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儒学者,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最受人关注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罪恶的,但是因为有着良好的文化的教导,所以“途之人可以为禹”,即使是“恶”的本性也可以被“善”的表面纹理所掩盖。那么荀子为什么人物人性本恶的呢?
荀子性恶论
荀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大儒贤者,他是先秦战国时期儒家文化的传承者,是当时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他的性恶论,荀子针对孟子所提出的“人性本善”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且举实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荀子简介
比起孟子空谈“人性本善”,荀子的性恶论明显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但是相比起法家认为人性有恶所以需要法来治理人,荀子认为虽然人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合适的教化可以让人行善。荀子是这么认为的:人的本性是罪恶的,这一点和圣经中的原罪有类似之处,接着又指出凡是好的,善良的都是人经过教化培养之后努力所得的,在这一方面荀子肯定了在创造文化上的价值,将人放在了和田地对等的地位上。
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所以要“化性起伪”。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贪财好色的,这些都是恶的表现,如果不用礼教来加以束缚,社会就无法安定,所以必须要有人来宣扬礼仪规范来引导人向善,但是这个善不是本质,是后天加上的。在这里荀子详细的阐述了“性”和“伪”,“性”者是事物的本质,“伪”者是外在的纹理,也就是说,“性”是人们的自然属性,这是一直存在的,无法被改变,就算是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有着“恶的本性”,而把“伪”定性为人的社会属性,像仁义礼智就是“伪”的一种。同时荀子还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的说法和生而知之的圣贤说是一样的,是不了解本质和外在区别的表现。
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本恶
荀子提倡人性本恶的说法,那么荀子又是以什么为出发点来提出这样的论点呢?荀子是这么说的“生而有嫉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恶的表现。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支持这种说法呢?
荀子画像
举个例子,刚出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恶,饿了就要喝奶根本不会去考虑到母亲的感受,这就是一个恶的表现。而且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是偏向于恶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偏向于恶的。
其实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待,“善恶”这种东西本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人类为准则的善就真的是善吗?所以说人性本恶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有着片面性。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吸收汲取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完善了儒家思想。荀子针对“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阐述了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礼仪文化的教导才能指引人向善,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证据充足,方法严谨,有着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