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微生物发酵制药岗位要求,对“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这门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构建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为课程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基于工作岗位 “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春兰(1970- ),女,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及制药技术研究。(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109-02
“微生物发酵技术”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工程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的编排与设置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传统学科的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职教课程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与岗位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离,课程与就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用不一致,等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理论知识讲授式授课,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基于工作岗位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内容,并摸索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制药相关专业特色和相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建设基于制药岗位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球制药产业的市场达到4180亿美元,而将发酵技术运用于医药用途的市场商机也备受瞩目,估计可达470亿美元。目前,全球使用的抗癌药物中,有约50%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微生物的,可见微生物发酵产品在全球制药产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从事微生物发酵工作的技术员工则较多的来自于相关的专业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的教学及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职业院校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职教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
二、基于工作岗位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构建思路
“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跳出传统的章节式内容设置,将各章节相对独立的内容重排,按发酵产品的典型流程编排教学内容,强调对发酵过程的共性规律的掌握,把教学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理论、实训相融合。通过药物产品的发酵生产、监控等学习领域的实际训练,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实训操作技能,学习基于生产过程,学生对发酵过程工艺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理实结合,加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从而获得就业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它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及知识;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等等。
2.整合相关知识,使教学贴近实际工作过程。通过对微生物发酵就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最终确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我们根据专业能力的最终培养目标倒推出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得出互相关联、紧密联系的各级能力项目,每个能力项目由不同的工作任务完成,使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主线。“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力求体现高职特色,在编排顺序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岗位需求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任发酵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与必备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完成微生物发酵制药具体工作项目为出发点,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流程以及国家技能工种的要求安排选取,同时还结合理实一体、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的实施。整体工作项目编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训内容设计以培养技术能力及职业素质等为出发点,理论与实训内容融合为一体,边讲边练,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制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3.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在构建“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时,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对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出学习领域基本内容,对学习领域各项目进行分解,再由多个任务完成各项目的教学,以各个课程设计为依据进行教学。“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组教师与有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微生物发酵项目为载体,以发酵技能训练为核心构建工学结合课程,部分项目可在生产现场讲授,边讲授边操作,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本着知识分解、能力递进的教学体系和突出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我们强化了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把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践技能训练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以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生产性实训,通过校内外、课内外紧密相接的教学实践,力求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实现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强化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教学中不断坚持与企业、就业相结合,针对岗位设课程,对接社会搞教改,坚持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求共赢、求发展。
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课程,通过综合评价保证教学效果。“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以发酵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将微生物发酵理论知识融入发酵生产的各项操作任务之中,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融入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实训教学的比例,以市场上主要发酵药品生产技能训练为主,以其他发酵产品加工技能训练为辅,将课程内容分成项目,每一项目均按生产工作流程为主线,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课程从实际情况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组织方面,我们采用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规定任务训练和自选任务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提前给每组发放任务书,明确课堂教学学时,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及时间安排,学生则要准备讨论内容及时间、完成的训练内容等,指导教师将工作任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且以分组的形式对工作任务进行讨论,指导教师围绕工作任务需要来安排教学并进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如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
三、“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探索1.基于发酵制药岗位需求,采用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根据一些微生物发酵的理论和实际有待解决的问题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地研究问题并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解决问题。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变以强调理论内容为主的灌输式讲授为探究微生物发酵过程为主的启发式讲授。通过学生课堂讨论、课外文献查阅、学生自己主讲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广泛采用符合高职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必要的过程性知识学习结束后,通过工作项目的参与,让学生在育人实境中,通过真实地参与工作任务,以锻炼相应的职业能力。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项目要完成的目标,提出问题,逐步实现,完成项目,从而让学生掌握项目中的相关知识点及技能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任务选择、分解、完成任务及评价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3.结合发酵制药工作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加深理解。在讲解微生物发酵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时,我们采用精选典型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和技术共性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发酵的具体特点,结合实训操作,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形象、生动地告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使理论与实训有机融合,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4.坚持教学与科学技术活动互动,以研促教,以教助研。在教学中,我们将微生物发酵等技术性科技活动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学科的前沿内容及其科研成果,同时将课题“素材库在高职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应用于教学中,这样使科研与教学形成了互动,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实训条件,提高了实训水平,强化了学生基于制药过程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的学习,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
5.利用趣味教学法,通过教学素材库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微生物教学标本、图片、录像等素材库,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文字精练,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学多媒体等的使用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微生物发酵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性课程,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理论寓于实训,以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上述的课程教学,使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职业特色在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中得到体现,实现育人与用人、成人和成才、求知与求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培养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实现飞跃。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5(2).
[2]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8).
[3]孙慧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2).
[4]杨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的关键[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5]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