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38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主题内涵:
新课程下,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而课堂提问被认为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为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本文通过对几堂历史优质课中课堂提问的观察和分析,谈谈如何提高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背景描述
前日,在阅读文章中,看到这么一个案例,在讲授必修二第13课(岳麓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服装,同时加深对中央集权制下森严等级制度的理解,教师先展示了清朝官员服装的图案,后列出表格说明图案上的飞禽走兽,同时问:“这些清朝的官服,反映出中国古代官服有何特点?”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又引导说:“文官们的服装是飞禽,武官们的服装是走兽,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服装,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的想法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最后那位老师望向班里的“历史1号人物”潘XX,眼神里装满了期待。潘XX也低下了头,那位老师地绝望了,自报家门,按动鼠标,点出答案——反映了清朝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学生们有点恍然大悟。
或许因为我不是那种能以讲动人的那种类型老师,或许是因为要贯穿新课程新理念,拒绝“满堂灌”现象,在我自己的平时教学中也更喜欢自己在上课时,向学生问出一系列问题。似乎也经常出现类似把全班学生“问住、问倒”的现象,于是就开始反思着该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就开始捉摸着要去关注自己和别人的课堂提问,凑巧两年一次的瑞安市历史优质课评比在我校进行,11位来自各校的精英们施展出了各自的才能,于是对这些老师课堂上的提问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以便自己能改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讨论与分析
在两天的时间里,总共听了6位老师的6节课,内容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美国国父华盛顿》、《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在问题设计上方面,各位老师基本上都是作过精心准备,符合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创造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本文主要从这几位教师提问过程来探究其有效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或环节。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和特点直接决定了提问行为的有效性。从提问的时间进程来看,可分为呈现问题之前、呈现问题之时、呈现问题之后三个阶段。
(一)呈现问题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提问做准备,对问题进行精心的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开始。
观察记录与分析:
这几位老师都对问题进行了精心设计,面对不同学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问题:
首先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设计了很多“生本问题”——即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如在《美国国父华盛顿》中“关于一次战争、一次会议”是指什么战争和会议;在《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中设计的“各类表格”都是属于生本问题。这类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
其次,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出现了大量的情境性问题,——即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再提出问题时,如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假如你是小王,会穿哪件衣服去参加PARTY?”、“假设你有一千万,你喜欢住哪所房子,并告诉我你的理由”、“假设学生们表演1840—1949年时期的舞台剧时,你们会去寻找怎么样的衣服”之类。这种类型题目是目前大家运用较多的一种。通过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把兴趣内化成动力,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但是在这几堂中,缺少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指的是在课堂上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思想碰撞而现时生成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6位教师没有一位设计让学生提问题的教学环节,都是由教师提出问提,学生回答问题。甚至当学生随着教学过程产生了一些如在《美国国父华盛顿》中当教师问学生华盛顿离去时有什么遗憾吗?学生都回答为“没有”——学生自然产生了“华盛顿为什么会是带着遗憾离去呢?”这样的问题,或者在《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中,教师在设计“政治是由什么决定?”时,学生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都没有都这些问题进行很好的处理,使教学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二)呈现问题之时:是教师陈述所提问题进行师生交流的阶段。这一阶段有许多环节和因素,直接影响提问的有效性。
观察记录与分析:
教师提问的表达形式:6位教师提问时声音都比较响亮,基本能保证所问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听清楚, 在幻灯片上的问题都十分明确、简练的,避免学生在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但也出现了某些教师对于某些问题在口述时出现了随意表达现象,如在自己讲述的前后两次中表达不一致。
教师的提问态度:6位上课的教师都均以友好、愉快的态度进行提问,并且能在提问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非语言交流,以目光扫视所有学生,以手势、体态、表情表达对学生反应的理解、疑惑和支持。这种提问态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的参与程度: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是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让全班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提问中,特别是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因为教师进入“非常6+1”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全班同学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因为不是在自己的学校上课,对学生不熟悉,基本上采取,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以至不能有针对性,使有些问题失效。比如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教师首先打出一组图片,然后问“你知道这是中国哪些地方的民居”“民居建筑何时开始发生变化?”“简述其变化过程”,教师分别让三位学生回答时,出现了结果三位被提问的学生,只是紧张茫然而尴尬地站着,而问题与回答“形同虚设”。
(三) 呈现问题之后
问题呈现之后,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怎样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这一阶段,给与学生回答问题足够的时间,并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进行适当的处理,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两个重要方面。
观察记录与分析:
首先提出问题之后,缺乏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必要的时间。一般在提出问题之后,就马上催着说“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或者眼光搜寻着能与之交流的目光,尽管从时间上似乎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这种行为实际上给学生增加了压力,变成变相的惩罚,影响提问的气氛。比如教师对“要求学生讲出四大菜系”之类的问题,和“要求学生简要介绍某个时期的流行服饰形成原因”之类问题,所给的时间都一样的,实际上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不同的学生,教师所给的时间应该是不同的。
其次,面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能及时妥善的处理,如果学生回答对时,教师基本上给予鼓励或者重复学生的回答;而当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期望的答案时,或当学生出现了“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有些教师就通过剥茧抽丝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将难题逐步化简,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答案,当然也可能紧张的缘故,也出现教师转问他人,或自己代答的现象。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对目前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观察与反思,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技巧,可以运用一些策略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注重问题设计
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准确表达问题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做到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4、变换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即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
5、留出等待时间
按照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
6、及时作出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强化,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
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评价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学习了很多。
资料链接:
1、 张莲英 《课堂教学实效例谈》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2期
2、 张海燕 《问题背后的思考》《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3、 欧艳珍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23期
4、 田军玲 《历史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河南教育2006年第12期
5、 钱洪潮 《谈谈历史提问中“度”的把握》历史教学 2005年第6期
6、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有效性 见历史课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