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亲王府 老北京的记忆(45):郑王府

 

郑王府位于大木仓胡同35号。郑亲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始封于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之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他在“崇德元年(1636年)以军功封和硕郑亲王。顺治皇帝福临即位后,他与多尔衮一起辅理国政。他死后,顺治帝为之辍朝七日,赐银万两,置守园十户,立碑纪功,称其‘有贞臣之节,有良将之风’”。郑王府始建于清顺治初年,其时清王朝“定王府营建悉遵之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治以罪”。济尔哈朗因为在建造王府时“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被“罚银二千两,并罢议政”。郑王府“自顺治八年至乾隆四十三年,因郑亲王改号简亲王,所以有过九位简亲王,加上八位郑亲王,从清初到清末,共有十七位亲王”。其中最大的一次变故是咸丰末年,慈禧太后伙同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郑亲王端华“及其异母弟协办大学士肃顺被处死”,郑王府“遂被收回”。此后它“于同治三年赏给了道光帝第八子钟郡王奕詥”。同年“太平天国的天京被攻破,推恩赏还郑亲王爵,但郑亲王府并未发还。直至同治十年,庆至承袭郑亲王时,才住回郑亲王府”(引自冯其利《寻访京城清王府》)。

郑亲王府 老北京的记忆(45):郑王府

郑王府的建筑共分为三部分:其“东部前驱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由中轴线由南至北建有:面阔三间的临街门、面阔五间的正门、面阔五间的正殿(银安殿)带东、西配殿各五间;后寝门三间、寝殿五间、后罩楼五间”。王府“中、西部随街道走势退缩,中部为居住院落,西部为花园,名‘惠园’”(引自《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惠园在当时极负盛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称:“京师园林,以各府为胜,如太平湖之旧醇王府、三转桥之恭王府、甘水桥北岸之新醇王府,尤以二龙坑之郑王府为最有名。其园甚钜丽,奥如旷如,各极其妙。今改中国大学。”另据《啸亭杂录》记载:“德济斋夫子嗣简亲王爵时,邸库中存贮银数万两。王见,诧谓其长史曰:‘此祸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无贻祸于后人也。’因散给其邸中人若干两,余者建造别墅,亭榭轩然。故近日诸王邸中以郑王园亭为最优,盖王时建造也。”据记载,德沛“字济斋,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袭简亲王爵,乾隆十七年(1752年)去世。按《啸亭杂录》所记,则郑王府花园在此期间曾经大加经营,奠定了以后的规模”。惠园“传说为清初李渔所构”(引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钱泳《履园丛话》即称“相传是园为国初李笠翁手笔”。该书记其景物道:

“惠园在京师宣武门内西单牌楼郑亲王府,引池叠石,饶有幽致……园后为雏凤楼,楼前有一池水甚清冽,碧梧垂柳掩映于新花老树之间,其后即内宫门也。嘉庆己未(1799年——引者注)三月,主人尝招法时帆祭酒、王铁夫国博与余同游,楼后有瀑布一条,高丈余,其声琅然,尤妙。”

我们“从20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喜仁龙所摄郑王府园照片上可见园中有天香堂、为善堂、来声阁、西楼、跨虹亭、净真亭等建筑。其中天香堂为五间周围廊歇山顶大厅,来声阁为五间硬山建筑,西楼是一座长排楼阁,净真亭为一座二卷建筑的前出抱厦;跨虹亭建于水池上,歇山屋顶,四出悬山抱厦,造型相当复杂”(引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另外,郑王府在民国时期成为中国大学的所在地(详见下文),其校长何其巩在一则启事中说:“幽燕旧邸,花木原多,满院丁香,一天香雪,丛生繁殖,尤适朔方。冷若冰霜,艳如桃李,爰采众议,定为校花,以彼象征,表吾特色。”(引自赵乃基《郑王府与中国大学》)由此可知郑王府园“颇以丁香见长”(引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

民国年间,郑王府被用作中国大学的校舍。其具体经过是:“民国七年(1918年),末代郑亲王昭煦以两千五百元的价格把郑亲王府祠堂的建筑物卖给了新街口南大街路西的高阳李家。尔后不几年又以郑亲王府做抵押向西什库天主教堂神父包世杰借款十余万元,因无力偿还,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发生诉讼,郑亲王府被京师地方审判厅查封。这时,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冬季的中国大学正因校舍狭小而且地近闹市不利发展欲购新址,遂加入两者之间从中调解,以便购买郑亲王府,改建作为校舍。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中国大学从中作保,郑亲王昭煦与天主教堂达成和解协议,中国大学向比利时营业公司借款十五万元代昭煦偿还债务,结束了这场诉讼案,并聘昭煦为校董,以补助他的生活。”1949年,因“中国大学停办”,郑王府“成为教育部和高教部所在地,并在操场南部和院里陆续建起几座楼房”。其东部“除西翼楼和后楼拆除外,大部分建筑尚完好”(引自冯其利《寻访京城清王府》)。不过这些建筑的内部“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室”,原有的装修已不复存在。且王府的许多建筑紧挨“现代化的高楼”,使其原有的格局与风貌被严重破坏。总而言之,现在的郑王府可谓“古今交杂,难寻王府气息”(引自《新京报》编《北京地理·王谢门庭》)。

郑王府花园则保存至上世纪50年代。刘叶秋先生在《回忆旧北京》一书中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惠园的景象:“1936年余曾至其地,西跨院大操场北即惠园所在,有大厅数楹,为校当局治事之所。曲径通幽。奇石森列。楼台掩映,花木扶疏,与钱氏所描绘者(指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对郑王府园的描写,前文已引——引者注),犹相仿佛。规模虽小,而意境悠远。惟瀑布已无,水池亦枯,尚存小桥,横跨池上。又西进圆月门,有小山矗立一亭,可以眺远,其北大厅为图书馆。疑园址本不止此。或因其前颓败,而辟之为操场欤?”至50年代,王府“花园大体尚存,格局紧凑,游廊曲折,其间穿插假山、水池和花木,但其景物已经难以与清代文献和民国旧照一一对应”。此后“陆续拆除遗物,兴建新楼,目前花园部分旧址属二龙路中学,园景已基本无存”(引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据称花园内的假山“都运到紫竹院去了”(引自《新京报》编《北京地理·王谢门庭》)。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王小波以及著名诗人汪国真曾在郑王府内居住。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欢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曾风靡一时,1990年在出版界甚至被称为‘汪国真年’”。据记载:“紧挨着二龙路中学有几幢黑色的小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居住在此的人按顺序依次将它们称为‘西一楼’、‘西二楼’、‘西三楼’。”汪国真“曾在西二楼里居住过”。而王小波则“住在西三楼内,王小波的父亲在教育部工作,因此他得以在郑王府内度过他的童年时光,他的小学和中学也都是在距此不远的二龙路小学和中学度过的。他生命最后的日子仍然是在这里度过,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在此辞世”(引自《新京报》编《北京地理·王谢门庭》)。

每当我写博客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与发现,比如王小波曾在郑王府内住过。在查阅资料以及写作的过程中,想象着前人在这里的生活,使人感到怡然自得。这种种意外的收获与发现,对于我来说是一份惊喜。每一座古建筑的身后,都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是我的责任与使命。

 

 

图1:郑王府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图2:郑王府介绍牌。

 

 

图3:郑王府卫星影像图1(引自百度图片)。


 

 

 

图4:郑王府卫星影像图2(引自百度图片)。

 

 

图5:郑王府东部卫星影像图(引自百度图片)。

 

 

 

图6:郑王府第一进院复原模型(引自老北京网)。


 

图7:郑王府临街大门。

 

 

 

图8:郑王府正门。

 

 

 

图9:郑王府大殿的老照片(引自百度图片)。


 

 

 

图10:郑王府大殿1(引自老北京网)。

 

 

 

图11:郑王府大殿2(引自百度图片)。


 

 

图12:郑王府后寝1。它在民国时改称逸仙堂(引自百度图片)。


 

 

 

图13:郑王府后寝2(引自百度图片)。

 

 

图14:郑王府后寝3(引自百度图片)。


 

 

图15:郑王府配殿1(引自百度图片)。

 

 

 

图16:郑王府配殿2。


 

 

图17:郑王府配殿屋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451/626981422710.html

更多阅读

寻味京城——说说老北京的那些清真小吃 老北京清真菜

今儿图多,菜猛,料多,闲言碎语就少说了,主要是给您介绍介绍老北京的清真小吃,很多朋友说来北京没啥可吃的,原先是遍地川菜,现在更杂了,那说什么我也得尽一下地主之谊给您先介绍介绍北京的清真小吃。牛肉烧饼或者叫烧饼夹牛肉这个好吃不好吃,

旗袍故事 老北京的裁缝铺 讲述老北京的故事

要说老北京的裁缝铺,得从十九世纪初,清朝道光五年即1852年说起,当时有一位名叫钱咏的学者,在他的《履园丛话》艺能、成衣篇中有如下一段文章“成衣匠各省具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毕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使成衣者裁剪。遂询问主

老北京代表性吆喝叫卖知识总结 老北京的吆喝声下载

网络教学第一期一、老北京四九城概念(东西南北城)老北京的概念很宽泛,既指老北京城,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四九城),同时也指老北京人、老北京民俗礼仪等,老北京的一般界限为1949年。1949年以前为老北京,1949年后为新北京!老北京四九城,清末有“

说说老北京的四九城 北京的四九城

说说老北京的四九城一说起老北京,人们总爱说“四九城”。其实“四九城”就是皇城的四个城门和内城九个城门的合称。要说起来这还不算全,在“四”和“九”当间儿还有个“七”,叫全了该是“内九外七皇城四”。“四”和“九”前面说了,当

声明:《郑亲王府 老北京的记忆(45):郑王府》为网友挪威的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