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兰珍(1908—1949),又名潘若云,潘云仙,生于江苏省通州余西镇大悲殿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陈独秀的第三位夫人,小陈独秀29岁。以其忠贞的爱情、豪侠的气质,伴随陈独秀走过其最后十年的人生之路。
悲惨童年潘兰珍四岁那年,紧依长江下游北岸的南通在一场风暴之后成了一片汪洋,灾民也便象汪洋一般四处漫流。其父在1911年也带着全家逃荒至上海,在浦东谋生。上海码头上,WWW.aIhUaU.coM他做搬运工、做挑夫,帮旅客搬运行李货物,后来又进入英美烟草公司当装卸工,以拼卖苦力维持全家生计,但还是捉襟见肘。其母在操持家务之余无奈带着她出外捡破烂、拾煤渣。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潘兰珍渐渐长大了,她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成了父母的得力助手。在她七八岁时,家里又添了弟弟和妹妹,清贫的生活日渐困顿。这样又煎熬到10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便去一家纺织厂做了包身工。几年后,父亲又把她介绍到自已卖苦力的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屈辱的生活,超负荷的劳动,使潘兰珍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也更加速了她的成熟,十七八岁时她己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朴素的衣着掩遮不住青春的光彩。
不幸遭遇不想,这份天然的美丽却给他带来了人为的灾难。工厂里的一些流氓工头狼群般地整天纠缠着她,特别是在上夜班时,她更是心惊肉跳,无处藏身。其中一个工头,表面上大骂那些欺侮潘兰珍的流氓是狼群,对她表示极度关心,大献殷勤,并强行做她的“保护者”,但实质上为了达到一个独占的目的。
几次夜闯潘兰珍住处威胁强迫遭拒后,他便在上班时寻故找茬,责罚打骂,受尽了屈辱,一个孤苦无助的弱女子终于在软硬兼施下屈服了。在衣冠禽兽的挟迫下与其同居并生下一子,不久夭折。在与虎狼相伴中,潘兰珍经受了非打即骂的非人的折磨,孩子的夭亡更使她雪上加霜,他为了抛弃她,常常以无端的暴力让她“心死”,每次潘兰珍都在那种“重刑”下鼻青脸肿,遍体鳞伤,肉体的折磨,精神的刺激,使她终于在忍耐的极限上决定永远离开这个恶魔。她逃离了虎口,孤苦伶仃地隐居在上海熙华德路(今长治路)上一座石库门房子的后楼的亭子里。
1930年,潘兰珍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做工,住在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一个亭子间里。也许是缘分,陈独秀被国民党悬赏三万大洋通缉,也躲到贫民窟里来了。陈独秀当时用的是化名,每日深居简出……潘兰珍比陈小29岁,她怎么会爱上这个身处困境的老头呢?兰珍苦难深重,四岁即随父母逃荒到沪。

父亲在一家烟草公司当装卸工,母亲拾废品。后来又有了弟弟、妹妹,全家生活无着,兰珍便去当童工,受尽了工头恶霸的凌辱。看到这位邻居先生虽潦倒,但识字明理,平等待人,且具有爱心,兰珍感到很是“幸会”。当时陈独秀教兰珍识字,她进步很快。他们同居两年,兰珍估计自己不会生育了,就抱养了一个女儿,陈独秀为其取名凤仙,姓潘。一次兰珍送孩子回南通,恰在这时,陈独秀被捕了。
潘兰珍回到上海,听说她的先生被抓走,且是共党要犯,名字叫陈独秀,其惊骇可想而知……陈独秀被捕,舆论界震惊,极右分子呼吁国民党中央将他“立即处决”。陈独秀被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场,可是,他在由沪至宁的火车上,还能呼呼酣睡,一时传为佳话。“不可能再见到兰珍了。”陈独秀当时这样想。因为自己是临刑的要犯,而且对她隐瞒了身份,甚至连真名字也没有告诉她。她年纪轻轻,还会来找我这个在押的老头吗?
但是,兰珍清楚地看到他是一个好人,而且爱情的力量推动她毫不犹豫地奔赴南京,来到老虎桥监狱。兰珍的到来,出乎陈独秀意料。他非常感动,但只能说:“你快回去,好歹上海还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陈独秀的学生段锡朋暂叫兰珍住到他家。兰珍看到监狱对陈独秀颇为宽大,来访者都可接见,就决定克服困难,留下来照顾他的生活。她说:“段家是大官(教育部次长),住在那里不方便。”遂在监狱旁租了间房子,自力更生,洗涮缝补,做点零工,维持生计。潘兰珍的主要心思是就近到监狱照顾陈独秀。兰珍的这一决定,让陈独秀深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