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传
张建中,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
古人将头发喻为“三千烦恼丝”。但对不少人来说,若没了这三千丝,“风吹低头见头皮”,那才是真正的烦恼。脱发表面上只是个“面子问题”,可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结果,会严重影响求职、社交、恋爱,甚至对心理健康也有负面作用。
生命时报:我国脱发的发生率如何?哪些人是高危?
张建中:脱发在我国并不是稀罕事。有数据显示,每5个中国成年男性中就有1人存在脱发问题,总数约达1.3亿。女性脱发率约为1/20。
在各种脱发中,最多见的是雄激素源性脱发,即男性型脱发,约占所有脱发类型的95%。这种病是由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毛囊萎缩、坏死,与家庭遗传关系最密切,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也会加重病情。既然是雄激素水平高导致的脱发,治疗时就应“降雄”。一般,家族中有脱发史,青少年时痤疮重、脸部出油多的,都属于高危人群。
生命时报:脱发算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表现?
张建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仅仅是“面子”问题的脱发,现在已经被视为一种会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如今,脱发在中青年人中越来越多见。我在门诊中遇到过不少被父母押着来看病的大男孩。因为脱发,他们低头走路,拒绝社会活动,也不爱与人交流。有个快30岁的小伙子,甚至从来没交过女朋友。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脱发的原因,并掌握了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治疗脱发的药物有很多,男性可口服非那雄胺,女性可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还有一些外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以获得很不错的效果。
生命时报:脱发不治会自己好转吗?
张建中:许多人希望脱发问题会自行好转,但事实上,如果缺乏正确有效的治疗,脱发进展是不可逆的,只会越来越差。据国外临床研究显示,没有得到治疗的脱发患者,5年后100%会继续脱发,而且整个脱发进程不会停止,更不会逆转恢复。
今年6月—7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针对1280名男性脱发患者,完成了“中国男性脱发治疗意识与现状调查”。其结果引起了我的关注:有76%的人有治疗意愿、主动采取措施,但高达47%的人存在治疗误区,使用防脱或生发洗发水,服用补肾偏方,去健发中心等——这些方法对挽救头发,基本没用。如果发现自己有脱发迹象了,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的脱发门诊咨询、诊疗。
生命时报:生活和饮食习惯对脱发有没有影响?如何预防?
张建中:我做过研究,发现烫染头发或吃油腻辛辣食物,不会增加脱发几率。
需要提醒的是,脱发就像个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如男性运用抑制雄激素的药物非那雄胺,服用3个月后,脱发开始减缓,服用1—2年可达最好疗效。但一旦停用,可能会继续脱发。我曾遇到过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启泰,他今年50岁了。15年前,他曾遭遇过脱发危机,后来用了10年的口服药,现在脑袋上一根白头发都没有。
生命时报:如何早发现脱发?
张建中:我总结了“三看一通一摸”的自检方法。有脱发危险因素的人,不妨每天自检一下。父母也要学会这几招,为孩子把好“头等”大事。
三看:看枕头、看地板、看发际线。每天早上起床,或每天打扫卫生时,看看枕头上、地板上的头发是不是多了。每天正常脱发一般在100根左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鸟兽换毛一样,都是新陈代谢的表现。但如果突然出现大量的毛发脱落,发际线后移或头顶部的头发开始稀疏,就要警惕了。
一通:浴室里的地漏是“毛发聚集区”。每次洗完澡要查看一下,地漏上的头发有没有明显增多。
一摸:每天摸摸头顶,看看头发是不是薄了、软了。因为雄激素水平增加,会导致头发毛囊逐渐萎缩,头发逐渐变细、变软,如同汗毛一样。若脑袋上的头发慢慢都变成了这种细软汗毛,那离“绝顶”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