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近思录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近思录》:
朱子近思录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近思录》,语录体理学著作,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全书十四卷,共摘录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语录622条。全书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居敬、明诚为存养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成贤为目的,基本上包容了理学的内涵,被后世誉之为“圣学之阶梯”、“性理诸书之祖”。 简介  
朱熹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夏,吕祖谦从浙江东阳风尘仆仆来到福建建阳,在群山环翠的寒泉坞与庐墓守孝的朱熹会晤,切磋论学。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著作,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用十二天时间从各书中精选出622条语录,辑成《近思录》,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14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即《四书》)的阶梯,四子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的教育者、读经者均有指导意义、借鉴价值;读经当然不应舍弃之。
 编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侨寓建阳(今均属福建)。他是近古时代最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吸收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及当时自然科学思想,并解构了佛、道二教,而合为理学”(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学”的集大成者。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终年四十五岁,谥“成”,后人称为吕成公。因曾祖吕好问被封为东莱郡侯,学者又称东莱先生。
内容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全书分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条。目录如下:《近思录》序(朱熹)《近思录》跋(吕祖谦)卷一·道体(凡五十一条)卷二·为学(凡百十一条)卷三·致知(凡七十八条)卷四·存养(凡七十条)卷五·克治(凡四十一条)卷六·家道(凡二十二条)卷七·出处(凡三十九条)卷八·治体(凡二十五条)卷九·治法(凡二十七条)卷十·政事(凡六十四条)卷十一·教学(凡二十一条)卷十二·警戒(凡三十三条)卷十三·辨别异端(凡十四条)卷十四·总论圣贤(凡二十六条) 
 
 评价   《近思录》一书,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清代学者江永(1681-1762)称:“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盖自孔曾思孟而后,仅见此书”(《近思录集注序》)。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宋代理学三书随劄》)作者简介  编者:(宋代)朱熹 (宋代)吕祖谦 合著者:严佐之 程水龙 叶采序言 编辑 所谓智慧,就是人的思想力、创造力。智慧为人类所独有,是人类文明发展动力源泉中最能动的元素。 
尽管人类文明有着不同的源头,但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度出现的思想巨人,都是人类智者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孔子、孟轲、荀况、诸葛亮、朱熹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勒留、蒙田、培根等,不胜枚举。他们的智慧之火永不熄灭,永久地照亮人们的心房。他们的著作,作为其思想的记录,博大精深,充满智慧,富于哲理,蕴涵理性,是真正的智慧之书、思想之库,读后给人启迪,给人力量,使人睿智,使人激昂,犹若人类文明前进航程中的灯塔,为人生航船乃至兴邦之舸引航,堪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 
在这些经典著作中,有的以深邃理性思考著称,有的以睿智的经世哲学闻名;有的为人诵读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有的为人研读了数百年并且还将继续为人诵读至千年、几千年。中国如孔子的《论语》、荀况的《荀子》、诸葛亮的《十六策》、朱熹的《近思录》等,外国如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录》、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等,均是这些智慧经典的代表。它们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使读者从这些经典智慧之书中获得启迪,汲取力量,我们约请部分著名学者、翻译家,编辑出版《千年经典智慧书》。

  媒体推荐   前言 
《近思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思想资料选辑著作。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有关人生修养的必读书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慧能)、《近思录》和《传习录》(王阳明)这七部书。这就几乎把《近思录》抬高到儒家经典的地位,于此可见《近思录》对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近思录》为朱熹与吕祖谦二人所共同编订,但后来《近思录》的注解者,却大都不提吕祖谦之名。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守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云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确切地说,在《近思录》的编订过程中,朱熹起着主要作用,吕祖谦仅起辅助作用。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死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原籍江西婺源,因其父出仕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后长期在崇安、建阳讲学,因此历史上称朱熹的学派为“闽学”,并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共同构筑了宋代道学的理论体系,而朱熹则更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官,与福建朱熹、湖南张拭(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南宋淳熙二年(1175)初夏,吕祖谦从浙江金华来到福建建阳,与朱熹会晤,并在朱熹居住讲学的“寒泉精舍”,与朱熹共同研读周敦颐、二程、张载的书,深感北宋四子思想学说“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出于对初学者不知所人的考虑,二人于是决定掇录四子论要,着手编撰《近思录》一书。朱熹《近思录前引》曾述编撰意图说:“惧夫初学者不知所人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与夫所以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此名取意于《论语·子张》子夏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之言。近思,就是由切己 处省思、观照圣人言教,由近而远,由凡人圣。 
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订《近思录》历时三年之久,为此,朱、吕二人曾两次会晤,并多次往来信札,彼此参详,斟酌编排。因此,编订《近思录》虽策划于淳熙二年,成书则当在淳熙五年(1178)以后。自此而后的七百余年间,《近思录》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部必读书。元明清二代儒士,大多熟读《近思录》,“莫不服膺是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山于社会需求量大,明清以来《近思录》刊刻本之多,不可胜数。其中影响较著者有明正德十四年汪伟刊本、明稽古斋刊本、清正谊堂本、吕氏宝浩堂本等。即使在民国后,《近思录》各种刊本也不下十种。可见《近思录》极受明清文人的高度重视,具有类似于儒家经典的较高地位。 
二、主要内容 
朱熹与吕祖谦所共同辑录的《近思录》凡十四卷,起初只言其大纲,而无目录。朱熹说:“《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纲,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分,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351/710234639379.html

更多阅读

朱逢琛佳作:《偶然的发现》

偶然的发现(六年级)朱逢琛当日落的最后一片光辉,停留在梅花柔嫩的花瓣上,偶然的发现,这片光芒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动人……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一家去赏梅。本来应该十分愉快,但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得犹如天上的星星——怎么数也数不清,

甘婷婷、朱亚文和看《高粱红了》后感 高粱红了电视剧全集

用了两个晚上多一些时间,看完了《高粱红了》,这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是接我看完《铁梨花》后,又一部拍摄得比较好的片子。《高粱红了》是导演刘家成的力作,是一部写年轻人的戏,写战火中的青春,写那一代人青春的绚丽和灿烂。该剧以一个美丽的

东城区赵堂子胡同16号 《16城记》 北平 胡同 朱湘

     户部街、太仆寺街、兵马司、缎司、銮舆卫、织机卫、细砖厂、箭厂,谁看到了这些名字,能不联想起那辉煌的过去,而感觉一种超现实的兴趣?黄龙瓦、朱垩墙的皇城,如今已将拆毁尽了。将来的人,只好凭了皇城根这一类的街名,来揣想那内城

声明:《朱子近思录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为网友霸气侧漏你七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