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女儿是养女吗 书摘:女儿好养——心理专家马健的养女心经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馆友“東泰山人”:
         您好!您的文章“女儿好养——心理专家马健的养女心经”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2年8月19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教育/学习”下“子女教育”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女儿好养——心理专家马健的养女心经   

 

<?xml:namespace prefix = v />

 

接送孩子有学问

  我是无车族,对车也没太大兴趣,身边的朋友们几乎都有车,他们感叹成了家里的司机,每天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有人坚持让孩子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理由是试图让孩子吃点苦,锻炼锻炼毅力。

  我认为,如果有车又有时间,家长不妨接送孩子上下学。可以充分利用在自己车里的安静环境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果家长工作忙碌,孩子也能够乘坐公交车,不依赖父母,即使偶尔打车也未尝不可。

  对孩子也没必要太过于苛责,坚持不送也未必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还疏远了亲子关系,或令孩子记恨于心。但一味坚持无论自己是否有事,都一定要接送孩子,如果孩子没有丝毫的体谅和感恩之心,这种接送就没达到目的,结果可能是无私的父母培养了自私自利的孩子。

  送也罢,不送也罢,不走绝对化,不必由家长全权决定,还要征求孩子意见。

  依依在幼儿园期间,年龄过小,过马路有安全隐患,以姥姥、姥爷为主接送。

  依依读小学了,学校离家一站地的距离,小学二年级之前,大多数时间由姥爷骑车接送依依,书包放在车筐里。三年级开始,依依不想让爷爷骑车接送了,她更愿意自己背着书包走到学校。

  于是,我们召开家庭会议达成一致意见:依依自己背书包走路上学,姥爷推着车在后面陪伴走到学校,目送进入教学楼。下午放学时姥爷在校门口等候,遵照学校的规定,与老师将孩子交接完毕,让依依自己背包回家。之后,姥爷跟着依依上学时与她保持的距离越来越远,确定依依能够独立过马路,能够应变可能的意外。依依在三年级最后的一个月,又提出不让姥爷送了,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独立上学了。我与岳父商量,目送依依过马路,让她自己去上学。四年级开学以后,依依一直独立上下学。

  四年级寒假,依依在北师大南侧的小学里学习。我将依依送到校门口,目送她进了教学楼,我转身去了办公室。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接到夫人的电话,她风风火火地说:“你在干吗?妈刚才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自己回家了。”

  我也一惊,还没到下课时间,所以我还在办公室里。依依怎么自己回家了?从上课的小学到家里这段路程有五六站地,依依要经过五六个红绿灯,一个过火车的路口,还要穿过一座经常堵车的立交桥,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个人来人往的批发市场。我立即打车回家。进了家门还没开口,岳母先说:“依依自己回来了。”

  我看到依依没事儿人的样子,平静了一下心情。安全,在我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没事,少上半天课没关系。

  我开始和依依聊天:“你没带手机怎么给妈妈打的电话?”

  “楼道里有好多阿姨,我找一位阿姨借的手机。”依依指的阿姨可能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

  “你怎么向阿姨说的?”

  “阿姨,您能借我手机用一下吗?我想给我妈妈打个电话。”依依说。

  “你自己怎么回来的?路这么远还那么乱。”我话题一转,我更关注孩子在路上的事情。

  “我走回来的,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带,坐公交都没钱。”

  “你怎么从那个立交桥过来的?拐弯的车很多,他们不会给行人让路的。”我说。

  “我自己也不敢过,我等在路口,后来人多了,我挤在人堆里,跟着好多大人一起过的桥。”

我听完依依这些话,实实在在地把她夸奖了一番,肯定了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强毅力。

  学奥数VS英语?

  孩子说了算

  为了让孩子将来读一所好的中学,我与许多家长一样,加入了给孩子报班学习奥数和英语的阵营中。那天,依依就学习奥数的事情与我展开了交流。

  依依说:“老爸,我们学校开奥数班了,我想在我们学校报名学习。我不想上师大的奥数班了,报我们学校的奥数班。”

  “看来你对师大的奥数班有些不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呢?”

  依依说:“我们学校最多一天三节主课,在师大上完两节英语课后紧接着三节奥数课,一天的主课太多了,我会感觉有些累。”

马化腾女儿是养女吗 书摘:女儿好养——心理专家马健的养女心经

  “如果你感觉到上五节主课太累,那可以减少或者不上师大的奥数班。在师大的奥数班里,你学起来感觉如何?吃力么?”

  依依:“还可以。”

  “还可以是个什么水平呢?比如在班上是属于前面的、中间的还是后面的呢?”

  依依:“中间水平吧。”

  “看来你在师大英语班的成绩比较靠前,你比起读六年级的学生成绩还要好一些,你的学习兴趣也很大,而奥数的成绩就相对一般了。”

  依依:“对啊。”

  “如果报你们本校的奥数班,是不是也一天超过三节正课了呢?”

  依依:“啊,是。但奥数是下午放学后上,下午只有两节副课,不会太累的。我们班上好几个同学都在上本校的奥数课。”

  “噢,你是不是想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这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你们班都有什么同学上那个奥数呢?”

  依依:“他们都是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

  “是不是你更喜欢与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们在一起参加辅导班?”

  依依:“是的,我们成绩都差不多,在一起学习更方便,有问题时相互交流也容易一些。”

  “噢,你是这样考虑这些事情的,没问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

  依依:“我要先参加一个考试,考上了就能进辅导班了。老爸只要负责交学费就可以了。”

  “没问题,老爸支持你!”

  通过和依依的交流,我了解了她的心理。她在师大的辅导班有不同年级的同学参加,另外,她与陌生人在一起学习,也缺少与朋友们共同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开始与她做角色转换。

  “依依,老爸现在遇到一个困难,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我想从师大辞职,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因为单位里有一些人职务比我高、工资比我高,我为此感到有压力,我不想干了。”

  依依问:“那您想干什么呢?”

  “如果我想离家近,可以在咱们这楼里开电梯,这样随时都可以回家,也不用出楼就可以上班了,只是工资待遇低一些。”

  依依说:“这可不好,工资太低了,听姥姥说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块钱。”

  “我开个公司?自己说了算,再找几个打工的,给他们开工资就行了。”

  依依说:“好啊。”

  “可如果我自己开公司挣不来钱,还要给别人发工资,咱家不是不仅没收入,还要往外支付工资吗?”

  依依说:“那你可以还在单位里上班,再开个自己的公司,不雇人。这样我觉得挺好的。”

  “其实,我也会为这些事情发愁,为工作的事情感觉到困惑。北师大有那么多教授,那么多博士生,目前看来,我不可能脱颖而出,可能还不及中等水平。有时也会考虑,离开北师大这个环境,找个差点的地方,我也许会成为小有名气的人呢。如果我回老家,那就是个大知识分子啦。可是,如果我离开这个单位到别的地方去,压力是没有了,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差距,怎么进步呢?”

  依依说:“那你还是在现在的单位里工作吧,老师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业余时间你可以做些别的事情。”

  “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我在工作上也会遇到压力,知道了差距也会采取你建议的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我现在也是个学生,与你面对学习的感受是一致的。”

  依依说:“老爸,我知道你在给我暗示呢。您让我劝您,其实是在说服我自己应该如何选择。”

  “无论工作、生活还是学习,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我尊重你的最终选择,因为你已经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依依坚决地说:“我报考一下本校的奥数班,师大的奥数我继续上!”

  “师大奥数班的很多同学来自有名气的学校,大家聚在一起学习,差距自然也就拉大了。”

  依依说:“我知道,我还是有些压力,我希望自己的数学能像英语一样在辅导班上有优秀的表现。”

  “老爸知道你是个要强的孩子,如果在强手面前仍然能够保持镇定,你就很了不起了。老爸给你介绍'社会比较’这个心理学概念。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能力和水平如何。只有通过与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依依,你也在与别人做社会比较。向上比较有利于找差距,向下比较让我们自己感觉舒适,提升自尊。”

  之后,依依继续在师大上奥数班,也通过了学校的考试,两个班同时进行。

公开给女儿的致歉信 

  2006年的父亲节即将来临,依依早早地开始做手工,希望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件父亲节的小礼物。

  一转眼,依依就12岁了,想想自己还有许多处理得不够好的方面,思绪纷飞,内心深处涌现出对女儿的许多歉疚。于是,打开电脑在博客上公开书写给女儿的致歉信:

  我亲爱的女儿: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爸爸希望能真挚地向你表达歉意的时候,竟不知从何处说起。如同今日清晨,我们在简短的十几分钟内的交流一样,话语虽多,却没有仔细斟酌。

  想当年,姥姥退休了,我与妈妈协商生个孩子,趁姥姥身子骨硬朗,能帮助我们带孩子,于是便有了你。而那时我似乎心智成熟度不足,家庭经济情况更是捉襟见肘,只是心中明白姥姥、姥爷一定会在经济上给予我们资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姥姥、姥爷在你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物,他们在你身上付出的关怀和爱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孩子,我永远感谢他们在你身上付出的心血。但对我而言,从计划生育之初,就做好了推卸责任的打算,自己的子女交由亲属代管,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分派给亲属,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欠缺责任感的表现,请你原谅。

  在你几个月大的时候,为了谋生和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我南下广东,没有与你一起生活,忽视了你最需要老爸对你启发智力的黄金时光。如今看来,根据发展心理学儿童心智成长的规律,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启迪孩子的成长,提供给孩子最好的营养是很重要的,我却错失了这一最好的黄金时段。还有什么比与女儿一起快乐成长更重要呢?有多少钱可以换回对女儿的智能开发呢?对于错失你最好的智能发展机会,我请你原谅。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努力调整自己,让我们共同成长,共同享受生活。

  尽管你来到世间的12年间,爸爸妈妈从未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更未在你面前发生过争吵,但在你面前展现我们相亲相爱的情景还不够,对妈妈为家庭所作的贡献表示的感谢也很不足。我希望不要给你造成些许错觉:我认为妈妈应该一清早起床为大家做饭,那是她应尽的义务。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态度,错误在于爸爸,我首先向妈妈表示歉意,感谢她这些年来为我们家庭所做的点点滴滴,感谢她辛苦地操劳。如果你能时常看到父母之间彼此关心和体贴,带着温暖和尊重关怀对方,那你就目睹了爱的过程,你也自然地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心中,渴望爱的开花结果,你就了解了爱的真谛。

  请你原谅爸爸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愿我们都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他人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

  值此父亲节前夜,反思我在家庭教育中的失当,我希望自己在以后能够做好自我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做一个优秀老爸。

  爱你的老爸

  写完这封信,打印出一份放在我的书桌上。在信封上注明:给我亲爱的女儿。

  第二天下班我看到书桌上放着孩子亲手制作的贺卡,上面画着一个小姑娘骑在父亲脖子上观风景,旁边写着一行字:“老爸节日快乐!有爸的孩子是个宝。爱您的依依。”另外还有女儿写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爸:

  我看您写给我的信了,老妈也向我讲您为家庭付出了许多许多,您是个伟大的老爸。有您这样的老爸,我很幸福。

  今天我和妈妈看了您的博客,您的那段《我爱我家六行为》令妈妈特别感动,也许您从来没有向妈妈直接表达过,但看您的文字,我知道您早早就那样做了。您写道:

  行为一: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她们,为她们的任何付出表达尊重和感激。

  行为二:以实际行动,把外面挣到的那点儿散碎银两交给夫人,让她不必为生活费用担心,而且还要经常表达出来:“亲爱的”“我爱你(们)”。让她们体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前行。

  行为三:时间管理的原则是“要事第一”,因此,永远优先将时间分配给家庭,多一点时间与孩子沟通,再多一点时间陪夫人聊天。拒绝一些无意义的聚会和不必要的应酬。

  行为四:家庭不是一个说理的地方,在家庭成员情绪不快的时候,尽量给她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体谅家人的情绪,尽可能做到耐心倾听,协助她们处理遭遇到的麻烦。

  行为五:时常与家人有肢体的接触,握她们的手,抱她们的肩,亲她们的脸,尽可能通过这55%的肢体语言传递“爱”的信息。

  行为六:每日早晚在心中为她们祈请健康快乐:“宝贝儿,我爱你”、“祝你们更快乐”、“愿你们有好心情”、“健康属于你们”。将真诚的“善念”以心传心。

  老爸,我也会用一系列的行动来报答我的亲人们。

  [分享]在一个新生命诞生前,父母就要为子女的成长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经济责任和教育责任,特别是教育的责任重大。在孩子出生之前要像为婴儿做物质准备一样,做好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储备。否则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探索、苦思冥想了。

初成长——

  写给青春期女儿的第一封信 

  家长都知道孩子小升初时选择一所优质学校很难,以至于提前几年就开始读“占坑班”、积攒各种奖项和证书。家长们希望尽早将孩子的学校落实下来,于是不辞辛苦地从一所学校跑到另一所学校。

  一天一大早,我也带着依依的一大堆学校奖项的原件、复印件来到“占坑”三年的学校。选择这所学校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这所中学在海淀区口碑较好,其次,它离家非常近,上下学仅需十分钟左右的路程。而户口所在地周边的其他两所实行电脑派位的学校,只要选择一个放学的时间,站在校门口一看学生的精神面貌便知校风校纪不尽如人意。

  我本以为自己赶到学校报名很早,一进门却看到报名点已经有许多家长正在办理登记手续了。我在这所学校报名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填了报名表。

  晚上回到家,和依依描述了报名情况,问她:“你最想上哪所学校?”

  依依说:“我也参加过几所中学的学习,我觉得老妈所在学校的教师最优秀,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和讲课的技巧远远高于其他学校。只是离家太远了,路上时间太长,要跨海淀、西城、东城三个区。”

  夫人说:“依依,不考虑路程,咱们可以在学校附近租房。”

  我问:“依依,你最想上哪所学校?老爸、老妈努力让你到满意的学校去读书。”

  依依明确而坚定地答道:“老妈的学校啊。”

  由于夫人在学校工作多年,她与负责初中招生的校长交流过依依的升学事宜,校长按学校规定收取了依依的特殊招生卡。自此,我们确定了依依初中将在那里就读,那是一所孩子满意的北京市优质学校。孩子选择了她喜欢的学校,我们也为此感到高兴和快乐。兴奋之余,我们像很多家庭一样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住。

  开学第一天,我们隆重地送依依到校门口,看到她愉快而幸福的笑容,我知道她已经开启了人生的又一个新篇章。晚上到家,依依兴高采烈地讲着学校第一天的事情,从她的神情中能看出她爱这所学校,喜欢这里的教师和同学们。

  转眼,元旦将临,每到这时,我都会收到女儿自制的贺卡。我也希望借此之际通过一封书信传递父亲对女儿的关心、爱和期待,于是写道:

  亲爱的女儿:

  时光流逝,转眼间12个春秋已过,你已经步入了理想的中学。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学期里,爸爸、妈妈欣喜地感受到你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着,我们分享着你进步的快乐。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自从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共同感受到你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再也不是半年前那个随意的小学生的样子了,你对学业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提高了学习效率。正像你常挂在嘴边的那两句话:“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亲爱的宝贝儿,你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我们由衷地为你高兴。

  我们都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身为中学生的你,正处在为将来做准备的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是否拥有努力精神。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希望你在体育、文艺方面全面发展,尽可能按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更多的才能。一个人愈有才能,机会眷顾他的次数就愈多,成功的可能性也愈大。

  情商一词,对你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你记得:“成功=20%IQ+80%EQ”,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老师和同学能够建立并保持友好的关系,你热情和直爽的性格值得称道,希望你继续保持这种特质,这是对生命的礼赞。

  爸爸妈妈希望你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理,一生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常言道:“只要心中有阳光,心灵的天空就不再有阴霾。”具有健康的心理,你就能够迎接漫漫人生中的挫折和坎坷,能够以豁达的心理面对各种境遇,即使航行一生没有达到彼岸,也能让自己潇洒面对,能够问心无愧。经历过奋斗,有了人生的体验,就是成功的人生。

  爸爸妈妈祝你成为幸福快乐的人!祝愿你的人生更有光彩!

  我写完这封信并将它放在女儿的书桌上。

  第二天,依依说:“老爸,我看过您写的信了,相信我能做最好的自己。”

  [分享]

  写信似乎成了生活的“奢侈品”,特别是在小家庭范围内。现在家长大多工作繁忙而忽视了这一沟通手段。每天见面有话直接说,不见面时话长打手机,话短发短信。写信已经成为传统而久远的事情。

  在我看来,写信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读信人可以体会到写信人的真诚和良苦用心。口头表达给人一种顺口一说的感受,听的人也就顺耳一听。

  写信,可以抒发细腻的情感,可使用口头语言不便表达的词汇。写信,有些许的严肃和正式,能够较全面地传递写信人内心的声音。

“虎妈”、“猫爸”和其他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因在其著作《虎妈战歌》中描述自己是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如: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等,而引出家庭教育大讨论。与之相应的是“猫爸”,猫爸成了“对孩子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父亲”的统称,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典型代表人物是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

  我们身边此类型人物不在少数,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也能发现有许多虎妈和猫爸的影子。从教育大环境来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为了将孩子送入一所好学校,家长不惜作出金钱和时间的牺牲,如果没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或说得出去的特长,正常进入“好”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中国人普遍崇尚家庭教育,期待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要达到此目的,每个家庭各有各自的理念,指导思想不同,操作的方式也有不同。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许多成年人的“问题”,总能从其原生家庭中找到相应的原因。

  1.孩子是家长绘画板

  单位举办联欢活动,孙女士看到同事们多才多艺的表现,就后悔当年听不进父母的话,学小提琴半途而废,现在无一技之长。她发誓自己有了孩子,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让孩子在才艺方面有不俗的表现。

  转眼孙女士就做了妈妈。从孩子2岁始,她带着孩子学习跳舞、唱歌、乐器。4岁时有机会开始表演,也竞争到了参演某儿童用品广告的机会。从此,孩子有了更多的表演机会。孙女士心花怒放,才刚刚几年的时间,她已经开始有收获了。但是最近遇到表演,孩子就大发脾气,在舞台上的表现也越来越不到位。孙女士不允许即将到手的业绩泡汤,在好心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对心爱的孩子动了武力。没料到,这一招不仅无效,孩子的表现更糟糕了。以至于孩子说出了一些她无法接受的狠话:“去死吧!”“恨死你了!”

  孙女士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任何一项成绩的取得,都需要家长与孩子付出汗水。幼小的孩子今天的兴趣,也许明天就转变。到底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没有兴趣,还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如果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加给孩子,即使孩子迫于恐惧而不得不为之,这种强迫在未来是否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问题,也不得而知。

  2.自由放任

  张先生,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一路直通车取得了博士学位,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当他为人父后,发誓不会像他的父母严格要求他一样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当别的孩子已经开始“早教”时,他让孩子尽情地玩,即使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也表示无所谓。在小学三四年级,孩子出现不及格也未引起他的重视。老师约他谈话时,他的理论与老师观点对立,张口闭口要给孩子最充分的自由空间。张先生的教育理念导致的结果是:几年后孩子成绩太差与高中无缘,过早地进入了社会。现在,孩子抱怨父亲为何当初放纵自己的行为。

  一些高知群体中的家长,不乏张先生这样的教育观念。看似张先生拥有西化的教育理念,张口闭口谈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间,允许孩子快乐成长。而事实上,他的教育方法仅仅停留在对父母教育方法的反抗上,是从一名“被管理者”转化为“不管者”。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并不意味着不引导和无规则;看似民主的家庭环境背后,隐藏着缺少责任感的父亲。

  3.以成绩为焦点

  刘女士在同事们面前,一向表现出以女儿为骄傲的高姿态,每每谈到孩子教育的话题,她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告诉大家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同事们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充满羡慕嫉妒恨。但事实就摆在那里,刘女士的女儿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上的都是顶尖学校。从孩子3岁始,休息日刘女士大多是在陪孩子上辅导班中度过的。为了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她很少带孩子去游乐场,家中也没有多少玩具,尽可能避免孩子玩疯了。当孩子选择初中时,刘女士递给学校的孩子的各种证书比一名大学生的求职简历还厚。终于女儿博士毕业了,进了一所科研机构。按说女儿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她的个人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相亲无数,但总是见一面就没有了下文。男方对女方的评价是:太土、缺少生活情趣、不会沟通、情感麻木……

  现在刘女士开始后悔只关注孩子成绩,忽视了对其其他方面的培养。刘女士原以为女儿读完博士,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就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而女儿的婚姻问题又成了她最头痛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尽管做学生时,应以学业为主,但同时家长仍需兼顾对其情商等方面的培养。当把成绩作为唯一焦点时,要么孩子可能反抗,认为家长不近人情;要么被家长训练成读书机器,一台书本复印机。

学会怎样表扬孩子

  表扬孩子时,要让他面对现实。家长说点实话未尝不可。如果一味地把“孩子,你是最棒的!”这种信念不停地传递给孩子,一旦他遇到挫折,会否定家长的教养方式;他也许会怀疑大人的真诚,他可能意识到父母的欺骗。孩子会自问:“既然父母一直说我是最棒的,为什么我败下阵来?为什么我前面还有别人?为什么我不是第一?”

  在亲子教育课堂上,通过情景互动,我们发现在许多家长表扬孩子在技术上有提升空间。

  我设定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一蹦三跳地回到家中,见到爸爸妈妈以一种神秘的表情问:“妈妈,我们考试卷子发下来了,您猜我考得怎么样?”

  家长在互动过程中回答是:

  1.“你一定是考得很好!”

  2.“妈妈相信你最棒,你考第一了。”

  3.“你的表情告诉妈妈,你考得不错。”

  ……

  以上罗列的对孩子问题的回应,相信都会令孩子很高兴,可家长为何不故弄玄虚,延长孩子快乐的时间呢?比如,可以说“好,我猜猜……”、“你的成绩,你的成绩应该是,我再好好猜一下”等等。家长的有意猜测,可激发孩子对于自己好成绩的良好感受,他可更长时间在父母面前享受胜利者的喜悦。

  情境继续:孩子打开书包,拿出自己的试卷,兴奋地说:“妈妈,我考了100分啊,我们班上,只有五个同学是100分。”孩子脸上充满了笑容。我们如何回应?

  家长回答如下:

  1.“妈妈真高兴,你太棒了!”

  分析: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妈妈的事情,孩子取得好成绩,妈妈高兴了。试问:孩子高兴了吗?

  2.“孩子,考得不错!天外有天,继续努力啊!”

  分析: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为何立即告诉孩子天外有天呢?这就不是表扬,分明是告诉孩子他不行。

  3.“孩子,我们出去庆祝一下,好好吃一顿!”

  分析:物质刺激和成绩挂钩,下次如果不庆祝,孩子就会感觉失望。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不可替代他对自己的成绩负责。家长应该帮孩子自小树立一种理念,即学习与吃饭、穿衣是一样的;相信孩子爱美,相信孩子饿了会吃。同样的,如果在孩子心目中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就可以从每天督促孩子学习和陪读中解放出来了。

  [分享]表扬孩子时须注意的问题:

  第一,表扬那些在相应年龄段还没有固化下来养成习惯的良好行为。我们可以表扬3岁孩子吃饭很干净,可以表扬6岁孩子帮妈妈洗碗,可以表扬小学生写作业认真、学习有效率,也可以表扬初中生有审美能力。但是如果我表扬上初中的女儿吃饭很干净,也许她会放下筷子转身走了,也许她会故意吃得满桌都是,这是一种逆反和无声的反抗。因为那样的表扬与她的年龄不吻合,与她的能力不匹配。

  第二,表扬近期比较突出的、有变化的行为。

  第三,表扬要注意间断。家长一发现孩子有良好的行为就马上表扬或者及时物质奖励,这样容易导致孩子良好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讨好家长,获取表扬或奖励。而一旦自己有意表现好了,却未得到期待的家长反馈,儿童将可能失去保持良好行为的主动性,也可能采取有意退回到不良行为的方法,引起家长的关注。而间断式表扬和激励,随着习惯的养成,表扬的次数递减,最后的结果是在无人表扬的情况下,孩子依然可以保持良好习惯,不再依赖于外界的力量。

  第四,表扬也要有套路,即表扬的模型。表扬与批评一样,可运用同一模型,即,表扬(批评)=具体行为+个人感受或评价+期待。

  如:春节父母带4岁的小明回奶奶家,小明主动和爷爷奶奶等人打招呼(或不打招呼)。父母蹲下来,与孩子面对面或将孩子抱在怀中,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

  若表扬小明,可以说:“宝贝儿,你一见到爷爷奶奶就跑过去高兴地叫'爷爷好!奶奶好!’(具体行为),妈妈/爸爸看到你这样做,为你高兴(表达个人感受),觉得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大家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同时可以配合对孩子的拥抱和亲吻动作)。”

  若批评小明,可以说:“小明,今天一到爷爷奶奶家,你就跑着找玩具去了,没问候'爷爷好!奶奶好!’(具体行为),妈妈/爸爸看到你这样,有些不高兴(表达个人感受),妈妈/爸爸不喜欢没和爷爷奶奶打招呼的孩子(表扬要适度严肃,以示不快)。小明,我想你现在可能正想着去和爷爷奶奶问好,是这样吗(告诉孩子现在做什么)?”

  如果泛泛地说“小明是最棒的!”或者“小明你没礼貌!”可能会协助他滋生自大的态度或者不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五,表扬的主体定位在孩子身上,以“你”(指孩子)作为表扬的主语,以“你”为重点,效果会大有不同。如:“孩子,你努力,你成功!爸爸分享你取得好成绩的快乐!”这样主体是孩子,孩子努力,孩子成功。家长只是扮演分享孩子喜悦的角色。

孩子不喜欢老师怎么办?

  刘先生想尽一切办法为女儿妮妮选择了一所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读初中,没料想原本爱学习、成绩不错的妮妮入学不到一年,家长就接连被老师“请”到学校,核心话题是妮妮的数学成绩持续滑坡。

  刘先生在与妮妮的谈话中发现:妮妮的成绩下滑和她与数学老师的关系不佳有关。刘先生说:“我认为你们数学老师特别负责任,是个优秀的教师。你怎么就会不喜欢呢?”父女二人因此发生了争执。

  孩子不喜欢某学科教师,会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家长知道真相后,想尽一切办法劝解孩子,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面对孩子不喜欢老师这一事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查找原因,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倾听,了解孩子不喜欢老师的真实原因。如:受到了老师不公正待遇;老师冤枉了自己;被老师批评和处罚;上课不被提问;未被任命为班委;座位安置不当;提意见未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因课堂纪律问题被老师严厉批评;老师思想观念陈旧、缺乏时代感,讲课不生动,表达方式无趣、乏味、单调;等等。孩子不喜欢老师,而后可能产生怨恨情绪,耿耿于怀,情感渐远。

  在倾听过程中,家长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尤其是与孩子情感相对立的时候。当孩子谈到老师某些方面不好时,若家长用一种成人的眼光看待事件而立即否定孩子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势必引起家长与孩子的冲突。

  下面以孩子被罚抄写单词为例,说明家长以不同的态度说教或引导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

  情景:孩子生气地说:“百词测验,我错了5个单词,英语老师罚我每个词抄写10遍,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亲子对话示范如下:

  模式一:

  家长:“如果你都对了,老师还能罚你吗?还是你学习不用功、不扎实。”

  孩子:“行啦,您总是这样,和您说话真累,算我什么也没说。”

  评价:家长否定孩子,形成亲子对立,也未改变孩子不喜欢老师的状况。

  模式二:

  家长:“老师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你好?如果是我,感谢还来不及呢。我看你就欠再抄上十遍二十遍的。”

  孩子无语,转身离去。

  评价:家长否定孩子感受,貌似站在老师的立场教育孩子,实则将孩子推到更孤立的境地,最终反而会引起孩子对老师和家长更强烈的反感。

  模式三:

  家长:“英语单词就需要多记,重复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你多写几遍就一定能记住了。”

  孩子:“你知道我还有多少作业吗?晕!!!以后什么都不和你说了。”

  评价:孩子不能接受家长的简单说教和指挥,引起沟通不畅。

  一般而言,家长采取以上的方式,本意是为了教导孩子,让孩子尊重老师、欣赏老师、喜欢老师,但事实上,这样未必能起到说服的作用,还可能令亲子矛盾激化。建议家长接纳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引导,让孩子体验到老师做法中有益的一面。

  其次,家长应鼓励孩子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家庭中教育孩子尊师重教,并以身作则。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拜访自己的恩师,为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时常打电话问候老师,并在家庭中,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回忆上学时的情景。家长逢年过节或在其他特殊的日子里可以为老师寄送礼品,同时引导孩子在“教师节”等节日里,亲手为老师制作一件小礼品。在带孩子外出的时候,提醒孩子是否需要购买一些小的纪念品送给老师和同学。

  在家庭中不要对老师进行恶意的评价和指责,若个别老师确有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应采取正当的手段解决和处理,而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

  第三,给孩子做老师的体验,提升孩子对老师工作的认识。通过给孩子体验老师工作的机会,使其明白教学工作的特点和难处,从而使其体悟到老师工作的辛苦,达到将心比心的目的。

  第四,适时与教师沟通,借助教师的力量,引导孩子。家长可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了解孩子在老师眼中是什么样的,也可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渴望和需求,说明希望老师如何配合家长教育孩子。

  如若自己的孩子特别渴望被老师表扬,家长可以与教师沟通,询问班上哪个同学表现很好,哪些同学时常受到教师的表扬,表扬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这样一方面家长可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某方面的训练,使之获得教师的好感;另一方面,可告诉教师:“您在表扬某某同学时,我的孩子为他感到高兴。他心中一直渴望,如果老师表扬的是他,那该有多好啊。”

  如果孩子性格偏内向,上课担心回答问题出错误,又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家长不妨直接告诉老师孩子的顾虑和担忧,请老师提问孩子时给予较多的提示,使孩子体验到回答正确的喜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651/309894428723.html

更多阅读

腾讯老总马化腾 马云老婆

马化腾 他是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现担任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作为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他曾在深圳大学主修计算机及应用,于1993年取得深大理学士学位。在创办腾讯之前,马化腾曾在中国电信服务和产品供应商深圳润迅通讯发展

马化腾表情包 马化腾法则

  马化腾语录:“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者要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  马化腾法则  马化腾不仅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更是公司的首席体验官和第一产品经理  文/张燕燕  十年间,腾

马化腾女儿qq号多少 杰出“闯夜人”之qq帮主马化腾

时下,闯夜这个作为勇于探索、开拓进取、敢打敢拼的精神代名词开始在各年龄段的有志人群中广为流传,拥有这种闯夜精神的事业开拓者我们尊称他们为:“闯夜人”!      上网的人几乎都有qq号,甚至很多人一开机就把q挂上,qq游戏,qq聊天,对

乔布斯是不是世界富豪 为什么马化腾不是乔布斯

李翔   464   2010-04-12   李翔   当时代华纳公司决定出售自己旗下的即时通讯业务ICQ时,中国公司腾讯成为参与竞购ICQ的公司之一。ICQ由三位以色列IT人开发,后来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当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

声明:《马化腾女儿是养女吗 书摘:女儿好养——心理专家马健的养女心经》为网友走开暧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