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多地发生奶农“倒牛奶”事件,许多人由此联想到中学教科书中提到的“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事实上,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可能和教科书描述的、和你想象的都不太一样。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出现经济危机的前兆,有人说没那么恐怖、只是国人对国产奶不信任罢了,党报认为倒牛奶没必要扯上主义……总之,有很多解读。
咱反观谈的是历史,对经济不会妄言。不过这事倒是引起我的兴趣,我好奇历史书、政治书中解读西方倒牛奶事件与真实的距离有多大?
查了不少资料,尽量说得通俗,我要是哪里说得不对,后台尽可讨论,但如果你是五毛党上来就喷,抱歉,走好不送。
文|范静 小史
一、官方解读版:资本主义倒奶 VS 社会主义倒奶
各位看官们,我们来比较下中西“倒奶事件”有何不同?
美国大萧条的“资本主义倒奶”
当下中国的“倒奶”事件
时间
1929-1933年
近十年
评价
资本家为了维持农产品高价,叫喊生产过剩,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把棉花、布匹烧掉。这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过剩及其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中学教科书
奶业已是完全竞争性的领域,以分散的中小企业为主,各类资本争相竞逐,与其他国家、地区别无二致,都没有什么“主义之争”,都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过程,无需大惊小怪。——《人民日报》微信评论倒个牛奶,有必要和主义挂钩吗?
原因
解读
①资本家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②生产过剩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基本矛盾
——中学教科书
为何“卖奶难”?进口奶粉激增,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奶业为何起伏波动?养殖和加工脱节,奶农处于弱势地位。
——人民日报《奶农倒奶折射奶业困局》
西方媒体对中国“倒奶事件”的原因分析
英国《金融时报》:①国际奶价坍塌,牛奶的商品价格预期失色②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鲜奶和奶粉买家③有关禁令使国际市场供应过量的态势加剧④缺乏经验的生产者可能生产出低质牛奶
路透社:①加工者需求下降②奶业收入锐减③奶粉进口大幅增加④荷兰合作银行的分析师:贵价牛奶让消费下降,反腐让用于送礼的乳基食品销售下降。
实际现象
①倒奶的不是“资本家”,而是穷困的独立奶农②与“资本主义”无关,倒奶的最终原因是成本最优选择③倒奶原因、目的、方式不同。
①京冀地区牛奶滞销,奶农每天倒上千斤②西安卖奶难,奶价上涨③《人民日报》:个别奶农的少量鲜奶被倒掉,多数奶场仍能正常交售牛奶到乳品企业。
中西现状
奶荒——奶剩的恶性循环
官方结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过剩
奶业升级之路,与主义无关;散户退出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
同样的动作,不一样的回答!有木有!这不禁要问了,为啥“中国版”的倒奶事件就和资本主义不一样?想必有人就会说:国情不同嘛!但是,如此搪塞的回答可逃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
二、美国历史上的倒奶真相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资本主义倒奶”事件,是作为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典型事例,给咱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其实,多年来我们一直误解了这件事。真相是美国奶农倒的奶,却让资本家背了黑锅!
对于这样的官方回答,你服了没?
小史觉着,看待咱如今的“倒奶事件”,首先还得解决下面这三个问题。那小史就先说说自己的观点,您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为啥倒奶事件屡禁不止?
自三聚氰胺等牛奶问题出现之后,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不信任,企业因此大量寻求国外奶源,在新西兰等地建厂,国内养殖规模缩小。
另外,中国新生婴儿的自然增长率下降,对于婴儿奶粉的需求也就随之减少。买的人少了,再加上国内原奶成本高,鲜奶保鲜难,倒奶就成了不可避免……
奶农缘何倒牛奶、杀奶牛?
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因为乳品加工企业收购了大量的低价国外奶粉,用这个奶粉做成牛奶要比收购鲜奶成本低很多,加上市场需求不旺,库存的国外奶粉很多,所以,一些企业停止了收购奶农的鲜奶。为了减少损失,挽回成本,一些奶农就选择了最痛心的方法——倒牛奶、杀奶牛。
奶农倒奶、杀牛是正常的?
撇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谈,小史觉着此事不正常。难道中国的奶农都不养奶牛了?13亿的泱泱大国都靠海外进口牛奶?你觉得靠谱吗?
这几年,中国人到海外抢购奶粉引得国外纷纷对购买奶粉数量进行限制,说明欧美牛奶产量也不够咱用啊。而且,目前中国的人均牛奶消费量还不及欧美的十分之一,未来中国人牛奶消费量加大,很难想象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供应全部中国人的牛奶。
历史政治书不一定全错,也不一定全对,能看到其他资料,多一些判断,我觉得是好事。
来源:“反观”(微信公众号:youyisi_cn)
时间: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