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国内各医科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分数线下滑,非临床专业报考者更是门可罗雀。一些医科院校的招生计划人数远多于上线报考人数,甚至连医科名校在一些招生地区也面临所谓的“断档”局面。笔者认为,医疗风险高和医生薪酬偏低是高考生不愿学医的主因。
据悉,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名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很多医学院校毕业生之所以选择放弃从医,主要是因为医生这一职业投入大、风险高、报酬低。调查显示,我国超过八成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尤其是所面对的职业风险)与报酬不匹配。按照国际惯例,医生属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医生的薪酬为社会平均工资4~6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19倍。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薪酬是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它直接反映了劳动力的稀缺程度。依常理,在优质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形下,医生的薪酬应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然而,我国医生的薪酬并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为绝大部分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人,医生的薪酬自然受到诸多政策限制。
同时,由于非公立医院发展滞后,医疗市场发育又不健全,医生的劳动力价格信号还不太清晰。因此,我国医生的薪酬标准缺乏外部市场参照,难以体现其实际劳动价值。
医生是医改的主力军,也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公立医院改革的瓶颈。为了有效避免医学人才流失,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推进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医生的薪酬水平。即一方面要保证较高薪酬;另一方面要弱化短期激励,增强长期激励。
基于此,改革目标可设定为,建立一个以薪酬水平(以岗位、职称、年资为基础)较高的固定工资(即基本工资)为主,辅以超时超额工作的津补贴,以及具有中长期激励效果的奖励性工资的薪酬制度。
这也是医疗卫生总体绩效较好国家(日本、法国、英国等)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安排的共同特点。
改革后,大多数医生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两部分组成,小部分医生可以获得奖励性工资。此外,在保持医保支付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可将合理诊疗节约的资金用于增加薪酬,对偏远地区服务量较小医院医生的薪酬予以额外财政补贴。
稳步推进医疗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也是进一步激发医生“靠技术吃饭”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这既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更是对医生劳动价值的尊重。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办医,促进医疗市场的竞争,为医生薪酬市场化创造条件。如此才能让医生回归“阳光职业”。
综上,唯有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找到坚持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的平衡点,才能解放医疗生产力,最终实现医患共赢。令人欣慰的是,医改也正在向这个方面频频发力。我们期待,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医学系遭遇“寒流”及医学毕业生不愿从医的状况会得到较大改变。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延伸阅读: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研讨会召开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医改三板斧赢得三回归“推进医改 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闻人物揭晓新医改报告显示医疗纠纷调解成功率超八成医改办报告 药交所模式不利于降价中国医改发展报告发布 拟加快公立医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