不会认识其价值(见对“虽善无征”的解析)。

    5、涉及了《石头记》作者的名字

   《石头记》作者姓“曹”,名“霑”(雪芹)(见对“一池青草草何名”的解析)。

    曹雪芹既是《石头记》的著作者;又是《石头记》的注释者(见“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解析)。

    6、这些谜语隐写了《石头记》作者对读者的要求:

   《石头记》作者希望读者:“应思曹话”。既应当理解曹雪芹的著作,又应当理解曹雪芹的注释;既应当理解曹雪芹著作的表面之喻,又应当理解其背后的隐义(见对“‘萤’打一个字”——谜底是“花”——的解析)。

    综上所述,春灯谜要传递给读者的意思是:曹霑著作并注释了《石头记》。这是一部“奇书”,虽似剁去尾巴的猴只有八十回,但却已至善至美,读者应思曹话。

 

    注:“微型风筝”,本名:朱博厚。我们之间在研读《石头记》中多有切磋。朱先生勤奋善思,有自己的博客,著述甚丰。文章积攒一定数量后,便集结成书。2015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石头记心证》。出版后即刻寄赠我们一部。两三个月后,我们也将新出版的《考证曹雪芹》回赠朱先生。两三天后,朱先生的儿子打来电话,告知:“父亲已殁。”问及详情,原来患有心血管病。一个月前,值国庆节前夕,只因多饮了些酒,便魂归西天。听后,不禁神伤。今在文中提及“微型风筝”,不禁又想起与朱先生生前的交往。为作怀念,下引刊于《石头记心证》首页之诗,题为“友人题《西江月》一首”:

 

                    不朽石头万年,大家研读争先。

                    树旗立派战红坛,蝉噪鸦栖一片。

                    反照风月宝鉴,适有心证开篇。

                    抹倒不尽情理文,告慰芹溪脂砚。

 



                                                                   (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3251/580593811221.html

更多阅读

红楼梦简介 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百科名片《红楼梦》封面《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

曹雪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下 红楼梦 著名故事 梗概

风之子闲侃红楼梦之一百零九(上接《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之上》)王夫人放出来的话大概是这样的:皇妃贾元春之死虽是国孝,但于贾府而言,也是家孝。固然父母不必为皇妃守孝三年,但对宝玉而言,其姐如母也;更还有其祖母逝世,家孝三年,宝玉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艰辛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

观电视剧《曹雪芹》 电视剧曹雪芹演员表

2003年12月间,中央电视台8套节目曾播出了30集电视连续剧《曹雪芹》。观赏后,我被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坎坷经历和立志著书、终成伟业所经受的磨难与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而深深感动,并为其感叹不已,也对杰作《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后世

声明:《石头记 曹雪芹对《石头记》的著作权怎可能撼动?(中)》为网友丿黔堂丨丶战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