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图画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短字分“矢”和“豆”两部,

豆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高足食器——豆的形象。金文上部多了一横,表示器中装有东西。

豆的本义是盛肉的容器。

后引申为容量单位。《尔雅》中说:用一只手装的量叫“溢”,用两手捧起的量叫做“掬”,“掬”四次的量就叫一“豆”。

《左转》中提到齐国原来有四种容量单位:豆、区、釜、钟,四升等于一豆。

豆后又转化为重量单位。一豆相当于一两的1/144,唐代一个故事中讲到一位女子对丫环十分吝啬“月给胭脂一豆,粉一钱”。

所以由豆组成的字大都与器皿有关,如丰(繁体字中有豆)。

大约在战国以后,豆从盛肉的器具逐渐转变成祭祀的器具。汉代以后,豆就假借用来表示农作物的大豆了。顺便说一下,古人最初把豆称为菽shu1,不称豆。


矢的本义是箭——


 

而“短”的造字本义却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说法:

一种称古人常用矢来度量长短,高脚食器豆短于矢,以此表示不长。短的本义是两点之间距离小。

另一种认为金文“短”=矢(矢,箭)+豆(即“逗”,停顿),造字本义:箭射得不远。短的本义是箭射得不远,这个本义早已消失。

 



“对”字资料没有显示,我只能通过左右两个部分去理解——

“又”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只右手的形象,所以又字的本义是右手。后来有了“右”字,“又”就当副词“更”讲。

凡由又组成的字大都与手有关,如:双、友等。




寸是指示字。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看,就像手形。小篆在手之下左侧有一横,指下手腕一寸之处。

寸的本义就是指人手掌下一寸的地方,也叫寸口。后引申为长度单位。

一寸约等于33.3毫米,这个长度很微小,因此“寸”又用来形容极小或极短。“谁言寸草心”

由寸组成的字往往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也与长度、法度有关。




现在再来理解“对”这个字,我能想到两种可能,但都很牵强:第一,寸和又的本义都是手,两只即为一对;第二,对也当面对、对抗讲,也就是要和对方接触,人与人相对,常用握手或者击掌的方式表示,所以用两只手表示对字。

后来在网上查到了“对”字的解释——


甲骨文像士兵把手挂(右部)带齿的武器(左部)。造字本义:两军示威僵持,临战抗衡。金文将左部带齿武器复杂化。看样子我的第二种猜测接近这个答案。



冷是典型的形声字,借此学习部首“冫”,也就是汉字“冰”

从汉字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冰”最初的形体就是“冫”,甲骨文和金文的冰是象形字,都像凝冻的冰块凸起的样子;小篆在冫旁边加了个水,会意冰是由水凝结。

冰的本义就是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但“水”曾是“冰”的异体字,后来把水字废掉了。因此“冫”在汉字组成中有冰和水两种意思。表冰义时大都和寒冷有关,如冷、冻;表水义时则和水有关,如冲、净、决。



热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手举火把;小篆另加义符“火”,其本义指点燃火把;后引申泛指燃烧;继而又引申为温度高。

 

甲骨文图画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

理解“淡”要从“炎”字入手——

炎是会意字,上下两把火,本义指火苗升腾;后引申表示灼热。在古文中与“焰”通,都当火苗讲。

我认为在升腾的火苗旁注入水(氵),想必就把浓烈的东西消减了,这也许就是淡的意思吧。这个猜想和后来我查到的正确答案还算沾边了——

甲骨文淡=氵(水,冷)+炎(炎,热),造字本义:不冷不热,中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4751/362224826281.html

更多阅读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应联系实际 平面构成理论的出发点

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风运动的三篇基本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述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內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作风。读完后让我感悟最深的思想是:一

做一名有道德的研究生 从实际出发,做一名有道德的职业人

从实际出发,做一名有道德的职业人。不管你服务的公司是一家大型集团公司还是办公环境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型公司,你都是公司的一员。公司未来的发展都与你的劳动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再你进入一家公司前,首先要问自己是不是可以从实

第17节:甲骨文总裁的疯狂求爱(1)

系列专题:《商界政界通行无阻的美国女人:反骨者赢》  甲骨文总裁的疯狂求爱  生活中总是充满挑战。5 年后,我的自信心再次动摇。我遭受了一次恶毒的公开攻击。我会在法则5 中详细地讲述这件事。虽然我已经学到很多东西,知道怎样表

声明:《甲骨文图画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7—— 一年级下册识字7:短、矢、豆、对、又、寸、冫、冰、炎、淡》为网友骨感来自心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