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内容 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初步实施

【摘 要】 教学生活化是基于“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而要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必须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分别从时间、空间、认知和程度四个视角,提出和探讨“生活化”教学内容应当具备的“时效性”、“近距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等四大特征。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时效性 近距性 现实性针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200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2],教学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这表明“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江苏省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先行省份,笔者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落实这一理念,以期与新课程一同成长。那么如何让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更“生活化”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在时间上突出“时效性”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然而思想政治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要把源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现象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一般来说,时效性越强,即实际问题离某一教学内容的时间越近,则结合度越高。例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涉及党和政府有关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要把每年的“两会”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联系这一实际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就会热烈发言,争论不休,产生对政府职能、党的执政方式和党政关系等问题的兴趣。再如,笔者在“2006年镇江市教学质量效益年”展示课比赛中,上《经济生活》“经济全球化”一课时,恰逢圣诞节,笔者就从过圣诞节展开,讲圣诞节的由来、如何传到中国、中国的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把本课的知识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也是过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圣诞节。我想,这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讲肯定是终生难忘的,因为它不仅时效性很强,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同样,这一节课也得到了听课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下面,笔者尝试就某一课题的教学,探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时间方面是如何注重突出“时效性”的。
课题:《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3]
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通过关注我国政府的表现,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从而做出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相信政府,进而支持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政府观、公民观。
做法一: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的情境,于是有些老师认为既然是教材提供的,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不加以充分利用呢?因此,教师花大功夫制作了flash动画《行进在无畏的行列中》,或上网下载当时的一些录像资料,试图再现当时的真实情景,从声音、图像等各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方式。然后结合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判断政府履行何种职能。
做法二:列举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说明政府履行什么职能。特别凑巧的是上课时间与“两会”召开的时间相当,老师就可以列举《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来判断、体验和感悟。
比较以上两种不同做法,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种做法要优于第一种,因为它的时效性较强。“非典”发生在2003年,现在的高一、高二学生当时在念小学三四年级,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学生又会留下多少感性认识呢?有老师说,把它换成“猪流感”会新鲜一些。可是,就全国而言,出现“猪流感”的地方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地方的学生仅仅听说过,他们怎么能体验政府履行了何种职能呢?要说体验,或许只能体验到当时“非典”或“猪流感”的可怕,体验到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所以,这种对生活的体验可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并非学生自己的、现在的真实生活,那是他人的、过去的生活。第二种做法至少有三个优点:第一,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第二,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一条,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近一年的时政。第三,每年3月份都会召开“两会”,我们可以将内容不断地更新调整,这样时效性最强,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在空间上凸显“近距性”
思想政治教材列举的事例往往过于理想化、成人化,多以伟人、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为典型,不仅近距性差,学生缺乏新鲜感,也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可信度差,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要整理、筛选源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教材的补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一般来说,“近距性”越强,即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学生越近,则结合度越高。例如,笔者在讲述《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知识点时,对教材中“传统文化面面观”只是简单一带而过,对“很多地区传统习俗的演变”、“北京菊儿胡同”进行了删减。但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拍摄镇江的“西津古渡”,上网查阅和走访相关专家,获取了丰富可靠的本土资料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对这些“本土”资料不仅兴趣盎然,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又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因此,如果把《文化生活》开发成各地的乡土教材,便将大大产生“近距性”效应。再比如,在2006年省级思想政治课会课评比中,一位溧阳的老师在无锡东林中学上《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课时,把东林中学民主党派的老师挖了个遍,学生见提到了自己熟悉的老师,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就这样被调动起来。还有什么比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更亲切呢?
三、在程度上彰显“现实性”
从程度因素看,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一般来说,现实性越强,即与社会生活或学生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越贴近,则结合度越高。例如,这几年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等社会热点问题,与高一、高二、高三的一些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在学习有关内容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将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再例如,现在学生过生日送礼或请客现象比较普遍,笔者在上《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事先做了“生日与消费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再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自然就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此外,调查表的设计也是精心设计的。从宏观上说,生日过度消费是当今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调查表是选材于现实生活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微观上说,调查表的每一个题目都应是服务于生活的,有的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的服务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焦点”问题。

高中政治课内容 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初步实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651/920604335863.html

更多阅读

课题论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导课原则及方式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导课原则及方式杨春华【摘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导课原则及方式》所指的导课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的导入部分,这是本文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是导课原则及方式。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导和学的辩证关系

     导,在教学中一般是指教师的主导、指导,主旨在于解决导什么、如何导的问题,并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学,在教学中一般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知识、锻炼能

声明:《高中政治课内容 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初步实施》为网友回眸浅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