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 常用中草药图谱7

  薄荷--耳痛\搜肝气辟邪毒,除劳弊发毒汗,却肾气

 

金錢薄荷

薄荷 【薄荷的功效介绍】:
薄荷 (《雷公炮炙论》)
【异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植物形态】①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
   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
   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
   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
   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
   花期8~10月。
   果期9~11月。
    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
   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与上种相似。
   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有腺点。
   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缘毛。
   花冠淡紫色或白色。
   小坚果长0.7毫米。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兴安薄荷(东北),以及江苏(苏州、太仓)栽培的龙脑薄荷(《本草衍义》)等,亦同供药用。
   
【采集】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
   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
   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药材】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
   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
   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
   具有白色绒毛;质脆。
   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
   气香,味辛凉。
   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
   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
   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
   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
   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著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辛,凉。
    ①《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②《医林纂要》: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手大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用主治-薄荷的功效】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
   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
   (治)恶气腹胀满。
   霍乱。
   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
   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
   除贼风。
   疗心腹胀。
   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⑩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
   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
   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
   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①《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动消渴病。
    ③《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选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简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
   (《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
   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
   (《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永类钤方》) ⑤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
   (《普济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
   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
   (《本事方》) ⑦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
   (孟诜《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
   (《医说》) 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
   (《闽东本草》)
【名家论述】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
   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⑦《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
   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
   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
   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
   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
   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
   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
   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
   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顾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
   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
   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
   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
   《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
   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
   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⑧《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
   《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
   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
   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应用进展:1、抗癌:2、抗病毒3、促进透皮吸收作用:
4、抗菌抗炎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药理作用
刺激和抑制神经的作用:薄荷产品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的功效,作用于皮肤有灼感和冷感同时,它对感觉神经末梢又有抑制和麻痹的作用;因此,可用作抗刺激剂和皮肤兴奋剂。既对皮肤瘙痒具有抗过敏和止痒作用,又对神经痛和风湿关节痛具有明显的缓解和镇痛作用;消炎和抗菌的作用:薄荷产品对蚊虫叮咬皮肤有脱敏、消炎和抗菌的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亦有明显的止咳、消炎和抑菌作用;对痔疮、肛裂有消肿止痛、消炎抗菌的作用;健胃和祛风的作用:口含有薄荷产品的方剂,对于味觉神经和嗅觉神经有兴奋的作用。它对口腔粘膜有炮热感和刺激作用,能促进口腔流涎、增进食欲、增加胃粘膜的供血量,改进消化功能。有益于治疗食积不化、解除胃脘涨滞感觉。也可治疗呃逆和痉挛性胃痛。此外,薄荷在肠道内亦有较好的驱风作用,能减轻肠充气、驰缓肠肌蠕动,具有减缓肠疝痛的作用; 芳香和调味的作用:主要利用薄荷所特有的清凉润喉而芳香宜人的气味来掩饰和改善一些具有异味和难以吞服的药物的不适感。
    莨菪 -----突发颠狂。久咳不止(痰有脓血)。

 

英文名:Henbane Seed
  茄目(Solanales)、茄科(Solanaceae)、天仙子属(Hyoscyamus)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5至70厘米,有特殊臭味,全株被粘性腺毛。根粗壮,肉质,茎直立或斜上伸。密被柔毛。单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包茎,茎下部的叶具柄。花淡黄绿色,基部带紫色;花萼筒状钟形;花冠钟形;花药深紫色;子房略呈椭圆形。蒴果包藏于宿存萼内。种子多数,近圆盘形,淡黄棕色。
  生境:生长在海拔1700-2600米的山坡,林旁和路边。
  分布: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主产内蒙古、河北、河南及东北、西北诸省区。青海分布在海东地区和海南、黄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
  化学成分:含莨菪碱(hyoscyamine)、阿托品(atrop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l-东莨菪碱(atroscine)、脂肪油等。
莨菪 的功效介绍】:
  
【释名】 天仙子、横唐、行唐。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1、突发颠狂。
   用莨菪三升,研细,在一升酒中泡几天。
   去渣,煎成浓汁。
   一天内分三次饮完。
   如觉头中似有虫行,额部及手脚现红点,即是病快要好的现象。
      2、风痹厥痛。
   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
   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
   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汤送下。
      3、久咳不止(痰有脓血)。
   用莨菪子五钱,先煮后炒,研细,加酥油如鸡收蛎的量,大枣七枚,同煎至油尽。
   取枣日食三枚。
   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极验。
      4、长期水泻。
   用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烧存性。
   每服一钱,粟米汤送下。
      5、赤白痢。
   用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6、肠风下血。
   用莨菪子一升,晒干、捣烂、筛细;生姜半斤,取汁;同入银锅中加二升。
   一起煎成浓糖稀状,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进一步煎浓,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视病情可增至五、七丸。
   安服有微热。
   勿惊异,病重的人服过三日,当有下泻病愈后,泻亦止。
      7、脱肛不收。
   用莨菪子炒过,研为末,敷患处。
      8、风牙虫牙。
   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内烧类。
   以小管引烟入病齿处。
   又方:把莨菪子装入瓶内,热汤淋药得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换。
   有涎出,可吐去。
      9、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
   用莨菪子研为末,每服两小匙,水送下。
   极效。
      10、乳痈坚硬。
   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
   注意不得把药嚼破。
      11、恶疮似癞,长期不愈。
   用莨菪子烧存性,研为末,敷患处。
      12、跌打损伤。
   用莨菪子三工业区末,加羊油调涂伤处。
   因误服莨菪叶、根、花、枝、种子过量出现中毒症状。证见面红、烦躁、哭笑不止、谵语、幻觉、口干肤燥、瞳孔散大、脉数等。严重者可致昏睡、肢强挛缩,甚至昏迷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载解莨菪毒药物,有荠苨、甘草、升麻、犀角、蟹等,可资参考。
过塘蛇-----理酒病,敷背痈,治蛇伤,颠狗咬伤

 

过塘蛇【过塘蛇的功效介绍】:
过塘蛇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水盖菜、崩草(《生草药性备要》),水瓮菜(《本草求原》),水龙(《柳冈杂记》),过江龙(《天宝本草》),水芥菜(《岭南采药录》),水菜岳(《福建民间草药》),狗肠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过江藤(《四川中药志》),枇杷菜、鱼鳔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蕹菜(《广西中草药》),水浮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水龙的全草。
   
【植物形态】水龙浮水或匍匐状草本,无毛,其浮水茎的每一节上常有圆柱状的白色囊状浮器,具多数丝状根。
   叶互生,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1.5~5厘米,宽0.5~2.5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叶柄长0.3~1厘米。
   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萼裂片5,披针形,长约7毫米,外面被疏长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黄,倒卵形,长约12毫米;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头头状,5浅裂。
   蒴果线状圆柱形,长2~3厘米,径约3毫米,无毛或有毛;果柄长2.5~3.5厘米。
   种子多数,矩形,平滑。
   花期夏、秋。
    生于水田、水池中或沟渠中。
   分布我国西南部、南部至东部。
   
【采集】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甚长,粗3~5毫米,红棕色,有纵直条纹,质较柔韧。
   节下着生多数毛发状须根,黑色,白色囊状浮器已扁瘪不明显,或脱落。
   叶皱缩,倒卵形至长圆状卵形。
   花果多脱落而少见。
    产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无毒。
   
【功用主治-过塘蛇的功效】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治燥热咳嗽,酒疸,淋病,麻疹,丹毒,痈肿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理酒病,敷背痈,治蛇伤,颠狗咬伤,利小便,捣汁饮。
    ②《天宝本草》:利湿热,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③《福建民间草药》:利尿解热。
   理酒疸,治蛇伤。
    ④《陆川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治天泡疮,血瘙。
    ⑤《四川中药志》:治各种疮毒及淋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煅灰调敷。
   
【选方】①治酒疸:鲜过塘蛇一握。
   捣烂绞自然汁,和冬蜜等量调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淋浊:鲜过塘蛇一两,冰糖半两。
   酌加水煎,饭前服,日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水肿:过塘蛇、水茴香、水皂角、甘草、茯苓。
   水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④治蛇伤、疯狗咬伤:鲜过塘蛇一至二握。
   洗净捣烂,绞自然汁内服,渣敷伤处。
   (《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过塘蛇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痈疮,跌打:鲜过塘蛇捣烂敷。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小儿脓疱疮:过塘蛇煎水洗,另用鲜草捣烂敷。
    ⑧治乳痈:过塘蛇捣烂敷。
    ⑨治风火牙痛:过塘蛇二两,水煎服。
   (⑦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⑩治实热口渴便秘:鲜过塘蛇捣汁二至四两,调冬蜜炖温服。
    ⑾治麻疹透后高热不退:鲜过塘蛇一至二两,捣汁,水炖服。
    ⑿治带状疱疹:鲜过塘蛇捣汁,调糯米粉,涂患处。
   (⑩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白马骨-------伤寒,中暑,发狂乱语,火症,肝炎,偏头痛

 

白马骨【白马骨的功效介绍】:
白马骨 (《本草拾遗》)
【异名】六月雪、路边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路边鸡(《草木便方》),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路边荆、鱼骨刺、光骨刺、过路黄荆(《中医药实验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间草药》),天星木、凉粉草、细牙家、白点秤(《广西中药志》),鸡骨头草、鸡脚骨(《浙江民间草药》),路边姜(《四川中药志》),鸡骨柴、千年勿大、白马里梢、野黄杨树、永勿大、米筛花、冻米柴、月月有、朱米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白马骨落叶小灌木,高25~45厘米。
   枝粗壮,灰色。
   叶通常丛生,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3厘米,宽5~15毫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1短柄,柄长1~15毫米;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有锥尖状裂片数枚,长1.2~2.5毫米。
   花无梗;丛生于小枝顶和近顶部的叶腋;苞片1,斜方状椭圆形,先端针尖,长约2毫米,白色,膜质;萼5裂,裂片三角状锥尖,长2.5毫米,革质;花冠管状,白色,长6~8毫米。
   内有茸毛1簇,5裂,裂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雌蕊1,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下位,5棱,圆柱状,2室。
   花期4~6月。
   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边、溪旁、灌木丛中。
   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②六月雪,又名:喷雪花、白雪丹、日日有、白荜蒲花。
    形态与上种极相似,惟叶较小,狭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萼裂三角形,亦较短。
   生态及分布均同上种。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白马骨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药材】干燥枝呈深灰色,表面有纵裂隙,栓皮往往剥离。
   嫩枝浅灰色,节处围有膜质的托叶,花丛生枝顶,花萼呈灰白色,5裂,膜质。
   枝质稍硬,折断面带纤维性。
   叶大部脱落,少数留存,绿黄色,薄革质,卷曲不平,质脆易折断。
    产广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六月雪全草含甙类及鞣质。
   
【性味】苦辛,凉。
    ①《本草拾遗》:无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
    ③《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微辛。
   
【功用主治-白马骨的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治风湿腰腿痛,痢疾,水肿,目赤肿痛,喉痛,齿痛,妇女白带,痈疽,瘰疬。
    ①《本草拾遗》:止水痢。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伤寒,中暑,发狂乱语,火症,亦退身热。
    ③《宁乡县志》:节:可治小儿惊风,腹痛;枝:烧灰可点翳。
    ④《植物名实图考》:治热证,疮痔,妇女白带。
    ⑤《岭南采药录》:解暑热,消积滞,止痢疾;并治伤寒,时疫,发背疮,消痈疽,拔毒。
    ⑥《南京民间药草》:止吐血。
    ⑦《中医药实验研究》:治目赤肿痛。
    ⑧《安徽药材》:与老母鸡同煮,能治慢性肾炎水肿。
    ⑨《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舒经活络。
   治刀伤,瘫痪,男女弱症,飞疔。
    ⑩《广西中药志》:治喉痛。
    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
   治头晕目眩及胸膈邪热。
   ' 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拔毒。
   治急、慢性肝炎,风湿腰腿痛,痈肿恶疮,蛇伤。
    ⒀《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消肿,祛风,化湿,又有强壮作用。
   治女子经闭,白带过多,头晕无力。
    ⒁《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治乳糜尿。
   和石打穿煎服,治面神经麻痹。
    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平肝,利湿,健脾,止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烧灰淋汁涂,煎水洗残捣敷。
   
【选方】①治水痢:白马骨茎叶煮汁服。
   (《本草拾遗》) ②治肝炎:六月雪二两,过路黄一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六月雪一至二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目赤肿痛:路边荆茎叶一、二两,煎服,渣再煎熏洗。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⑤治偏头痛:鲜白马骨一至二两,水煎泡少许食盐服。
   (《泉州本草》) ⑥治咽喉炎:六月雪三至五钱,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⑦治牙痛:白马骨一两半,合乌贼鱼干炖服。
   (《泉州本草》) ⑧治鹅口疮:白马骨叶一握,稍捣,浸米泔,取汁洗口内。
   (《闽东本草》) ⑨治恶疮瘰疬,蚀息肉,白癜风:白马骨、黄连、细辛、白调(一作'白芷')、牛膝、鸡桑皮,黄荆等。
   烧为末,淋汁,以物揩破涂之。
   (《本草拾遗》) -马兰-----急性睾丸炎腮腺癌喉痹口紧慢性气管炎

 

马兰 【马兰的功效介绍】:
马兰 (《本草拾遗》)
【异名】紫菊(《本草拾遗》),阶前菊(《履巉岩本草》),鸡儿肠、马兰头(《救荒本草》),竹节草(《摘元方》),马兰菊(《医林纂要,),蟛蜞菊(颂问本草》),鱼鳅串(《草木便方》),红梗菜(《本草正义》),田边菊(《广州植物志》),田菊(《福建民间草药》),毛蜞菜(《闽南民间草药》),红马兰、马兰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路边菊、螃蜞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蓑衣莲、灯盏细辛(《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马兰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具匍茎。
   基部叶花后雕落;茎中部叶互生,倒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0厘米,宽15~25毫米,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短柄,中部以上的边缘具不规则的粗大锯齿,两面近乎光滑或少有短毛;茎上部的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
   头状花序直径约2.5厘米;总苞半球形,直径6~8毫米,苞片2~3列,长圆状线形或倒披针状线形,先端尖或钝,边缘具纤毛,略带紫色;花托突出如圆锥状,具细凹点;周缘舌状花1列,雌性,淡蓝紫色,舌片长8~10毫米,宽1.5~2毫米;中央管状花,两性,黄色,长约3.5毫米,先端裂片5枚,管上有细柔毛。
   瘦果扁平,倒卵状椭圆形,长1.5~2毫米,右毛;冠毛较少,长约1/4毫米。
   花期秋季。
    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凉。
    ①《嘉祐本草》:辛,平,无毒。
    ②《玉楸药解》:味苦辛,气平。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辛,凉。
   
【归经】①《纲目》:入阳明血分。
    ②《玉揪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马兰的功效】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治吐血,衄血,血痢,创伤出血,疟疾,黄疸,水肿,淋浊,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蛇咬伤。
    ①《日华子本草》:根、叶,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②《纲目》:根、叶,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③《本经逢原》:治妇人淋浊,痔漏。
    ④《医林纂要》:补肾命,除寒湿,暖子宫,杀虫。
   治小儿疳积。
    ⑤《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
   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⑥《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消痈,解毒。
    ⑦《四川中药志》:消食积饱胀及胸结气胀,除湿热,利小便,退热,止咳嗽,解毒,治蛇伤。
    ⑧《云南中草药》:根:祛风散寒,止咳平喘。
   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痹痛,小儿疝气。
    ⑨《广西药植名录》:清热解表。
   治外感风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吐血:鲜白茅根四两(白嫩去心),马兰头四两(连根),湘莲子四两,红枣四两。
   先将茅根、马兰头洗净,同入锅内浓煎二、三次滤去渣,再加入湘莲、红枣入罐内,用文火炖之。
   晚间临睡时取食一两。
   (《集成良方三百种》) ②治衄血不止:蟛蜞菊鲜叶一握。
   用第二次淘米水洗净,捣烂取自然汁,调等量冬蜜加温内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肺结核:蓑衣莲根四钱。
   炖猪心肺服。
   (《云南中草蓟》) ④治小儿热痢:鱼鳅串二钱,仙鹤草三钱,马鞭草三钱,木通二钱,紫苏二钱,铁灯草二钱。
   煎水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打伤出血:竹节草、早莲草、松香、皂子叶(即柜子叶,冬用皮)。
   为末,搽入刀口。
   (《摘元方》) ⑥治诸疟寒热:赤脚马兰捣汁,入水少许,发日早服,或入沙糖亦可。
   (《圣济总录》) ⑦治传染性肝炎:鸡儿肠鲜全草一两,酢浆草、地耳草、兖州卷柏各鲜全草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⑧治水肿尿涩: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
   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前温服,以利小水。
   (《简便单方》) ⑨治绞肠痧痛:马兰根叶细嚼,咽汁。
   (《寿域神方》) ⑩治胃溃疡、结膜炎:马兰鲜根二两。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喉痹口紧:马兰根或叶捣汁,入米醋少许,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开。
   (《孙一松试效方)) ⑿治咽喉肿痛:马兰全草一、二两。
   水煎频服。
   (《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乳痈:毛蜞菜叶捣烂敷患处。
   (《闽南民间草药》) ⒁治外耳道炎:马兰鲜叶捣汁滴耳。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⒂治急性睾丸炎:马兰鲜根二至三两,荔枝核十枚。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⒃治疔疮炎肿:蟛蜞菊鲜叶一握.洗净和冬蜜捣匀涂贴,日换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⒄治缠蛇丹毒:马兰、甘草。
   擂醋搽之。
   (《济急仙方》) ⒅治腮腺癌:马兰头根(白),野胡葱头各适量捣烂外敷。
   (《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⒆诸疟寒热。
   用马羊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
   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⒇绞肠痧。
   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21)打伤出血。
   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22)喉痹口紧。
   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23)水肿尿涩。
   用马半、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24)丹毒。
   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25)痔漏。
   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
   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
   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
   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
   每天熏洗患处。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马兰鲜草4两或干品2两,洗净后加水200毫升,煎煮过滤,浓缩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为一疗程。
   治疗328例,痊愈5例,显效67例,好转167例,无效89例,总有效率为72.9%。
   马兰的镇咳作用较好,对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
   服药后仅极少数在1~2天内出现上腹不适、胸闷、呕吐等副作用。
   葎草-------皮肤瘙痒痈毒初起

 

葎草 【葎草的功效介绍】:
葎草 (《唐本草》)
【异名】勒草、黑草(《别录》),葛葎蔓(《唐本草》),葛勒蔓(《蜀本草》),来莓草(《开宝本草》),葛葎草(《圣济总录》),葛勒子、涩萝蔓(《救荒本草》),割人藤(《本经逢原》),假苦瓜、苦瓜蘑(《广州植物志》),锯锯藤(《贵州民间方药集》),五爪龙、牛跤迹(《福建民间草药》),老虎藤(《安徽药材》),拉拉藤(《江苏野生植物志》),穿肠草、拉拉秧(《东北药植志》),拉拉蔓(《河北药材》),过沟龙(《江西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葎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长达数米,有倒钩刺。
   叶对生,掌状5深裂,稀有3~7裂,边缘有锯齿,上面生刚毛,下面有腺点,脉上有刚毛;叶柄长5~20厘米。
   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腋生;雄花成圆锥状花序,有多数淡黄绿色小花;萼片5,披针形;雄蕊5,花药大,长约2毫米,花丝甚短;雌花10余朵集成短穗,腋生,每2雌花有1卵状披针形、有白毛刺和黄色腺点的苞片,无花被,花柱2。
   果穗呈绿色,鳞状苞花后成卵圆形,先端短尾尖,外侧有暗紫斑及长白毛。
   瘦果卵圆形,长4~5毫米,质坚硬。
   花期7~8月。
   果期8~9月。
    生于沟边、路旁、荒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葎草根)、花(葎草花)、果穗(葎草果穗)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胆碱及天门冬酰胺,其他尚有挥发油、鞣质及树脂。
   球果含葎草酮及蛇麻酮。
   叶含0.015%大波斯菊甙、牡荆素。
   挥发油中主要含β-葎草烯、石竹烯、α-玷巴烯、α-芹子烯、β-芹子烯和γ-毕澄茄烯等。
   
【药理作用】茎、叶的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葎草酮与蛇麻酮(参见啤酒花条)相似,也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某些真菌、酵母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也有报告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酵母菌无效者。
   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葎草酮为蛇麻酮的1/20,对结核杆菌的作用为蛇麻酮的1/10。
   葎草酮对猫有二硝基酚样作用,静脉注射3毫克/公斤后,可使氧耗量立即增加1倍,并出现呼吸急促,随之体温升高;并可因体温过度升高(45℃)而致死,死亡迅速发生严重尸僵。
   大量注射尚可产生糖尿、血尿。
   对兔的作用远较猫为差。
   
【性味】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葎草的功效】清热,利尿,消淤,解毒。
   治淋病,小便不利,疟疾,腹泻,痢疾,肺结核,肺脓疡,肺炎,癞疮,痔疮,痈毒,瘰疬。
    ①《别录》:主瘀血,止精溢盛气。
    ②《唐本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③《本草衍义》:治伤寒汗后虚热,锉研,取生汁饮一合。
    ④《纲目》: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
    ⑤《安徽药材》:治失眠;洗痔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2~4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膏淋:葎草捣生汁三升,酢二合。
   相和,空腹顿服,当溺如白汁。
   (《本草图经》) ②治砂石淋:鲜葎草茎四至五两。
   捣烂,酌加开水擂汁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新久疟疾:葛葎草一握(去两头,秋冬用于者)、恒山末等分。
   以淡浆水二大盏,浸药,星月下露一宿,五更煎一盏,分二服,以吐痰愈。
   (《纲目》) ④治久痢成疳:葎草干蔓捣筛,量多少,管吹谷道中。
   (《本草图经》) ⑤治痢疾或小便淋沥,尿血等:鲜葎草二至四两。
   水煎,饭前服,日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瘫,遍体皆疮者:葎草一担。
   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渍疮。
   (《独行方》) ⑦治乌癞:葛葎草二秤(锉,细淘),益母草一秤(锉,洗淘)。
   用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漉去滓,盆瓮中浸浴一时辰久方出,用被衣覆之,又再浸浴一时辰久方出,勿令见风,明日复作。
   如入汤后,举身瘙痒不可忍,令旁人捉手,不令搔动,食顷渐定。
   后隔三日一浴。
   其药水经浴两次即弃之。
   (《圣济总录》葛葎草浴方) ⑧治皮肤瘙痒:葎草适量,水煎熏洗。
   (《江西草药》) ⑨治痈毒初起(皮色不变,硬肿不痛):葎草鲜叶一握。
   以冷开水洗净,和红糖捣烂,加热敷贴,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瘰疬:葎草鲜叶二两,黄酒二两,红糖四两。
   水煎,分三次饭后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⑾治小儿天泡疮:割人藤煎水洗,每日一至二次。
   忌鱼腥发物。
   (《江苏药材志》) ⑿治蛇、蝎螫伤:葎草鲜叶一握,雄黄一钱。
   捣烂敷贴。
   (《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痔疮脱肛:鲜葎草三两。
   煎水熏洗。
   (《闽东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肺结核以100%的葎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4毫升。
   30天为一疗程。
   观察880例经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肺结核患者,经一疗程后,症状消失或改善者72例;痰菌阳性47例中阴转者21例;有空洞的51例中治后缩小或闭合者36例,其中以干酪性和薄壁空洞的疗效较明显;病灶变化情况,据79例观察,吸收者51例(64.5%),其中以渗出性和增殖性病灶吸收较明显。
   治程中部分患者经肝、肾功能检查,未见不良影响;个别患者可能因制剂不纯,用药后出现发烧恶寒现象,停药后即消失。
    ②治疗呼吸道炎症取鲜或干的拉拉秧500克,加水约1000~1500毫升,煮沸30分钟左右,煎至1000毫升,加调味剂,4~6次分服。
   临床治疗肺脓疡4例,大叶肺炎3例,上感与扁桃体炎14例,皆获痊愈,末发现副作用。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拉拉藤、野利苋鲜品各1两,洗净,切段,水煎两次过滤,药汁混合浓缩成100毫升。
   日服1次,每次60毫升。
   临床治疗199例,总有效率为60.8%。
    ④治疗急性肾炎取新鲜葎草茎叶切碎,洗净,混以盐卤约5~8%,捣成泥状,盛磁缸中备用。
   用时取葎草泥8~10克敷于前囟门部(剪去头发),用绷带固定,3天后另换8~10克,敷于剑突下,3天后再换8~10克,敷于脐下耻骨上方。
   共9天为一疗程,可以反复2~3个疗程。
   观察7例,治疗后浮肿多在2~4天内开始消退,小便量在12~24小时内增加,腰围于第2~3天开始缩小,体重在24~72小时开始减轻,血压自第3天开始下降,尿蛋白于第7~15天转为阴性,血象及血液化学变化均有好转。
   治疗中卧床休息及低盐饮食均按常规。
    ⑤治疗细菌性痢疾取五爪龙藤和叶,水煎,使每毫升含量为1钱。
   1~2岁每次20毫升,2岁以上每次30毫升,日服2次,4~6日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42例,35例治愈,4例进步,3例无效。
   治愈病例的平均退热时间为1.6天;大便外观复常时间为2.3天;大便镜检正常为2.6天。
    ⑥治疗小儿腹泻取全草加水适量,浓煎,使每40毫升含葎草1两。
   1岁以内每次20毫升,每日2次;1岁以上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治疗42例,39例在2天内退热,33例在3天内停止腹泻。
    ⑦治疗蛇咬伤取新鲜过沟龙(葎草)1株(小者两株),洗净捣烂如泥,滴入烧酒1~3毫升(以甜酒糟为最好),拌匀使成泥状软膏,直接贴敷于咬伤处,外加敷料包扎。
   每日换药1次。
   临床治疗10例,一般2~4天伤口愈合,5~8天即基本消肿而恢复正常功能。
   
【名家论述】《本草正义》:葎草,苦寒泄降,主湿热壅塞之实症,亦可为外疡阳毒之外敷药。
    黄精-----脾虚面黄,肺虚咳嗽,筋骨酸痹无力,及产后气血衰弱。

 

黄精【黄精的功效介绍】:
黄精 (《雷公炮炙论》)
【异名】龙衔(《广雅》),太阳草(张华《博物志》),白及、兔竹、垂珠、鸡格(《抱朴子》),鹿竹、重楼(《别录》),萎蕤、苟格、马箭、笔菜(《本草图经》),黄芝(《灵芝瑞草经》),笔管菜(《救荒本草》),生姜(《滇南本草》),野生姜(《本草蒙筌》),野仙姜(《广西通志》),山生姜(《本草备要》),玉竹黄精、白芨黄精(《本草从新》),阳雀蕻(《辰溪志》),土灵芝、老虎姜(《草木便方》),山捣臼(《岭南采药录》),鸡头参(《山西中药志》),黄鸡菜(《中药志》),山姜(《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黄精、囊丝黄精、热河黄精、滇黄精、卷叶黄精等的根茎。
   
【植物形态】①黄精多年生草本。
   根茎横走,肥大肉质,黄白色,略呈扁圆柱形。
   有数个茎痕,茎痕处较粗大,最粗处直径可达2.5厘米,生少数须根。
   茎直立,圆柱形,单一,高50~80厘米,光滑无毛。
   叶无柄;通常4~5枚轮生;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7~11厘米,宽5~12毫米,先端渐尖并卷曲,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
   花腋生,下垂,花梗长1.5~2厘米,先端2歧,着生花2朵;苞片小,远较花梗短;花被筒状,长8~13毫米,白色,先端6齿裂,带绿白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中部,花丝光滑;雌蕊1,与雄蕊等长,子房上位,柱头上有白色毛。
   浆果球形,直径7~10毫米,成熟时黑色。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生于荒山坡及山地杂木林或灌木丛的边缘。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②囊丝黄精多年生草本。
   根茎横生,肥大肉质,近圆柱形,节处较膨大,直径钓1.5厘米。
   茎圆柱形,高40~80厘米,光滑无毛,有时散生锈褐色斑点。
   叶无柄,互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有时为长圆状或卵状椭圆形,长8~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钝尖,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5~7条。
   花腋生,总花梗下垂,长约2厘米,通常着花3~5朵或更多,略呈伞形;小花梗长约1厘米;花被绿白色,筒状,长约2厘米,先端6齿裂;雄蕊6,花丝上有柔毛或小乳突;雌蕊1,与雄蕊等长。
   浆果球形,成熟时暗紫色,直径1~1.5厘米。
   种子圆球形。
   花期4~5月。
   果期6~9月。
    生山地。
   分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河南等地。
    ③热河黄精,又名:多花玉竹。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根茎横生,圆柱形,有节。
   茎直立,单一。
   叶互生,生于茎中部以上的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广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具灰粉状物。
   花腋生,总花梗长3~6厘米,着生4~10花,成聚伞花序。
   花被筒状,乳白色,先端6裂,裂片钝三角形;雄蕊6,着生在花被筒的中央;子房卵圆形,具细长白色花柱。
   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花期5月。
   果期6~7月。
    生于林下、山坡草地。
   分布东北及河北、山东等地。
    ④滇黄精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
   根茎横生,有节。
   茎直立,单一。
   叶4~6片轮生,线形,长8~13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渐尖而卷曲,基部渐狭;无柄。
   花1~3朵腋生;花被筒状,淡绿色,6裂。
   浆果球形,熟时橙红色。
   花期4~5月。
    多生于阴湿的山坡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云南等地。
    ⑤卷叶黄精,参见老虎姜条。
    同属植物玫瑰红黄精 (新疆)、甘肃黄精(西北,以上两种参见羊角参条)、弯花柱黄精(宁夏)、红果黄精(青海、甘肃)、长梗黄精(浙江、福建)、深山黄精(浙江、江西)等在少数地区亦作黄精使用。
   
【采集】春、秋采收,以秋采者质佳。
   挖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去泥土,置蒸笼内蒸至呈现油润时,取出晒干或烘干。
   或置水中煮沸后,捞出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圆锥状,形似鸡头(习称鸡头黄精),或呈结节块状似姜形(习称姜形黄精)。
   分枝少而短粗,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
   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半透明,全体有细皱纹及稍隆起呈波状的环节,地上茎痕呈圆盘状,中心常凹陷,根痕多呈点状突起,分布全体或多集生于膨大部分。
   干燥者质硬,易折断,未完全干燥者质柔韧;断面淡棕色,呈半透明角质样或蜡质状,并有多数黄白色小点。
   无臭,味微甜而有粘性。
   以块大、色黄、断面透明、质润泽、习称冰糖渣者为佳。
    主产贵州、湖南、浙江、广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
   
【化学成分】黄精的根茎含粘液质、淀粉及糖分。
    囊丝黄精的根茎含吖丁啶羧酸、天门冬氨酸、高丝氨酸、二氨基丁酸、毛地黄糖甙以及多种慧醌类化合物。
   叶含牡荆素木糖甙和5,4′-二羟基黄酮的糖甙。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黄精在试管内对抗酸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实验性结核病的豚鼠,在感染结核菌同时给药与感染后淋巴肿大再给药,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且能改善健康状况,其疗效与异烟肼接近。
   对伤寒杆菌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抗菌最低浓度为500~100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抗苗最低浓度)1000毫克%)。
   但也有报道黄精粗制剂及水抽出液,对上述两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1:10浓度对腺2病毒有延缓作用,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②抗真菌作用黄精醇提水溶液2%以上浓度便开始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如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其水抽出物对石膏样毛癣菌及考夫曼-沃尔夫氏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但有报道其10%煎剂仪对羊毛样小孢子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多种真菌无效。
    ③降压作用黄精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炮制】黄精:洗净泥土,略润,切片,晒干。
   酒黄精:取拣净的黄精,洗净,用酒拌匀,装入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到酒吸尽,取出,切段,晾干。
   (每黄精100斤,用黄酒50斤)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四声本草》:寒。
   
【归经】入脾、肺、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肺、肾。
   
【功用主治-黄精的功效】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
   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
    ①《别录》: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②《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③《滇南本草》:补虚添精。
    ④《纲目》: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
    ⑤《本草从新》:平补气血而润。
    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间歇热、痛风、骨膜炎、蛔虫、高血压。
    ⑦《四川中药志》:补肾润肺,益气滋阴。
   治脾虚面黄,肺虚咳嗽,筋骨酸痹无力,及产后气血衰弱。
    ⑧《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健脾,强筋壮骨,润肺生津。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宜忌】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
    ①《纲目》:忌梅实,花、叶、子并同。
    ②《本经逢原》: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
    ③《得配本草》:气滞者禁用。
    ④《本草正义》:有湿痰者弗服。
   胃纳不旺者,亦必避之。
   
【选方】①壮筋骨,益精髓,变白发:黄精、苍术各四斤,枸杞根、柏叶各五斤,天门冬三斤。
   煮汁一石,同曲十斤,糯米一石,如常酿酒饮。
   (《纲目》) ②补精气:枸杞子(冬采者佳),黄精等分。
   为细末,二味相和,捣成块,捏作饼子,干复捣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温水送下。
   (《奇效良方》枸杞丸) ③治脾胃虚弱,体倦无力:黄精、党参、淮山药各一两,蒸鸡食。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肺劳咳血,赤白带:鲜黄精根头二两,冰糖一两,开水炖服。
   (《闽东本草》) ⑤治肺结核,病后体虚:黄精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或炖猪肉食。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小儿下肢痿软:黄精一两,冬蜜一两。
   开水炖服。
   (《闽东本草》) ⑦治胃热口渴:黄精六钱,熟地、山药各五钱,天花粉,麦门冬各四钱。
   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⑧治眼,补肝气,明目: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净),黄精二斤(和蔓菁子水蒸九次,曝干)。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空心以粥饮调下二钱,日午晚食后。
   以温水再调服。
   (《圣惠方》蔓菁子散) ⑨治荣气不清,久风入脉,因而成癞,鼻坏色败,皮肤痒溃:黄精根(去皮洗净)二斤。
   日中曝令软,纳粟米饭甑中同蒸之,二斗米熟为度,不拘时服。
   (《圣济总录》) ⑩治蛲虫病:黄精八钱,加冰糖二两,炖服。
   (《福建中医药》(6):44,1965)
【临床应用】①治疗肺结核取黄精经蒸晒干燥,洗净,切碎,加水5倍,用文火煎熬24小时,滤去渣,再将滤液用文火煎熬,不断搅拌,待熬成浸膏状,冷却,装瓶备用。
   一般5斤黄精可制黄精浸膏1斤,每毫升相当于黄精5克。
   剂量:每日4次,每次10毫升。
   临床观察19例,均属浸润型肺结核。
   其中浸润期9例,浸润溶解期2例,溶解播散期及吸收好转期各1例,静止期6例。
   两侧病变者11例,有空洞者6例,经单独内服黄精浸膏2个月后,病灶完全吸收者4例,吸收好转者12例,无改变者3例。
   6例空洞,2例闭合,4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痰集菌检查多数转阴;血沉绝大部分病例均恢复正常值。
   体重及临床症状也有所改善。
    ②治疗癣菌病取黄精捣碎,以95%酒精浸1~2天,蒸馏去大部分酒精,使浓缩,加3倍水,沉淀,取其滤液,蒸去其余酒精,浓缩至稀糊状,即成为黄精粗制液。
   使用时直接搽涂患处,每日2次。
   一般对足痹、腰癣都有一定疗效,尤以对足癣的水疱型及糜烂型疗效最佳。
   对足癣的角化型疗效较差,可能是因霉菌处在角化型较厚的表皮内,而黄精无剥脱或渗透表皮能力之故。
   黄精粗制液搽用时无痛苦,亦未见变坏的不良反应,缺点是容易污染衣服。
   
【名家论述】①《本经逢原》: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皆是补阴之功。
    ②《本草便读》):黄精,为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虚有湿者,不宜服之,恐其腻膈也。
附食疗方:黄精老年人的食疗佳品

一提到老年人进补,人们总以为非人参、鹿茸等莫属。其实,中药黄精是老年人较理想的补养之品。因为老年人(特别是冬季)不仅阳气较弱,而且阴液多有不足。黄精其性平和,作用缓慢,可作久服滋补之品,既有补脾气,兼补脾阴,又有润肺生津,益肾补精的作用。并且无大补温燥之品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现代药理实验显示:黄精具有降血压及降血糖作用,还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起降低血脂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据测定,黄精含脂肪、蛋白质、多种氨基酸、淀粉等有益成分,还含天门冬氨酸、毛地黄糖甙以及蒽醌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补中益气作用。适用于脾虚乏力、食欲减退、肺燥干咳、肾虚腰膝酸软及头晕等证。所以,老年人服用黄精疗虚大有益处,现介绍几则食疗方于下:
  1、黄精炖瘦肉:黄精30克,瘦猪肉50克。加水炖熟,适量加盐,饮汤食肉吃黄精。可治疗病后体虚,四肢软弱无力。
  2、黄精玉竹猪胰汤:黄精24克,玉竹30克,猪胰1具。将三物共入砂锅内加水慢火煮熟,入酱油和盐适量,即可饮汤食肉。有滋养胃阴、润肺止渴之功,宜糖尿病属肺胃阴虚者食用。
  3、黄精粥:黄精20克,粳米100克,先将黄精煮汁,去药渣,再入粳米一起煮,粥熟后加白糖食用。对脾胃虚弱、干咳无痰、咳血等有滋补作用。
  4、黄精蒸鸡:黄精、党参、怀山药各30克,仔母鸡一只(约1公斤)。先将鸡肉切成1寸见方小块,入沸水中烫3分钟捞出,装入汽锅内,加葱、姜、花椒、食盐等调料,再将以上三药放入,加盖蒸3小时即可食用。对冬季体倦乏力、腰膝酸软、怕冷等有效。
  5、黄精当归鸡蛋汤:黄精20克,当归12克。水煎,再用两个煮熟鸡蛋去壳,放入药汤再煮,饮汤吃蛋。对血虚、面色萎黄无光泽者有较好作用。
  6、黄精莲子薏米粥:黄精25克,莲子30克,薏米50克。先将黄精煮汁去渣,再入莲子薏米同煮成粥,调味服食。能补中益气、清心健脾,对脾胃虚弱、神疲气短、咳嗽气促有效。
  7、黄精酒:黄精20克,白酒500克。将黄精洗净切成片,入酒中浸泡一周即可饮用。有益精补血、健骨壮阳作用,对肾虚腰痛、阳萎等有效。另:黄精酒有助提高男性性能力    中医认为,黄精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主管营养师孙晶丹介绍说,黄精主要以根茎入药,由于它的样子很像鸡头,因此又称为“鸡头参”,主要功效是健脾益肾、补气养阴、润心肺、强筋骨,可用于治疗肾精亏损、精血不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内热消渴等。

    专家建议,平时体寒、精力减退或不足的男士,可以每天喝一点黄精酒。此外,黄精中富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冬天适当饮用,还能减少细胞突变的发生,从而起到抗衰延寿的作用。

    黄精酒的制作方法:准备黄精根数条和适量35度白酒,白酒的量约为黄精根的3~4倍。首先,将黄精根洗净,用洁净的布擦干,放入大口径的玻璃瓶中,然后,倒入白酒。泡上2~3个月后,酒就变成了透明的淡琥珀色,尽量放置半年后再饮用。


甘遂----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

 

甘遂 【甘遂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甘遂(《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主田(《本经》),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鬼丑(《吴普本草》),陵津(《广雅》),肿手花根(《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大戟科檀物甘遂的根。
   
【植物形态】甘遂,又名:猫儿眼。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25~40匣米,全草含乳汁。
   根细长而微弯曲,部分呈连珠状或棒状,亦有呈长椭圆形者,外皮棕褐色。
   茎直立,淡紫红色。
   单叶互生,狭技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无柄或具短柄。
   杯状聚伞花序成聚伞状排列,通常5~9枝簇生于茎端,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有时从茎上部叶腋抽生1花枝,每枝顶端再生出1~2回聚伞式3分枝;苞叶对生;萼状总苞先端4裂,腺体4枚: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总苞中;雄花仅有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头2裂。
   蒴果圆形。
   种子卵形,棕色。
   花期6~9月。
    生于山沟荒地。
   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
   
【采集】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药材】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
   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本部浅黄色。
   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
   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
   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化学成分】根含三萜类,中有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
   尚含棕榈酸、柠檬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7O微克/克)。
   
【炮制】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②《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性味】苦甘,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③《别录》:甘,大寒,有毒。
   
【归经】入脾、肺、肾经。
    ①《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甘遂的功效】泻水饮,破积聚。
   通二便。
   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癥瘕积聚,二便不通。
    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用法与用量】内肠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选方】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
   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
   (《补缺肘后方》) ②治水肿腹满:牵牛子半两(生用),甘遂(微炒)一钱。
   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
   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
   (《圣济总录》二气汤) ③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半两(煨令微黄),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热)。
   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
   (《圣惠方》甘遂丸)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 ⑥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面襄煮,焙干)。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
   (《田氏保婴集》无价散) ⑦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
   每服-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
   (《济生方》遂心丹) ⑧治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
   (《怪证奇方》) ⑨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 ⑩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
   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吐泻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钱半(轧细药汁送服)。
   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
   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 ⑾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
   (《圣惠方》) ⑿治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
   (《卫生杂兴》) ⑶治麻木疼痛:甘遂二两,蓖麻仁四两,樟脑一两。
   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
   (《摘元方》万灵膏) ⒁治消渴:甘遂半两(用麸炒透里黄褐色),黄连(去须)一两。
   上件为细末,水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候。
   忌甘草三日。
   (《杨氏家藏方》缩水丸) ⒂治偏肿:茴香、甘遂。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
   酒调二钱,食前服之。
   (《儒门事亲》) ⒃治脚气肿痛,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疮痒:甘遂半两,木鳖子四个。
   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涅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须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
   (《本事方》)
【临床应用】治疗小便不通甘遂1两,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时以甘遂末3钱,面粉适量,麝香少许(亦可用冰片代)。
   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中极穴处(脐下4寸),方圆约2寸,一般30分钟即见小便通利,无效时可继续使用或加热敷。
   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通患者8例,外敷1次即排尿的5例,外敷2次排尿的2例,外敷2次再加热敷而排尿的1例。
   菱---健脾。蒂--皮肤疣.粉--补脾胃.茎--胃溃疡.叶--小儿头疮.壳--止便血

 

【菱的功效介绍】:
菱 (《别录》)
【异名】蕨攗(《尔雅》),水栗(《风俗通》),芰(《尔雅》郭璞注),芰实(《别录》),菱角(《周礼义疏》),水菱(《品汇精要》),蔆、沙角(《纲目》)。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
   
【植物形态】菱一年生水生草本。
   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
   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
   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厘米,宽2~4.5厘米,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脱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厘米,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膨大海绵状的气室。
   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
   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脱落。
   种子一颗。
   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池塘河沼中。
   各地多有种植。
    尚有一种乌菱(《纲目》),果实具两角,平展,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直径4~6厘米。
   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以上植物的茎(菱茎)、叶(菱叶),果柄(菱蒂)、果皮(菱壳)以及果肉制成的淀粉(菱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采收。
   
【化学成分】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
   另含丰富的淀粉葡萄糖、蛋白质。
   
【药理作用】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性味】甘,凉。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孟诜:生食性冷。
    ③《滇南本草图说》:甘淡,性平,微苦涩。
    ④《随息居饮食谱》:鲜者甘凉,熟者甘平。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用主治-菱的功效】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
    ①《别录》:主安中补脏。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
    ③《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
    ④《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食或煮熟。 【菱蒂的功效介绍】:
菱蒂 (《纲目拾遗》)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柄。
   植物形态详菱条。
   
【功用主治-菱蒂的功效】①《纲目拾遗》:治疣子(俗名饭僖),用鲜水菱蒂搽一、二次即自落。
    ②《本草推陈》:治胃溃疡。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1.5两。
   外用:擦拭或捣汁搽。
   
【临床应用】治疗皮肤疣取鲜菱蒂在患部不断擦拭,每次约2分钟,每天6~8次。
   治疗青年扁平疣56例,全部治愈;寻常疣18例,17例治愈,1例无效;尖锐湿疣3例,2例治愈,1例无效;传染性软疣5例,4例治愈(中有1例复发),1例无效。
   有效病例一般在15天左右皮损完全脱落。
   【菱粉的功效介绍】:
菱粉 (《纲目拾遗》)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肉,捣汁澄出的淀粉。
   植物形态详菱条。
   
【化学成分】含直链淀粉15%。
   
【功用主治-菱粉的功效】①朱权:补中。
    ②《纲目拾遗》: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行水,去暑,解毒。
    【菱茎的功效介绍】:
菱茎 (《本草推陈》)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茎。
   植物形态详菱条。
   
【采集】夏季开花时采收。
   
【性味】甘涩,平,无毒。
   
【功用主治-菱茎的功效】治胃溃疡及多发性疣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1.5两。
【菱叶的功效介绍】:
菱叶 (《滇南本草》)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叶。
   植物形态详菱条。
   
【功用主治-菱叶的功效】①《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搽小儿走马疳。
    ②《中国药植图鉴》:治小儿头疮及增强视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1.5钱。
   外用:研末调敷。
   【菱壳的功效介绍】:
菱壳 (《纲目拾遗》)
【异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
   植物形态详菱条。
   
【功用主治-菱壳的功效】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
    ①《滇南本草》:烧灰为末,调菜油搽痔疮。
    ②《纲目》:止泄痢。
    ③《纲目拾遗》:治头面黄水疮。
    ④《本草推陈》:止便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
   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脱肛:先将麻油润湿肠上,自去浮衣,再将风菱壳水净之。
   (《张氏必验方》) ②治头面黄水疮:隔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
   (《医宗汇编》) 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老菱壳烧灰,香油调敷。
   (黄贩翁《医抄》) ④治指生天蛇:风菱角,灯火上烧灰存性,研末,香油调敷。
   未溃者即散,已溃者止痛。
   (《医宗汇编》)
   
【宜忌】《本经逢原》:患疟、痢人勿食。
菝葜-----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叶(烫伤)

 

菝葜----- 【菝葜的功效介绍】:
菝葜 (《别录》)
【异名】金刚根、王瓜草(《日华子本草》),金刚骨(《儒门事亲》),金刚藤(《履巉岩本草》),山梨儿、金刚树、铁刷子(《救荒本草》),铁菱角(《纲目》),金刚刺(《医林纂要》),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岭南采药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鲎壳藤(《中国树木分类学》),马甲、硬饭头、冷饭头(《广州植物志》),龙爪菜(《贵州民间方药集》),普贴(《福建民间草药》),鸡肝根、路边刷(《广西中兽医药植》),鲎壳刺(《闽南民间草药》),铁刺苓(《浙江民间草药》),饭巴铎、冷饭巴(《四川中药志》),金刚鞭(《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蓬灯果、马鞍宫(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马加刺兜、马加勒(江西《中草药学》)。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菝葜攀缘状灌木。
   根茎横走,呈不规则的弯曲,肥厚质硬,疏生须根。
   茎硬,高0.7~2米以上,有倒生或平出的疏刺。
   叶互生,革质,圆形乃至广椭圆形,长5~7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突尖或浑圆,基部浑圆或阔楔形,有时近心形,全缘,3~5脉,下面绿色;叶柄长4~5毫米,沿叶柄下部两侧有卷须2条。
   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裂片6,2轮,矩圆形,黄绿色;雄花直径约6毫米,雄蕊6,花丝短,长约4毫米,药黄色;雌花较小;直径约3毫米,退化雄蕊成丝状,子房上位,长卵形,3室,柱头3裂,稍反曲。
   浆果球形,红色。
   花期4~5月。
    生长于山坡、灌木丛林缘。
   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叶(菝葜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2月或8月采挖根茎,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略呈圆柱形,微弯,结节状,有不规则的凹陷。
   长约8~15厘米,直径约2~4厘米。
   外表褐紫色,微有光泽,结节膨大处常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及芽痕,或留有坚硬弯曲的细根。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棕色,平坦。
   产于江苏的较细而长,俗称金刚鞭;产于浙江的较粗壮,俗称铁菱角。
   
【化学成分】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和多种由薯蓣皂甙元构成的皂甙。
   又含生物碱、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种子油含粗脂肪11.2%,其脂肪酸中含油酸48.4%,亚油酸39.1%。
   
【药理作用】①利尿、解毒作用煎剂对犬急性利尿实验,不能使尿量增加,对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无利尿作用,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对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②抗锥虫作用 25%与50%的煎剂,不论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暂时抑制马疫锥虫的繁殖,延缓小白鼠的死亡时间,但不能清除血中锥虫使小白鼠得以治愈。
   不论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现鼓肠。
   前者与马齿苋合用疗效增加,副作用减少,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
   
【炮制】将原药用清水漫洗,润透,切成薄片,晒干。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甘,平温,无毒。
    ②《救荒本草》:味甘酸。
    ③《医林纂要》:甘苦,平。
   '
【归经】《纲目》:足厥阴、少阴。
   
【功用主治-菝葜的功效】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
   治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疔疮,肿毒,瘰疬,痔疮。
    ①《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
    ②《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瘟瘴。
    ③《品汇精要》:散肿毒。
    ④《纲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⑤《本草原始》:利小便。
    ⑥《医林纂要》:缓肝坚肾,清小肠火,化膀胱水。
   治恶疮,毒疮,虫毒。
    ⑦《南京民间药草》:化痰止咳。
   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⑧《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
    ⑨《江苏植药志》:泡酒服治心头痛。
    ⑩《浙江民间草药》:治流火。
    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毒。
   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
    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
   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炎腹泻。
    ⒀江西《中草药学》:解毒祛风,为疮痈要药。
   治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3两;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关节风湿痛:铁刺苓、活血龙、山楂根各三钱至五钱。
   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患脚,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屈内紧急者:菝葜净洗,锉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渍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渍饭,酿之如酒法,熟即取饮,多少任意。
   (《补缺肘后方》) ③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
   (《南京民间药草》) ④治消渴,饮水无休: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一两,乌梅二个(并核捶碎,焙干)。
   上粗捣筛。
   每服二钱,水一盏,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热细呷。
   (《普济方》菝葜饮) ⑤治小便多,滑数不禁:金刚骨为末,以好酒调三钱,服之。
   (《儒门事亲》) ⑥治下痢赤白:金刚根和好腊茶等分,为末,白梅肉丸如鸡头大。
   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儿三丸。
   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
   (《履巉岩本草》) ⑦治沙石淋:菝葜二两。
   捣罗为细散。
   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
   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
   (《圣济总录》菝葜散) ⑧治乳糜尿:楤木(鸟不宿)根、菝葜根茎各一两。
   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全展选编·传染病》) ⑨治食道癌:鲜菝葜一斤。
   用冷水三斤,浓缩成一斤时,去渣,加肥猪肉二两,待肥肉熟后即可。
   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
   (《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⑩治赤白带下:菝葜半斤,捣碎煎汤,加糖二两。
   每日服。
   (《江苏药材志》) ⑾治流火:铁刺苓煎汁与猪脚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钱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急性感染菝葜根1斤切碎,甘草25克,水煎两次,滤液合并文火浓缩至1000毫升左右,菝葜根浓度相当于50%。
   每次50毫升,日服2次。
   门诊治疗疖痈67例,随访27例均获显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乳腺炎63例,随访48例,显效43例,效果不明显5例;腹部炎性包块、阑尾脓肿8例,随访7例,显效6例,效果不明显1例。
    ②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取鲜菝葜根2斤,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毫升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
   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
   治疗52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23例,无效4例。
    ③治疗牛皮癣取菝葜根20~40克,用温开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时,煮沸40~80分钟,每日分2~3次饭后服。
   治疗107例,痊愈(症状消失,皮损消失,或尚留几小块损害)13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皮损消退约60~80%)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失约30~60%,或皮损普遍变平、缩小,红色减退,鳞屑减少)46例,无效23例。
   痊愈病例停药后,部分有复发,但一般较轻,再服菝葜仍然有效。
    ④治疗癌肿取菝葜根块洗净、切片、晾干,每日用干品0.5~1斤浸入6~7斤水中,1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小时去渣,加入肥肉1~2两再煎1小时,约得煎液500毫升,于1日内多次饮服。
   适用于胃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较好。
   具有增进食欲、减少呕吐、疏通狭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肿、增强体力、提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
   据200例(病情轻重不一)的观察,约45%的患者可获得近期疗效,症状缓解;个别病例可获得根治;有的控制1年多,没有症状;少数病例肿瘤缩小,但多数未见变化。
   本品对脾胃虚寒体质者较为适宜;此类病人服药后,感到胃肠舒适,胀气减轻,食量增加,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显减少。
   反之阴亏偏热体质者,服后常易引起口干、烦躁、便秘、尿赤、口粘膜破溃,或便血、胃肠道出血。
   故对应用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一系列热性反应不宜应用。
   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肠道粘膜发炎的充血、水肿有收敛作用。
   因此,应用于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的直肠结肠反应,出现粘液血便者,有良好效果。
   由于本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杂质,对胃肠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加用猪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杂质,以免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
   
【名家论述】《纲目》:菝葜,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薢仿佛。
   【菝葜叶的功效介绍】:
菝葜叶 (《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叶片,植物形态详菝葜条。
   
【化学成分】叶含芸香甙。
   
【性味】《履巉岩本草》:温,无毒。
   
【功用主治-菝葜叶的功效】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
    ①《日华子本草》:治风肿,止痛。
   扑损、恶疮,以盐涂敷。
    ②《本草图经》:酿酒,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
    ③《四川中药志》:治臁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浸酒。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选方】治诸般恶毒,疮疖肿毒:金刚藤,每用一叶,贴疮上,候清水出为度,未瘥再用。
   (《履巉岩本草》)
【临床应用】治疗烫伤采用新鲜菝葜叶(落地及枯死的不用),放入锅内烘干,研成粉末,过筛,用适量麻油调匀。
   每日涂伤面2~3次。
   治疗5例,除1例因合并感染,经19天治愈出院外,其余4例均在3~7天治愈,且不需用镇痛药物。
   另据9例治疗结果,发现菝葜叶糊剂除有明显止痛作用外,收敛作用亦较强,并能控制感染。
   涂药24小时后,Ⅰ度创面红晕消退;浅Ⅱ度和深度创面在48小时后水泡内液体逐渐吸收干燥,水泡表皮发生皱纹,水泡下新上皮生长。
   9例中除1例因未清创,愈合时间较长外,其余均在七天内痊愈,并无瘢痕。
    白茅根-------血热经枯闭血尿血热鼻衄

 

 【白茅根的功效介绍】:
白茅根 (《本草经集注》)
【异名】茅根、兰根、茹根(《本经》),地菅、地筋、兼杜(《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坚草根、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寒草根(《闽东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
   
【植物形态】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
    多年生草本。
   根茎密生鳞片。
   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
   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
   颖果。
   花期夏、秋季。
    多生长于路旁、山坡、草地上。
   分布几遍全国。
    本植物的叶(茅草叶)、初生花序(白茅针)、花穗(白茅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药材】干燥的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通常长30~60厘米,直径约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浅棕黄色、微隆起的节;节距约3厘米。
   质轻而韧,不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中心黄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无数空隙如车轮状,外圈与中心极易剥离。
   气微,味微甘。
   以粗肥、色白、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又含21%的淀粉。
   另有报道,从本品分离出白头翁素。
    根茎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薏苡素及芦竹素、印白茅素等
【炮制】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
   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甘,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入肺、胃、小肠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功用主治-白茅根的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①《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②《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③《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⑤《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⑥《本经逢原》: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⑦《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
   
【宜忌】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②《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选方】①治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
   水煎服之。
   (《千金翼方》) ②治血热鼻衄:白茅根汁一台。
   饮之。
   (《妇人良方》) ③治鼻衄不止:茅根为末,米泔水服二钱。
   《圣惠方》) ④治喘: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圣惠方》如神汤) ⑤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茅根、葛根(各切)半升。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啘止则停。
   (《小品方》茅根汤) ⑥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
   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
   (《千金方》) ⑦治小便热淋:白茅根四升。
   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
   (《肘后方》) ⑧治小便出血:茅根一把。
   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温频服。
   (《圣惠方》) ⑨治劳伤溺血:茅根、干姜等分。
   入蜜一匙,水二钟,煎一钟,日一服。
   (《纲目》) ⑩治血尿:白茅根,车前子各一两,白糖五钱。
   水煎服。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乳糜尿:鲜茅根半斤。
   加水2000毫升煎成约1200毫升,加糖适量。
   每日分三次内服,或代茶饮,连服五至十五天为一疗程。
   (《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⑿治肾炎:白茅根一两,一枝黄花一两,葫芦壳五钱,白酒药一钱。
   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忌盐。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⒀治阳虚不能化阴,小便不利,或有湿热壅滞,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白茅根一斤。
   掘取鲜者,去净皮与节间小根,细切,将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候十数分钟,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须臾视其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温服,多半杯,日服五、六次,夜服两、三次,使药力相继,周十二时,小便自利。
   (《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汤) ⒁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
   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补缺肘后方》) ⒂治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黄汗:生茅根一把。
   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羹,尽啜食之。
   (《补缺肘后方》) ⒃治血热经枯而闭:茅根、牛膝、生地黄,童便。
   煎服。
   (《本草经疏》) ⒄解曼陀罗中毒:白茅根一两,甘蔗一斤。
   捣烂,榨汁,用一个椰子水煎服。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⒅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
   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
   每服一杯,温水送下。
   哕止即停服。
    ⒆反胃,食肉即吐。
   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⒇肺热气喘。
   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
   三服病愈。
   此方名如神汤。
    (21)体虚水肿(小便不利,但饮水很多)。
   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
   去茅食品。
   水随小便排出。
    (22)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
   身体微胖,汗出如黄汁)。
   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和猪肉一斤同煨汤吃。
    (23)小便热淋。
   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温服。
   一天服一次。
    (24)劳伤尿血。
   用茅根、干姜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一天服一次。
    (25)鼻血不止。
   用茅根研细,每服二钱,淘米水送下。
    (26)吐血不止。
   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
    (27)竹木入肉。
   用白茅根烧过研末,调猪油涂伤处。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肾炎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病程。
   据数十例的观察,服药后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显著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毫升左右。
   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
   据部分病例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约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自11天至26.4天不等。
   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
   但对肝脏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则无利尿消肿作用或作用不显著。
   因此有人推测,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
   故对急性肾炎疗效良好,慢性肾炎疗效较差,而对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肿几不奏效。
   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微头晕或恶心外,未见不良反应。
   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
   连服1~2周或至痊愈。
   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
   服药同时,须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保暖。
   必要时可适当加用其它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 ②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用白茅根(干品)2两,水煎,每日两次分服。
   治疗28例,结果临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45天内各项肝功能的数值下降超过半数,或45天后完全恢复正常)7例。
   治疗后,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
   未见副作用。
    此外,白茅根曾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合仙鹤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盘龙参---糖尿病老人大便坠胀带血

 

常用中草药图谱 常用中草药图谱7
 盘龙参【盘龙参的功效介绍】:
盘龙参 (《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鹝(《诗经》),绶草(《毛诗传》),一线香(《质问本草》),猪鞭草、猪潦子(《分类草药性》),猪辽参、龙抱柱(《天宝本草》),龙缠柱(《福建民间草药》),猪牙参(《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扭兰、胜杖草(《南宁市药物志》),盘龙棍、过水龙、红龙盘柱(《江西民间草药》),小猪獠参(《四川中药志》),盘龙箭(《陕西植药调查》),海珠草、蛇崽草、一枝枪、一叶一枝花(《湖南药物志》),双瑚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盘龙花(《江西草药》),镰刀草、大叶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九龙蛇、笑天龙(《贵州草药》),马牙七(《陕西中草药》),鲤鱼草(《福建中草药》),反皮索(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兰科植物盘龙参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盘龙参多年牛草本。
   根茎短,有簇生、粗厚的纤维根。
   茎高15~45厘米。
   叶数枚生于茎的基部,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度和宽度变化大,最长的可达15厘米,先端钝尖,全缘,基部微抱茎,上部的叶退化而为鞘状苞片。
   穗状花序旋扭状,长5~10厘米,总轴秃净,花序密生腺毛;苞片卵状矩圆形,比子房略长,渐尖;花白而带粉红;生于总轴的一侧;花被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唇瓣矩圆形,有皱纹;花柱短,下部拱形,斜着于子房之顶,有一卵形的柱头在前面和一直立的花药在背面;花粉粉状;子房下位,1室。
   蒴果椭圆形,有细毛。
   花期夏季。
    生于田畔或湿润草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甘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平,无毒。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平。
    ③《江西草药》:甘辛,凉。
   
【功用主治-盘龙参的功效】益阴清热,润肺止咳。
   治病后虚弱,阴虚内热,咳嗽吐血,头晕,腰酸,遗精,淋浊带下,疮疡痈肿。
    ①《分类草药性》:治蛇伤,脚气。
    ②《天宝本草》:添精壮阳。
   治头晕、腰疼酸软。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补病后虚弱。
    ④《陆川本草》:解毒。
   治烂疮。
    ⑤《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润肺。
   治热咳。
    ⑥《湖南药物志》:止虚热口渴,肺劳咳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0.5~1两。
   外用:捣敷。
   
【宜忌】《四川中药志》:有湿热瘀滞者忌服。
   
【选方】①治虚热咳嗽:绶草三至五钱,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②病后虚弱滋补:盘龙参一两,豇豆根五钱,蒸猪肉半斤或子鸡一只内服,每三日一剂,连用三剂。
   (《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糖尿病:盘龙参根一两,猪胰一个,银杏一两。
   酌加水煎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淋浊带下:盘龙参根一两,猪小肚一至二个。
   水煎,加少许食盐,分早晚二次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老人大便坠胀带血:小猪獠参三至五钱,鲜鲫鱼二两,煮熟,加白糖服。
   (《四川中药志》) ⑥治心胃痛:绶草二钱,雄黄三分,大蒜头二枚,共捣烂,开水冲服。
   (《湖南药物志》) ⑦治痈肿:绶草根洗净置瓶中,加入适量麻油封浸待用。
   用时取根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
   (《江西民间草药》) ⑧治毒蛇咬伤:绶草根捣烂,再加入酒娘糟拌匀敷于伤处。
   或加雄黄末少许更好。
   (《江西民间草药》) ⑨治扁桃体炎,夏季热:盘龙参三至五钱,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⑩治带状疱疹:绶草根适量,晒干研末,麻油调搽。
   (《江西草药》) ⑾治汤火伤:盘龙箭一两,蚯蚓五条,白糖少量。
   共捣烂外敷,每日换药一次。
   (《陕西中草药》) 马缨丹----筋伤皮炎、湿疹瘙痒

 

 【五色梅的功效介绍】:
五色梅 (《广西中药志》)
【异名】山大丹、大红绣球、珊瑚球(《南越笔记》),龙船花(《植物名实图考》),臭金凤、如意花、昏花(《岭南采药录》),七变花(《华北经济植物志要》),如意草(《广州植物志》),土红花、臭牡丹、杀虫花(《南宁市药物志》),毛神花(《闽南民间草药》),臭冷风(《广西中药志》),天兰草(《湖南药物志》),臭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五色花、五雷箭、穿墙风(《广西中草药》),野眼菜(江西《草药手册》),五彩花、红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
   
【植物形态】马缨丹(《南越笔记》) 直立或半藤状灌木,有强烈气味,稍被毛,高1~2米,若为藤状时,高常倍之;茎枝无刺或有下弯钩刺。
   叶对生;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3~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钝齿,上面祖糙而有短刺毛,下面被小刚毛。
   头状花序稠密,连花冠宽2-3.5厘米;花序柄腋生,粗壮,常较叶为长;苞片狭长,约为花冠的1/3~1/2;花冠粉红色、红色、黄色或橙红色,长约1厘米。
   花冠简细长,裂片4~5;雄蕊4,不外露;子房2室。
   核果球形,肉质,长约5毫米,成熟时紫黑色,有骨质的小分核2颗。
   花期:全年开花。
    野生于村落旁或裁培于庭园。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五色梅根)、花(五色梅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苦,寒。
    ①《南宁市药物志》:苦,平,无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凉。
    ④《广西中草药》:味微甘辛,性凉。
   
【功用主治-五色梅的功效】消肿解毒,祛风止痒。
   治痈肿,湿毒,疥癞,毒疮。
    ①《岭南采药录》:洗湿毒疥癞。
    ②《南宁市药物志》:叶:治疥癜毒疮,跌打止血。
   花:可止血。
    ③《广东中药》:祛风止痒,消肿止痛,散毒,敷大肠疡痈。
    ④《广西中草药》:全草:退热,杀虫止痒,消疮疡。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冲酒。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福建中草药》: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毒核症:臭金风叶捣烂,取自然汁,用双蒸酒冲服。
   又将叶捣烂,加红糖、冰片少许,敷于核上,不时转换,即可清凉止痛。
   (《岭南采药录》) ②治筋伤:毛神花鲜叶捣碎,擦患处,然后以渣敷之。
   (《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皮炎、湿疹瘙痒:马缨丹新鲜枝叶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跌打扭伤;马缨丹鲜叶捣烂外敷。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感冒风热:五色花叶一两,山芝麻五钱。
   水煎,日分二次服。
田字草----毒蛇咬伤外伤腰痛吐血

 

【苹的功效介绍】:
苹 (《吴普本草》)
【异名】宾草(《山海经》),大萍(陶弘景),芣菜(《本草拾遗》),四叶菜(《卮言》),田字草、破铜钱(《纲目》),四眼菜(《分类草药性》),四叶草(《天宝本草》),夜合草(《广州植物志》),水对菜(《陆川本草》),夜关门(《重庆草药》),水草头、水金花头、野连菜、十字草、夜里串、夜爬山(《上海常用中草药》),水羚羊、四瓣莲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水浮钱、四蝶草、四面金钱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苹科植物苹的全草。
   
【植物形态】苹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米,先端浑圆,全缘,叶脉叉状,下面淡褐色,有腺状鳞片。
   孢子果斜卵形或圆形,长2~4毫米,被毛,于叶柄基部侧出,通常2、3个丛集,柄长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连;果内有孢子囊群约15个,每个孢子囊群具有少数大孢子囊,其周围有数个小孢子囊。
   孢子期:夏秋。
    生于静止浅水里。
   常见于水池或稻田中。
   温带及亚热带均有分布。
   
【采集】春、夏、秋均可采收。
   
【性味】甘,寒。
    ①《纲目》:甘,寒滑,无毒。
    ②《食物本草汇纂》:味辛酸,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功用主治-苹的功效】清热,利水,解毒,止血。
   治风热目赤,肾炎,肝炎,疟疾,消渴,吐血,衄血,热淋,尿血,痈疮,瘰疬。
    ①《本草拾遗》: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
    ②《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行水。
    ③《分类草药性》:治妇女红崩白带,月经不调,退火消肿。
    ④《天宝本草》:清心解热,去火毒。
   治螬疳,敷疮,拨云散雾。
    ⑤《陆川本草》:凉血,止血。
   治吐血,衄血,血热。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淋。
    ⑦《四川中药志》:治火眼红肿,牙龈疼痛,热淋尿血,除瘰疬、痔疮和痈肿。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癀定痛,行气逐瘀。
   治水肿脚气,热疖疮毒,跌打扭伤,虫螫咬伤及痈疔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大剂量3~5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风火赤眼,肾炎、水气脚肿、肝炎:田字草三钱至一两。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疟疾:鲜田字草三至五两。
   发作前三小时水煎服;或用鲜全草揉细,发作前数小时塞鼻。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消渴:苹(暴干),栝楼等分。
   以人乳为丸。
   (《本草拾遗》) ④治吐血:鲜田字草二两,鸭肝一只。
   共捣烂,开水烫热顿服。
   (《陆川本草》) ⑤治热疮,肿毒:鲜苹叶一握。
   洗净并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妇女阴道红肿:四叶草五两。
   煎水兑白糖服。
   (《重庆草药》) ⑦治疔疮:鲜田字草捣烂外敷,每日换一次。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毒蛇咬伤:㈠鲜田字草全草适量,加雄黄末三钱,捣敷伤口周围。
   ㈡田字草(鲜全草)二至三两,捣绞汁。
   冷开水送服,渣敷伤处。
   (《福建中草药》) ⑨治外伤腰痛:先将鲜苹全草六钱至一两,和醋同炒,然后酌加水煎,温服。
   (《福建民间草药》)胜红蓟----喉科专药崩漏,鹅口疮

 

【胜红蓟的功效介绍】:
胜红蓟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咸虾花、臭垆草(《广州植物志》),白花草、咸虾草、路遇香(《福建民间草药》),猫屎草(《广东中药》Ⅱ),脓泡草(《贵州植药调查》),白毛苦、毛射香(《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白花臭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绿升麻(《贵州草药》),胜红药、广马草、水丁药、鱼眼草、油贴贴果(《云南中草药》),消炎草、臭草(《云南中草药选》),紫花毛草(《文山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藿香蓟的全草。
   
【植物形态】藿香蓟一年生草本,被粗毛,有特殊气味,高30~60厘米。
   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稍带紫色,叶卵形,对生,上部互生,长5~13厘米,基部钝或浑圆,罕有为心形的,边缘有钝齿。
   头状花序小,直径罕有达6毫米的,为稠密、顶生的伞房花序;总苞片矩圆形,突尖,背部有疏毛;小花蓝色或白色,全部管状,先端5裂。
   瘦果黑色,具芒状鳞片形冠毛。
   花期夏季。
    野生于荒地。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除去根部,晒干。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油。
   无羁萜、β-谷甾醇、豆甾醇、氯化钾。
   
【性味】辛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
    ②《贵州植药调查》:辛微苦,平。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凉。
   
【归经】《泉州本草》:入肺、心包二经。
   
【功用主治-胜红蓟的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疽疮疖,外伤出血。
    ①《福建民间草药》:消痈,逐瘀,解毒,杀虫。
   治鱼口便毒,筋骨扭伤肿痛,喉蛾。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咽喉,为喉科专药。
   治一切咽喉证状,痈疽肿毒。
    ③《广东中药》Ⅱ:治子宫脱垂,子宫肿瘤。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外伤出血,疮疖,湿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研末吹喉。
   
【选方】①治喉症(包括白喉):胜红蓟鲜叶一至二两。
   洗净,绞汁。
   调冰糖服,日服三次。
   或取鲜叶晒干,研为末,作吹喉散。
   (《泉州本草》) ②治痈疽肿毒:胜红蓟全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泉州本草》) ③治鱼口便毒:胜红蓟鲜叶四两,茶饼五钱。
   共捣烂,加热温敷。
   (《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筋伤骨扭肿痛:干胜红蓟全草一握,放在炉火中烧烟熏之。
   (《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感冒发热:白花草二两。
   水煎服。
    ⑥治外伤出血:白花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⑦治疮疖成脓未溃:白花草、黄糖少许。
   捣敷患处。
   (⑤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⑧治崩漏,鹅口疮,疔疮红肿:胜红蓟三至五钱。
   水煎服。
   (《云南中草药》) ⑨治疟疾,感冒:广马草干品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日服二次。
   (《文山中草药》) ⑩治风湿疼痛,骨折(复位固定后):鲜广马草捣烂敷于患处。
 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

 

 黄芪【黄芪的功效介绍】:
  黄 芪 Radix Astragali   (英) MilkvetchRoot   
【别名】 绵黄芪。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
   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
   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
   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性状】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
   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
   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
   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主治】 1、小便不通。
   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
   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
   每服少许。
   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
   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
   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
   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
   二药共研细。
   每服二钱,一天两次。
   也可以煎服。
   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
   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
   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
   两服可通便。
   可以常服。
    6、血淋。
   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
   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
   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
   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
   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
   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
   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
   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
   去渣,取脂涂疮上。
   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
   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
   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附:黄芪的妙用

  本品别名黄耆、绵黄芪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ns(Fisch)Bge.和内蒙黄芪A.mongholicus Bge.的根。主产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

  性味与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用量与用法:15-60克水煎服。

注意事项: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及痈疽初起不宜使用。

            黄芪在癌症治疗中的特殊功能

  据资料记载,黄芪有补气健脾,升阳固表,利尿消肿的作用,是一种常用的扶正药物。在对癌症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它在癌症的治疗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效能。

  先举几个例子:早年一位磨菇型皮肤癌患者,两拳大的肿瘤长在屁股上,经放疗无效,反而造成瘤体表面血水长流,西医认为无治劝出院。笔者在使有药粉外敷的同时,配合汤剂治疗,在汤剂中用了50克黄芪,三剂药血水止;一位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胸骨多处流脓水不止,西医诊断为骨髓炎,经几家大医院反复治疗,脓水有增无减,笔者在汤剂中加用60克黄芪,一周干水;一位肝癌患者手术后一年,刀口仍不愈合,长年淌血水,笔者加用50克黄芪,同样三天干水…这样的例子在笔者的临床中数不胜数,这就是黄芪的升阳固表作用。

  晚期癌症,不少病人虽无腹水,但也面浮肢肿,其实,只要能用药控制住肿瘤,同时在汤剂中加用30-50克黄芪,亦能在3-5天内改观。几天前一位本省的晚期肝癌患者让家属几百公里前来求诊,病人也面浮肢肿,一脸病态,笔者在汤剂中用黄芪40克,仅4剂药,病人已象换了一个人,病人和家属都精神振奋,亲自乘车前来面诊。

  晚期癌症胸腹水,在汤剂中大剂量加用黄芪,同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许就是黄芪的利尿消肿作用。

  黄芪为补气圣药,气行血就行,血行水也行,气血津液都运行正常了,以上症状自然就会好转,病就好了三分。

  在现代研究中发现,黄芪没有直接的抗癌作用,也就是说,黄芪煎液在实验容器中杀不死癌细胞,但是,研究又发现,黄芪在体内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临床发现,一些在实验容器中具有强烈杀癌效力的药物,进入体内反而没有抗癌作用了,人们没有忘记,一些国家借助经济优势,对几乎所有的天然药物在实验室进行了抗癌试验,筛选出了一大堆抗癌草药,还排列了抗癌效果顺序表,但到头来,也只能成为一种参考。传统中医用药,主要为口服给药,药物必须经过煎煮,再进入肠胃的消化吸收,这一过程,往往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药物的原有成份产生了某种变化。同时,药物还要按归经进入某一特定部位。所以,我们不能仅凭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一种抗癌药物,否则就会走入歧途(现代高科技的提炼和新的给药途径暂不讨论),笔者多年来也正在寻找这种特殊效能的抗癌药物。黄芪在体内的特殊抗癌效能,据认为是黄芪能显著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结果。是否还有其它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泰斗关幼波教授,就善用黄芪,还有广东的邓铁涛教授,他们应用黄芪,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这两位老师在临床中一次使用黄芪达到200-360克之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黄芪几乎成了笔者汤剂中的必用之物。

珍珠草-------小儿疳积,夜盲传染性肝炎

 

 【珍珠草的功效介绍】:
珍珠草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日开夜闭、十字珍珠草(《生草药性备要》),阴阳草、假油柑(《临证指南》),真珠苹(《纲目拾遗》),鲫鱼草、胡羞羞(《广州植物志》),老鸦珠(《福建民间草药》),夜合珍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落地油柑、小利柑(《陆川本草》),蓇草(《南宁市药物志》),夜合草(《江西民间草药》),山皂角(《贵州民间药物》),叶后珠(《四川中药志》),油柑草(《福建中草药》),鱼鳞草(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叶下珠(《植物名实图考》)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秃净或近秃净。
   茎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状纵棱。
   单叶互生,排成2列,形似复叶;叶片长椭圆形,长5~15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下面灰绿色;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小,尖三角形。
   花单性,雌雄同株,腋生,细小,赤褐色;无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药室纵裂;雌花在叶下2列着生,子房3室。
   蒴果无柄,扁圆形,径约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鳞状凸起物。
   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
   花期7~8月。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
   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夏、秋间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外表浅棕色,有髓;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
   茎粗约2~3毫米,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
   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
   叶片薄而小,灰绿色,皱缩,易脱落。
   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之下,多已于缩。
   有的带有扁圆形亦褐色的果实。
   气微香,叶味微苦。
    主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
   
【性味】甘苦,凉。
    ①《植物名实图考》:性凉。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寒。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苦。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珍珠草的功效】平肝清热,利水解毒。
   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火眼目翳,口疮头疮,无名肿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
   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②《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
   为末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
    ④《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⑤《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
   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
   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
   (《福建中草药》) ②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
   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
   水炖服。
   (《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痢疾、腹泻取新鲜全草2~3两,或干品1~2两,洗净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天1剂,早晚分服。
   小儿酌减;治疗36例,治愈23例,显效12例,无效1例。
   有的服两次即愈。
    ②治疗狂犬咬伤取全草4~6株(小儿酌减)煎服。
   另用全草同冷饭粒捣敷受伤之处。
   6例受狂犬咬伤的患者用上法处理后,均安全无恙。
    田螺-------搽痔疮胡臭壳(风湿性关节炎)

 

【田螺的功效介绍】:
田螺 (《药性论》《本草经集注》原名田中螺)
【异名】黄螺(《医林纂要》)。
   
【来源】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螺或其同属动物的全体。
   
【动物形态】中国圆田螺螺壳圆锥形,高约达5~7厘米。
   壳顶略尖,螺层6~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很大;壳口卵圆形,边缘整齐;厣角质,卵圆形,褐色,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
   体柔软,头部呈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吻;吻前端腹面有口,其基部有触角1对,能稍作伸缩性活动。
   雄性的右触角较左侧的粗而短,顶端有生殖孔开口,成为交接器。
   靠近触角基部外侧的隆起处有眼。
   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广阔,前端略成截状,后端圆,足背面中央隆起呈圆柱状,与头、壳轴肌和内脏囊相连。
   头和足能缩入螺壳,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
    生活于湖泊、河流、沼泽及水田等处,平时以宽大的足在水底或水生植物上爬行。
   以多汁的水生植物的叶及藻类为主要食料。
   寒冷期钻入泥土中休眠。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本动物的壳(田螺壳)、厣(田螺厣),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捕取。
   
【化学成分】可食部每100克约含水分81克、蛋白质10.7克、脂肪1.2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3.3克,又含钙1357毫克、磷19l毫克、铁19.8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维生素A130国际单位。
   
【性味】甘咸,寒。
    ①《别录》:汁:大寒。
    ②崔禹锡《食经》:味咸,小冷,无毒。
    ③《品汇精要》:味甘,性寒,无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膀胱、肠、胄。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田螺的功效】清热,利水。
   治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①《别录》:汁:主目热赤痛,止渴。
    ②陶弘景:煮汁疗热,醒酒,止渴。
    ③《本草拾遗》: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结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生浸取汁饮之,止消渴;碎其内敷热疮。
    ④《纲目》: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气淋闭;取水搽痔疮胡臭,烧研治瘰疬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取涎或煅存性研末。
   外用:取涎涂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目病非关风热者不宜用。
    ②《本经逢原》:过食,令人腹痛泄泻,急磨木香酒解之。
   
【选方】①治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田螺二枚,盐半匙。
   生捣敷脐下一寸三分。
   (《医钞类编》) ②治黄疸病:田螺肉一、二十个,作剁酒服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③治水气浮肿:田螺、大蒜、车前草。
   研为膏,作大饼覆腹上,水从便旋而出。
   (《稗史》) ④治水肿:田螺不拘多少,水漂,加油一盏于水内,其涎自然吐出,取晒干为末。
   每服不过三分;酒调下,水自小便下,气自大便出,肿即消,再服养脾胃药。
   (《保元方》) ⑤治酒毒肠风下血:大田螺五个,洗净,仰顿火上烧,以壳白肉干为度,碾为细末,只作一服,热酒调下。
   (《百一选方》) ⑥治噤口痢,封脐引热下行:田螺肉捣碎,入麝香少许,盒脐内。
   (《丹溪心法》) ⑦治眼痛:真珠并黄连纳田螺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
   (陶弘景) ⑧治内痔外痔肿痛:大田螺一个,以冰片掺靥中,仰放盏内,少顷水流出,取搽痔疮上。
   (《外科十法》田螺水) ⑨治大肠脱肛,脱下三、五寸者:大田螺二、三枚,将井水养三、四日,去泥,用鸡爪黄连研细末,入厣内,待化成水,以浓茶洗净肛门,将鸡翎蘸扫之,以软帛托上。
   (《德生赏经验方》) ⑩治一切疔肿:田螺一个,以好冰脑二片,放在螺内化为水,点疮上。
   (《普济方》) ⑾治瘰疬溃破:田螺连肉烧存性,香油调搽。
   (《医林集要》)
【临床应用】①治疗肾脏性腹水取鲜田螺(去壳)2~3只洗净,和食盐3茶匙捣烂,摊于约9x9厘米的玻璃纸上,敷于脐上,外以纱布覆盖。
   每日1次,以腹水消失为止。
   治疗4例,治前腹围为85~94厘米,尿检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经5~7天治疗后,腹围减至68~86厘米,尿蛋白、红细胞等亦相继减少或转阴。
   3例显效,1例因中途停药未愈。
    ②治疗宫颈癌放疗后坏死取食用田螺数只,洗净,除去螺盖,倒伏于清洁容器内1夜,即可得浅绿色水液,加冰片细末调成稀糊状备用。
   待阴道冲洗、拭去宫颈局部坏死组织后,即将冰片田螺糊剂涂敷于坏死面,再用带线棉球塞于阴道内。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需3个疗程以上。
   治疗14例,基本痊愈4例(阴道坏死组织消失,全部呈现新鲜肉芽,空洞变浅至消失);好转8例(坏死组织减少,部分出现新鲜肉芽组织);无效2例。田螺壳【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田螺壳的功效】和胃,止泻,止血,化痰。
   治反胃吐食,胃脘疼痛,滑泻,便血,小儿惊风,脓水湿疮。
    ①《别录》:疗心腹痛,又主失精。
   水渍饮汁,止泻。
    ②《本草拾遗》:烂壳烧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③《纲目》:烂壳研细末服之,止下血,小儿惊风有痰,疮疡脓水。
   
【用法与用量】内服:煅研为末,1~2钱。
   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反胃吐食:田螺壳、黄蚬壳(皆取久在泥中者)各等分。
   炒成白灰,每二两入白梅肉四个,捣和为丸,再入砂合子内盖定泥固,煅存性,研细末。
   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不然用陈米饮调服亦可。
   (《本草述》) ②治心脾痛不止者:田螺壳,溪间者亦可,以松柴片层层叠上,烧过火,吹去松灰,取壳研末,以乌沉汤、宽中散之类调服二钱。
   (《医林集要》水甲散) ③治瘑疮:螺壳二七枚(烂者),乱发(烧灰)、龙胆末各等分。
   上三味合研如粉,以三年油淀和敷之,加腻粉妙。
   (《删繁方》) ④治急惊风:远年螺壳白者,烧灰,加麝香少许,水调灌之。
   (《普济方》) ⑤治风湿性关节炎:大田螺壳七个,韭菜根七根,茵陈一两。
   水煎,加烧酒少许冲服。
   每日一剂,服后盖被令出汗。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栝楼茎叶----中热伤暑皮(涤痰结,舒肝郁)子(肠结便秘)根"天花粉"(溃疡)

 

【栝楼茎叶的功效介绍】:
栝楼茎叶 (《别录》)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茎叶,植物形态详栝楼条。
   
【性味】《纲目》:酸,寒,无毒。
   
【功用主治-栝楼茎叶的功效】《别录》:疗中热伤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名家论述】《本草正义》:瓜蒌茎叶治中热伤暑,以其清芬凉爽,故善涤暑。
   又其味微酸,自能振刷精力,以御酷暑之炎热。
   亦犹孙真人所谓季夏之间,困乏无力,宜服五味子汤以收耗散之气,使人精神顿加也。
   【栝楼皮的功效介绍】:
栝楼皮 (《雷公炮炙论》)
【异名】栝楼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瓜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等的果皮。
   植物形态详栝楼、栝楼子条。
   
【采集】9~10月采收果实。
   对半切开,取出果肉和种子,将果皮洗净,先翻出里面晾晒,后晒外面。
   如遇雨天,应烘干,以免霉烂,烘时勿使火力过旺,并应依次翻动,以免烘熟。
   
【药材】干燥果皮通常卷成筒状,长约6~10厘米;常连有果柄,长约2厘米;果皮很薄,外表面橙黄色,有鲜红斑块及细脉纹,内表面类白色至暗黄色,常附有未去尽的果肉。
   质硬而脆。
   芳香,带辣味。
   以颜色鲜泽、无果柄者为佳。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炮制】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闷,切丝,晒干。
   
【性味】甘,寒。
    ①《饮片新参》:甘苦,微凉。
    ②《中药志》:甘,寒。
   
【归经】入肺、胃经。
    《四川中药志》: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用主治-栝楼皮的功效】润肺化痰,利气宽胸。
   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①《本草便读》:清肺。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肺,敛肺,宁嗽,定喘。
    ③《饮片新参》:宽胸痹,化热痰,生津润肺。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润肺,止消渴,消肿疮毒。
    ⑤《中药志》:涤痰结,舒肝郁。
   治痰热咳嗽,胸胁作痛。
    ⑥《四川中药志》:润肺降气,止咳祛痰。
   治咽喉疼痛,大便燥结及乳痈。
    ⑦《广东中药》:治吐、衄,燥渴,咽痛,便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
   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脾虚湿痰不宜。
    《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
   恶干姜。
   畏牛膝。
   反乌头。
   
【选方】①治温病初起,热重咳嗽:栝楼皮、杏仁、前胡、蝉衣、大力子、甘草。
   煎汤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咽喉语声不出:瓜蒌皮(细锉,慢火炒赤黄)、白僵蚕(去头,微炒黄)、甘草(锉,炒黄色)各等分。
   上为细末。
   每服一、二钱,用温酒调下,或浓生姜汤调服;更用半钱绵裹,噙化咽津亦得,并不计时侯,日三、两服。
   (《御药院方》发声散) ③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或浓痰,肺痈:瓜蒌皮二至四钱,大青叶三钱,冬瓜子四钱,生苡仁五钱,前胡一钱五分。
   煎汤服。
    ④治胸痛、肋痛:瓜蒌皮四钱(胸痛配薤白头五钱,肋痛配丝瓜络三钱,枳壳一钱五分)。
   煎汤服。
    ⑤治乳痈肿痛:瓜蒌皮四钱,蒲公英五钱。
   煎汤服。
   (③方以下出《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牙齿痛疼:瓜蒌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
   (《世医得效方》)【化学成分】栝楼仁含甙、皂甙、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草酸钙)、树胶、树脂、脂肪油及色素等。
   脂肪油含率约为26%,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0%,不饱和者约占66.5%;不饱和脂肪酸以栝楼酸为主。
    栝楼仁所含的蛋白质,与栝楼块根(天花粉)的蛋白质不同。
   参见天花粉条。
【栝楼子的功效介绍】:
   
【炮制】栝楼子:拣去杂质,簸除干瘪种子,捣扁。
   炒栝楼子:取净栝楼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楼仁霜:取去壳栝楼仁,碾细,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后,再碾细,过筛。
   
【性味】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味苦,冷,无毒。
    ②《药品化义》:味甘,性平。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脾、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栝楼子的功效】润肺,化痰,滑肠。
   治痰热咳嗽,燥结便秘,痈肿,乳少。
    ①《食疗本草》:下乳汁,又治痈肿。
    ②《日华子本草》:补虚劳,口干,润心肺。
   疗手面皱,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
    ③《本草蒙筌》:补肺下气,涤垢开郁。
   治伤寒结胸,虚怯,痨嗽;解消渴,生津;止诸血。
    ④《本草经疏》:主消痰。
    ⑤《药品化义》:利热痰老痰。
    ⑥《本草再新》:解郁,祛风,生津止渴,止腰腿痛。
    ⑦《饮片新参》:清肺,化热痰,润肠,通大便。
    ⑧《中药志》:治老年或病后之肠结便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
   恶干姜。
   畏牛膝。
   反乌头。
    ②《本草汇言》:脾胃虚冷作泄者勿服。
   
【选方】①治痰咳不止:瓜蒌仁一两,文蛤七分。
   为末,以姜汁澄浓脚,丸弹子大。
   噙之。
   (《摘元方》) ②治酒痰,救肺:青黛、瓜蒌仁。
   上为末,姜(汁)、蜜丸。
   噙化。
   (《丹溪心法》) ③治妇人形瘦,有时夜热痰嗽,月经不调:青黛、瓜蒌仁、香附(童便浸、晒干)。
   上为末,姜(汁)、蜜调。
   噙化。
   (《丹溪心法》) ④治热游丹肿:栝楼子仁末二大两,酽醋调涂。
   (《产乳集验方》)
【名家论述】①《药性类明》:栝楼仁,昔人谓通肺中郁热,又言其能降气者,总由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
   丹溪所谓胸中垢腻,盖亦郁热之所成,热之郁者通,气之痹者降,何垢腻之不涤乎。
    ②《本草汇言》:栝楼仁,润肺消痰,清火止渴之药也。
   其体油润多脂。
   专主心肺胸胃,一切燥热郁热逆于气分,食痰积垢滞于中脘。
   凡属有形无形,在上者可降,在下者可行。
   其甘寒而润,寒可以下气降痰,润可以通便利结。
    ③《本草正》:瓜蒌仁,性降而润,能降实热痰涎,开郁结气闭,解消渴,定胀喘,润肺止嗽。
   但其气味悍劣,善动恶心呕吐,中气虚者不宜用,《本草》言其补虚劳,殊为大谬。
    ④《药品化义》:瓜蒌仁,体润能去燥,性滑能利窍。
   凡薄痰在膈,易消易清,不必用此。
   若郁痰浊,老痰胶,顽痰韧,食痰粘,皆滞于内.不得升降,致成气逆胸闷,咳嗽,烦渴少津,或有痰声不得出,借其滑润之力,以涤膈间垢腻,则痰消气降,胸宽嗽宁,渴止津生,无不奏效。
   其油大能润肺滑肠,若邪火燥结大便,以此助苦寒之药,则大肠自润利矣。
 【天花粉的功效介绍】:
天花粉 (《雷公炮炙论》)
【异名】栝楼根(《本经》),蒌根(《雷公炮炙论》),白药(《本草图经》),瑞雪(《纲目》),天瓜粉(《重庆堂随笔》),花粉(《增订伪药条辨》),屎瓜根(《四川中药志》),栝蒌粉、蒌粉(《药材学》)。【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
   植物形态详栝楼条。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
   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纵切为两,晒干。
   然后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黄熏白。
【性味】甘苦酸,凉。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微苦酸,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天花粉的功效】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
   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①《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②《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
   通月水,止小便利。
    ③《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
   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④《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
    ⑤《本草蒙筌》:治偏疝。
    ⑥《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渴。
   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
    ⑦《医林纂要》:补肺,敛气,降火,宁心,兼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
    ⑧《现代实用中药》:作撒布剂,治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
   恶干姜。
   畏牛膝、干漆。
   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汗下之后,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阴虚火动,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④《本经逢原》:凡痰饮色勺清稀者,忌用。
    ⑤《得配本草》:胃虚湿痰,亡阳作渴,病在表者禁用。
   
【选方】①治百合病渴: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为散,饮服方寸匕。
   (《永类钤方》) ②治大渴:深掘大栝蒌根,厚削皮至白处止,以寸切之,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经五日,取出烂舂碎研之,以绢袋滤之,如出粉法干之。
   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止。
   (《千金方》) ③治消渴,除肠胃热实:栝蒌根、生姜各五两,生麦门冬(用汁)、芦根(切)各二升,茅根(切)三升.上五味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方》) ④治黑疸危疾:瓜蒌根一斤,捣汁六合,顿服,随有黄水从小便出,如不出,再跟。
   (《简便单方》) ⑤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并黄:生栝蒌根捣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
   (《广利方》) ⑥治虚热咳嗽:天花粉一两,人参三钱。
   为末,每服一钱,米汤下。
   (《濒湖集简方》) ⑦治痈未溃:栝楼根、赤小豆等分。
   为末,醋调涂之。
   (《证类本草》)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天花粉一两,贝母五钱,鸡蛋壳十个。
   研面,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⑨治痈肿:栝蒌根,苦酒熬燥,捣筛之。
   苦酒和涂纸上摊贴。
   (《食疗本草》) ⑩治乳头溃疡:天花粉二两,研末,鸡蛋清调敷。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产后吹乳,肿硬疼痛,轻则为妒乳,重则为乳痈:栝蒌根一两,乳香一钱。
   为末,温酒调下,每服二钱。
   (《永类钤方》) ⑿治天泡疮:天花粉、滑石等分。
   为末,水调搽。
   (《苷济方》) ⒀治杨梅天泡:天花粉、川芎藭各四两,槐花一两。
   为末,米糊丸,梧子大。
   每空心淡姜汤下七、八十丸。
   (《简便单方》) ⒁治跌打损伤,胸膛痛疼难忍,咳嗽多年不止:天花粉不拘多少,每服二钱,用石膏豆腐卤调服。
   (《滇南本草》) ⒂治疮疹入眼成翳:栝蒌根半两,蛇皮二钱。
   上同为细末,用羊肝一个,批开,入药末二钱,麻缠定,米泔煮熟,频与食之。
   未能食肝,乳母多食。
   (《阎氏小儿方论》)
【临床应用】用于引产对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的引产具有疗效高、方法简便、出血少等优点。
   制剂与用法:㈠注射用天花粉:注射前先用生理盐水将天花粉稀释至每毫升含2微克的浓度,取0.05毫升注射于前臂屈侧皮内,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如属阴性者可深部肌肉注射0.2毫克天花粉作试探试验,观察2小时如无反应,即可深部肌肉注射5~8毫克。
   据2000例左右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的引产观察;成功率达95%左右,其中死胎引产效果更为突出。
   平均引产时间:中期妊娠一般在6天左右,死胎在3~5天以内。
   注射后通常在6~8小时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关节酸痛、颈项活动不利等副作用,局部出现疼痛及红斑;少数发生皮疹,恶心呕吐;个别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胸闷,气急,腹胀,肝脾肿大,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反应重者须及时抢救,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一般轻度反应可在2~3天后自行消失,用异丙嗪处理后能减轻。
   对心、肝、肾疾病伴功能不良,严重贫血及精神病患者慎用。
   ㈡取天花粉1克、猪牙皂粉0.5克,加水调成糊状,纱布包扎,放入阴道后穹窿处,经24小时能迫使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葡萄状眙块等自然排出。
   一般出血不多,痛苦不大,经过顺利。
   应用147例,成功率达93.2%。
   ㈢取花粉素70~80毫克,牙皂素40毫克混匀装入胶囊。
   用时取1粒放入阴道后穹窿。
   一般经12~24小时出现畏寒、发烧、关节疼痛等副作用,约持续2天左右。
   上药后4小时测体温、脉搏、血压,如体温超过38.5℃或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应即予脱敏、对症处理,以免意外。
   用药期间宜多饮水。
   一般在3~6天内可自然分娩。
   观察1046例;1次成功973例,成功率为93%。
   但㈡㈢两法副作用严重,现少采用。
   
    
   栝楼----抗菌、抗癌冠心病消渴热

 

【栝楼的功效介绍】:
栝楼 (《本经》)
【异名】果裸(《诗经》),王菩(《吕氏春秋》),地楼(《本经》),泽巨、泽冶(《吴普本草》),王白(《广雅》),天瓜(《尔雅》郭璞注),萯(《穆天子传》郭璞注),瓜葵(《针灸甲乙经》),泽姑、黄瓜(《别录》),天圆子(《东医宝鉴》),柿瓜(《医林纂要》),野苦瓜(《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药手册》),药瓜(《四川中药志》),鸭屎瓜(《广东中药》)。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
   
【植物形态】栝楼多年生草质藤本,长达10米。
   块根肥厚。
   茎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浅纵沟,光滑无毛;卷须腋生,细长,先端2歧。
   叶互生;叶片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各8~20厘米,常为5~7浅裂或中裂,少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圆形、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疏齿或再作浅裂,幼时两面疏生柔毛,老时下面有粗糙斑点。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3~8,排列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筒状,长2.5~4厘米,萼片5,线形,稍反卷,长1~1.5厘米;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细裂成流苏状;雄蕊3,花丝长4~6毫米;雌花单生,萼、瓣与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长卵形,花柱长,柱头3深裂,呈丝状。
   瓤果卵圆形至广椭圆形,熟时橙黄色,光滑。
   种子多数,扁平,长方卵形或圆卵形,边缘有线纹状形成窄边,熟时黄棕色。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坡草丛、林边、阴湿山谷中。
   亦有栽培。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天花粉)、茎叶(栝楼茎叶)、果皮(栝楼皮)、种子(栝楼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霜降至立冬果实成熟,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为淡黄色时,即可采收。
   连果柄剪下,将果柄编结成串,先堆积屋内2~3天,再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2个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软纸逐个包裹,以保持色泽。
   防止撞伤破裂,否则易生虫发霉。
   
【药材】干燥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9厘米,直径约6厘米。
   果皮橙黄色或土黄色,微有光泽,皱缩,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残余,果柄部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沟。
   质重,剖开后内表面黄白色,并有纤维,肉质胎座多巳缩成粘丝状,种子集结成团。
   气如焦糖,味略甜。
   以个大、不破、色澄黄、糖味浓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主产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同属植物圆子栝楼、长萼栝楼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栝楼入药。
   
【化学成分】果实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脂、糖类和色素。
   种子含脂肪油。
   果实所含的蛋白质与其块根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质不同,参见天花粉条。
   
【药理作用】抗菌、抗癌作用。
   栝楼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
   水浸液(1:2)在体外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在体外试验中,全栝楼煎剂(20%煎剂)对腹水癌细胞有致死作用。
   并有人认为栝楼皮、栝楼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较好。
   种壳与脂肪油则无效。
   醇,醚提取物亦有效。
   60%醇提取物体外作用最好。
   但动物试验,其作用不太显著,也不稳定;在体内,对肉瘤的作用比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强一些。
    栝楼中尚含强烈的致泻物质。
   
【炮制】去柄,洗净,置蒸笼内蒸至稍软,压扁,切成块。
   
【性味】甘苦,寒。
    ①成无己:味苦,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③《本草衍义补遗》:甘,润。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肺、胃二经。
   
【功用主治-栝楼的功效】润肺,化痰,散结,滑肠。
   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①《别录》:主胸痹。
    ②《本草图经》:主消渴。
    ③成无已:通胸中郁热。
    ④《伤寒类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
    ⑤《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
    ⑥《纲目》:润肺燥,降火。
   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
    ⑦《江苏植药志》:治水肿。
    ⑧《山西中药志》:瓜瓤洗手,治冻裂。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捣汁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
   恶干姜。
   畏牛膝、干漆。
   反乌头。
    ②《本经逢原》:脾胃虚及呕吐自利者不可用。
    ③《本草便读》:冷滑大肠,脾虚无火、大便不实者不可用。
   
【选方】①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蒌实一枚。
   去子,为末,以面和作饼子,炙黄为末。
   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
   (《宣明论方》润肺散) ②治痰嗽:黄热瓜蒌一个。
   取出子若干枚,照还去皮杏仁于内,火烧存性,醋糊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临卧时,白萝卜汤送下。
   (《鲁府禁方》) ③治喘:栝蒌二个,明矾一块,如枣子大,入栝蒌内,烧煅存性,为末。
   将萝卜煮烂,蘸药末服之,汁过口。
   (《普济方》栝蒌散) ④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小陷胸汤) 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赂》栝蒌薤白白酒汤) ⑥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汤) ⑦治肺痿咳血不止:栝蒌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
   为末。
   每用一捻,以猪肺一片切薄,掺末入内,炙热,冷嚼咽之,日二服。
   (《圣济总录》) ⑧治吐血:栝楼取端正者,纸筋和泥通裹,于顶间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内合一宿,去泥捣罗为散。
   每服三钱匕,糯米饮调下。
   (《圣济总录》黑神散) ⑨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黄肥栝蒌一颗,以酒一中盏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矾末一两,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
   (《圣惠方》) ⑩治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认人者:大瓜蒌实一枚黄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硝八分,合搅令消尽,分再服。
   (《海上集验方》) ⑾治小儿黄疸,脾热眼黄,并治酒黄:瓜蒌青者焙为末。
   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临卧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
   (《普济方》逐黄散) ⑿治肺燥热渴,大肠秘:九月、十月间熟栝楼取瓤,以干葛粉拌,焙干,慢火炒熟,为末。
   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三钱服。
   (《本草衍义》) ⒀治乳肿痛:栝蒌(黄色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
   (《子母秘录》) ⒁治乳痈及一切痈疽初起,肿痛即消,脓成即溃,脓出即愈:瓜蒌一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
   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
   (《妇人良方》神效瓜蒌散) ⒂治酒癖,痰吐不止,两胁胀痛,气喘上奔,不下食饮:栝蒌瓤一两,神曲末半两(微炒)。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葱白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 ⒃治肠风下血:栝楼(烧为灰)、赤小豆各半两。
   上二味,杵罗为末。
   空心酒调下一钱匕。
   (《圣济总录》) ⒄治热游丹赤肿:栝楼末二大两,酽醋调敷之。
   (《产乳集验方》) ⒅治便毒初发:黄瓜蒌一个,黄连五钱。
   水煎连服。
   (《永类钤方》) ⒆痰咳不止。
   用栝楼仁一两、文蛤七分,共研为末,以浓姜汁调成丸子,如弹子大,噙口中咽汁。
   又方:熟栝楼十个、明矾二两,共捣成饼,阴干,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
    ⒇干咳。
   用熟栝楼捣烂,加蜜等分,再加白矾一钱,共熬成膏,随时口含回汁。
    (21)痰喘气急。
   用栝楼二个、明矾如枣大一块,同烧存性,研细,以熟萝卜蘸食。
   药尽病除。
    (22)肺痿咳血。
   用栝楼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过)、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共研为末;另将猪肺一片切薄,掺末一小撮入内,炙熟,冷嚼回下。
   一天二次。
    (23)妇女夜热(痰嗽,月经不调,形瘦)。
   用栝楼仁一两,青黛、香附(童便浸,晒)各一两五钱,共研为末,加蜜调匀,口中噙化。
    (24)黄疸。
   用青栝楼焙过,研为末。
   每取一钱,加水半碗,煎至七成,临睡时服,五更有黄物泻下,即为见效。
   此方名为逐黄散。
    (25)小便不通,腹胀。
   用栝楼焙过,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送下。
   服至病愈为止。
    (26)久痢。
   用在熟栝楼一个,煅存性,出火毒后三工业区末。
   一次服完,温酒送下。
    (27)吐血。
   泥封栝楼,煅存性,研为末。
   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28)屙血。
   用栝楼一个,烧灰,加赤小豆半两,共为末。
   每服一钱,空心服,酒送下。
    (29)咽喉肿痛,不能发声。
   用栝楼皮、白僵蚕(炒)、甘草(炒)各二钱半,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半,姜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或以棉裹半钱含咽亦可。
   此方名发声散。
    (30)诸痈发背。
   用栝楼捣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31)风疮疥癣。
   用生栝楼一、二个,打碎、酒泡一日夜,取酒热饮。
    (32)消渴。
   取大栝楼根(天花粉),去皮,切细,水泡五天,每天换水。
   五天后取出捣碎,过滤,澄粉,晒干。
   每服一匙,水化下。
   一天服三次。
   亦可将药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
   又方:用栝楼根切薄,炙过,取五两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随意饮服。
    (33)小儿热病。
   用栝楼根末半钱,乳汁调服半钱。
    (34)天泡湿疮。
   用天花粉、滑石,等分为末,水调搽涂。
    (35)折伤肿痛。
   用栝楼根捣烂涂患处,厚布包住,热除,痛即止。
   
【临床应用】治疗冠心病每日用瓜蒌5钱,薤白4钱,制成片剂,三次分服。
   治疗25例,观察2~8周,22例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
   16例心电图复查,14例示V5T波改善,2例恶化;12例服药前示S-T段压低者,10例改善,1例不变,1例恶化;服药前平均V5T波振幅为0.96毫米,服药后平均T波振幅增至2.7毫米;服药前平均S-T段下降0.84毫米,服药后S-T段平均下降0.27毫米。
   改变最明显1例在服药前二月发现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V2-V4QS波,T波倒置,服药后11月病员症状明显改善,V2-V4Q波消失,V5T波向上;另1例原有心绞痛及窦性静止,V5T波平坦,服药四月后T波回至正常,窦性静止消失。
   服药后少数病例感胃部不适,经服氢氧化铝后好转。
   观察中曾将瓜蒌与薤白分开服用,结果病人均反应瓜蒌片疗效较薤白片为佳。
   此片对冠状动脉供血作用,可能与通过放松动脉紧张度,减少心脏负荷有关。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栝楼实,《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
   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
   又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神药也。
    ②《纲目》: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
   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附会尔。
    ③《本草述》:栝楼实,阴厚而脂润,故于热燥之痰为对待的剂,若用之于寒痰、湿痰、气虚所结之痰,饮食积聚之痰,皆无益而有害者也。
    ④《本经逢原》:栝楼实,其性较栝楼根稍平,而无寒郁之患。
    ⑤《重庆堂随笔》: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魏)玉璜先生言之最详。
    ⑥《本草便读》:瓜蒌,性味与花粉相同,惟润降之功过之。
   故凡上焦郁热,垢腻痰火咳嗽等证,皆可用之。
   一切肺痈、肠痈、乳痈之属火者,尤为相宜。
    ⑦《本草思辨录》:栝楼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
   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
   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栝楼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栝楼,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栝楼与连、夏并用;治胸痹有栝楼薤白等方,栝楼与薤、酒、桂、朴诸药并用。
   若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若与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阴、润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
    ⑨《本草正义》:蒌实入药,古人本无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书以枚计,不以分量计,是其确证。
   盖蒌实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涤痰垢粘腻,一举两得。
   自《日华子本草》,有其子炒用一说,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张石顽之《逢原》,亦云去壳纸包压去油,则皆不用其壳,大失古人专治胸痹之义。
   且诸疡阳症,消肿散结,又皆以皮子并用为捷。
   观濒湖《纲目》附方极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钵,最不可忽。
   惟近今市肆,以蒌实老时,皮肉不粘,剖之不能成块,凡用全萎者,皆乘其未老之时,摘取曝干而剖为数块,方能皮肉粘合,以取美观,然力量甚薄,却无功效。
   所以颐欲用其全者,宁以蒌皮、蒌仁,列为二物,乃能得其老者,始有实验,若但书全瓜蒌三字,则用如不用,此亦治医者不可不知药物之真性情也。
   即使但用其皮,亦是老而力足,疏通中满,确有奇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351/17478042123.html

更多阅读

中草药图片大全 常用中药300种图谱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内科病用药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对麻醉猫及正常大白鼠,火麻仁可使其血压显著下降。单叶互生,具粗壮长柄,柄上密生白色短刺毛,基生叶叶片圆形或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达35厘米,掌状5-7深裂,裂片矩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尖,边缘

常用中草药一 常用安神中草药

《常用中草药》(一)常用理气中草药凡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的药物,称为理气药。中医理论认为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疏畅,如果某些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理气药主要作用有疏畅气机,消除气滞,气逆;理气药

《全国中草药汇编》 常用中药300种图谱

《全国中草药汇编》:A•阿尔太多榔菊阿里红(图)阿氏蒿 阿育魏实(图)矮茎冷水花 矮茎朱砂根 矮人陀 矮陀陀•艾麻草•艾叶•安徽杜鹃•安徽小檗•鹌鹑•鹌鹑蛋•昂天莲•凹头苋《全国中草药

常用活血化瘀中草药 哪种草药泡脚活血化瘀

《常用活血化瘀中草药》常用活血化瘀中草药活血化瘀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活血化瘀中草药分类散寒化瘀药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

常用中草药图谱pdf 《常用中草药图谱》

药学著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浙江中医学院编。本书收载常用中草药240种,按其临床用途分为17类,每种药物均绘有较精美的彩色图和有关性味功治的简要的文字说明,《常用中草药图谱》末附索引。197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声明:《常用中草药图谱 常用中草药图谱7》为网友梦回梦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