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的总称。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以自然界水流的动向作比喻,表示气血的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从表到里,从远到近。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总称。
古人以自然界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穴:分布在四肢末端,经气所出之处,像水之源。
井穴,所出为井,指经气所出的地方。特点:经气浅小,十二经各有一井穴。分布于手足之末端。应用:有泄热、开窍、通闭之功,有急救作用,治疗神志昏迷。《灵枢》病在脏取之井。《难经》井主心下满(肝木病)。
荥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之前,像刚流出的泉水微流。
荥穴,所溜为荥,指经气开始流动,特点:经气稍大,经气开始流动的部位,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前,应用:治疗热病。《灵柩》病变色者取之荥。《难经》荥主身热(心火病)。
输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之后,比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
输穴: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特点:经气渐盛。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应用:用于关节病变。《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
经穴:所行为经,指经气畅通无阻,弘扬正盛运行经验经过的部位。特点:经气盛较大,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
合穴:所入为合,所经气会合之处,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分布:肘膝关节附近,应用:脏腑病。《内经》合治内腑。《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原穴:原,本原、原气之意。输注、流经、留止,12经之根。太渊为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帮助诊察疾病,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联络表里二经之处。列缺为络。
络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应用: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无力。
俞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十二俞穴。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多用于脏病(从阳引阴)。
募穴:募,招募、汇聚之意。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位置。中府为募。
募穴:首见于《素问》,其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十二募穴。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基本一致,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应用:治疗 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从阴引阳)。
俞、募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法,如胃痛--中脘配胃俞。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其含义: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分布:躯干部和四肢部。应用: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郄穴:郄,空隙之意。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孔最为郄。
郄穴:首载于《甲乙经》,其含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应用: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其含义:手足三阳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六腑经气在下肢足三阳经汇合的部位)。分布:膝关节附近。应用:治疗六腑病变。
八脉交会穴,其含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应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交会穴:始见于《甲乙经》,其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分布:头面、躯干部。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特定们总结:配图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