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作者:方舟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作者:方舟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页面。
家长必读: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作者:方舟


序言(1)
孩子要上学了,或者孩子已经开始步入了小学生活,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您做好准备了吗?
也许很多家长会很迷茫地发出这些疑问:“我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准备?”、“面对孩子在一二年级表现出来的那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我都会束手无策!”……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很清楚地知道大多数孩子在一二年级都会出现的那些问题,我一直梦想着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以帮助孩子以最佳的状态来小学阶段的学习。
直到2009年初,我的这个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在朝华出版社相关编辑的组织和协助下,我和几位同事一同坐下来,对一二年级孩子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纵观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及至整个人生,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二年级,对于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都会有着这样的深刻感受、深刻印象:
虽然大多数家长一直都在告诉孩子“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但大多数的孩子仍然留恋在幼儿园的时光,他们曾多次这样向父母抱怨:
“我不喜欢小学的老师,我要回幼儿园!”
“学习好难呀,我不想学习!”
“考试好烦,真希望小学里没有考试!”
为什么孩子如此排斥小学生活呢?
其实,这还要从孩子所经历的那些变化说起。从幼儿园到小学,每个孩子至少都要经历以下几种变化:
老师的角色在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既会教他们一些知识,又会细心、温柔地照顾他们的生活;但在小学中,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老师一般不再照顾孩子的生活,而且老师们都会严格地要求孩子;
孩子的学习方式在变化,在幼儿园中,孩子一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但在小学课堂中,孩子不但不可以做游戏,而且还要集中精力坐上45分钟;
孩子所面对的压力也在变化,在幼儿园中,孩子不用担心迟到,也不用担心考试,而且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象征荣誉的小红花;但在小学中,孩子迟到了要受惩罚,考不好也要受惩罚……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添了很多压力;
……
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孩子能否快速地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种转变,这将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涯以及人生生涯,是否能够顺利发展。
因为不管是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涯,还是整个有生来讲,一二年级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孩子没能走好一二年级这一关键的步骤,那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以下几种混乱之中:
一二年级,是孩子人生的“幼小衔接期”——如果家长没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科学地引导,那孩子的心理水平还将长时间地处于幼儿阶段;
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端期——如果孩子不懂得学习的真正目的,他就会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劳役”;
一二年级,是孩子习惯、性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避免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性格是自信还是自卑;
一二年级,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可以使孩子成为天才,也可以让孩子变成笨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序言(2)
作为老师,同时也作为家长,我们都想找到教育孩子的捷径。而现在,捷径就摆在我们面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人生的开端期,对孩子施行最科学、最正确的教育,引导并促使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也正是在这种目的的促使下,才有了我们本书的创作。
在本书中,我们将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从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入手,向广大读者充分呈现本书的四大特色:
特色一:更注重的是方法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相当普遍——家长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都掌握着千万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却唯独缺少爱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实践方法。
例如,很多家长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懂得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及时的鼓励。可鼓励的时机有哪些?鼓励的具体方法又如何呢?再比如,任何家长都知道要改掉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坏习惯,但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呢?又如何才能使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好习惯呢?
与一味介绍教育理论的书籍不同,我们要告诉您的是——方法!
特色二: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
孩子的任何一种转变,都有着其必然的心理渊源。所以,我们倡导:只有首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真正地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所以,本书将更多地针对孩子在一二年级,也就是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走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我们希望每一位家长,在担好父母职责的同时,也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特色三:体现家校联合教育思想
新时期,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家校联合,共同育人。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最重要的两个成长空间。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开端期,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厌学、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都不是家长或学校单方面教育所能改变的。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材,不仅需要教师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更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常做一些交流。这也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
特色四:提高学习成绩与人格培养并重
通过分析很多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发现:孩子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智力上的差异并非决定因素,孩子是否拥有一个好个性、好习惯,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认真仔细等很多好习惯,往往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在讲述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问题的同时,会针对一二年级这一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具体介绍一些相关的良好习惯与个性的培养方法。毕竟,我们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一个美好、成功的未来,而不单纯是次次满分的优异成绩。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此就不做更多介绍了。希望您能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收益良多。
阅读此书的特别提示:
1.由于参与撰写此书的教师较多,所以我们在人称上统一用“我”以及“我们”来泛指作者,以方便读者阅读。
2.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防患于未然”,对于孩子在一二年级容易出现的那些问题,家长提前就应该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从孩子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开始阅读此书;
此外,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具有连贯性,孩子在一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也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会出现。所以,即使孩子到了三四年级,这本书也同样非常适用。


写在前面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可避免地与家长们打交道。曾有很多二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向我抱怨:“我家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是上学的料呀,都上二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他根本还没有进入小学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每当家长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我都会耐心地跟家长们这样解释:孩子之所以会迟迟进入不了小学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换句话说就是,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也许家长们又会产生疑问了:“孩子上学就上学吧,他们还需要什么引导吗?”
的确,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对孩子来说意识着很多重大的变化。
首先,进入小学后,他就不再是一个“小小孩”了,而是一个“大孩子”、一名有满得自豪感的小学生。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一身份的改变,或者说,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意识到自己这种身份的改变,这将决定着他们能否正确地面对小学生活。
其次,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很多习惯需要转变。例如,他们应该准时起床,不能迟到,并且应该有时间观念了;他们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自由玩耍了,而应该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了……孩子是否能够正确地完成这些转变,将决定着他能否快速地适应小学生活;
还有,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将要面对的很多情况也会完全不同。在幼儿园时,也许他们做错了事,老师会安慰他们不要害怕,但在学校中,老师很有可能就会批评他们……孩子是否能够快速地适应这些不同情况,将决定着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决定着他们在心理上能否快速地进入小学状态
……
当然,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将要面临的改变还有很多,而孩子是否能够快速地接受或适应这些改变,将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快速地进入小学状态。
对于孩子来说,1~2年级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孩子将经历他们人生中的多个重大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开始萌芽,他们的心理在快速成长……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学习产生特定的印象。在多年的教育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对待学习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孩子一听到“学习”两字就皱眉头,而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学习道路却充满了期望;
有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下才肯去学习,而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有些孩子在学习时不知道如何去开动脑筋,而有些孩子总会用那些巧妙的方法去学习;
……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都希望孩子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如果孩子一听到“学习”两字就皱眉头,那他们一般都不会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但如果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并时刻对自己的学习道路充满了期待,那他们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就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
也许家长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是厌恶学习,还是对学习充满兴趣,这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在这里,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处于“幼小衔接期”时,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能够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喜欢上学习,那孩子自然会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而在兴趣的激发下,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但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总是催促或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反感,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只会用仇视的目光看待学习。所以,我们可以这样,1~2年级,是孩子对学习形成印象的关键期;是孩子学习能力形成及提升的关键期;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期。因此,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1~2年级,是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1)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听到很多一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抱怨:“我家孩子都上一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一点学习的意识都没有!”听到家长这种无可奈何的抱怨,我真替他们的孩子担心。因为对于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的这种抱怨根本就不会起积极作用,相反,它还会促使孩子对学习的反感态度真来越强烈。
其实,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老师,我知道,伴随着孩子进入一年级,家长们的抱怨并不仅限于“孩子不懂得学习”,他们还会抱怨,孩子没有规矩意识、注意力集中时间差、没有时间观念……当然,伴随着这些抱怨,家长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孩子担心。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就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孩子越大,家长就越来越累心。
其实,这些家长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正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才会感觉到累心。事实上,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那些缺点,是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幼小衔接期”。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处在“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必然会出现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缺点。
所谓“幼小衔接期”,是指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的统称,时间跨度大致为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段时期。但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后,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不适应的状态。例如,就让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那样,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那种天天学习模式,仍然怀念幼儿园的生活,仍然把“玩”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在这里,我们不妨把一年级孩子们的这种不适应,称作“幼小衔接期现象”。
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对一年级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幼小衔接期现象”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我发现,在“幼小衔接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爱玩。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
在一年级的孩子中,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他们偶尔会出现尿裤子的情况。我经常会关切地询问这些孩子:“你的心中有害怕的事情吗?”因为我觉得恐惧心理很容易使孩子小便失禁。或者这样问他们:“你们是不是不知道厕所在哪里?”
但在我的询问下,这些尿裤子的孩子几乎都给了我一个相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几乎令我跌破眼睛。这些孩子不好意思地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太忙了,有好多有意识的游戏等着我去玩,所以,我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了,实在憋不住就尿裤子了。”
听到这样的理由,大多数的家长一定会以及孩子在跟我开玩笑,但我要知道家长们的是,这些孩子说得都是实话,而且是心里话。
一年级的孩子的确爱玩,因为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走过,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幼儿园心态,所以他们仍然把“玩”当作他们的主要任务。虽然一年级的孩子的主要任务应该转到学习上来了,但他们的绝大部分心思仍然被“玩”所占据。
另外,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之所以这样爱玩,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处在6、7岁这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感觉到了他们的周围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大环境。所以,在这一阶段,孩子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而这种探索欲望在他们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就是——时刻都想着去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游戏。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2)
所以,就像上述事例中那些孩子们所说的,他们真的很忙,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游戏,使他们几乎都没有了上厕所的时间。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也不乏有一些做出一定成绩的优秀者。我曾有意识地请他们回忆在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但他们所回忆出的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我好像不记得自己在一年级学习和听课的一些细节了,但我对那时候所玩得游戏却记忆犹新。”
是的,这所有的一切都已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爱玩”是一年级孩子最主要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一特点是由他们正处在“幼小衔接期”这一阶段所决定的。所以,这时家长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那些抱怨对一年级的孩子不起作用了。
2.在情感上排斥老师或学校。
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倡导“保重并重”的观念,也就是说,幼儿园的老师有两种身份,她们既是老师,又是保姆。所以,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总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即使老师所教的知道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老师也不会怪孩子,更不会责备他们。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中,孩子的安全和快乐是首要的,学习是次要的。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会把幼儿园老师当作是自己的“第二位妈妈”。
但在小学中,老师的身份是很单一的,他们不会特殊照顾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小学老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小学老师也十分注重快乐教育,但他们总会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放在首位。因此,在大多数孩子们的心目中,小学老师的形象是严厉的、不近人情的,所以,大多数的一年级孩子都会惧怕老师,从而也会从情感上排斥老师。
另外,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错误教育,常常在无意识地恶化学校和老师的形象,这往往使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对学校和老师存在一定的排斥感。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看你上学后还敢这样顽皮吗,你再敢这样顽皮,老师就会打你屁股!”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到学校,让老师来管你!”
“你要好好学习,不然老师会不喜欢你的!”
……
也许家长们是想通过这些语言来赢得孩子们的合作,但家长们也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年龄尚小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他们时常会捕捉生活中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当他们听说老师要比家长严厉时,在入学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心中勾画好了老师的形象:一个使劲挥动着教鞭、恶狠狠地教训学生的形象。在这个时刻,孩子在心中已经做好了排斥学校和老师的准备。
当然,当孩子入学后,他们会发现学校的老师就是不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亲切,而且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时,学校的老师还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或排斥情绪就会达到极点,这不仅会大大延长他们对小学的适应时间,而且严重时还会促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3.总会表现出不自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我在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中宣布了这样一件事情:“下午我们班级要举行一个小型的联欢会,听说你们都是多才多艺的孩子,谁愿意在联欢会上给大家表演节目呀?愿意表演的同学请举手。”当我把这些话说完后,我发现大多数的孩子都低下了头,而举手的只有两三个同学。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3)
当我把同样的话在二年级的一个班级里说完后,这个班级都沸腾起来,很多孩子一边兴奋地举着手,一边小声地跟旁边的同学分享自己将要表演什么节目。
按常理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走过,表演节目他们最拿手。但他们之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他们没有集体归属感。那些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会踊跃地举手,是因为在一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已经融入了周围的人际环境中,他们愿意让老师和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但对于这些入学仅仅只有一个月的孩子来说,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人际环境都是陌生的。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常常会被一种不安全感包围,所以,他们保护自己的最好手段就是沉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愿意表演节目是很正常的。
当然,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多数的一年级孩子大多都不自信。而他们的这种不自信往往也是由于受到“幼小衔接期”的影响。有很多教育资料显示,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得不自信,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能力发展水平低而造成的。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这些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的手部肌肉锻炼不够,动手能力不够,所以可能会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小学书写的需要;又如,由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低下,所以他们很可能会对符号学习感到困难……如此众多的困难会使这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一点点丧失信心,所以,在这种不自信心态的影响下,他们只得用沉默和低头回应老师的提问。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弥补他们身上的缺点,从而使他们顺利地渡过“幼小衔接期”呢?
以下是我总结的帮助孩子走好“幼小衔接”的三个步骤,家长们可以借鉴:
方法一: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小学——走好“幼小衔接”第一步
在孩子入学之前,相信家长们都会采用很多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例如,告诉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告诉他们,进入学校之后,他们会变得像老师那样渊博……又如,家长们会给孩子讲红领巾的来历,以及它所代表的涵义,以增强孩子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神圣感。
不可否认,家长们对孩子这种入学欲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孩子上学的热情,使他们对学校充满积极的期待。
其实,每个孩子在入学之前,受家长或周围人的影响,他们自己都会在心中勾画学校和老师的形象。如果在孩子入学之前,家长对他们进入了正确的入学欲望的激发,那在他们心中,学校和老师都是美好的,他们就会对小学生活充满积极的期待。当然,也有些家长在无意识之中恶化了学校和老师的形象,那孩子只能是抱着恐惧感和排斥感去面对小学生活。
但不管孩子对学校的印象是积极的期待,还是消极的排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孩子参加到具体的活动中去,他们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对自己之前的想法给予证实或否定。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在否认在孩子入学之前,家长激发他们入学欲望的重要性,而是在强调,仅仅在入学之前激发孩子入学欲望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对于这些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在学校会遇到很多之前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而这些困难和挫折很有可能就会把他们心中的那些美好形象完全打翻,从而使他们对学校或老师产生失望的情绪。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4)
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入学那天,这小家伙兴高采烈地来报道了。但第二天,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不管他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肯进学校门,而且这里还振振有词地说:“妈妈是个大骗子,我就不上学,我就不去学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我耐心地询问,这小家伙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家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小学的老师比幼儿园的老师还亲切,但昨天我就看到了一位老师教训学生,把学生都训哭了,小学的老师一点都不亲切,而且还都凶巴巴的。”
停了停,想了想,这小家伙又接着说:“还有,妈妈说小学会跟幼儿园一样有意思,但我昨天也仔细看了,这里有操场,但没有幼儿园的秋千和会转的小车……教室里也没有图画书和玩具……妈妈在骗我,她就是个大骗子!”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了,就像教育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要验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是否正确。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家长对孩子入学欲望的激发是很不科学的,确切地说,她的确是在骗孩子。小学的老师要比幼儿园的老师严厉、小学的校园中没有娱乐器材、教育里也没有图画书和玩具,家长应该从侧面让孩子去接受这一点,而不应该用那些“谎言”去骗孩子。当孩子通过亲身的经历意识到家长是在骗自己时,他不但会去学校或老师产生反情绪,而且他的这种反感和排斥情绪还要比别的孩子强烈得多。
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这位家长对孩子入学前的教育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她没有抓住激发孩子入学欲望的重点。其实,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他们身份的变化。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一点,这能在很大程度地激发孩子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在入学之前,我没有对孩子讲太多,而只是告诉他:“上了小学后,你就很快会成长为大孩子了。”
但带孩子入学的那一天,我却对他讲了很多。办完手续,我带他去感受校园的气氛,我指着从身边走过的两位小学生对他说:“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自信吗?”
孩子摇摇头。
我很认真地对他说:“是因为他们脖子上戴得红领巾,还有背后背得小书包。”看着孩子迷茫的神情,我继续给他解释:“红领巾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人们一看到这些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就会说:‘这肯定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另外,他们的小书包虽然比你们的书包要重,但他们背上这沉甸甸的书包也会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因为书包是他们所掌握知识的象征……”听完这些后,我发现孩子开始喜欢上这里的环境了。
之后,我又带他来到操场,我这样对他说:“这里是操场,虽然这里的健身器材没有幼儿园的娱乐器材好玩,但在这里,你的身体会迅速长高,而且越来越健康。当然,在这里,你也要留下你的汗水。”
……
这天,我带孩子把整个校园都转遍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跟他讲了很多很多。到了晚上,我俩都非常得累,但我能看得到,孩子很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去体验小学生活。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身份的变化。当然,他们自己很可能意识不到,但家长一定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到自己的这种变化,以使他们的心理快些从幼儿园状态过渡到小学状态,从而使他们从情感上接受小学的一切。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5)
上述事例中这位家长的做法就非常科学,他通过给孩子讲解小学生红领巾和书包的涵义,来促使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而使孩子不再留恋幼儿园的生活。而很多心理学家也表示,大多数的孩子都是通过戴红领巾、背小书包等活动,来萌发当好小学生的积极情感的。
而且,在给孩子介绍操场的过程中,这位家长不仅让孩子意识到了小学生活能够使他们快速成长,而且还从侧面告诉了孩子,要想尽快成长,是需要付出汗水的。所以,在这种教育下,即使孩子在今后的小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也能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因为父亲在入学第一天,就已经给他打好“预防针”了。
当然,由上述两个事例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孩子来说,入学第一天非常重要。所以,在入学第一天,家长一定要努力使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他们才能对学校产生积极的印象。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你在之前已经多次跟孩子提过学校的优点,那你也不妨这一天,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身份的本质变化,再次激发孩子对学校以及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孩子在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学校和老师。
方法二:让孩子了解,“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同样有趣——走好“幼小衔接”第二步
很多刚上一年级不久的孩子经常这样对家长抱怨:
“妈妈,上学坐椅子的时间太长了,也不能站起来伸伸懒腰,我要坚持不住了!”
“在学校里,老师总我让我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那么难的问题,好恐怖呀,我不想去上学了!”
“在学校,课间玩的时间才有那么几分钟,上一趟厕所,回来就得上课,真没意思!”
……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自由玩耍的幼儿园走过,所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不能很快适应小学这种相对比较紧张的学习环境。而也有很多小学老师针对一年级孩子的这种不适应,把一年级的课堂笑称为“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面对孩子对“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抱怨,有些家长开始责备孩子:“不是告诉过你吗,上了小学就是大孩子了,怎么还坐不住呢?”有些家长开始规劝孩子:“老师在课堂上让你们回答问题,是为了锻练你们的能力,这没有什么恐怖的。”“你都已经上一年级了,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只想着玩了”……
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这些责备和抱怨对他们是非有效呢?
根据我对一年级孩子心理的了解,我敢肯定地说,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绝对是无效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还会起到负面的效果。例如,就像上面那种情况,当一年级的孩子抱怨自己坐不住时,如果家长责备他们,或是否定他们的情绪,或者认为他们的这种抱怨是在无理取闹,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对家长产生反感,进而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女儿刚上一年级那会,每天放学回家,她都跟我抱怨上课多么没意思,并不时地向我暗示,她想重新回到幼儿园。但一次偶然的事件,却使她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不仅不再抱怨上学的生活,而且她渐渐地喜欢上了一年级那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6)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从书店买回来一本《一年级的小豌豆》与女儿一起读。刚开始,仅仅是书中那些漂亮的图画吸引了她,但我读着读着,她就开始喜欢上书中的“小豌豆”,而且她还常常这样对我说:“我喜欢小豌豆,我就是小豌豆。”
偶然有一天,女儿放学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听课的乐趣了。”
“噢?快讲给妈妈听听。”我急切地问女儿,并故意表现出有些夸张的神情。
“‘小豌豆’说了,只要认真地与老师互动,很快就会发现听课的乐趣。我照她所说的去做了,我真的发现听课的乐趣了。今天老师还夸我了呢!”女儿骄傲地说。
“你呀,简直都快成‘豌豆迷’了!”说完我既高兴又疼爱地把女儿搂在怀中。
一年级的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奇怪,他们也许常常不听家长的劝告,不听老师的教诲,但他们却会死心踏地相信一个被作家,或者教育学家虚构出来的,同龄孩子的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拿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与“小豌豆”来说吧,小女孩之所以会对“小豌豆”的话深信不疑,是因为“小豌豆”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在《一年级的小豌豆》这部作品中,一开始“小豌豆”也是喜欢玩,不喜欢听课,但作家们或教育学家们却让这个“小豌豆”比现实的孩子成长的略快一些,她很早意识到了她应该学习,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了听课的乐趣,然后把这些经验又传递给了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
“我喜欢玩,我不喜欢学习”这是“小豌豆”曾经说过的话,她说出了所有一年级孩子的心声。因为这些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所以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会对“小豌豆”的话深信不疑,进而会按着她所说的话,去寻找“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乐趣。
当然,由上述的这个事例我们还可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家长的责备和否定,并不能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学习,相反,它还会使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反感。但如果家长能够理解这些一年级孩子的感觉,并认同他们的感受,或许他们也会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去寻找听课的乐趣。
一年级的钧钧一放学就跟爸爸抱怨:“听课真没意思,除了老师一个人能自由活动之外,其他人都得干巴巴地坐着。”
“是呀,上幼儿园时多好呀,整天玩游戏,而且还能自由活动。”爸爸放下报纸,认真地对钧钧说。
“可学校根本就没有玩具,而且小学的老师也不会在上课时带我们玩游戏!”钧钧可怜地说。
“那上课就更没意思了!”爸爸继续认同钧钧的感受。看到孩子不断地点头,爸爸神秘地说:“我小时候我觉得听课没意思,还刚刚因为没劲而故意给老师扰乱呢。但后来,我发现听课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例如,老师会说‘曰’字减肥之后就变成了‘日’字,就因为老师的这一句话,我一下记住了两个生字。”停了停,爸爸接着说:“你不妨也认真听一次课,看能发现有意思的东西吗?”
第二天,钧钧一放学就对爸爸说:“我今天认真听课了,我也发现听课真的很有意思,老师说字母‘p’被人打了一巴掌,一转身就变成了‘q’,我一下也记住了两个字母。真有意思!”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游戏,喜欢有意思的东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我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小学老师都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这一特点,而且他们也正在努力使自己所课的内容变得更加有意思。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感性的,当他们的情绪得到家长的认同,而且他们觉得家长所讲的话很有道理时,他们是会按着家长所说的去做的。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他觉得爸爸所讲的话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他才会按着爸爸的建议去做。结果,在课堂中,他真得发现了听课的乐趣。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令他们恍然大悟。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当他真得发现听课的乐趣之后,他们会恍然大悟,同时会非常喜悦。这种美好的感觉会促使他们把“认真听课就会发现乐趣”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正在一点点成长。
由此,我总结出了家长引导一年级孩子喜欢上“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三个步骤:
一,了解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喜欢玩,不喜欢学习;例如,家长可以给他们读,或者跟他们一起读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如《一年级的小豆豆》,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被人理解的。
二,理解并认同他们不愿意听课的情绪;
三,举一些例子告诉他们,在课堂中是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的,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听课的乐趣。
通过这三个步骤,相信家长一定会使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1)
什么是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表示,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能力,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
他给了猴子们一些木板,并让它们用木板来换糖吃。换到最后,猴子们的木板用完了,但他们还想吃到那些香甜可口的糖果,于是,这些小猴子开始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用自己的“手”来换、用自己的“脚”来换……
这些小猴子们的行为让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小猴子会表现出如此可笑的行为呢?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猴子没有自我意识,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我们都知道,再小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换糖果吃,所以,心理学家表示,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他们的自我意识从什么时候就出现了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但人的自我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大约在1岁半或2岁左右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这一阶段,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几乎已经能用自己的名字或者代词“我”来称呼自己了,这标志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不合作的行为会渐渐增多,例如,孩子搭积木时总是搭不好,但当家长帮他把积木搭时,他会不很不高兴,而且还会粗暴地把那些积木都推倒。其实,这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家长帮他把积木搭好,他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这时孩子已经萌发了“我自己来”的意识,家长在没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就帮助他,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其实,从发展速度上来讲,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小学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在缓慢地发展着,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重要萌发期和发展期。
在生活中,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会发生很多变化:
他们开始不断地自我评价了;
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的意识;
有时他们很自信,但有时他们又非常自卑;
……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自我意识包括很多方面,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等。孩子的这些明显的变化在充分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快速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萌发期。
这时,也许很多家长会提出反对意见:“孩子在读一二年级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为什么非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而幼儿园时期就不是呢?”
在多年的教育学经验中,我发现,进入一二年级后,大多数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与以往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来讲,这些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会由外在特征转向内在特质。
“我是谁?”是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但如果我们用这个话题问孩子,相信大多数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都会这样回答:“我叫XX,性别X,年龄X,居住在XX地,会做XX游戏……”的确,这些幼儿园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外部特征上。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2)
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会截然不同,他们一般会这样回答:“我喜欢XX事物,我的性格是XX,我的朋友们都认为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的确,到了学龄阶段,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外部特征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特质,并常常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来认识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幼儿园到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特质,可以这样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进入了一个“质”的发展阶段。
但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虽然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常常受到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有入自卑或者是敏感多疑的“死胡同”。
2.他们对他人的认识由具体转为抽象。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要跟外界接触。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孩子对他人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问孩子:“你的好朋友是谁?”相信大多数的幼儿园的孩子都会以住的距离和物质来定义朋友。例如,这们常常会这样回答:“XX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就住在我家隔壁。”“XX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常常让我玩他的电动小汽车。”……
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对友谊的看法却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真正的好朋友是建立在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基础上。例如,他们常常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好朋友:“每当我遇到困难,XX都会帮助我,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家长们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可能常常会这样说:“XX长得很漂亮,我要和他成为好朋友。”“XX有好玩的玩具,我要和他成为好朋友”……但到了小学之后,孩子常常会这样择友标准:“我希望我的朋友跟我有共同的爱好。”“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帮助我、支持我。”……
其实,孩子的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对他人的认识已经由具体向抽象转化。在幼儿园时,他们几乎只关注他人的外表以及所拥有的物质,但到了一二年级,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内在特质,如爱好、性格等,并以此来作为寻找朋友的标准。这一切也在都表明,孩子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认识和评价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3.他们已经能够区分公开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一般不会太过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猜测他人的想法,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关注他人的想法。但到了七八岁左右,也就是一二年级时,孩子开始懂得,每个人都有公众形象,他们不可以在公众场合里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区分公开的自我与私下的自我了。
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评价常常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任性。例如,他们常常在公开场合就大哭大闹、他们常常因为一个玩具就与好朋友翻脸……为什么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如此任性呢?
其实,从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来讲,是因为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不具备区分“公开自我”与“私下自我”的意识,他们更不具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的能力。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渐渐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他们开始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而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并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一切都在证明,到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3)
也正是在以上分析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需要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很多方向的,例如:
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地面对未来,也可以会完全走向自卑;
孩子有可能会乐观地接受生活所赐予他们的一切,也有可能完全走向悲观;
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可能会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也可能会形成过分极端的自我意识,从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着这些一二年级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呢?在我多年的教育过程中,我发展家长的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很多情况下,家长的教育往往决定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例如,有些家长并不了解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但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积极地引导,反而常常否定孩子、嘲笑孩子,结果到最后,孩子形成了自卑、悲观、消极的自我意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后,家长再想去改变它们,这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所以,在一二年级,每位家长都应该利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对他们进入科学的引导。具体来讲,家长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面对消极、自卑→引导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自己
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讲,由于他们即将面对的是重重的困难和不适应,所以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很聪明,也很懂得认真学习的重要性。由于班上的孩子都是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大都表现得特别不适应。但这个孩子表现出来的不适应,却要比别的孩子强烈得多,因为她得脸上长了一块很大的胎记,所以她常常边哭泣边对家长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嫌我丑,他们都欺负我。”
这个孩子的妈妈很明智,她知道老师绝不会嫌弃自己的学生丑,孩子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她脸上的胎记促使她产生了消极、悲观的自我意识。
为了使孩子尽快摆脱这种消极、悲观自我意识的影响,妈妈这样对女儿说:“女儿,在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做一个记号。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他这样做为了我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能找到你……”
妈妈善意的谎言让女儿深信不疑。从此,她把他人的惊讶表情看作是对自己的羡慕,她努力地学习、上进,生怕浪费了上帝给她的特殊才能。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这个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小学生活,并顺利度过了“幼小衔接期”。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个孩子形成了积极、乐观、自信的自我意识。
一般来讲,在小学初期,大多数的孩子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由于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常常会捕捉生活中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小女孩,脸上的胎记使她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意识,所以,当她发现同学在悄悄说笑时,她就会觉得同学们是在嘲笑自己。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在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容易就会走向自卑、悲观的死胡同。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4)
也许有家长会问:“我家孩子的脸上没有胎记,他也会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吗?”
是的,在一二年级,由于孩子对小学的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即使他们身上没有明显的缺点,在那些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也常常会形成消极的观念,进而总是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总是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容易就会走入悲观和消极。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呢?
根据多年与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总结了这样一个结论,要想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家长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孩子:
※一是帮助孩子正确区分自己心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
※二是帮助孩子区分现实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中的“自我”。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仍然不能正确地区分自己心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例如,有些孩子凭借自己在相貌或家庭条件上的优势,总是觉得自己比他人强;或者因为偶尔取得了一次好成绩,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或者经常以“常胜将军”自居……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特点,是因为他们误把自己幻想中的“自我”当成现实中的“自我”了。在这种情况,孩子很容易就会受到现实的打击,当他们幻想中的“自我”被现实“击破”时,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悲观的自我意识。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区分想象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呢?
每当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会这样告诉家长们:通过与同伴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生动去挖掘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
我知道,这对于家长来说,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但一位聪明的家长却把这种很泛泛的方法用一种很具体的方法表现出来。
利用孩子带同学来家里做客的机会,在孩子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把孩子与同学的聊天语言悄悄地录了下来。
待同学走后,家长拿着录音机神秘地对孩子说:“送你一份珍贵的礼物!”
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录音机传出来,孩子即惊讶又兴奋。这时,家长一点点地他分析:“人们平时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骨骼两种介质传播所形成的声音,这并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当把自己的声音录在录音机里再听时,这时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一种介质传播的,这才是人们真实的声音。”
看着孩子听得入迷的样子,这位家长继续给孩子分析:“从你的声音中,我能感觉到,你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因为你说话很有力度,这是你的优势。但与你的同学相比,你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你听,你的同学总在询问你的想法,这说明他能很好在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与人相处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而你在这种能力方面好像要表现得弱一点!”
听到家长头头是道的分析,这个孩子高兴地说:“我好像更了解自己了!”
的确,对于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评价别人是怎样一个人,但要让他确切地说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而且他们还常常错误地把自己心中的“自我”当成现实的“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有必要引导他们通过与同伴的对比来认识自己,而上面的这位家长却通过巧妙的方法,让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了正确和深入的认识。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5)
其实,在上述案例中,家长让孩子听从录音机中听自己真实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目的。录音机中的“真实声音”仅仅是一个引子,它激发起了孩子想了解“真实自我”的欲望,所以,这位家长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对比,让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录音机中的“真实声音”很容易就会激起孩子想了解“真实自我”的欲望,再加上要与同伴做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真地思考家长对他的分析和评价。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也很容易发现就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所以,当你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总是区分不开心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时,家长不妨用上述方法,引导孩子正确了解、认识自己。
当然,由于这些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总会不断变化,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他人总是夸奖孩子的优点,那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浑身充满优点的孩子;但当他人总是指责孩子的缺点时,他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分清现实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中的“自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把握好两个原则:
当孩子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欢心鼓舞时,家长不要打击他们,但一定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从而引导他们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
当孩子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垂头丧气时,家长更不要添油加醋,而是要引导他们意识到那些缺点仅仅是他的一部分,他仍然可以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努力。
方法二:面对推卸责任、悲观→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每次考试成绩公布时,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
“我这次没考好是因为老师出的题太难了!”
“考试那天我太倒霉了,出门就差点被车撞上,所以没考好!”
“考试那天天气太冷了,我都被冻感冒了,所以没考好!”
……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当成绩没考好时,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搬出这么多的客观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想承认,或者不想去面对那些自身的原因,例如,这一阶段自己没有认真学习、在考试时没有认真检查等。其实,在这一现象中,体现的是孩子的“自我归因”能力。
所谓“自我归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经常习惯性地把成功或失败归结于某种原因。例如,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习惯性地用客观原因来说服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归因”;但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首先想到了是自身的原因,并积极地去想改进的方法,这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归因”。其实,孩子的“自我归因”能力也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拥有积极的“自我归因”,例如,出现了错误,他们首先反醒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抱怨他人或客观条件。对于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决定着孩子所取得的能力。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而另一个却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个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堆满玩具的屋子里。一个小时后,当父母打开关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哭泣,当家长问他哭泣的原因时,这个孩子伤心地说:“我怕把这些玩具弄坏,怕你们责骂我。”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6)
但当父母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却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看到父母,他高兴地说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成为好莱坞明星,又从州长走向总统的宝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里根成为总统的过程中,他的那种乐观的态度对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的乐观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所持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是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归因方式所决定的。就拿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出现了错误,他们总是在他人或外部环境里寻找原因,那孩子很容易就会走向悲观。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迟到,每当我问他原因时,他都会说:“妈妈起床晚了,所以我也起床晚了。”在我的建议下,这个孩子的妈妈给他买了个闹钟,但第二天这个孩子仍然迟到了,我再问他原因时,他仍然理直气壮地说:“妈妈给我买得闹钟声音太小了,我都没有听到闹钟响。”
也许家长们会说:“这个孩子也许是在撒谎,他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其实,确切来说,这应该算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归因”方式,也就是说,他已经习惯了把由自己失误而造成的错误推给别人或周围的环境。家长们可不要小看孩子的这种“自我归因”,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要一出现错误,他就会去自身之外寻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很容易悲观的,因为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而只会把目光盯在外部环境中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上面。在这种状态下,这些孩子就像上述故事中那个悲观的孩子一样,会用悲观的情绪一点点把自己打败。
但如果孩子能够用积极的“自我归因”方式去分析错误,那他们很容易就会把遇到的问题解决掉,并且还会收获乐观的生活态度。当然,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是需要家长用耐心和细心来培养的。
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孩子刚刚学习走路时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这位家长没有像一般的家长这样哄孩子:“桌子不乖,把宝宝撞疼了,桌子该打。”而是这样对孩子说:“宝宝把桌子撞疼了,桌子没有眼睛,宝宝有眼睛呀,桌子不哭,宝宝下次一定会小心的!”
渐渐地,孩子上了小学,当孩子因为迟到而受到老师批评时,这位家长也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安慰孩子:“都是妈妈不好,让你起床起晚了,下次妈妈早叫你一会儿,你就不会迟到了!”而是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把闹钟提前十分钟,以后你就再也不会迟到了!”
……
正是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这种教育,这个孩子从来都不惧怕困难和错误,因为他懂得如何改变自己去战胜困难、改正错误。也正因如此,这个孩子一直都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就像上述案例中那位妈妈的做法,孩子撞到了桌子,她没有去埋怨桌子,而是告诉孩子这是由孩子自己不小心而造成了,并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观念:只要你小次小心点,就不会再撞到桌子上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她在孩子刚刚接触错误和困难时,就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身上的失误,并告诉孩子如何做才能弥补失误、战胜困难。其实,她这正在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当孩子到了一二年级,家长更应该引导孩子用积极的“自我归因”去分析事物。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重要的开端时期,孩子总是用消极的“自我归因”去分析事物,那到了三四年级,孩子这种消极的“自我归因”很可能就会定型,从而形成消极的思维习惯。到那时候,家长再想让孩子改掉这种消极的思维习惯,将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当然,如果在一二年级,家长有就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那这种积极的“自我归因”也将成为孩子的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从而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抓住一二年级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具体来讲,家长可以按着以下步骤来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1.告诉孩子,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只要是出现了错误,首先想到了是如何才能弥补错误;
2.面对错误,家长先不要埋怨孩子,在想到弥补的方法后,让孩子来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3.引导孩子先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例如,考试没考好,不去找客观原因,而是思考在这一阶段自己是否在努力学习,或者在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继续向孩子传达这样的观念,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错误中没有所得。引导孩子在吸取错误的经验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1)
作为家长,我们都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十分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手段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但等到孩子入学之后,这些家长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时候孩子的智力差不多已经定型了,该开发的都开发了,即使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有潜能,那也只能靠老师去开发了。”
其实,这些家长们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而从这些想法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发明,在8岁之前,孩子的智力发展要经历两个“黄金期”。如果把成人的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从出生到4岁之一阶段,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的50%;到8岁时,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了他们整个从生智力水平的83%~90%。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6、7岁时就已经入学了,如果在这时家长就放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这就等于放弃了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黄金期”。
也许这时会有家长说:“孩子已经上学了,老师会开发他们的智力的。”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一个一年级的班级里至少会有20个学生,至多才会有2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教育事业上,也不如家长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更有利。
我是一名老师,而且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了解老师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虽然老师每天都在教孩子们知识、教他们如何学习,但老师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传授给孩子知识,并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在一二年级孩子智力开发的这一“黄金期”,开发孩子智力的任务仍然在家长肩上。
当然,在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还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我家孩子天生脑子笨,再怎么开发也不会变聪明”、“我家孩子天生头脑就聪明,他的智力根本不用开发”……
的确,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加上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如果由此家长们就得出自家孩子“天生笨”或“天生聪明”的结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听到“小卡尔?威特”与“方仲永”的故事。
小卡尔?威特刚出生时被从们看作是有些痴呆的婴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8、9岁时就已经掌握了6国语言,并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以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并顺利地考入了多所大学。
方仲永,5岁便能写诗,因此被当地的人称为“天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写诗的能力却在一点点退化,进入成年后,他的才能尽失,最终沦落为普通的农民。
“白痴”变成“天才”,“天才”沦落为“普通农民”,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多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在与众多孩子及其家长接触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曾教过这样两个孩子:
这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他们住在同一幢楼内,每天都一起上下学。但这两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个孩子聪明伶俐,上课时总能与我进行积极的互动;但另一个孩子却总是浑浑噩噩,一付睡不醒的样子。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在智商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第一个孩子总会比第二个孩子要强得多。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家访我才知道,第一个孩子的父母很和睦,他们正在努力地营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然而第二个孩子的父母却矛盾重重,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常常就大打出手。
由这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其在学校的表现,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成长环境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很多国家的教育学家能过做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美国的教育学家表示,充满噪音的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发展出现障碍;法国教育学家们把这一理论具体到数字上,他们通过实验得出,噪音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则上升到15%。
另外,还有教育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关系紧张,整日争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父爱和母爱,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体内的生长激素就会减少,从而会促使孩子身材矮小、智商低下。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智力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家庭的和睦是最重要的,但家庭的温馨程度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孩子房间里的颜色也会对他们的智力有所影响。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淡蓝色、黄绿色以及橙黄色能他们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而黑色、褐色、白色却可以损害智力,降低智商。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卧室或书房悬挂一些淡蓝色背景的挂画或条幅,这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对提高孩子的智商也有一定的帮助。
2.家长的教育方式。
孩子入学之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转身了学习方面。于是,我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教育场景:
孩子下学回家后,家长马上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
孩子正在投入地搭积木,家长皱着眉头对孩子说:“别再玩这些小孩子玩的游戏了,快去做作业!”
……
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爱玩的年龄,如果家长总是强迫着他们去学习,即使他们真的服从了家长的权威,做到了书桌前,他们的心思也不会在学习上。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学习真的是一件无聊而又辛苦的事情。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智力不但得不到开发,而且很容易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教育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家长必须懂得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
开家长会时,我常常会给那些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提出这样的建议:
(1)孩子放学回家后,先别急于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先让孩子讲一讲那些发生在学校里的有意思的事情。这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压力,而且还可以使孩子的情绪处于兴奋或愉悦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当孩子的情绪处于兴奋和愉悦状态时,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这都将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
(2)孩子回家之后,家长不要急于强迫孩子去学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是想先玩一会儿,还是想先学习?”我们都知道,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爱玩的年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选择先玩一会儿。
其实,让孩子先玩后学习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它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这些一二年级孩子的自制力是很差的,如果家长不提醒他们,他们很有可能就会不停地玩而忘掉学习。所以,家长让孩子先玩后学习,这既是在满足他们的天性,又是在巧妙地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学习。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3)
3.家长所掌握的家教知识。
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缘故,我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的家长接触。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有一种很明确的感受:家长所掌握的家教知识,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在心中常常会把家长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走在孩子成长脚步前面的家长;另一类总是惧怕孩子成长的家长。
所谓走在孩子成长脚步前面的家长,常常是指那些注重学习的家长。孩子每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例如出生、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家教知识,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以及在这一阶段孩子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对孩子的成长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了。说实话,我从内心里敬佩这些家长,因为从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角度来讲,他们才算是最称职的家长。
所谓总是惧怕孩子成长的家长,常常是指那些跟不上孩子成长脚步的那些家长。这些家长不是提前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而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才去焦急地应对孩子的成长。所以,他们常常抱怨孩子所出现的问题,他们惧怕孩子的成长。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所以他们常常错过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是一位称职的家长,都希望把孩子智力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那么,对于一二年级孩子来说,家长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才能成为走在孩子成长脚步前面的家长,才能把孩子智力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呢?
具体来讲,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孩子正确使用筷子。孩子入学之后,大多数家长都会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极少注意孩子如何握筷子,殊不知,这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很多心理学家都表示,孩子能否正确使用筷子,对其智力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心灵与手巧是互动的,经常活动手指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另外,两根筷子配合着夹东西,也可以促进孩子思维与动作的协调,以及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虽然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在他们之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孩子吃饭时依赖勺子,或者不会正确地使用筷子等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家长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和方法及知识。
(2)左右脑的开发。
一本生物学著作中这样形象地描述左右脑的功能:
人类的大脑就是一个司令部,里面同时有两个司令员,左脑司令员操控语言和逻辑,是记忆脑;右脑司令员掌握音乐、图像、阅读等,是创作脑。
其实,一个人左右脑的开发程度,往往就代表着这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所以,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的左右脑。例如,改变孩子的床在房间的位置,或者让孩子不断改变睡觉的姿势,这样可以使孩子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左右脑均衡发展。
(3)不要有意纠正“左撇子”。
快到上学的年龄,孩子开始握笔学习写字。但当家长发现孩子使用左手握笔时,都会严厉地指出孩子的错误:“用右手写字!用左手写字是‘左撇子’!”
其实,心理学家表示,家长不应该硬性纠正孩子使用左手的习惯。因为大多数 “左撇子”都是天生,这是孩子维持肢体协调性的一种需要。如果家长刻意让孩子变成“右撇子”,这很容易破坏孩子肢体的协调性,从而使孩子陷入认知混淆状态。心理学家还表示,对于那些性格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家长的这种强行纠正很可能就会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孩子的口吃问题。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4)
所以,孩子习惯于使用哪只手,家长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更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在一二年级,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方法一:引导孩子“玩”出名堂——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大多数的孩子天生爱玩,由于刚刚从幼儿园的环境走过,所以大多数一二年级的孩子都没有办法从“玩”的状态,完全到渡到“学习”的状态中来。所以,在很多时候,这些孩子常常会表现得很“贪玩”。但家长们先不要抱怨,“玩”也是有一定学问的,如果家长引导孩子注重“玩”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就能得到提升。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德兹小时候,父亲曾拿回一些旧的眼镜片给他玩,里面有近视镜片和老花镜片。小塞德兹玩得不矣乐乎,因为他对新奇的事物一和都很感兴趣。
小塞德兹拿着这些镜片,放在眼前看来看去,不一会儿,他就感觉晕乎乎的。他又开始尝试把镜片放在离眼睛远一点的地方观察,结果发现透过这些镜片,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后来,他又尝试将两个镜片叠在一起观察,当他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放在眼睛前面观察时,他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大楼上面的尖塔竟“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一发现让小塞德兹惊奇不已,他大叫起来:“爸爸,快来看哪,教堂上的尖塔!尖塔!”
就这样,小赛德兹在爸爸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始逐步了解望远镜的原理,并亲自动手制作了一架简易望远镜。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能说小塞德兹天生就聪明吗?能说他天生就智商高吗?
当然不能。后来小塞德兹的智商之所以会比一般人的智商高,这完全要归功于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就连塞德兹博士本人也这样认为,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里告诉所有的父母: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是的,对于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玩也能“玩”出名堂。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小塞德兹,如果不是在游戏之中,如果爸爸仅仅是干巴巴地给他讲望远镜的原理,小塞德兹很可能对这些知识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更不可能自己制作出简易望远镜。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小塞德兹在玩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以及父亲正确的引导,才促使他有了这一重大发现。也正是因为他具备在“玩中学习”的能力,所以他的智商才会比平常人高。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常常能够接触到那些聪明而且爱玩的孩子,他们能够自己制作简易喷水手枪;他们常常会想到很多“妙招”来耍老师、欺负同学……但他们在学习方面却常常表现得无能为力。用家长们的话说就是,这些孩子聪明是很聪明,但就是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了。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让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了,或者说,家长应该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玩”出名堂?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表现得非常聪明的孩子大多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例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曾这样给我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去散步,回来时已经有些晚上,路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虽然爸爸在我身边,但我还是有些害怕。忽然,我发现自己的身边有很多个影子,是不是有人跟踪我们,我猛地回过头去,发现后面没有人,四周也没有人。我很纳闷,每个人只有一个影子,但这些多出来的影子是从哪来的呢?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5)
我和爸爸安全到家了,这时我再观察,发现我确实只有一个影子,我更迷惑了。躺在床上,我一直睡不着,于是我只得起来查阅我的宝贝书——《十万个为什么》。
终于,在这本宝贝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当人走在路灯下时,因为多个路灯是从不同角度照在人身上,所以人才会产生多个影子。与此同时,我还了解了一些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因。心中的疑问解答了,这个我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
很多一二年级的家长常这样问我:“为什么同在一个班级,有些孩子知识面很宽广,而有些却只懂得课堂知识呢?”每当这时,我都会告诉这些家长们,那是孩子的好奇不同。就拿上述事例中的情况来说,也许大多数的孩子不会发现自己在路灯下去出现多个影子;也许有些孩子也发现了,虽然他们不懂其中的道理,但这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也许有些孩子也好奇了,但没有搞清楚这下问题之前,他们就已经把这个问题忘掉了……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好奇心,或者好奇心不强,才促使他们失掉了很开阔知识面的好机会。
所以,要想让孩子拥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激发孩子智力的潜能,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曾听一位同事这样说过,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或看到不明白的现象时,如果他们出现“心里痒痒”的感觉,这说明他们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孩子,当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时,他会吃不香饭、睡不着觉,这就说明他的好奇心很强烈。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心里痒痒”的那种感觉。
具体来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
虽然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在很多时候,他们仍然会产生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吃草;眼泪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身体里是否有一个血袋……
面对孩子这些有些幼稚的问题,很多家长常常会表现得不耐烦,或者随便给出一个答案来应付孩子。我们知道,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萌芽了,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尊心,家长这种不耐烦的态度常常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即使下次再遇到不懂的或者好奇的事情,他们也不愿意再向父母提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都是被家长寻种不耐烦的态度所扼杀的。
所以,不管所问的问题多么幼稚,也不管当时家长正在忙些什么,家长都应该用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
2.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生活中,还存在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提问总是表现得很热情,总是迫不及待地回答孩子的提问。但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孩子好奇心的成长需要思考的空间。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把答案仍给孩子,这只会使孩子的思想变得懒惰,从而使好奇心一点点减弱。
所以,当孩子再向你提问问题时,你不妨先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最后再给出他正确答案。其实家长在与孩子讨论,及其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继续激发孩子好奇心的一个过程。
3.多演示,少说教。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了有关“风”的一些知识,但他好像觉得还是很难把握那些风力和风向。当他把自己的这一感觉告诉爸爸时,爸爸没有给他讲那些有关风的原理,而是带他一起去放风筝。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6)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爸爸还是没有给孩子讲那些大道理,而是不断地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把风筝放得又高又稳。没想到,回到家后,孩子却这样对爸爸说:“爸爸,我今天真实地感觉到了风,我知道如何利用风力和风向来放风筝了。”
一二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家长直接给孩子讲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原理或规律,他们很有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原理和规律。而且即使他们当时理解了,由于这些原理和规律在生活中不太常用,他们会很快忘记这些原理和规律。所以,家长这种单纯地讲述大道理的做法,其实就对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无形打击。
但上述案例中那位家长的做法就很科学,他没有给孩子讲述那些不易理解的原理,而是通过放风筝做实验的方式,让孩子去接触真实的风,并在这种玩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和发现有关风的一些知识。其实,家长给孩子讲解如何放好风筝的过程,其实就是用通俗和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孩子去了解有关风力和风向的一些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所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而且由于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能巧妙地掌握知识,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方法二:引导孩子科学用脑——开发孩子的左右脑
孩子的智力开发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对孩子左右脑的一种开发。
人们常常习惯于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力水平。的确,学习成绩也是孩子智力水平的一个很重要表现。但作为老师,我不得不提醒家长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却一直没能涌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或者这样说,为什么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是外国人呢?
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是学校的教育方式让中国的孩子仅仅使用一半的大脑来思考。例如,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在这样提倡:
老师一个人讲,孩子们只许听,不许说;
只注重孩子记住了多少知识,而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
其实,这种教育模式是在扼杀孩子们的右脑。面对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走出的孩子,很多教育学家对其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孩子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右脑越闲置!虽然这一观点有些偏激,但它却一眼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左脑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语言中枢,掌管说话、作文、逻辑、判断等;右脑掌管图像、感觉,具有艺术鉴赏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然而,中国的教育却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左脑的开发上,它只重视孩子在听课时是否表现得乖巧、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只注重孩子成绩的好坏,却从来不考虑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新意识等。
现在,我国的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了我们这种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教育界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改革,但这种大规模的改革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培养孩子科学用脑的任务又落在了家长的肩上。
那么,何谓“科学用脑”呢?
其实,“科学用脑”就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的左右两脑同时都得到锻练和发展。使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都得到发展。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7)
那么,对于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引导他们科学用脑呢?
其实,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开发左脑的过程,例如,在学校,老师要求孩子记忆某些知识;出一些推理题、判断题给孩子做……这其实都是在锻练孩子的左脑。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引导孩子“科学用脑”,实际上主要是引导孩子多用右脑,从面把孩子右脑的潜能激发出来。
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引导孩子利用右脑的: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童话故事,即使已经上了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每天睡觉前,这位家长都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但与其他家长讲故事不同的是,每当故事讲完后,这位家长会问孩子很多问题。
例如,当孩子孩子讲完《灰姑娘》的故事时,这位家长便会问孩子这些问题:
“如果在午夜12点,灰姑娘没有及时跳上南瓜马车,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如果王子发现了灰姑娘脏兮兮的样子,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人阻止灰姑娘去参加舞会吗?”
……
因此,正是由于长久听故事,和与妈妈讨论故事的细节,所以这个孩子的想象力总是比别的孩子要丰富得多。另外,在编故事和创造力方面,这个孩子也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给孩子讲完故事后,然后向孩子提问,其实这位家长是在有意识地锻练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人类形象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先由右脑产生形象,再由左脑使其语言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家长有意识地锻练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够达到活化右脑的目的。
对于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童话故事本身就是开发孩子右脑形象思维的最佳办法。如果家长能够在故事讲完之后不断地向孩子提出问题,其实家长这是用提问的方式使孩子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和场景,这是对孩子形象思维最好的一种锻练方式。
另外,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其实人的梦境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右脑所描绘的故事,当梦醒后,立刻把做梦的内容写下来或讲给别人听,这就等于再现右脑的形象,很有利于刺激右脑的发展。同时,用语言或文字的方式把梦境表达出来,还是一种协调左右脑的有效方法,对大脑整体的活化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为了促使孩子左右脑及智力的发展,每天早晨醒来后,家长可以引导一年级的孩子说出晚上所做的梦,也可以引导二年级的孩子把自己的梦境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方法三:动手VS智力发展——勤动手,智力好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家长肯定会感到惊奇:动手与孩子智力发展之间有联系吗?
是的,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总会比其他的孩子要聪明。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脑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通过脑部解剖,脑科学家们发现,一般人的大脑皮层很厚、神经纤维生长又多又密,并且连结成了无比庞大的神经信息网络。但那些很少动手的痴呆症患者的脑部却呈萎缩状态,其大部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通过这个实验,脑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动手能力与大脑的灵活度是成正比的。所以,他们建议家长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动手做一些细活,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长,以促进孩子大脑及智力的发展。因为引导孩子动手,其实就等于让他们做“头脑体操”。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8)
另外,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也发现,一个人的动手实验和操作,比听和看更能迅速地调起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手脑是这样分工合作的:手的活动将外部的信息频频向脑内传达,使脑接收、分类、加工、组合等,然后给手下达命令;当手接触到某些外部信息时,大脑便立刻提取记忆仓库里的有关材料,并指挥手如何动作……这就等于在手脑之间有一条高速公路,信息正在这之间进行着高速的运动。在这种信息高速传递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自然也会快速发展。
既然手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如何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们又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为了方便孩子们拿自己的水杯喝水,我在每个孩子杯子的外面都贴上了标签,并写上了孩子们各自己的名字。虽然这些幼儿园的孩子识字不多,但他们都认识自己的名字。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每天还是有很多孩子这样请求我的帮助:“老师,我口渴了,但我找不到自己的杯子!”每当这时,我都拿着这个孩子的杯子,指着标签上的名字问他:“难道你不认识自己的名字吗?”这时,孩子们大都会淘气或者不好意思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认识自己的名字,但我不愿意自己去找杯子。”
是的,他们并不是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而是不愿意动手自己去找,这是孩子们习惯性懒惰的一种表现。虽然与幼儿园的孩子相比,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算是大孩子了,但他们身上的这种习惯性懒惰并没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不仅如此,这些习惯性的懒惰还有增长的趋势。
在与一二年级孩子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他们这样抱怨:
“我家孩子是越大越懒了,就算是家里的油瓶倒了,他也不管!”
“就算是客厅沙发上乱成一垃圾站,他也会视而不见!”
……
难道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真的会对倒了的油瓶、乱成“垃圾站”的沙发等视而不见吗?并不是这样的,面对这些情况,他们也知道应该把油瓶扶起来、应该把沙发收拾一下,但他们那种习惯性的懒惰却约束了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故意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
不仅仅是表现在生活中,孩子们的这种习惯性的懒惰也会发现在学习中,例如,孩子应该认真思考一道题、应该改正一个错字……但那种习惯性的懒惰却促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等等再说吧!”“以后再说吧!”……如果家长任凭孩子这种习惯性的懒惰继续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使孩子智力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家长们要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那种习惯性的懒惰。关于这一点,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每天早晨起床时,虽然我们已经醒了,但我们总是想多躺一会儿,再多躺一会儿。其实,这种思想和行为就是习惯性懒惰滋生和蔓延的温床,所以,当孩子入学后,我一直就这样教育他: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就立刻行动。例如:
早晨闹钟一响,就立刻起床;
想要思考一道较难的题目,就把手中其他的学习任务先放一放,立刻思考;
某个字总是写错,就立刻查字典搞清楚它的写法和用法;
……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我家儿子不是习惯了懒惰,而是习惯了立刻行动。
的确,懒惰可以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立刻行动也可以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所以,当孩子刚刚发现出懒惰的念头时,家长一定要帮他们把这种念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样,孩子才能很快养成立刻行动的好习惯。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懒惰,家长不妨偶尔让孩子尝尝立刻行动的好处。当孩子立刻去做某件事时,家长及时地鼓励他们,并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那种习惯性的懒惰也会慢慢改掉。
另外,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细活儿,也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家孩子都已经上二年级了,但到了陌生的地方,他还总是迷路。我知道,这与他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我决定让他自己动手绘制一幅小区的地图。
于是,我有意识地带孩子在小区里来回转,让他掌握小区的结构,另外,在此过程中,我还教会了孩子很多具体的知识,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分辨方向、如何目测建筑物之间的比例等。
当孩子把整个小区的地图画好时,我发现他不仅掌握了很多画图的技术,而且有了很强的方位感,这下他再到陌生的地方去,就轻易不会迷路了。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画地图可算是一件细致活儿。它不仅要求孩子了解所画地区的结构、建筑位置等,还要求他们掌握比例尺寸、坐标方向等画图必备的知识。在一般情况,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孩子一定会因为这些知识的枯燥而不愿意学习,但如果家长引导孩子通过自己动手画一张地图,在不知不觉中,孩子把这些知识都吸收进行,而且还会掌握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分辨方向、根据方向辨别回家的路等。
所以,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让孩子做一些细活,不仅可以使孩子掌握很多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长,从而使孩子的智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时,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做一些细活,从而使他们的这种缺陷得到弥补、智力得到提升。
书包网 www.aIhUaU.com

第二章
孩子上小学了,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放松了。有些家长甚至还为这一观点摆出了详细的理由:“知识,孩子在学校可以学到;习惯,老师会教孩子养成;行为、品德,学校也会严格把关……”所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真的开始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了。
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老师,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虽然它们之间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曾不停地这样向我抱怨:
“我家孩子简直这是一个小霸王,在家里横行霸道,所有人都必须让着他!”
“我家孩子自私的很,有了好吃的从来都是先想着自己!”
“我家那‘小祖宗’太不讲理了,要他讲道理永远也讲不通!”
……
但令我惊奇的是,这些家长不断地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但这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却很乖。他们不但很听我的话,而且还时常做些好事,自己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也愿意跟同学们分享。为什么这些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我曾在多个方面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知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家是最能使他们放松的地方,所以在家里,他们会把他们身上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例如,懒惰、自私、霸道等。但当我从深层次挖掘孩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时,我发现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很多孩子本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但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品德很高尚,而有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还常常做一些小偷小摸的坏事。作为老师我知道,老师们对任何一名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或机会给某个孩子开“小灶”。所以,孩子们的成绩有优劣之分、习惯个性有好坏之分、思想品德有崇高和低俗之分……只能从家庭教育中找原因。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孩子已经在学校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家长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两回事。
每当与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沟通时,我常常会问他们这样这些问题:
“你知道一二年级孩子的心理成长任务吗?”
“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吗?”
“你知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吗?”
……
每当家长们对这些问题都表现得很茫然时,我就会告诉这些家长:“不了解有关孩子的这些问题,你是做不好他们的父母的。”
的确,如果家长每天只知道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只关心他们的身体成长,而不关注心理成长,或者说,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那面对孩子忽然出现的那些问题,你很有可能就会手足无措,甚至是手忙脚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也许有一天你发现自己钱包里的零钱少了,而你又在孩子的口袋里发现了很多还没有来得及吃掉的泡泡糖,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手足无措:批评、责骂孩子,怕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又怕孩子养成偷窃的习惯……但如果家长了解一二年级孩子的心理,了解那些偷窃行为是他们物欲和占有欲发展的一种表现,是由于他们对金钱的不正确认识而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都会知道要却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欲望,要教他们正确认识金钱,这样就能把孩子的偷窃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了。
所以,在教育一二年级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扮演很多种角色:
既是“先知者”,能够对孩子的行为做到未卜先知;
又是心理学家,时刻把握孩子心理的变化;
更是慈父慈母,拒绝打骂、侮辱、贬损等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心平气和的情绪下就能把孩子教育好;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还要做孩子言行的“老师”,让孩子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正确的熏陶和引导。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三、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1)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评价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总是那么贴心,总是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我要以爸爸为榜样,因为他总是那样幽默,而且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万能人’!”
……
是的,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和妈妈的形象都是完全不同的:妈妈是慈爱、温柔的象征,而爸爸则是严厉、强大的象征。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母亲教育与父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母亲的教育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细腻、更加有爱心,而父亲的教育却能让孩子学习坚强、充满力量。
在多年的教育学过程中我发现,那些从小缺少母亲教育的孩子常常会被不安全感包围,而那些从小缺少父亲教育的孩子常常会莫名其妙地陷入自卑情绪之中。所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母亲教育与父亲教育完全不同,它们不能互相替代,它们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分别对母亲教育和父亲教育做详细地论述。
提到母亲教育,很多母亲常常这样向我抱怨:
“我家孩子真奇怪,我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却跟他爸爸是一条心的。”
“我家女儿一点也不怕我,但在他爸面前却一点也不敢顽皮。”
“每当儿子不想完成任务时,他都会软磨硬泡地想让我妥协,但只要他爸瞪他一点,他就会乖乖地去完成任务。”
……
是的,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在我们周围,大多数的家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怕父亲不怕母亲。很多母亲常常会因此而感到烦恼,她们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母亲并不是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而是她们的爱让孩子迷失了方向。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曾对同伴这样说过:
我希望爸爸天天加班或者出差,这样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如果我不想写作业了,只要我对着妈妈哭会儿、闹会儿,她就会答应我的请求;虽然我的规定上写着九点半准时睡觉,但如果我对妈妈说:“你要是不让我再玩会儿,我明天就不去上学了。”妈妈就不敢再提规定的事了,这样我就可以玩到十点或十点半了。
我曾这样提醒过这个孩子的母亲:“要坚持原则,要严格按着规定所说的去做,不然孩子很可能就会无法无天了。”但这位母亲却这样对我说:“哪个做母亲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只要看到他一哭,我就心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母亲之所以会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总是在爱的名义下无原则地向孩子的无理要求妥协。但母亲这种无原则的爱是真正的爱孩子吗?
作为与孩子们接触多年的老师,我可以明确告诉家长们的是,答案是否定的。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刑场上,一个即将被处死的犯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在临死之前能够在母亲的怀里再吃一口母乳。但当法官和母亲答应了他的要求后,他却残忍地把母亲的*咬下,并且还恶狠狠地对痛苦的母亲说:“如果小时候你对我严厉一点,我也不会落得今天这种下场!”
如果一个孩子长大后这样对母亲说:“如果小时候你对我严厉一点,我也不会落得今天这种下场!”相信是做母亲的最大的失败,也是她最大的悲哀。

三、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2)
母爱是伟大的,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来称颂母爱的伟大。但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只在科学的母亲才是伟大的,而那些不科学的母亲往往就是将孩子毁灭的“催化剂”。就像上述故事中的那个犯人,他今天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跟他小时候母亲对他的溺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母亲能够对他严厉一些,即使他没有成为非常有成就的人,但他也不会成为犯人。
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只在给孩子科学的爱,母爱才会伟大,孩子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读到这里,母亲们肯定想知道,什么样的爱才算是科学的爱呢?
其实,科学的爱与不科学的爱是相对应的,如果家长们懂得哪些是不科学的爱,就知道如何给予孩子科学的爱了。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母亲给予孩子的不科学的爱总结为以下几种:
一是溺爱;我曾问过很多一二年级的孩子这样的问题:“你在家里做家务吗?”“你自己洗过衣服吗?”……每当这时,这些孩子都会迷茫地摇头,然后不以为然地告诉我:“这些事情一向都是妈妈来做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这是对孩子爱的一种表现;但如果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妈妈们仍然为他们包办一切,这就是溺爱的一种表现了。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孩子人生的一个重要开端期,也是培养孩子很多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沉浸在妈妈的溺爱中不能自拨,他们很好可能就会养成很多坏习惯,例如,懒惰、缺乏责任感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来很有可能就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它只会使孩子迷失方向,从而害了孩子。
二是无原则的爱;即母亲总是在爱的名义下无原则地向孩子的无理要求妥协。这种无原则的爱常常会使孩子变得毫无规则意识,从而为所欲为地做任何事情。母亲这种无原则的爱其实是一点点把孩子推向放纵自己,或犯罪的深渊。
当然,了解了这些不科学的爱的表现形式,母亲们还应该懂得如何给予孩子更科学的爱。具体来讲,母亲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方法。
方法一: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不要忘记向孩子“索求”爱
有文学作品曾这样描述母爱:母爱是天地间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的,每位母亲都愿意无私地为孩子奉献自己全部的爱。为了孩子,母亲愿意承担所有的家务;为了孩子,母亲把所有好的物品都留给了孩子;为了孩子,母亲再操劳也不会说一个累字……
然而,我要告诉所有母亲的是,母亲这种只会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很容易使孩子变成“自私鬼”。
一位二年级孩子的母亲曾这样对我说过:
一次暑假里,我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到了中午,我仍然躺在床上。也许是女儿感觉到饿了,她跑到我的房间对我说:“妈妈,我饿了。”
我有气无力地对她说:“妈妈不舒服,你先去吃点面包好吗?”
听我说完这些后,没想到女儿竟然生气地对我说:“妈妈,虽然现在是暑假,但你也不能偷懒不做饭呀。你不给我做饭也可以,你给我钱好了,我去外面吃。”
我对女儿的表现感到非常伤心,我生病了,她不但不懂得关心,还冲我发脾气。真不知道为什么她会如此“冷血”?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3)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有无数个家长都向我这样抱怨:现在的这些孩子为什么一点同情心都没呢?为什么他们连自己的家长都不懂得关心呢?
其实,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家长的这种悲伤是由自己造成的。因为家长们只懂得给予孩子爱,却不懂得向孩子“索求”爱。对于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给予他们的爱太多,或者家长的爱来得太容易,他们就会把家长的这种付出看作是理所应当。当然,他们也会把接受父母的爱看作是理所应当,但当有一天家长没有能力再给予他们爱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会对家长产生怨恨之情。
就像上述案例中的那种情况,妈妈生病了,已经没有能力再给孩子做饭,但孩子不但不关心妈妈,还埋怨妈妈偷懒。所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是家长那种“只管付出,不懂‘索求’”的方式让孩子变成了“自私鬼”。
所以,我一直向那些喜欢奉献的妈妈们传达这样的观念: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学着爱家长。
一位妈妈这样分享经验:
自从儿子升入二年级,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向孩子“索求”爱。一个周末的傍晚,我故意装病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有点头昏,爸爸出差不在家,你简单给妈妈弄点吃的好吗?”
我发现孩子面带难色,便添油加醋地说:“妈妈早就有这种低血糖的毛病,每当犯病时都会头昏的厉害,但吃过东西之后就会好多了。”
听我这样说,儿子立刻说:“妈妈,我等着,今天我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
儿子说完就跑到了厨房。我知道做这道简单的菜对于即将8岁的儿子来说并不是难事,但为了保险起见,我仍然偷偷地在厨房门口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菜终于做好了,虽然怪道有点怪怪的,但我仍然真诚地对儿子说:“儿子,谢谢你帮我做饭,要不是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如这样,为了感谢你,我们把今天订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吧!”
儿子因为我的这些话而变得激动起来,但他想一想说:“妈妈,你每天都在为我做饭,我做得还不够多,这样吧,以后每个周六的晚饭由我来做。我们就把周六订为‘回报妈妈日’吧!”
就这样,这个“回报妈妈日”在我家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自控能力还很差,自觉性也不是很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懂得主动去关心家长,或是回报家长。当然,还有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多年以来,孩子已经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精心照顾,他们已经把家长对他们的爱看作是理所应当了,所以,他们很有可能根本觉察不到家长爱的存在。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家长应该学会给孩子“制造”机会,让孩子去发现家长对他们的爱,然后引导他们主动去爱家长。
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做法可谓是用心良苦,虽然在表面来看她欺骗了孩子,但这对孩子所起的教育结果却是积极的。妈妈在孩子面前故意装病,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现给孩子,这很容易就会把孩子的责任心激发出来。当孩子体验到做饭的辛苦后,他们自然能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体会到妈妈对他的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就会把回报妈妈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也许大多数的妈妈都在羡慕案例中这个孩子的自觉性,妈妈们都希望自己家中也存在这样一个“回报妈妈日”,在这里,我要告诉妈妈们的是,要想让孩子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妈妈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学会向孩子“索取”爱就可以了。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三、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4)
读到这里,肯定有妈妈会这样说:“我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我不求他们的回报。”但我要提醒持有这种观点的妈妈们,只有孩子感觉到了你的爱,并具有的回报的意识,他才不会变成“自私鬼”;只有孩子学会了爱自己的父母,他们才会爱别人……所以,你现在向孩子“索求”爱,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所以,在某些时候,妈妈们不妨耍一些小手段,去激发孩子的回报意识。例如:
夏天做饭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感受一下厨房里蒸笼般的温度;
冬天外出买菜时,你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那刺骨的寒风;
孩子生病时,你可以向孩子说出你焦急的心情;
……
确切来说,大多数孩子之所以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主要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在教育这些一二年级孩子的时候,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去感觉妈妈对他们的爱。
方法二:不要因为爱而忽视原则
一位一年级孩子的妈妈曾这样对我说:“现在这些孩子们令你妥协的花招实在是太多了。作为母亲,我们常常会心软,所以,我们很难坚持原则。”
其实,我要告诉妈妈们的是,是你的经常妥协,才使得孩子的花招变得越来越多。对于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大脑的发育,让他们具备了更强的思维能力。他们了解妈妈心软、容易妥协这一特点,所以,当恳求起不起效果时,他们往往就会用哭闹、威胁、讲条件等手段让妈妈妥协。
我们都知道,家长这种无原则妥协的教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的规则意识减弱。我们还知道,这些入学不久的孩子刚刚接触到学样的校规样纪。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如果孩子经常不拿家庭中的那些规定不当一回事,他会拿校规校纪当回事吗?将来他会拿学校的法律当回事吗?
每位家长都知道,一二年级对于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始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也许他的整个人生都将毁于这个阶段。所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妈妈在教育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时坚持原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正确的规则意识。
那么,具体来讲,面对这些花招繁多的一二年级孩子,妈妈们应该如何才能做到坚持原则呢?
一位家长这样总结经验:
在教育我8岁女儿的过程中,我不向她妥协的最好办法就是——时刻把规则放在首位。
一次,女儿没有写完作业就想睡觉。我能看得出,她故意打着哈欠,然后用恳求的语气对我说:“妈妈,我真的好困呀,就这一次好不好,作业明天早上我会写完的。”
说实话,我的心确实有些软了,但我并没有为孩子的可怜相所动,我这样问她:“我们的规定是怎么说的呀?”
“可以我真的很困,难道你想困死我吗?”我知道,女儿改变“战术”了,她在威胁我。
我继续问女儿:“我只想知道,我们的规定是如何说的。”
看我铁石心肠,女儿使出了“绝招”,她边哭边说:“这个规定不公平,我已经特别困了,我只想睡觉……”
“我们的规定是如何说的?”我仍然用平静的语气问她。
女儿知道,继续纠缠下去我也不会妥协,所以她边擦眼泪边说:“我去写作业了。”

三、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5)
对于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是不懂事。他们只是想向那些约束他们的规则挑战。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细心的观察家,他们很轻易地就会得到“妈妈心软”这一讯息,所以,他们总是想找机会使妈妈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真的妥协了,那妈妈就等于中了孩子的计谋了,从此孩子很在可能就会不拿家庭的规定当成一回事,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变着花招使妈妈妥协了。
就像上述案例中那个孩子,如果妈妈真的因为她的恳求和眼泪动心,那“没写完作业就去睡觉”这种坏习惯很容易就会因此而在这个孩子身上生根、发芽。不仅如此,今后家长为这个孩子所制订的那些规定,都将会成为一纸空文。
上述案例中这位妈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防止自己向孩子妥协的好方法。当孩子有意不按规则去做时,引导孩子说出规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出现合作行为。
所以由此可见,当你的孩子想打破规则时,家长无须动怒,也不要向孩子妥协,只要用平静的语气引导孩子说出规则,孩子一般就会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母亲常常用“下不为例”来教育孩子。但我要告诉母亲们的是,一旦有一次“下不为例”出现,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孩子就会期待有无数次的“下不为例”,而且他们往往还会非常努力地引导妈妈说出“下不为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们一定要坚持原因,一次也不要向孩子妥协。
一次,在给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开家长会时,一位母亲这样说:“不向孩子妥协,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这位家长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规则规定,不做完作业就不允许睡觉。但到了午夜12点,如果孩子还是没有写完作业,家长该怎么办呀?”
对于心软的母亲来说,这的确是个难题,这么晚了孩子还在写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肯定会没有精神;但如果妈妈就此放弃了原则,孩子为了不写作业,很有可能就会常常故意拖延时间,赢得妈妈的同情,以使妈妈再次放弃原则。
面对这一难题,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
从女儿上一年级开始,我就很明白地跟她说明白了,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我们不会催促她写作业。
一次,女儿因为贪玩,到了睡觉的时间才想起作业还没有做。看着她痛苦的表情,我知道她是不想做作业了。于是我这样对她说:“妈妈知道你很困了,你是想现在早睡会,明早起来写作业,还是想晚睡会,明早睡个舒服觉呀?”
女儿想了想说:“如果今天晚上不写完作业,整夜我都睡不好觉,还是今天晚上写吧!”
女儿自己也知道,如果再不立即行动起来,她的作业可能永远也写不完。于是,她只要放弃一切杂念,踏踏实实地去写作业了。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有时他们很贪玩,但他们都不想自己因为作业没写完而被老师批评。拿上述案例中的这种情况来说,当孩子不想做作业的念头产生时,如果母亲因为心软而放弃原则,那母亲的这种做法就促使了孩子下定决心打破规则。所以,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心软促使了孩子那些打破规则的行为出现。
但如果母亲继续向孩子强化不完成作业的后果:早晨要早起、还有可能挨因为作业完成不了而挨老师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会按着规则去做。

三、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6)
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在一般情况下,他们能够想象出自己的决定会出现哪些后果。只是有些时候,他们只贪图眼前的舒适和享受,而不愿意去考虑后果。所以,当孩子想打破原则时,母亲们不妨把孩子打破原则的那些后果讲给他们听,这非常有助于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
方法三:从母亲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给孩子的爱太多;二是常常忽视对孩子进行爱的表达。关于第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论述过,在这里,我们详细介绍第二点。
每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些温馨的画面: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孩子幸福地陶醉其中;母亲给了孩子一个甜甜的吻,孩子幸福地进入梦乡……
但这些仅仅是属于孩子小时候的回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孩子入学之后,大多数母亲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明确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了。或者这样说,母亲对孩子的爱从来没有减少,只是他们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孩子不再喜欢这种*裸的表达爱的方式。
的确,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很多时候,孩子会排斥母亲那种*裸的表达爱的方式。一位母亲曾这样说过:
我的儿子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不喜欢我吻他了。以前,每次送他去幼儿园后,我都会给他一个吻作为告别,但有一天,儿子说什么也不让我吻,还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你不要吻我了,让我们班小朋友看到,他们会笑话我的。”
是的,当孩子入学之后,母亲这种*裸表达爱的方式,常常会被他们看作是对待小孩子的方式。而且在面对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时,他们常常也会感到害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很少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向孩子表达爱了。
但在这里,我要告诉一二年级孩子家长的是,在这一特殊阶段,孩子需要母亲那种明确的爱。
我们都知道,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要面临很多转变:周围环境的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学习内容的转变……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不能明确地感觉到母亲的爱,那他们将会被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所包围。
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对孩子的爱能够产生神奇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由于他们脱离了在母亲腹的那种湿润、温暖的环境,所以他们的内心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但这时候,母亲的爱抚和亲吻能够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信任,使他们重新找回安全感。但如果在这一时期,母亲心情不好,经常粗暴地对待孩子,那孩子就会不信任任何人,他们内心的那种不安全感很有可能就会随便他们一生。
同样的道理,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也正在经历多种转变,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不安全感。在这一时期,如果他们不能明确地感觉到母亲对他们的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速度。
一个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曾这样说过:
我不喜欢上学,学校没有幼儿园好,学校的老师也没有幼儿园的老师亲切,我真想记过留在幼儿园里。
我不想长大,因为长大了不仅要去上学,而且妈妈好像也不像以前那么爱我了。妈妈总是说:“上了学就等于是大孩子了!”但我不想当大孩子,因为大孩子就得不到妈妈的爱了。
这个孩子说出了所有一二年级孩子的心声。从幼儿园到小学,面对如此众多的转变,孩子需要家长明确的爱,需要在家长爱的鼓励下去适应小学生活。但恰恰在这一阶段,母亲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也再发生着改变:她们不像以前那样明确地对孩子说:“宝贝,我爱你!”她们也不会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爱抚和亲吻孩子了……母亲的这些转变常常会使孩子迷茫,使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难道长大了就意味着要失去所有人的爱吗?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在一二年级这个年龄段,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饥渴症”,这是孩子渴望得到母亲爱的一种心理需求。确切来讲,这是孩子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不想母亲再像小时候那样亲吻自己,但他们又渴望与母亲有身体接触,渴望得到母亲明确的爱。
由于大多数母亲并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所以,这常常也是孩子不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点,一位聪明的母亲是这样做的:
看电视的时候,我会紧挨着孩子坐下,让孩子感觉到我与他之间的亲密;
当孩子难过时,我不会拥抱他,但我会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
当孩子紧张时,我会拉着他的手,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
这位母亲的做法非常科学。这即不会使孩子产生害羞或不舒服的感觉,又向孩子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皮肤饥渴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面临着很多转变,但母亲这种明确的爱会为他们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提供很多帮助。
偶尔拍拍孩子的肩膀、握着孩子的手帮他消除紧张感,这既可以说是母亲对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母亲鼓励孩子的一种方式,总之,它们符合一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所以,母亲们不妨试着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四、父亲教育——孩子的性别不同,父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1)
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父亲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挣得钱越多,给孩子提供的条件越好,自己做父亲做得越成功。
事实是这样的吗?每当遇到持有这种观点的父亲时,我都会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你所取得的成就与对孩子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件父亲:
这位父亲的事业很成功,现在已经拥有三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了。但他却对我说:“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能够把三家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对自己的儿子却无可耐何。”
原来,他的儿子已经读初中了,正处于叛逆期。无论他说什么,儿子总人跟他对着干。这不,他不让儿子去玩游戏,但儿子却不听他的话,甚至常常会为了玩游戏整天整天的逃课。
从这个孩子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但认识这位父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男人,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结论:即使一个男人的事业再成功,如果他对孩子的行为总表面得无能为力,他也只能算作是一个失败的父亲。
在家庭生活中,虽然大多数的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但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却是伟大的。
一个二年级的男生曾在作文里这样写过:
在我心目中,爸爸就是一位“万能达人”,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正当妈妈急得不得了时,爸爸三下五除二就把它修好了;每当家里出现麻烦事时,妈妈总会急得不知所措,但爸爸却能冷静地把事情分析得头头是道,然后找出对付这些麻烦的方法……
我很崇拜爸爸,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万能达人”。
是的,在这些一二年级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万能的象征。他们崇拜父亲,并渴望与父亲接触。然而,在我们周围,很多父亲却常常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家长和同学的眼中,这个孩子很调皮,经常动不动就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结果,大家对这个孩子的受伤都习以为常了,每当医务室的医生匆匆忙忙地走向教学楼时,人们都会这样想:肯定是那个叫XX的家伙又受伤了。
但在我与这个孩子接触不久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常常故意使自己受伤。一次,趁他心情不错,我摸着他刚刚愈合的伤口问:“痛吗?”
“很痛。”
“那你为什么还总是让自己受伤?”
“只有我受了伤,爸爸才会来看我。”这个孩子很认真地说。
原来,这个孩子的爸爸工作很忙,每天晚上他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因此,这父子俩一星期也见不到几次面,更不用说在一起聊天、玩耍了。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竟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赢得与爸爸见面的机会。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多数父亲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作了,甚至还有一部分父亲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了。于是,在现在社会中,又出现了这样一个新名词——“缺乏父爱综合症”。
所谓“缺乏父爱综合症”,是指一些渴望得到父亲关注的孩子,因为常常得到父亲的关注,就用一些奇怪的行为来伤害自己或他人,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上述案例中的那个孩子就是明显的“缺乏父爱综合症”患者。为了使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父亲相处,他竟然多次故意让自己受伤。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如果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很可能就会转变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四、父亲教育——孩子的性别不同,父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2)
其实,父爱的缺乏对于孩子的消极影响绝不仅限于这些。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在情感方面存在很多障碍。例如,他们常常会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缺陷行为。
读到这里,肯定有父亲会说:“我们也想多陪孩子一会儿,我们也想自己的工作不这样忙,但我们的工作确实很忙。作为工作很忙的父亲,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孩子出现‘缺乏父爱综合症’呢?”
其实,只要父亲把教育孩子这件事放在心上,即使工作再忙,也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
一位父亲这样分享经验:
由于平时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女儿,于是,我和女儿商量决定,把每周的周六订为我们俩的“无工作日”、“无学习日”。也就是说,在这一天里,我不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女儿也不再思考学习上的事情,我们俩在一起专心地做那些事先约定好的事情。
例如,有一个周六,女儿要我为她修理自行车。虽然女儿对修理自行车并不感兴趣,但她一直在旁边看着我修理,偶尔也会帮我递递东西。虽然那一下午,我和女儿仅仅说了极少的几句话,但从女儿的表情中我能看出,她很满足,因为这一下午她是和爸爸在一起的。
又如,如果周六那天天气不好,我们没有办法出去玩。我就和女儿在家里一起整理我的邮票。边整理,女儿一边不停地问我:“爸爸,这张邮票有什么特殊意义呀?”“爸爸,那张邮票上的建筑代表什么呀?”……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女儿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她也爱上了集邮。
其实,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渴望与父亲接触,是他们探索欲望发展的一种表现。我们都知道,在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刚刚从自身、从家庭中脱离出来,他们要去探索外面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能够探索到的新鲜事物也是有限的。也许就在这时,他们会突然发现,父亲是那么的渊博,又是那么的有能力,所以,他们渴望与父亲接触,渴望父亲带他们去探索那个未知的世界。
就拿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来说,女儿会因为爸爸拥有那么多的邮票而感到惊奇,女儿还会因为爸爸懂得那么多有关邮票的知识而感到骄傲。所以,女儿不仅仅会喜欢与爸爸在一起整理邮票的感觉,在爸爸的影响下,她也会喜欢上集邮。
读到这里,很多父亲肯定还会不解地问:“孩子渴望与父亲在一起,难道就是要我们陪他们玩吗?妈妈也可以陪他们玩呀?”
其实,孩子渴望与父亲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父亲能够带他们去好玩的地方、会给他们讲好玩的笑话,这些母亲也可以做到。其实,孩子与父亲在一起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喜欢与父亲在一起的那种感觉。还是拿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来说,女儿本来对修理自行车并不感兴趣,但因为爸爸的存在,修理自行车也会变得有意思。虽然在这一过程中父女俩人并没有太多的沟通,但女儿也会感觉到满足,因为这段时间她是与爸爸一起渡过的。
所以,只要父亲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认真陪孩子,即使没有好玩的、好吃的,孩子也会满足。
在多年的教育学研究中我还发现,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父亲的影响作用是不同。所以,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亲还应该根据孩子的性别,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四、父亲教育——孩子的性别不同,父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3)
方法一:面对儿子——父亲要做出“阳刚”的榜样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会发现班级里存在几名这样的男生:他们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说起话来柔声细气,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他们甚至比女生还要害羞、胆小。
刚开始我觉得,这些孩子还没有适应小学的生活,他们表现出这些奇怪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但随着与这些孩子的深入接触我才发现,这些缺少阳刚之气的表现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性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一位刚刚转学到我们班的男生母亲这样对我说:
我家儿子已经转了三次校了,在以前的学校里,同学们都叫他“娘娘腔”,不但不跟他玩,还常常欺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儿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了,我是没有办法才给他转学的。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儿子能摆脱以前的那些困扰。
我试卷跟这个男孩沟通,但还没等我说话,他就害羞地藏在母亲的身后了。看着这位母亲一脸疲惫和无奈的样子,我问她:“孩子转学这么大的事,孩子的父亲怎么没陪在孩子的身边呢?”这位母亲更无奈地说:“孩子他爸工作忙,平时就没有时间陪孩子,这联系学校、替孩子办转学手续等事情,都是我在操心。”
听这位母亲这样说,我终于知道这个男孩变成“娘娘腔”的主要原因了——是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使得这个男孩有了“娘娘腔”倾向。我们都知道,从孩子3、4岁开始,他们就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但如果这些男孩每天接触的都是女性,如妈妈、幼儿园的阿姨等,因为没有男性可以作为榜样让他们模仿,所以,他们很难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变成“娘娘腔”的几率就大为增加。
所以,正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男孩变成“娘娘腔”倾向。
据调查显示,在小学校园中,男孩妇性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特别关注。当时,这一倾向的出现,也在侧面说明了大多数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是不合格的。
那么,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父亲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父亲呢?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男孩来说,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父亲的陪伴,而且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阳刚的榜样。
一位父亲这样分享经验:
一直以来我的工作都很忙,每天晚上我回到家后,儿子都已经睡了,因此我与儿子接触的机会很少。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却发现儿子很胆小,见到小虫子也会像小女孩那样大嚷大叫,不仅如此,他似乎对男孩所喜欢的那些刀、枪、坦克等一点都不感兴趣。
我知道,儿子变成这样我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于是,从那时起,我就有意识地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陪孩子。每次下班早的时候,我就会接孩子放学,然后我就会告诉他,每个男人身上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力量,例如,他可以驾驭汽车、飞机,还可以把火箭送上天……让他了解自己的力量。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有机会,我就带儿子去参加体育运动、带他去爬山,让他在运动的过程中,在征服山川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需要榜样的,如果一个小男孩的周围很少有男性出来,那他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身边妇性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男孩身上那些胆小、依赖等女性化的特性就会被最大程度激发出来。随着年龄性的增长,如果他们身边仍然没有男性肯认真地做他们成长的榜样,那这些女性化的特性很在可能就会成为男孩性格的一部分。

四、父亲教育——孩子的性别不同,父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4)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说,上述案例中的父亲是一位有心人。他看到儿子身上所表现出来这些女性化倾向,他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他决定要认真地做孩子成长的榜样。
大多数有女性化倾向的男孩之所以那样胆小、喜欢依赖别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里的力量。或者说,他们身上的那些男性特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引导男孩了解自己的力量,并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引导他们走出“娘娘腔”倾向的最好办法。
就像上述案例中的那位父亲,他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做运动、带孩子去爬山,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给孩子做出了阳刚的榜样,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从而也可以促使男孩逐渐地摆脱那些女性化的行为。
读到这里,很多家长也许会这样说:“防止男孩出现‘娘娘腔’倾向,父亲只要让孩子爱上做运动、爱上一些冒险行为就可以了。”
其实,这些家长的认识是片面的。的确,热爱做运动、喜欢那些有冒险性的活动,是男性特征的表现。但并不是说孩子拥有了这些特征,就能成为男子汉,就能彻底摆脱女性化倾向了。
确切来讲,热爱运动、喜欢那些带有冒险性的活动,这些仅仅是男孩的表现特征。要想使孩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还应该让他们知道男子汉的真正内涵。
一位父亲是这样做的:
为了锻练儿子的意志力,我带他去参加野外生存训练。那天,我们仅仅吃了有限的一点食物,但要在荒原中行走一整天去寻找一个目标。到了下午4点钟左右,我和儿子又累又饿又渴,都已经走不动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向着天空发出一个信号弹,我们就会被接到舒服的宾馆里。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之前付出的那些努力就没有意义了,我带儿子来参加这次训练的目的也不会达到。
看到儿子躺在地上直想睡觉的样子,我知道我必须给他做出榜样。于是,我打起精神鼓励儿子说:“儿子,来,我们互相扶持着,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
儿子也不想输,看我站起来了,他也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就这样,我们父子俩互相扶持着坚持到了终点。
后来我问儿子:“在这次野外生存训练中你学到了什么?”
“要坚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你说的是对的,但你仅仅说出了一个方面。你学到的还有,如何战胜自己、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是的,真正的男子汉不能仅仅拥有男子汉的外表,而没有男子汉的内涵。而坚强的意志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等,这些都是男子汉内涵的具体体现。案例中的这位父亲可谓是用心良苦,为了使儿子具体这些男子汉的内涵,这位父亲带儿子去参加野外生存训练,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给孩子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家长们可以这样试想一下,在父子俩都又饿又渴又累的那个时候,如果父亲首先放弃了,或者父亲因为心疼儿子而放弃了继续努力,那这个男孩还能体会到男子汉的真正内涵吗?那以后再遇到困难和挑战,这个男孩能够坚持着去战胜自己吗?
我们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要想让孩子具备男子汉的真正内涵,父亲首先要给儿子做出榜样。这样,男孩既具有男子汉的表面特征,又具备男子汉的真正内涵,那家长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娘娘腔”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四、父亲教育——孩子的性别不同,父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5)
读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问:“要让孩子了解男子汉的真正内涵,一定要带他去参加野外生存训练吗?”
其实,野外生存训练仅仅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一种手段,即使不去参加这种特定的训练,在日常生活中,父亲也可以为孩子做出榜样。例如:
当工作上的任务没有完成时,即使再困、再累,只有等到完成了才肯去休息;
在面对诱惑时,即使自己能够得到很多的好处,也不去做那些占国家便宜,或损害单位利益的事情;
……
如果在生活中,父亲能够在这些方面给儿子做出榜样,即使不去产生加些特定的训练,孩子也能从父亲身上体会到男子汉的真正内涵。
方法二:面对女儿——父亲要懂得培养女儿的自信心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着女儿是自信还是自卑。
为什么会得出这一结论呢?
这还要从女孩的敏感天性和父亲的不善表达说起。我们知道,大多数的女孩都是敏感的,一旦她们被别人忽略,或者受到别人的批评,他们就会觉得别人不喜欢她们,从而产生很强烈的负面情绪。而大多数的父亲都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他们不会像母亲那样说那些贴心的话语,更不善于细心观察女儿情感的变化。所以,父亲的粗心和不善表达常常会使女儿产生误解,她们会觉得父亲不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女孩是很容易走向自卑的。
读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提到这样的反对观点:“女儿一向跟妈妈最亲,为什么爸爸对他们的态度却决定着她们是自信还是自卑呢?”
其实,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家长们还应该了解女孩注意力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每个女孩小的时候都是妈妈的“小跟屁虫”,妈妈走到哪里,她们跟到哪里。她们总是格外的和依赖和依恋妈妈,而对爸爸却不感兴趣。但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家长们会惊奇地发现,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依恋妈妈了,但她们却非常渴望与父亲在一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呢?
确切来讲,这是由女孩眼界的开阔,以及注意力的转移而决定的。在女孩很小的时候,他们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需要他人的关注和爱使自己感到安全。因为女孩的日常生活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妈妈照顾的,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与关注,她们常常会对妈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的眼界也在逐渐开阔,她们的注意力开始从自身的世界里转移出来。这时,她们开始关注父亲,她们会被父亲的力量、父亲的幽默,以及父亲的无所不能的能力所吸引。所以,她们渴望与父亲接触,渴望到父亲的世界去探索那些新鲜的事物。
因此,这些正处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父亲对自己的评价。在很多时候,父亲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真的可以使她们对自己充满心想,也可以使他们落入自卑的深渊。
一位成年女性曾这样回忆道:
刚上学那会,每次穿上花裙子,我都会不停地问爸爸:“爸爸,好看吗?”因为如果爸爸说我好看,我会非常高兴,学起习来也会格外认真。但其他人的评价却起不起这样的效果。
当然,有时父亲也会忽视我,每当这时,我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并不停地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吗?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每当受到父亲的批评时,我就会觉得自己仿佛落入了万丈深渊,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四、父亲教育——孩子的性别不同,父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6)
是的,父亲对女儿的评价和态度就是这样奇妙。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女儿情绪的巨大变化。我们都知道,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的性格开始形成。如果父亲总是对女儿不闻不问,或者总是批评女儿的缺点,那女儿很容易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
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女儿对自己充满信心呢?
一位父亲曾这样表述自己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很注意鼓励和夸奖女儿。但我从来不夸奖女儿的外表,而总是夸奖她的努力和能力。
一次,我的一位很好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我8岁的女儿很懂礼貌地跟他打招呼,并为他端来水果。然而,朋友却这样对女儿说:“小朋友,你真漂亮。”
我对朋友的表现很不满意,当我与朋友独处时,我对他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应该向她道歉。”
朋友很不解。
我继续向他解释到:“我的女儿很礼貌地跟你打招呼,并给你端来水果,你不夸奖她的礼貌和努力,反而夸奖她长得漂亮,这就是对她的一种伤害。”
朋友向我伸出了大姆指,说:“你的教育非常科学!”临走之前,她向女儿道了歉。
这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确实非常科学。由于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很多女孩总是想取悦父亲。如果父亲总是夸奖女儿的外表漂亮,那女儿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但如果父亲注重的是女儿的能力和努力,那女儿也会向着这些方面去努力。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可以为女儿指引正确的努力方向。
我们都知道,女孩们都是爱美的,她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尤其是到了入学的年龄,女儿会不停地问爸爸:“我漂亮吗?”“我的裙子好看吗?”……父亲对女儿的评价常常决定着她努力的方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就应该及时地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例如,父亲可以这样告诉女儿:
“你很漂亮,但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你的裙子很好看,但它却没有懂礼貌、有爱心等美好品质更有吸引力。”
……
在父亲这种正确的引导下,女孩就不会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自己的外表上了,而是懂得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儿一般都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读到这里,也许父亲们会这样说:“我平时很关心女儿,为什么她的性格还是有点自卑呢?”
其实,促使女孩自卑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孩子入学前后这一阶段,来自于父亲方面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为女人与男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虽然父亲觉得自己很关心女儿,但女儿也很有可能感觉不到父亲的爱。所以,为了使女儿不会走入自卑的深渊,或者使女儿顺利地走自卑,父亲不妨改变一下自卑表达情感的方式:
也许你说不出“女儿,我爱你”这样的话语,但你可以把对女儿的爱转变成鼓励。例如,你可以这样对女儿说:“女儿,今天你主动帮我倒了一杯水,这说明你很体贴,也很有爱心,爸爸要谢谢你!”
也许你常常会选择在背后默默关注的方式来关心女儿,但在这种情况下,女儿很可能会感觉不到你的关心。所以,找个合适的机会,你不妨坐下来与女儿聊一聊,聊聊她的学习、她的朋友、她的老师……这种方式能够使女儿强烈地感觉到你对她的关心。
当女儿犯错后,也许你习惯于严厉地指出女儿的错误,在你看来,这也是为女儿好的一种方式。但你这种方式常常会使女儿受到伤害,所以,当女儿犯了错误时,你不妨把批评变为鼓励。例如,你可以这样对女儿说:“如果你……,爸爸会更加喜欢你。”
……
对于这些正在成长的女孩来说,爸爸的爱和鼓励与妈妈的爱和鼓励是完全不同的。爸爸的爱和鼓励可以为女儿指导努力的方向,也能给予女儿更加的动力。所以,在爸爸的这种爱与鼓励陪伴下,女儿一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三章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曾有很多家长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年龄、听同一个老师在讲课,为什么同一个班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很多家长把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孩子智力所存在的差异。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是因为孩子聪明,智商高;而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笨,智商低。
当然,智力与孩子的智商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作为老师,我要指出的是,除了那些少有的天才和弱智儿童之外,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相差无几的。也就是说,智力的高低并不是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原因。
那么,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给出家长们的答案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于1~2年级的孩子来讲尤为如此,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他们在1~2年级所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学习成绩的好坏。
从孩子入学之日起,大多数家长就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面。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会高兴的手舞足蹈,甚至还想大摆宴席为孩子庆祝;孩子成绩没有考好,家长就会不给孩子好脸色看,甚至还会使用暴力惩罚孩子。
其实,对于1~2年级的孩子来讲,家长这种十分注重学习成绩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他会促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学习是件苦差事!从而很容易就会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
每次开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会时,我都会向家长们传达这样一个观念:在1~2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对于这些刚入学的孩子来说,1~2年级所学知识的难度也不是很大,只要肯认真学习,他们就能很轻松地学会这些知识;但如果孩子觉得学习很苦,或者他们从心底就讨厌学习,那再简单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1~2年级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最最关键期。
当然,仅仅拥有学习兴趣还是不够的,在1~2年级,孩子可以不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但他们必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进入学习生涯的资本。因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旦定型后就很难改正,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好1~2年级这个开端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二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那些主要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


一、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三年级这个“坎儿”(1)
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我家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成绩很优秀,怎么到了三年级就忽然大幅度下降了呢?”
其实,家长们仅仅是看到了孩子成绩下降的表面现象,事实上,在这背后,孩子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细心的家长会发现,从三年级开始,每当听到“学习”两字,孩子就会噘起小嘴、皱起眉头。是的,很多孩子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讨厌上学习。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有家长说,是由于知识难度的增长;也有家长说,这与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有关。其实家长们仅仅说出了表面的原因,并不没发现真正本质的原因——孩子的学习兴趣丢失了,或者说,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兴趣。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家长会提出反对意见:“我家孩子3岁就已经认很多字、4岁就能背很多首古诗、5岁就能算百数以内的加减法……这能说孩子没有兴趣吗?”
我承认孩子小时候掌握知识的能力,但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正是因为家长让孩子在小时候透支了学习兴趣,到了知道难度增加的三年级,孩子才会出现厌学现象。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的知识是很简单的,只要孩子去学,他们都能学会。但到了三年级,不仅仅是知识难度增加了,其他方面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从教材的编排来说,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画,但到了三年级,图画的数量会忽然减少;从老师的讲课方式来说,在一二年级,老师的讲课速度很慢,但到了三年级,老师们开始有意地加快自己的讲课速度了……所以,很多孩子不适应这些变化,他们开始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开始渐渐地讨厌学习了。
另外,就像家长们所说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识很多字、就已经会算很多道数学题,那到了一年级再讲这些内容,孩子就会觉得没意思。但即使他们不好好听课,他们在考试中仍然能拿到高分,因为一年级的知识他们在以前几乎都已经掌握的。但重要的并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学习兴趣,重复的内容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让他们养成了不认真听课的习惯。如果孩子把这种学习状态持续到知识难度有所增加的小学三年级,这时,他们常常会在学习中“碰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因此,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很多老师把三年级称作是孩子们的一道“坎儿”。
很多家长常常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碰到三年级这道‘坎儿’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那些从一二年级就拥有良好学习兴趣的孩子,往往就感觉不到这道“坎儿”的存在。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入学之前,她认识的字有限,数也不太会算,但她总是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间的时候,她总是指着那些生字问旁边的同学:“这个字念什么呀?”在讲课期间我也发现,她对我讲的所有有内容都感兴趣。因此在一二年级,这个孩子的成绩不算很突出,但也不算差。
到了三年级,当所有的孩子都对新增加的作文及小数皱眉头时,这个孩子却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就好像难度根本都没有增加一样。有一次,我问她:“别的同学都说三年级的知识难度增加了,难道你没感觉到吗?”

一、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三年级这个“坎儿”(2)
“没有,我觉得现在的知识跟以前的知识一样有趣。”这个孩子想都没想地回答我。
是的,一二年级对于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决定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而且还决定着孩子是否拥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就拿上述案例中的孩子来说,她在入学之前并没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在一二年级也没有取得过出众的成绩,但她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跨过三年级这个“坎儿”,这要完全归功于她从入学之时起就具有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一直都在向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们传达这样一个观念:要想让孩子顺利地走过整个学习生涯,你需要做的并不是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为了使孩子能够顺利地度过三年级这个“坎儿”,为了孩子以后的整个学习生涯,家长们从孩子入学之时,或者更早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讲,作为一二年级的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让孩子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已经读二年级了,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这孩子还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因为他总是把玩具带到学校里来玩。
一次,在上课之前,我看他拎着一兜积木走进教室,便走过去故意与他聊天:“还有很长时间才上课呢,让老师看看你拿得是什么好东东?”
他看我并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便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搭得‘大厦’是最美观、最牢固的,不信我搭给你看!”
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允许他在一刻钟之内把“大厦”搭好。得到我的允许,他像得到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样,激动地对我说:“没问题,在十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我可是将来最伟大的建筑师!”
在同学们“啧、啧”的羡慕和称赞声中,他把“大厦”搭好了,从他的表情中我可以看出,他正在为自己而骄傲。
后来,因为我给了他表现的机会,他把所有的心里话都告诉了我。他说,他喜欢搭积木,因为当他把那些“高楼大厦”搭起来时,别人会羡慕他、称赞他,他自己也会产生自豪的感觉。
但一说到学习他就皱起了眉头,他说:“成绩不好,爸爸妈妈批评我;不主动去学习,爸爸妈妈批评我;写作业时的姿势不对,爸爸妈妈批评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挨批评、挨说,所以我不喜欢学习。”
作为这个孩子的老师,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孩子所说的话,在他的话中,我发现了一个一二年级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之所以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体验过学习成功的乐趣。就拿上述案例中这个孩子来说,他之所以如此喜欢搭积木,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能体验到成功。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人的欣赏、羡慕、称赞,就是最大的成功。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得到最多的却是批评和责备,是一种失败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上述案例中的这个孩子说出了大多数一二年级孩子的心声。家长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下,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正式的学校教育不久,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就经常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失败的感觉,那他们将如何面对将来如此漫长的学习过程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一、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三年级这个“坎儿”(3)
从这个孩子的心里话中也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家长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成功感,那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能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但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挫败感,那他们只能是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家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任务,这对家长有什么关系?”
是的,老师们也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但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老师,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不管老师如何努力,如果家长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那孩子还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我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非常不喜欢学习,但上课时我常常故意让她回答一些很容易的问题;每当她的家庭作业有进步时,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她……那段时间,这个孩子的学习劲头在明显地提高。但这种好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她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状态。
我曾认真地与这个孩子沟通过,她说:“每天在学校要学习,回到家要学习,我简直成了只懂学习的机器人了。我很累,我不喜欢学习!”
原来这个孩子的家长对她的期望很高,因此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只要孩子一回到家,他们就会催促孩子去学习;看孩子坐在电视前,他们也会催促孩子去学习……就这样,孩子在学校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就被家长催促得消失了。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是大同小异的,大多数的老师都懂得用鼓励的方法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家长能够配合老师继续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那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但如果家长只懂得盲目地让孩子去学习,而不懂得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那所有的孩子都将像上述案例中的那个孩子一样,视学习为负担,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
那么,作为一二年级的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每当有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就会给他们讲起下面这两位父亲教孩子打羽毛球的故事。
两位父亲分别教自己的孩子打羽毛球。第一位父亲是这样教的:看到拿球的姿势,他说:“拿球的姿势不对,应该……”;看到孩子握球拍的姿势,他说:“不对,球拍应该这样拿!”;看到孩子发球的姿势,他很生气地说:“不对,应该这样发球!”……结果,孩子扔掉球拍,从此再也不肯学习打羽毛球了。
第二位父亲教孩子打羽毛球的方法却截然不同,他不管孩子如何拿球、如何握拍,或是如何发球,而是任孩子凭着自己的想象去打球。他甚至还故意接不住孩子发来的球,并有意鼓励孩子说:“行呀,小伙子,你发来的球连爸爸都接不住!”结果,孩子对打羽毛球这项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仅主动去学习握拍的姿势、发球的技巧,并且很快就掌握了那些基本的打球常识。
由这两位父亲教育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得到的总是指责、批评,那孩子就会产生很大的失败感,从而对学习内容一点也提不起兴趣;但如果孩子在开始时就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那孩子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就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三年级这个“坎儿”(4)
的确,对于一二年级孩子的学习情况来说也是如此。就像上述案例中所说的,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总是指责孩子这不对、那错了,那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失败的感觉,自然就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但如果从一开始孩子就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那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上学习,从而就会快乐、积极地去面对学习。
具体来讲,家长这样做,便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1.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学科。例如,如果孩子很擅长做数学题,家长可以找一两道稍难一点的数学题目让他做,然后给他们一定的提示,让顺利地做出这些难题。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成就感。
2.让孩子教那些年龄比他小的邻居小朋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就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在孩子对学习没有信心,或者厌烦的时候,家长绝不可再指责他们,或是挑他们的毛病,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失败感。
方法三:用童趣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教二年级的孩子分辨分数的大小时,我从一个小故事入手,巧妙地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都激发出来了。这个小故事是这样讲得:
猴妈妈有三个孩子:猴哥哥、猴弟弟、猴妹妹。有一天,猴妈妈找了一个大桃子,她把这个大桃子分成了三份:给了猴哥哥1/3、猴弟弟3/6、猴妹妹3/9……
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有孩子就开始嚷了:“猴妈妈不公平,她偏向小的孩子!”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讨论,讨论猴妈妈是否真的讨论。在争得不可开交时,我告诉了他们真正的答案。就这样,很多孩子都带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来听我讲解分数。
对于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分数是很抽象的。如果老师讲课时他们不注意听,或者一开始就抱着对分数的反感心理来听课,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学不会分数。但如果用一个小故事作为开端,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就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对于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年龄即将脱离儿童阶段,但他们的心理仍然还处于儿童时期,所以,故事、童话、传说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那些抽象的知识融入到故事之中,由于故事使孩子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他们再去接受那些抽象的知识就会简单得多。另外,由于故事往往会设置很多悬念,所以它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继续学习的欲望,也就是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所以,作为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用一些带有童趣的小故事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有一天,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就一直垂头丧气,经过我耐心的引导,孩子才说出她的心理话。原来今天数学课老师讲得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对小数大小的影响,但女儿由于女儿不喜欢小数,所以她一点都没有听明白老师所讲得内容。
看着女儿毫无斗志的样子,我故意逗他说:“不就是给小数点搬搬家吗,没事,如果你搬不动那个小数点,妈妈跟你一块抬。”
女儿被我逗笑了。看到她的精神稍微好一点,我这样跟她说:“来,我们写几个小数,然后我们一起给它们的小数点搬搬家,看它们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女儿忽然对我说:“妈妈,原来小数并不是那么让人讨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自己还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很奇怪的,当他们对某些知识不感兴趣时,无论老师或家长费多少口舌,他们往往就是学不会这些知识。但一旦他们对这些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完全解除先前自己对这些知识的“偏见”。其实,让孩子对那些知识感兴趣也是很简单的,只要家长把这些知识融入孩子的心里就可以了。那如何才能把知识融入孩子的心里呢?其实,在很多时候,家长仅仅需要改变一下语言。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对小数大小的影响”,这句话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抽象,也有些费解。但上述案例中的那位妈妈用孩子们的语言对这句话进行了翻译,就变成了“我们来给小数点搬搬家,看搬家后的小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样形象又充满童趣的语言,孩子接受起来就会顺利得多,而且,家长这种充满童趣的语言,还会引发孩子对小数的探索欲望。
所以,当孩子对某些知识或某些学科存在偏见,或不感兴趣时,家长不妨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或者通过讲一个小故事的方法,使孩子对这些知识和学科重新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当孩子不喜欢做应用题时,家长不妨把孩子喜欢的那些动画形象编入应用题中,去激发孩子对应用题的兴趣;
当孩子对某篇课文不感兴趣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以及作者小时候的故事,这样孩子很可能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品读那篇课文;
当孩子不想去记忆那些冗长的文化常识时,家长不妨给他们打这样一个比喻:这些知识能够使他们变成文化方面的“超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来越接近“超人”。


三、学习动机——让孩子明白,他在为什么学习
每次迎接一年级新生时,我都会这样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上学呀?”每当这时,这些很稚嫩的声音常常会这样回答我:
“我们从幼儿园大班毕业了,所以来上学。”
“爸爸妈妈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所以我来上学了。”
……
我知道,对于这些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孩子来讲,我问他们这个问题有些难为他们。但每次开班会时,我都这样告诉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们:“即使对他们有些难,家长也应该引导他们思考,因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孩子才会充满动力地去学习。”
当然,在很多时候,家长也常常会对我的观点提出疑问:“现在孩子还小,让他们思考这么复杂的问题,他们也不会想明白。不如等他们稍微长大一点后,如他们上到三四年级,我们再引导他们思考这个问题。”
这一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孩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学习习惯的前提。到了三四年级,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将定型,如果我们在那个时候才去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学习动机,即使他们发现自己先前的学习动机存在问题,也许在这一崇高目标的引领下,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进而会下定决心去改掉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当然,“知错能改”是孩子的一种美好的品质,但如果我们退一步讲,其实孩子可以不犯这些错误的。如果家长在孩子读一二年级时就引导他们思考正确的学习动力,也许孩子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足就会少很多。
再退一步讲,作为成人我只知道,一个人的习惯,以及对一件事情的态度一旦定型,是很难改正的,对于这些意志力还有些薄弱的孩子来讲更是如此。所以,即使孩子在正确的学习动机引领下,他们在学习方面所存在的坏习惯,以及对待学习的不科学态度,要想改正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越早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他们才能越早体会到学习的真谛,才能越早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到孩子的学习动机,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
我家孩子今年上一年级,他的学习动机就很简单,那就是物质奖励,如好玩的、好吃的、零花钱等。每次他不愿意做作业时,我都这样对他说:“如果你去认真写作业,我就给你2角钱。”每当这时,孩子都会乐呵呵地去写作业。
这种方法我用了很多次了,很好用。其实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动机应该就是那些具体可见的物质奖励。
是的,从表面看来,这些还不太懂事的一二年级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零花钱、好吃的等,他们就会乐呵呵地去学习。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物质性的学习动机又会持续多久呢?心理学家们所做的试验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第一天,心理学家对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说:“如果你们能认真地写满一页生字,我就给你们每人5角钱。”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认真地写完了一页生字。
第二天,心理学家又对这些孩子们说:“如果你们认真把这几道数学题做完,我就给你们每人4角钱。”结果,开始有孩子不满了:“昨天还是5角呢,今天怎么少了?何况做数学题比写生字要难得多!”
接下来,心理学家给孩子们的金钱奖励越来越少。最后,当这些金钱奖励消失时,孩子们都怒了,他们集体“罢学”,再也不去做心理学家给他们分配的学习任务。
事实是这样的,一二年级的孩子们都喜欢物质奖励,但家长们绝不能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家长的物质奖励一旦减少或消失,就像心理学家所做的这个实验一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消失。所以,我从来不会用物质鼓励我的学生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种物质性的奖励所产生的学习动力并不会长久,而且在很多时候,它还能促使孩子原有的那些学习积极性消失。
读到这里,也许家长们会这样说:“在上述心理学家所做的那个试验中,如果对孩子的物质奖励一直都不减少,那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是不是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呢?”
答案是否定。作为老师,我很了解这些孩子,他们是不会知足的。即使心理学家给他们的金钱奖励没有减少,这些孩子们就会这样想:“做数学题要比生字难得多,为什么老师给我们的钱没有增长呢?”、“这些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了,为什么我们的钱还不涨呢?”……是的,在这种不知足心理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一点点地消失。
所以,由此我们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物质的奖励下,孩子会产生一种畸形的学习动力。这种畸形的学习动力不但不会长久,而且还会促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消失。
那么,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如何做,才能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呢?
方法一:精神鼓励增加、物质奖励减少
书包网 www.aIhUaU.com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作者:方舟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页面。

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作者:方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551/389344787751.html

更多阅读

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途径 安全文化建设 必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承认,也被众多知名企业实践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重要性。认为文化建设耗时耗力,大型

企业文化塑造 中国化企业文化塑造

在谈中国企业文化塑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西企业管理思维的差别,因为企业文化差别背后是管理思维的差别,管理思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中西管理思维的差别有许多方面,但最本质的是“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的差别。美国人相信逻辑思

职业价值观取向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价值取向

系列专题: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发现,很多企业的问题都是由不良企业文化而导致的结果,例如员工工作积极性低、留不住人才、工作效率低等。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价值取向,一个

情意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浅析会议营销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企业也是有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

声明:《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作者:方舟》为网友婉若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