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学习《道德经》的处世观(上)<?xml:namespace prefix="o"?>
一、对立统一
《道德经》第二章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真美与真善
当人们把大家都认为的美当作判断事物美的唯一标准时,这种美已经不是真正的内在美,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了。当大家都认为做一件事是善事,处心积虑、争先恐后地去要做这件事时,他们已经偏离了做善事的初衷,这件事已经不能带来真正的善了。
2.辩证处世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的。有和无相辅相成,易和难相克相生;有长方有短,无上便无下,音与声、前和后的关系也是如此。这个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能只与那些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而应该与那些真正忧国忧民,为社会和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相比较。万事万物的状态都是相较而言,不是绝对的。
3.多行少言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真正的圣人做任何事时都不会首先为自己考虑,这种不以自己的目的为出发点的行为便是无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此外,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是说得多而做得少,而真正的圣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做得多说得少,专心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化、引导大家。
4.无位无名
尽管道生育了万物,拥有它们,却从不以此为资本炫耀,不因此居功。因而其高尚的地位从来没有下去的时候。人生也是如此,有举高之时就有低下之时。圣人却不一样,他们从未居过高位。《周易》有云:“亢龙有悔,贵而无位,高而无名。”圣人对待百姓永远如一,即使有功劳,也不站在高的位置上,所以永远没有“上”的状态,自然就不会“下”。不会有荣,自然就不会有辱。
老子的处世观便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最初行善时是出于本心,那就应该像圣人一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抱有某种目的,那就难免有上有下,有喜有悲。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要注意:在最高兴、最得意的时候,往往是好事将尽、坏事降至的时候;在最悲痛、最低落的时候,一定要挺得住,因为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三章写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1.断绝民欲
国家不以任何事物为标准,使其成为获得利益的手段,老百姓自然就不会起争夺之心。例如,在汉代,中国选拔官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是靠举孝廉的方法,这就使得一些人弄虚作假,营造“孝廉”的形象,一旦上任,立刻原形毕露。
国家不把一件东西当作难得的、珍贵的事物,赋予其很高的价值,值得人们拿其炫耀,为其产生贪欲,自然就不会产生盗取之心。国家不诱导百姓把很多东西当作是不可求的,他们的内心自然会平淡如一。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戴翡翠或玉,一块小小的石头就能赢得达官显贵的追捧。事实上,它们的功能还比不上脚下的一块青石,只能满足人们的虚荣之心。只有当一件事物不被看得很珍贵时,方能不令人起攀比之心。
2.圣人之治
老子认为圣人之治有四个标准:首先是虚其心,“心”并非指思想,而是代指人无限的、各种各样的贪欲;其次是实其腹,民以食为天,因而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其能够吃饱,社会才能安定;再次是弱其志,“志”是指志向,与“心”相对应,只有弱化每个人的需求,才能避免他们产生争斗之心,从而产生动乱;最后要强其骨,简单来说,就是要全民健身,督促百姓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国民素质。
【佛语故事】
把心拿出来
达摩祖师在中原少室山面壁九年,当二祖慧可前往拜见,向其求教佛法时,达摩问道:“你怎么了?”
二祖慧可答道:“我一直心不安。”
达摩说道:“既然心不安,那你把心给我拿出来。”
于是,二祖慧可似有所悟。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和谐、安定是每个人的愿望。如果每个人的心都不平静,没有平常之心,社会就将进入恶性争夺的状态,人们将失去基本的道德品质,唯利是图。
3.无知无欲
在这里,“知”不是指知识,而是代指上述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老子的意思并非百姓不能学其知识,而是让他们不要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躯壳。只有这样,真正智慧的人才不敢去弄虚作假,愚弄百姓。
由此可见,圣人永远是把自己放在后面考虑,把他人放在前面考虑。如果国家的管理者能够忠实地做人民的公仆,始终把天下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考虑,那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三、大私长存
《道德经》第七章写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天长地久

天地的寿命都很长久,人类的生命和天地相比是如此短暂。这是因为,天地自己不能生化,所以它能长生。
实际上,老子想借此告诉人们什么是永存的,即怎样才能像天地那样长久存在。只有为民族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能被人们记住,例如老子,尽管其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年代,但人们今天依然在学习他的思想。孔子、伏羲 、轩辕黄帝、神农氏、尧、舜、禹无一不是如此。这些人的名声之所以能够和天地一样长久,是因为他们都是圣人。
2.圣人之心
在利益面前,圣人是向后退,而非前去争夺的;但真正有问题、有需要的时候,圣人是走在最前面的。由此可见,圣人通常把自己置于名利欲望之外。正如宋代著名宰相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圣人为了天下苍生而生存,自然能被人们永远记住。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是没有私心,只不过,私心在人类身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质和名誉。一般人以物质享受为追求目标,而圣贤则是把名誉放在首位。例如,释迦牟尼在四十二岁正道以后,依然在印度恒河流域云游,弘扬佛法,传播他的思想,让更多人受到他的教育,最终自然带动了其地位的提升,成为一代佛祖。
四、内敛戒骄
《道德经》第九章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掩盖锋芒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们拿着一样东西,如果使它满得溢出来,就不如不把它充满;人们揣着一样东西,如果使它暴露了出来,那它注定不能长期保存。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本以为自己收藏的东西不值钱,没想到通过《鉴宝》节目等途径了解到它拥有更高的价值,但也将其价值公之于世,从而引来更多的觊觎,这件宝物也终将不保。
第六讲 学习《道德经》的处世观(下)
2.见好就收
一个人即便拥有金玉满堂,也终有失去的一天。例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拥有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可谓真正的“金玉满堂”,但他只给两个孩子留下一两千万美元的创业基金,把其余的部分都捐了出去。这就是一项明智之举。一个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方法或教育环境,而非简单地留给他们财产,否则很可能会引火上身。
由此可见,拥有富贵本身是件好事,但拥有富贵却骄傲的人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真正有功劳的人应该见好就收,不贪恋所处的位置,这才是天之道。
例如,范蠡和文种是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的两名功臣。复国后不久,范蠡退隐,文种贪恋功名,最终引来杀头之祸。
五、节制欲望
《道德经》第十二章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通过学习这一章,可以检验自身对待欲望的态度:是放纵还是收敛。
1.抵制诱惑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例如,同一款汽车,无论在外观还是功能上,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大千世界的花花物质让人眼花缭乱。所谓“五色令人目盲”,是指人们被外表华丽的物质所吸引,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五音令人耳聋”,是指自然界中有诸多悦耳的乐器,使人无法分辨哪些声音最好。“五味令人口爽”,是指人们为了品尝美味佳肴,往往不遗余力,甚至赴汤蹈火。
2.警醒心智
古人喜欢骑马驰骋野外,拿着弓箭四处追赶动物,以能打中猎物为荣,却往往在此中丧失了心智。正如毛泽东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句话的意思与“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心不为盗”相似,即难得珍贵的财物往往引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在这里,“腹”指的是人们的实际需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华丽的物质,而是符合自身实际的需求。
因此,人们在做出行动时,要考虑当下的现实情况,因势利导,而不要沉迷于华而不实的事物。
六、世事变幻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写道:“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有不信焉。”
老子在这一章提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即“非常道”的。
在大自然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不变,更何况是人。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研究道,就会从中得到快乐;德行相同的人在施行品德时,也会从中找到乐趣;而对那些目标短浅、不愿意付出的人来说,失也是一种快乐。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各有各的快乐。正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每个人判断成功的标准也不同。因此,人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不同的事物,因为天下万物都不能始终长存于世,而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七、善道之境
《道德经》第十五章写道:“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老子在这一章谈到了善道的境界。
1.善道者之特征
古代那些对“道”掌握到极点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测,简直难以认识。对此,老子的说法是:正因为不能认识它,我就勉强地来形容一下它。
豫兮其若冬涉川
善为道者处理问题时候小心翼翼,就像冬天在结冰的河道上行走一样,不急不慢。
犹兮其若畏四邻
善为道者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做充分的考虑,因为担心问题处理得不恰当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便。
俨兮其若客
善为道者的面目恭敬庄严,就好像自己是客人一样拘谨。
涣兮其若凌释
善为道者做事潇洒自如,飘逸非常,就像冰慢慢溶化一样,从不讲究形式。
敦兮其若朴
善为道者敦厚的面貌纯朴自然,没有丝毫伪装,丝毫不需修饰。
旷兮其若谷
善为道者胸怀宽广,就像幽深广阔的山谷,使其具有厚德载物的精神。
混兮其若浊
善为道者能和百姓及万事万物混为一体,既不自大,也不自轻。
2.随遇而安
谁能使浑浊静止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地显露出生机?那就是善为道者。真正保有此道的人,从来不会使自己超越于道之上。也正因为它不会太满,才能够不断地去旧更新。
由此可见,老子所描述的善为道者,实际上并不是那些特别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平淡如一的人。他们淳朴自然,与万物融为一体,能够随遇而安,把自己当作和众人一样的人。
八、行善求学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写道:“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行善无痕
老子认为,遇见问题时,真正善于处理问题的人是不会让人有迹可循的;真正善于讲话的人对语言应用自如,可以做到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真正善于算数的人是不需要计算谋划的;真正善于封闭的人,可以完全把人挡在外面,而不让他人找到可以攻击的漏洞;真正善于捆绑的人,即使不用绳子也能约束对方,因为他们用的是思想——信仰是无形的捆绑。
因此,圣人常常行善,去救助别人,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正如释迦牟尼所说的“普渡众生”,无论对方是何身份,都要将其渡到智慧的彼岸。同时,圣人以其善行救助万事万物,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事物,用同样的眼光和方法对待它们,方是圣人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2.乐于求教
行善之人可以作为不行善者的老师,不行善之人可以成为行善之人的教材或资本。不把老师和别人的教导当回事的人,即便拥有一定的智慧,也不能掌握道的要义。真正能掌握道的人,往往是那些恳求教于人的人。
综合分析整部《道德经》,在自然观上,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合理发生的,因此不要以自己的非分之心或者好恶之心去看待它们。在德观上,老子认为,只有付出、爱别人,才能得到回报与别人的爱。在处世观上,老子认为,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乐于求教于人。掌握了老子的自然观、德观和处世观,也就掌握了老子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