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什么是“智慧”啊!在百度上搜索,结论是这样: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
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
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以上是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但是小编看来,应该是自己活得长寿,家人活得幸福,有一定的财富,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时,能合理解决!
你怎样认为啊?
在三国里,诸葛亮聪明,郭嘉也是聪明,但他们不智慧!为什么这么说?
先来看郭嘉,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但有个问题,郭嘉身体虚弱,又长年生活放纵,不拘小节,曾多次被陈群指出批评,这在《三国志》中有记载。
加上多年来一直操劳过度,处心积虑为曹操谋划,身体越加羸弱,最后在北征的途中不适应气候和水土,终于在易城病倒,最终没能等到曹操回来就去世了。
这就是我说郭嘉不智慧,他身体差不爱惜自己,经常放纵生活。这是不爱惜自己,然后又因为身体差早死,导致曹操身边缺少一个顶尖谋士,赤壁之战因此失败!
再来看看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但也有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怎样死的。
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有明确记载。
《三国演义》多次描写到诸葛亮吐血的场景,这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症状。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其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规律性。他年轻的时候疏狂成性,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
食无定量,睡不定时,缺乏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便是他的生活写照。
自跟随刘备出山以后,诸葛亮更是缺乏必要的肢体运动。由于每次打仗他都“手摇羽扇,独坐轮车”,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势必影响食物的消化。
此外诸葛亮还是一个废寝忘食的工作狂,这更是加重了肠胃功能的负担。《三国演义》也有多处关于诸葛亮昏倒的描写。
这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比如高血压、脑溢血、贫血、低血糖等。这些与工作压力大,长期受精神刺激,情志不调,以及营养不均衡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葛亮废寝忘食的工作是好,但他就是因为什么事情都自己干,结果导致身体不好,也因为他什么都干,没有培养出固定的人才,这就是诸葛亮不智慧的地方!
诸葛亮应该是培养人才,而不是事必躬亲,他在蜀国蜀国可以合理运转,他不在也应如是。
可结果啊!令人可叹、可悲、可敬!
看看贾诩的一生!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
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
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
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后来,他成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封其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在曹操阵营里,贾诩一直顺风顺水。即便如此,贾诩也不敢丝毫懈怠,夹起尾巴做人。
他深知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却深谋远虑、精于策略,怕生性多疑的曹操猜忌,便关起门来过日子,平时不和别人有私交,子女的嫁娶都选择普通人家,绝不沾上“巴结权贵”的嫌疑。
就凭着这样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贾诩始终为曹操、曹丕父子所敬重。
贾诩善终,他先从董卓,后从张秀,再从曹操,善谋多断,因每谋皆毒,所以人称“毒士”但是他善于谋己,是三国中保命能力最好的一个谋士,每次易主皆是在前主公无法辅佐之时,有“良禽折木而息”所以他这不算是背叛。享年七十七岁。
看看历史名人对贾诩的评价: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就连易中天:“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亲们,怎样认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