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 昙华寺【56P】
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门附近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开车如果不用GPS找到这个大门口,那是很不容易。在巷子的路转来转去,停车场虽然对着外面的环市路,却中间隔着一条河,可望不可及。
寺内有一棵伏昙树,相传来自印度,寺因之得名。买票入门,发现外地游客基本没有。
北面为"金苑",南面是"碧园",一进大门还未见寺庙就见园林。
说昙华寺是寺庙,实际是公园,前园基本以原寺庙的三进院宇为主,占地并不大。
这里的香火也不旺,不见几个香客。
看样子布施的不多,寺庙的不少地方都比较简陋,也不见僧人打理。还是这墙上的罗汉,面对着我这样的不上香的俗人。
寺院中猫多,自由自在地和这没了威严的平面化了的四大金刚为伍。
信众自己进香,全没了在成都寺庙所见的那样的人气。倒是这门口两侧的对联,让我停留:做事需行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伏昙树后的这厢房是我的最爱,古色古香,悠然自得。
这株就是传说中来自印度的伏昙树,墙上有石刻题泳“优昙献瑞”四个大字。
前园的西园回廊水榭,小桥莲池,庭院深深。
竹林茂盛,遮天蔽日。夏日里这里是阴凉的世界。
穿洞而过,豁然开朗,这里是中园。
一池绿水几尾红黄夏日不炎炎春意此依旧
这一片树林下,成了市民的牌技场,这点很像成都。
再往上,就到了瑞应塔景区,地势高踞中院、前院之上。越过照壁即是草坪园,四围植有贴梗海棠、山玉兰、火把果等植物
后院的北端,瑞应塔矗立在一池碧水旁。瑞应塔于1996年5月竣工,塔高48.8米,为七层八角叠旋式观览塔。
登上瑞应塔顶层,东观新区开发,西眺昆明全景,春城风貌尽收眼底。
闹市中的一静地。
昙华寺瑞应塔层层而下,顺次可观昆明城的风光。曾经是田野的东郊,已经逐渐少了绿地,多了钢筋水泥。
文人作的春城赋是美,除了气候。如今这满大街地改造,到处都是工地,时时的堵车,也只好说是偶尔的日食,暂时的困难。
园内的“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原物在前园。后园这是放大的一块。
回到中园,中院辟有古滇联苑、木兰园、花廊水池等独成院落的景点。
细逛中园,深有西南休闲胜地之美、之幽。
如此多的休闲之处和休闲人士,不注意,你还以为在成都某处。
钱南园纪念碑廊。钱南园先生是清乾隆时期监察御史,著名书画家。
古滇联苑荟萃云南历代名人佳联巧对及小爨碑(为复制品,原碑在曲靖一中)。
穿洞而过,来到前园。
绕寺院而行,依然是郁郁葱葱、竹林树木摆置有序,三三两两各据其位。
前园更具静心
边上有映空大师塔
映空和尚,善艺花木,通晓诗文佛理,雅有情趣,其募化修饰昙华寺甚力,至今其手植花木仍葱茏茂盛。他与朱德甚为相投,在朱德赠诗文刻石立碑之后两个月即圆寂。
朱德赠映空碑文:
敬赠
映空大和尚 雅鉴
余素喜泉林,厌尘嚣。清末叶,内让未息,外患频来。
生当其时,若尽袖手旁观,必蹈越南覆辙。不得已,奋身军界,共济时艰。初意扫除专制,恢复民权,即行告退。讵料国事日非,仔肩难卸,我马连绵,转瞬十余捻。庚申冬,颁师回滇,改膺宪兵司令,维持补救,百端待理,虽未获解甲归田,较之枪林弹雨,血战沙场时,劳逸吴育天渊。公余尝偕友游县华寺,见夫花木亭亭,四时不谢,足以娱情养性。询,皆映空大和尚手植,且募修庙宇,清幽古雅,实为煞费苦心。与之接谈,词严义正,一尘不染,诚法门所罕觏,爱为但言,以志钦慕:
映空和尚,天真烂漫。豁然其度,超然其逸。世事浮云,形骸放浪。栽花种竹,除邪涤荡。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砌石作床眠,抄经月下看。身之荣辱今茫茫,人之生死今淡淡。寒依日今暑依风,渴思饮今饥思饭。不管国家存亡,焉知人间聚散。无人无我有相无相,时局如斯令人想向。
中华民国 壬戌 年孟春月西蜀朱德敬赠
朱德与映空和尚对弈亭,保留至今。
相传明洪武年间著名学者兰茂(1397年~1476年)曾在昙华寺一带为百姓治病,并在草堂种过枇杷树,为此在辟兰茂园。兰茂是明初著名的音韵学家、医药学家,著作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等。
出园。下班后得闲,员工聚餐。品汽锅鸡。
试机餐台
比起80年代的味道,如今不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