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做减法:人人都能做生活的艺术家

  小时候,人人都是自信而勇敢的艺术家,音乐、绘画、舞蹈……尽情地挥洒和迷恋,让我们的童年如此绚烂。然而成人之后,艺术对我们来说,却意味着天赋技巧和评价。惧怕,让我们对艺术的冲动和实践,离得越来越远。

  想不想找回你的梦想和乐趣?要相信,人人都是艺术家。

  至今,岳洋还保存着5本“画册”。小时候,爸爸用“两边带圆孔”的计算机纸为她制作了很多画册。她最喜欢画的是“自编连环画”:我家的故事,铁臂阿童木外传,将来我长大了……等等。每次爸爸听她讲解连环画的故事情节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爸爸骄傲地说:我女儿是个小画家!

  可现在,岳洋几乎连随手涂鸦也很少了。其实很多时候,她心里痒痒地想画,可下笔却犹犹豫豫。一次中午休息,她随手画了只“蓝猫”,简直惟妙惟肖!那是她最喜欢的动画片。可没等同事凑到面前来看,就做贼似地揉掉了,“画得还不如个孩子,寒碜死了。”

  唱歌、画画、跳舞、泥塑……孩提时游戏般的欢乐,仿佛能立刻点燃起我们的兴奋心情。然而成人后,尝试的勇气和好奇心,似乎变成了回忆——我们对艺术活动谨慎起来,冲动不再强烈,为之付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将艺术当作一种能力,而不是人人应该满足的冲动,是让许多人对艺术活动敬而远之的原因。越来越在意表现的创造力、天分和技巧,正一点点消减着我们儿时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法国画家勃纳尔说:“比艺术本身更吸引我的,是生活。”毕加索也说:“我14岁的时候就可以画得像伦勃朗,可是我足足用了70年的时间,才学会画得像个孩子。”大师的话是不是在帮我们打消顾虑,让我们相信——在生活中,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松弛中开启“自发艺术”

  “我有艺术细胞吗?”很多人这样质疑自己的艺术能力。也许,美国画家亨利的话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你若是彻底了解艺术,就知道它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行。”

  很多人以为,遵循规则更容易成功。但事实上,这常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最想获得的乐趣是什么。手脚怎样配合,才符合舞蹈教练的要求?使用什么元素,才是当下最流行的创作语汇……因为考虑太多,我们从创作的一开始就不是全身心地投入。

  在儿童时期,这种禁忌完全不存在。对孩子来说,唱歌、跳舞、绘画等只是一种游戏。在尽情挥洒中,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发挥。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学会适应规则。在循规蹈矩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远离艺术的代价。

  那么,怎么才能回归童真呢?

  创造心理学著名的阿哈现象(Aha Phenomenon)是指,创造者在灵感降临时,会出现一种高度愉快的心理现象。它的出现恰恰是在创作者“没有任何规则束缚”、精神由高度集中转变为松弛时产生的。由此可见,保持超然的放松,达到一种孩童般的“忘我”,就能唤回我们的自发艺术。

学习做减法:人人都能做生活的艺术家

  态度比技巧更动人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因为充满矛盾、缺乏透视备受争议。然而无论画乞丐还是贵族,他都无比认真,“这并不是身么伟大的艺术,而是真诚的艺术”。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进行过一次有趣的研究:她让被试者进行绘画学习。一开始,鼓励他们认真绘画,然后不停重复,直到技巧圆熟变得心不在焉为止。然后再让评判者从众多的作品中挑出自己喜欢的。有趣的是,大部分评判者都选择了被试者“早期”作品,因为“能感受到作品中的专注,技巧虽不完美,却有打动人的力量。”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的态度比技法更为重要。

  怎样成为“艺术家”

  1、接受冲动

  当你在书店不停地翻找歌曲集,就是为了唱出总挂在嘴边的歌曲;当你等车时无意中左右踏步摇摆身体,就是因为舞蹈大赛的节目让你如醉如痴......请注意,你内心中希望展开一次艺术活动的信号已经相当明显。抓住它,不要让它轻易溜走。

  2、寻找不同

  尝试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任何新的发现都能伸展你的想像力,并为作品的创意加分。所以,画一棵大树时,为什么不能仰面朝天地躺下来呢?

  3、再次加工

  有些作品完成后你并不喜欢,甚至弃如敝屣。知道为什么?因为它们就像没有装修的毛坯房。比如你的剪纸作品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如果你用豆绿色的亚光卡纸做底衬,再选择一个铁漆灰的玻璃框装裱起来,你还会对自己的作品无动于衷吗?相信不少人都会以为那是装饰店里淘来的作品。

  另外,如果你的艺术创作总是集中在某个领域,甚至某个题材,不妨记录下每次的感受。定期将作品汇集成册,一组,或一个系列,附以文字说明。不用多久,世界上最独特的只属于你自己的“作品集”就诞生了。相信看到它,你会得到非同一般的超级奖赏。

  4、他人的鼓舞

  想得到别人的赏识吗?那就随时与你的亲朋分享吧。让他们知道你得到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水平的提升,而是创作的喜悦。他们一定会被你感染。说不定会根本忘了再给你点评价意见,而是说“我是否也能参与一下?”

  “享受过程带来的愉悦,不要害怕错误。”

  王艳,无限立通公司市场部,专员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有一天做美术作业,我画了一张,不满意,又画一张。妈妈说,挺好的了,催我睡觉。可我不听,就这样反复改,居然画到了深夜2点。

  那时候我做其他功课,总是一挥而就,真不知道是什么动力,让我在画画时那么投入,不厌其烦。也许我从小就体会到,这种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种莫大的享受。

  现在我工作了,和艺术毫无关系,而且非常忙碌。但我还是一直坚持画画,家里都摆满了,因为创作的乐趣太大了。另外,艺术创作是最个性化的活动,根本无所谓对错。

  记得有一次为了完成一个作品,我花了很长时间,尝试各种视觉语言,不停地改,可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感觉,于是下一次只能重新开始。两个月过去了,让我惊讶的是,最开始希望尽量避免的“败笔”,发现却是我最想要的效果。

  因此,作画都如同一次探险,没有常规路径,没有可参考的计划,每个人的发现,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其间的愉悦,才最为真实和可贵。

  如今,我不仅在“艺术地生活”,也在“艺术地工作”。我经常和老公交流画画心得,这似乎让我们的婚姻也变得多彩起来。

  另外,工作中我也喜欢来点小创意,比如用几根线条或几个有趣的图形,让生硬的公文“说话”,不经意间散发着美的智慧。

  生活中有美的享受陪伴着我,我的心情总是靓靓的。

  解析

  我们总鼓励孩子不要怕犯错,但实际上,反倒是成人对错误更显得恐慌。有时候,成人期待的完美,往往是“不犯错”的同义词。然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每个细节都可能是一个“错误”,但也可能是一种新的“奇妙”。因为,不确定性才是艺术的真正自由。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顾远渊,北京服装学院,教师

  我的父母都不是搞艺术的,也没有专门为我进行过什么“艺术投资”。但我一直很喜欢画画。我中学是理科的,成绩不错,高考的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只是后来被录取到了第二志愿——北京服装学院。

  大学时,我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浩莎杯泳装设计大赛。初出茅庐,什么顾忌也没有。后来得到组委会的通知,作品入围了。

  当时,我身边所有的人,包括老师都认为,作为学生能有这样的成绩,很不错了。不过要想拿奖,就必须修改设计稿,迎合大众和评委的审美情趣。但我当时就是有一种倔劲,认为自己的设计更有感觉,于是坚持不改。谁想到,比赛结果揭晓,我得了金奖。

  一次,我为一位独奏演员设计舞台服装。她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所以全部要求都集中在“遮掩身材缺陷”上。可如果按她的要求去做,就达不到我的设计理念和舞台效果。我试图说服她,但她态度强硬。别人劝我:她是客户,听她的算了,反正最后是她埋单。但我还是不妥协,不断和她沟通,讲解色彩等创作的用意。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设计舞台效果很好,她也非常满意,说明我当时的坚持是对的。

  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华,但是在艺术上,坚持的精神帮到了我。很多人比我有评价的话语权,有影响的力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是否有自信心。不要怀疑自己的感觉,也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只要你知道,自己是在用心去做,那么就将它坚持到底。

  解析

  艺术创作的任务和价值,就是通过美术、音乐或文学等载体,展示与表达只有从个人的角度,才能感受到的世界。所以艺术没有统一而绝对的标准。往往自我的感觉比起外人,哪怕是行家的评价,都要准确得多。

  “抛开社会比较,对自己充满自信”

  王道领,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人力总监

  我喜欢摄影,坚持十几年了。也有人推荐我参加一些协会和团体,但我没太大的兴趣,因为这样难免要去迎合某些“入会标准”。

  我拍风光和建筑,但更喜欢的是拍社会纪实题材,拍人。一幅作品的感染力是怎么来的呢?如果非要在构图、用光、色彩上去探究,去比较,就把艺术理解得太刻意了,那是专家的事。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都有艺术的潜力,我们每天的生活也都和艺术题材相伴。是什么让闹市中漫不经心的你,突然停顿了下来?一个场景,一个神态,还是一个姿势......你的心被触动时,属于你的艺术语汇其实已经迅速整合好了。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赶紧按下快门。

  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艺术能力应当是更丰富,而不是更退化。因为洞察世界的视角更多元,情感也更厚重。对创作的评价也更潇洒。

  我曾经在街头拍过一对母女。母亲在辛苦地赶路,怀中的女儿伏在肩头沉睡。又一次,在医院门口,我拍到一个小伙儿身背着病弱无力的母亲,艰难地走下楼梯。将这两张照片放到一起,让我生出无限感动:人世上最伟大的母子之情,都在不言中啊!这样感受世界的角度,年轻时哪里会有呢?

  所以,现在的我已经不再热衷于暗房技术、后期合成。我和同是公司老总的几个摄影爱好者,更多的是交流人生的体会。我会定期更换办公室中摆放的十几幅摄影作品。不是为了向外人炫耀,而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放松一下紧张情绪,体会艺术的美感,以及每张照片诞生的背后,生活带给我的一次次感动。

  解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比较是人们获得肯定的方式之一,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获得认同,人们会感到失望。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获得体验。如果你的创作能引发他人的共同体验当然最好,没有也无妨。因为很多时候,完成个体体验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171/716510818.html

更多阅读

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人人都能飞

      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人人都能飞 >“六选一”的抉择老天爷的最大爱好,就是在我们不可逆的人生道路上设置岔路口,然后等着我们做出选择。1981年,时任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的王正华,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解决

中国版“富爸爸”段绍译:人人都能发财

一个曾经四处借钱还清大学学费的“穷孩子”,一个创业10年的企业人士,一个自称中国版的“富爸爸”,他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思考“普通百姓的致富问题”。 段绍译,这个39岁的湖南娄底人,人称“草根”理财专家,一直用自己的企业实践和致

第36节:人人都能学会爱

系列专题:《笑着醒悟的心灵智慧:沉思课》  人人都能学会爱  我有次在一个午餐会上向一群女中学生演讲,讲完后回答了几个问题。担任主持的女孩问:“你多次用到‘爱’这个字,那么爱对你意味着什么呢?”我给了她同样的回答:“当男朋友的

看义乌大学生创业:人人都可以做老板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毕业人人都能当老板!网络创业可以零成本、零经验!应届“学生老板”开网店最高月入四五万元!最近,小小的义乌工商学院实现“大奇迹”,成了2009年毕业生漫漫就业途中的“指南针”。网络创业的希望似乎正浓

嫁给百万富翁 吃透三句话 人人都能成百万富翁

    理财专家告诉我们:理财的最佳方式并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资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且持之以恒,若干年之后——人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我每月到企业举办一小时的免费“理财讲座”,一直都很受员工们的欢迎。讲座内

声明:《学习做减法:人人都能做生活的艺术家》为网友我为王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