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20年,今年81岁的周惠民老人一直深受疾病折磨。除了并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之外,两年前老人家还发作过一次小中风,虽然就医及时没有酿成大祸,但从此无法自如行走。
3个月前,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肾内科主任刘岩的鼓励下,周惠民老人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同时积极减肥,适当运动。从实施饮食运动疗法第二周起,老人陆续停掉注射胰岛素、降糖药等。如今,老人每天只需服用两片降压药,就能稳定身体状况。20多年的“糖友”到底是如何摆脱胰岛素的呢?在近日市红十字会医院举行的“肾病患者病友会上”,周惠民老人介绍了自己的养生秘诀。
文、图/记者雷坤 通讯员崔艳玲(署名除外)
吃太好动太少
退休后疾病缠身
“我这身毛病,归根结底,就是吃得太好,动得太少!”周惠民以前在中国轻工业部工作。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吃肉,而且工作繁忙应酬多,经常边吃肉边喝啤酒,不仅早早长了啤酒肚,体重也是蹭蹭往上蹿。多年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酿成了恶果,周惠民刚退休没多久,就被查出患上高血压、糖尿病。从那之后,他到上海、北京等地看了无数医生,每天吃的药越来越多,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虽然称得上是长寿,但是一点都不健康。从两年前开始,仅仅口服降糖药已经无法控制他的血糖状况,周惠民开始每天注射胰岛素。一次小中风之后,一方面走路不稳、行动不便,另一方面因为担心再出意外,老人基本上不敢外出,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就在三个多月前,老人又被查出患了糖尿病肾病。“当时医生鼓励我说只要坚持运动和饮食疗法,是可以停掉大部分药物的,我觉得难以置信。”周惠民说。对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肾内科主任刘岩的建议,他一开始是将信将疑。后来想想,反正自己的身体已经这样了,不如试试再说。
饮食:菜饭肉按顺序吃
自从患糖尿病之后,周惠民经常是一天吃五六餐的,体重高达83公斤。但是,刘岩主任告诉他,要想对抗疾病,一定要减肥,首先就是控制饮食。
“饮食疗法有几个原则:一是营养均衡,具体说就是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搭配鱼肉蛋和粗粮,第二是少吃油和盐,第三是戒烟限酒。”周惠民告诉记者,以前从没“亏待”自己的嘴巴,开始控制饮食之后,他觉得很难受。
首先是正餐减少到正常的一日三餐,此外量也大大“缩水”。像早餐就是吃一小碗荞麦面,但里面放大量青菜。午餐和晚餐的主食减少为二两米饭或馒头,其实就是半碗,此外加上一大盘蔬菜和一块鱼或者肉。如果下午三四点实在饿得撑不住,就吃两块苏打饼干。“苏打饼干没糖。”他这样解释。
“吃蔬菜也是有讲究的,天气暖和的时候就切碎了生吃,加上生抽拌一拌,不加油也不加盐。现在天气冷了,就用开水烫一烫再吃。”至于主食,有时是一小碗米饭,有时是一个小馒头。
为了更好地控制食量,周惠民的老伴儿专门在家和面做馒头,馒头的个头比外面卖的明显要小。“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自己做的馒头没有放糖。”有的时候,做馒头的面粉里还会兑上一些玉米面、荞麦面什么的,这样就可以保证粗细搭配。
更重要的是,每餐吃饭的时候,还要按顺序进食食物:先吃蔬菜、再吃米饭,最后再吃鱼或者肉。
运动:起床就运动每天要三次
控制饮食的同时,还要坚持运动。因为腿脚不便,老人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自家小区里面。
“从早上一睁眼,就要开始运动了,每天要运动三次。”周惠民老人说,自己一般每天早上6点半之前穿衣起床,先是坐在床上拍打头部、面部,接着转转脖子、伸伸胳膊腿,活动一下四肢关节。到正式下床之后,把全身的腰腿胳膊活动一遍,才去吃早餐。早餐过后,老人一般休息半个小时,然后下楼到小区花园散步晒太阳,时间大约是一个钟头。“午睡起床后,要进行一天当中的第三次运动,就是再到小区散步。”
记者看到,老人家虽然头发全白了,可是脸色还不错,更难得的是,连一颗老人斑都没有。周惠民笑说,这都是每天坚持运动和拍打面部的功效。
停药后血糖反而下降了
开始饮食和运动疗法之前,老人是个大胖子,体重达到83公斤。而如今,他的体重已经降到78公斤。更难得的是,从控制饮食第二周开始,他就在医生的指导下陆续减药,一开始停止注射胰岛素,后来连降糖药也停掉了。再后来,降压药也减了药量,现在每天只需吃两粒降压药和一颗维生素。
“如今我的血压和血糖都很平稳,比以前吃药时还低。”周惠民说,自己以前的空腹血糖是9~10个单位,现在降到5~6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前是15~18,现在稳定在8~9个单位。
患糖尿病20多年,从来没有哪个医生敢让周惠民老人停掉降糖药,现在通过自己的饮食调节,居然能做到这一点,老人一家都很开心。
记者手记
多年看报听收音机
耳聪嘴快思维敏捷
这次的采访过程非常顺利,一开始记者还担心80多岁的老人家耳背反应慢,但是两人一交谈,就发现周惠民老人的耳朵很灵,思维很敏捷,声音洪亮,每次提出一个问题,他都能很快回答,而且还能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对此,老人家“得意”地说,这主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读报和听收音机。“以前眼睛很好,能看清小字,后来得了糖尿病眼病,视力大不如前,就戴着老花镜看。不光看,看了还要思考、分析。”说起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老人家如数家珍。多年来坚持用这种方式做“脑保健操”,看来效果确实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