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消息在科学育儿的小圈子里还是蛮火爆的,就是儿科医生V“小儿外科裴医生”说明自己已经从深圳市儿童医院辞职,准备自建私人诊所。微信的文章很快突破了10万+,打赏的人超过了3000多(有打赏功能真挺好的呢)。我们也在这里祝福裴医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面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不过在一片欢送鼓励声中,还是有一些不满的声音,大概来自两个方面:“就猜到你也只是个爱钱的医生!”的失望;和“公立医院医生越来越少我们怎么办!”的愤懑。但即便抛开朋友和科学育儿的同行者身份,回到家长的角度,我们还是要说,越来越多的知名儿科医生离开公立医院创立或加入私立诊所,对改善中国儿科医疗环境,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情。
2500年前,孔子就批评过子贡同学将“赚钱”视为不道德的思想。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人们总是推崇着“安贫乐道”,而用怀疑的眼光试探着所有在赚钱的人。即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感动中国”的仍然是那些一年只有几千块收入的乡村教师,积劳成疾的人民警察,因公伤亡的消防员,或者累到瘫倒的医生们。但我们没有这样的道德高度,看到好人都是这样生活着,心里总想:也许做个坏人会更开心一些?虽然大部分国民的政治觉悟都比我们高很多,但愿意成为这些职业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少。
而一个良性向上的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而是应该像张牧之所说的:“站着,并且把钱挣了”。只有让那些做好事的人站着赚到钱,甚至赚到比那些做错事的人更多的钱,才会让更多的人去做好事。将“道德”和“赚钱”对立起来,用道德感逼迫医生总是这样苦、累、穷,自然医学院招生越来越难,未来的医生越来越少,或者水平越来越低,这会让中国的医疗环境更加恶化。而私立医院的出现,则是突破这个行业困境的有效模式之一,让医生知道未来有机会过上体面而正常的生活,至少医学院和实习期间的苦可以更好熬一些吧。
当然,暂时“赚钱”和裴医生还没什么关系,和任何一个创业者一样,医生从辞职、融资、选址、开业到赚到钱,还要经历漫长而繁忙的一段时间,也和很多创业者一样,开私立诊所是一种可能会失败的探险。对创业者个人来说,能够脱离大企业那种日复一日的模式化生活,而面对每天不一样的挑战,本身就是一种赚到的人生体验。不过对于患者来说,更明确一点的变化是,儿童医院又少了一名靠谱的医生。
这是很多人对于公立医院知名医生去私立诊所的最大不满,我们每次提到应该鼓励私人诊所,都会收到类似的反对意见,认为这会加剧公立儿童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这种忧虑是偏颇的,因为公立三甲或者儿童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并不完全来自医生太少,也来自“不需要就诊”的就诊人次太多和过于集中。
上图是世界银行网站上每千人口中内科医生(Physicians)人数地图,中国虽然不高,但也算不上多差。而在这样的医生数字基础上,造成就诊体验惨烈的原因,更多在于医疗服务体系过于集中在三甲等核心大医院。虽然国家今年加大对于社区医院的投入和支持,但基于患者信赖度和医生经验值的差别,这种分流至少在儿科方面似乎并不明显。
而知名医生创立私立诊所的尝试则可以有效分化患者人流,对于相信这些医生专业能力的“粉丝”患者,这些诊所要比三甲或者儿童医院更有吸引力,虽然需要支付较高的诊疗金,但会有更好的环境和服务。
说到诊疗金的问题,一次几百元的私立诊所诊疗金到底值不值得那些非土豪的家长们投入,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和在乎的地方。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医生的专业度值得信任,那么至少先去体验一次再下定论值不值。
私立诊所的租金、装修、人工水电等等都是不小的开支,加上投资者的压力,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如果不想破产,几百元的诊疗是合理的定价。从患儿父母的角度,则是因人、因经济情况而异了。如果家长认为相对于孩子冒着交叉感染的风险在儿童医院等待几个小时,然后面诊几分钟;更看重从私立诊所获取的快速、良好的服务,那么几百元就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数字。
我们更赞成私立儿科诊所的发展,是因为相比较繁忙的儿童医院,经验不足的社区医院,以及无法面诊的网络、电话医疗服务,私立儿科诊所的医生有时间和患者家长进行更长时间的有效沟通。
就诊不应该只是挂号、排队、听听心肺、验血、开药、输液、回家的周而复始。就诊最重要的则是医生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孩子的情况、患病的原因、如何服药、恢复、预防,以及可能更重要的一点:这样的情况下次要不要来看病。我们总是等孩子长大才慢慢了解到:哦,原来感冒这些都不需要去医院的。而一次靠谱的医生耐心的讲解,其实可能减少新手父母未来几年内很多次急匆匆去医院的时间金钱浪费,以及医疗体系资源浪费,还有过度医疗对孩子健康的损害。这其实可能是很多父母家长从儿科医生那里最需要得到的帮助。
让儿童医院都变得宽敞舒适,挂号问诊不需要排队,医生每次亲切专业地回答我们几十分钟问题,还不需要花钱。这种伟大的理想固然值得我们奋斗终生,但其实我们也都知道这八成是“终生”之后才能发生的事情了。与其死守目前儿科医疗恐怖的一潭死水,不如鼓励那些有能力也有信心的医生走出体制,也让更多的医生有动力学习进步,而我们作为患者的选择也更多元化一些。
在裴医生下海之前,已经有很多医生开始走在这条路上,其中有像崔玉涛医生一样进入外资医院的,也有我们认识的一些儿科医生,如福州的丁香园杨医生,广州的欧茜医生这样自己建立诊所的。裴医生之后,也一定会有更多知名的儿科医生走进这条路,我们相信这会让中国整体的儿科医疗环境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孩子看病变得更简单。
最后再次祝愿裴医生成功,希望他不要忙到没有时间科普和吵架。也希望国家医保体系和商业保险可以更加支持中国儿科医生的创业尝试。
上次八卦崔玉涛医生的文章,请发“医生”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来看。
参考资料
World Bank:Physicians(per 1,000 people)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MED.PHYS.ZS/countries?display=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