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中的 高加林(扮演者/周里京) 和 刘巧珍(扮演者/吴玉芳)
【内容】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作者】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3岁。
【评价】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马云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贾樟柯
荧幕中的刘巧珍(扮演者/吴玉芳)
【书摘】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比如说我吧,梦里都想上大学,但没考上,我就不活人了吗?我现在就好好教书,让村里的其他娃娃将来多考及格大学生!就是不能教书,回村劳动了,该怎样还要怎样哩……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书评】青砖碧瓦,或广厦高楼/ 作者: Esse (得缘今生遇见你。)
(一)
高加林也困在欲望城郭中。
据说,原来那里是田,有阳光、空气和干净的水。撒下种子,风调雨顺,就有了稻谷瓜果,就有了祖辈的世世代代。现在,田里不种庄稼了,种的是钢筋水泥。他们说,这是文明的进程。除了这一亩三分地,我们还应拥有更多。对,叫城市化进程。于是越来越多的高加林,尽快地忘记了田地,忘记了血脉缘起的地方,争先恐后地做起了衣冠楚楚的城里人。
后来,城市变得肥胖而臃肿。它笨重的喘息在塔吊高举的工地上,不知疲倦亦不知廉耻。田埂变成了写字楼的格子间。收成好坏的取决物,由自然气候变成了人情气候。人们关心的不再是一株禾苗的来龙去脉,而是一支股票的跌宕起伏。
高加林也不例外。像电影《幸福》中的永诛,一个原本纯良质朴的男子,在厌腻了素简寡淡的人生与爱情之后,离开土地,离开自己,义无反顾地逃向了滚滚红尘。
他逃向了滚滚红尘,便逃向了一条虚荣碾压的不归路。当他开始成为新世界中万众瞩目的焦点,当他接受了家世显赫时尚热情的城市小姐的追求,他的真实人生戛然而止。所以待到繁华浮火熄灭,他才后知后觉何谓幸福。然而,这世上没有什么会因为悔悟而获得怜悯。当他觉醒回头,那片宽悯仁厚的故土,已然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那个为他炊米洗衣的良善姑娘,也已泪绝嫁作别人妇。
路遥说,高加林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然而,却也仿佛让人看到了他人生荒芜的尽头。
(二)
德国文艺理论家H.R.Jauss在他的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谈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存在。
路遥的《人生》,于二十年后再与读者照面,依然有着冲击人心的重量,靠的正是这种不被时间洗去的人性共情。历史只管斗转星移,世界在你之后继续冷得干净。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面目迥异的高加林,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跌撞、迷失,再走向幻影幢幢的不归路。
幸福是什么。若你是一国君主,你选择在广袤自由世界里,大写一片青砖碧瓦,还是在逼仄拥挤的都城中,卑贱地垒砌广厦高楼。
人生道路从没有红绿灯。下一个路口,你可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世界这列车跑得的确太快。脱离掉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标准之轨,价值全部模糊了起来。有人被速度骤然抛落下来后沉痛失落,有人依然在颠簸的车厢中居险自危。这样的速度着实让人心悸神乱。于是,人人开始疑惧与揭发这失控般飚驰的列车,也便开始走向对布尔乔亚异化人性之道的批判之路。
然而,毕竟是锦衣玉食的现代都市之子。日夜沉陷于大都会歌舞升平的漩涡中,即便厌倦其畸形与荒谬,又如何做到彻底的弃绝与抵抗。于是,高加林继续阴魂不散。我们依然沉醉在中西文化的盘根错节之中,乐此不疲地渴慕和比较优一等的生活。对曾经嬉笑怒骂过的扭曲人生,我们一边拆解、一边重建,一边诋毁、一边实践。就像一场人仰马翻的酒局结束,多少人渴望隐遁山林皈依自然,靠一片月光、茶树和麦田过活,从此不问世间风雨。然翌日醒来,他还是会只身赴沙场,继续对着自己的灵肉车裂者,毕恭毕敬地奉烟敬酒。
(三)
早已焚毁了灵魂得以回归的家园。于故土而言,我们都是流离失所的羁旅人。即便逃离煌煌都市,我们依然无所依附。
所以在背叛母亲的针缝角补,背叛父亲的谆厚家训,背叛陋妻的粗茶淡饭,背叛了故乡的青砖碧瓦后,我们并不觉得萎靡病弱的生命形式、冷酷自私的人性堕落是一种异端存在。我们又都以为自己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可以在纷乱世事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这样的自欺与欺人,变成了以意淫抵消行动的不灭循环。
事实上,在这座欲望城郭中,我们与高加林们始终处在诡谲的分离和重叠的状态中。我们各自占有对方的位置,又不断迷失,永远找不对自己的位置。于是,在寻找的道路上便完成了各自的放逐。肉体与灵魂永远错位,因为它们中间总是插着一个凌空高蹈的幻影。这幻影的名字叫做欲望,它泯灭了真我与自我的距离。
极端的美是摧毁性的。欲望便是这样,它永远在投入的同时抽离,让我们自甘在其强大的存在中,一遍遍消解自我。我们如此惊羡它,因为它刚好残酷到我们尚能承受的边缘。而在毁灭我们的时候,它不屑一顾得这样不动声色。让我们于无意识中,坠入那个不知名的向度,还不忘转过身去赞美它。
多么荒唐。人类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可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据说,幸福是人们的欲望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所以被欲望所控制的人生,注定不幸福。
禁欲或不幸,这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永恒课题。青砖碧瓦或高楼广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选择的人生道路。小说的最后一章,路遥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因为这种盲目的追求,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毁掉人的一生。
高加林的人生无疑是悲剧性的。可是掩卷时,我们则应该欢呼。
庆幸吧,自己的人生还来得及选择。我们终究不是被注定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