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是老北京名刹,原为元丞相脱脱官邸,昔日庙宇中供有脱脱夫妇像,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其实,崇国寺金代已有,蒙古攻占燕京时,将其焚毁,后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下令异地重修,如此算来,护国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积淀特别深厚,清代时,护国寺以碑刻多闻名,其中著名者有赵孟頫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和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选公传戒碑》等。寺内还有姚广孝影堂,另有葡萄园数亩,亦为6进院落。清末唐晏在《天咫偶闻》中说:“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即元之崇国寺……月七、八有庙市,与隆福寺埒(音猎,意为等同),而宏敞过之。”
然而,护国寺历史上命运多舛,明末清初曾毁于兵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毁于庚子事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又遇大火,1920年1月,再遭火灾。清末《燕都杂咏》中曾叹息道:“萧条古寺太荒凉,惹惊沧桑漫断肠,皆因当年一把火,枯木残碑泣夕阳。”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护国寺只剩金刚殿和地藏殿,金刚殿被公布为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地藏殿因属于配殿,地位未定,遗憾的是,2004年6月20日又是一场火灾,地藏殿从此消失。
为什么护国寺总被火灾困扰?一方面,传统木制建筑避火性能差,另一方面,游商太多,造成隐患,1950年,北京皇城四门之一西安门也因火灾被毁,即因炸油条小贩操作不慎所致。
护国寺庙会在清代名声卓著,《燕京岁时记》载:“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护国寺庙会多鲜花,“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所谓“生香不断四时花”。
护国寺山门外原有一个面积巨大的广场,但各方侵占,日渐拥挤。而护国寺内原本占地1.8万平方米,东西宽75米,南北长280米,可是由于几次兵灾,内部建筑被严重毁坏,寺僧为了生存,只好大量出租寺内剩余房屋给小贩经营。
护国寺庙会主要靠旗人生存,民国时,大量旗人生计艰难,护国寺渐渐衰败,庙会形式尚存,往来顾客却日渐稀少,小贩又将寺内建筑转租给其他人,加上私搭乱建等,越到后期,产权越不明晰,各方都不负责,这就为火灾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