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普转基因”,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深意?科普是为了推进转基因产业化吗?会不会更强调它的安全性而回避了公众所担忧的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近日做客《新华访谈》,探讨我国转基因研究和发展面临的舆论纷争。
[新华访谈]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出现了转基因的有关内容,到2015年的9年间,转基因在一号文件中总共出现了6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从前几次的“研究”到现在的“研究+科普,”这其中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是否意味我国政府在对待转基因的态度上有所变化?
杨雄年:首先明确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农业部的态度是明确的、一贯的,就是要加快研究、确保安全。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一项农业技术。2014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7亿亩,这与产业化初期1996年相比增加了100多倍。据统计分析,采用转基因技术使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37%,同时对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加快研究、强化自主创新的话,我们的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就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15.24, 0.13, 0.86%)国际市场竞争力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加快研究的战略不能变。确保安全更不能变。虽然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20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问题和安全事件,但绝不能因此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和监管有丝毫放松。要想使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前提条件是确保安全。
科普工作是整个转基因工作体系的完善。转基因技术属于在分子层面的操作,大家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众对它的认知非常困难,需要科学普及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认识到转基因的本质,从而消除大家心中的顾虑,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华访谈]有一种声音说,科普是为了尽快推进转基因产业化,所以会更多地强调它的安全性。二位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吴孔明:目前社会上对转基因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强调转基因的好处,另一种是从环境学角度谈可能存在的风险。
从政府的层面,应该更好地和公众沟通交流,转基因产品的好处、风险和问题,从道理、原理和相应政策等不同层面讲清楚。就像汽车一样它可能给我们带来交通便捷,但它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污染。让更多人能够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对我们国家管理程序和法律法规的了解,来判断我们是不是能够接受这么一个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