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各样的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竞技运动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竞技运动都包括哪些,以及每一种运动的重点是什么,现在就来和小编一起走进竞技运动吧。
目录
1、竞技运动有哪些 2、竞技运动之田径
3、竞技运动之体操 4、竞技运动之跳水
5、竞技运动之铁人三项 6、竞技运动之雪橇运动
7、竞技运动之举重 8、竞技运动之跆拳道
竞技运动有哪些
竞技运动即比赛性的体育活动。目前全世界通行的竞技运动项目有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等数十项,各国还有自己的特殊项目,如中国的武术。
竞技运动,即“比赛性的体育活动”。也称竞技体育。英文对应词是Sport。尽管国外在广义的理解上对Sport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在狭义上却相当一致,即“竞争性的身体活动”,“体育竞技活动”。
学者们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诠释
1969 年美国著名体育社会学者 John. Loy 对竞技运动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竞技运动是游戏的一种特殊形态( a specialized game) 。就活动本身而言,它是需要技能、谋略和运气,依靠体能进行的竞争性的玩耍; 在组织层面上,它是制度化的游戏( institutionalized game) ,涉及到组织、技术、符号和教育诸维度; 在社会管理的维度上,它是一种社会设置( a social institution) ,参与各方在竞技运动中有一定的秩序( sport order) ; 在社会参与层面上,它是一种社会场景 ( a social situation) ,不同的场景,各方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各有不同。
英国学者 Kevin Hylton 和 Peter Bramham,将竞技运动定义为:需要一定身体活动和身体练习的,由规则控制的竞争性游戏。
美国体育社会学者 J.Coakley将竞技运动界定为:参与者在内外动机的激励下参加的由完备而正式规则控制的身体性的竞争活动。
就逻辑关系而言,竞技运动与玩耍、游戏一脉相承,具有玩耍和游戏的性质,是玩耍和游戏在规则制度和组织维度上的延伸。竞技运动的游戏本质使它具有鲜明的内在价值,这与精英运动追求功利的外在价值多有不同。具体而言,竞技运动的目标指向是活动参与者自身,而非高悬于活动参与者之上的运动成绩。这决定了它与经营运动的区别,为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需要特别指出,竞技运动或竞技体育,本身只是具有竞技、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参与人数、形式等,均远远大于只由少数人参加,以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挖掘体能极限为目的的“精英运动”(或“高水平竞技运动”)。但在我国近年来形成的语言习惯中,经常将竞技运动窄化为精英运动,这种误用既带来了理论上的模糊,也为实践上削弱竞技运动的群众参与基础埋下了隐患,故特在此辨析。但出于尊重语言习惯考虑,以下内容介绍仍以精英运动为主。
第一、随着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出现和群众多方面的体育需要的产生,运动场馆建筑也开始向综合性和大型化方向发展。如20世纪初德国出现的侃伦运动场和柏林运动场,便包括有赛跑跑道、自行车及机动车跑道、跑马场、曲棍球场和网球场地等。这一时期篮曲式、半圆式、尖圆式和四解形式等综合运动场的出现,更标志着运动场设计已迈入现代阶段。这类运动场一般都是以田径跑道及其所包围的足球场为主体构成部分。在这类新型的运动场设计中,德国人卡尔·迪姆设计的篮曲式运动场最具优越性——跑道的直道较长,能充分利用场地面积,并利于曲段上的观众看比赛,因而被设计师们普遍采用。
第二、为适应俱乐部间和国家间比赛的需要,在统一比赛规则的同时,也对竞赛场地标准提出了统一要求。如1845年棒球场地的面积和形制被确定,1863年对足球场的长宽也作出了规定,1912年铁饼投掷圈的标准面积被定为2.50平方米。运动场地标准化也同样在其它项目发生。
第三,19世纪晚期,人们为排除气候对竞技运动不良影响作出的努力已初见成效。1876年人造滑冰场问世,标志着运动设施的全天候时代已经到来。19世纪最后几年,德国体育馆防寒设备的运用,证明人类对运动场馆已经开始了舒适性方面的要求。
在近代竞技运动形成、发展过程中,运动器材也日益丰富并逐渐完善。这是由于,一方面,欧洲大陆体操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新运动项目的形成,都使得相应的运动器材随之出现。如单杠、双杠、木马、吊环器械,以及其它辅助性体操练习器材,便都是随体操发展逐渐形成的。在篮球、排球作为新兴运动项目问世之后,经一段时间实践也各自有了专用的赛球(最初篮球运动使用手球,排球运动使用篮球胆)。另一方面,为便训练和比赛安全、方便,各项目都对器材进行了相应改进:拳击运动员使用拳击手套(1947年)、击剑运动员佩戴铁网面罩(1776年)、跨栏木栅淘汰了天然障碍(1850年)、片杠铃取代金属球杠铃(1910年),以及其它运动项目出现的类似变化,也都是出于同一目的。
获得优秀成绩的动机也是运动器材改进、完善的促动因素。为了提高成绩,田径运动员使用了铁钉鞋;划船运动员增长了桨的长度,造出了鱼形和四边形划艇;滑雪运动淘汰了又粗又笨的长雪杖,改用了短雪杖;乒乓球运动员用胶皮颗粒球拍取代了木质拍。类似的情况也广见于其它运动项目。
滑雪为了适应地区、国家间比赛的需要,随着国际体育组织的成立,对运动器材标准也作出了统一规定。如1974年第一次对网球球网作了规定(1884年再订为91.4厘米);19世纪末,铅球、铁饼的重量和形状也被确定下来;20世纪初,标枪的长度和重量也被统一。
近代科技成果在竞技运动中的广泛应用,也有力地促进了运动器材的发展。如内燃机重量的减轻、引火装置和气化器的发明,使汽车和摩托车成为竞技运动的合适器材。此外,在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出现的电动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设备,提高了成绩评计的准确性。
近代的运动训练 近代运动训练可分为靠经验指导与模仿学习时期和向科学训练过渡时期两个阶段。
(1)经验指导与模仿学习时期
从近代运动开始形成到19世纪50年代(在欧洲大陆还更长一些,直到70年代),是缺乏科学依据,主要由竞技指导者根据个人经验或模仿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进行训练的时期。这时期,绝大多数指导者信奉的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增长运动时间原则。受这原则的支配,有的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常常每周参加两次比赛,3次训练,而且每次训练长达3~5小时。最为突出的是,在当时的田径和水上运动项目中,竞技指导者并不是根据自己项目的特点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而是根据驯马的实践经验来决定运动员的训练量。努力保持最高速度,不断进行长、短距离跑,便是当时主要的训练方法。拳击、举重运动员则片面重视肌肉发展。即使是棋类、赛马项目的指导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是真正的运动行家),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遵循的原则,也是一些常见的“刻板公式”,他们很少创新,更不注意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及个性问题。
这时期在多数项目中充任“教练员”的人,一般都是年龄偏大、技术较好的运动高手。这些人缺乏生理、解剖等方面的知识,在运动训练中只不过扮演了以高超的运动技术来促进运动员运动水平提高的“陪练员”角色,还远远不是对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起决定作用的现代意义的教练员。对这一现象,参加过双杠之争的德国体操家胡果·罗思金便曾指责说:“实在是再奇怪不过了,我们为了照顾好比赛用马,雇用饲养员时还要考虑他在马匹的解剖和生理方面的知识水平,但受托发展和增强人的身体的人,却反而无须具备我们要求饲养员的那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