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的这座会师楼,依然保持了80年前的模样。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实现了胜利会师。红军总司令朱德评价说:“红军的长征,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锤炼了自己,而且扩大了党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毛泽东同志借用会宁这个地名,概括了三军会师的意义,“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今天《经济半小时》播出《长征财经密码》第六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贡献》。
事实上,自从踏上长征路途的那一刻起,最终转移到哪里?到哪里能够站稳脚跟?一直困扰着革命的队伍。而在中国的大西北,共产党人究竟是怎样开辟出新的天地,承接着长征的队伍,从而,壮大实力,由延安,迈出了抵御外敌,拯救民族的坚定步伐呢?
制衣扶伤、英勇战斗…她们用英魂书写:威武不屈的红色娘子军!
哈达铺镇东头的这个邮政代办所,只有两个门面宽,不过十几个平方米。1935年9月,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抵达哈达铺后,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天津出版的《大公报》,上面刊登了一条关于陕甘红军的消息。这让毛泽东惊喜不已,随后召开的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兴奋地说,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
甘肃省庆阳市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王倩楠:报纸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说陕北赤化人民70万,编为赤卫军者20万,匪军长刘志丹辖枪有万余,那么这则消息对于长征中的党中央,无疑是雪中送炭,于是在 1935年的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了扩大会议,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的重大决策。
苍茫逶迤的子午岭,横跨陕西甘肃两个省份,追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这里就是最初的源头。
甘肃省庆阳市南梁革命纪念馆原馆长 刘玉郝:老百姓没有啥吃,吃观音土,树皮、树叶、草根,就把几乎能吃的东西,几乎就吃尽了,再有许多没办法,就是卖儿卖女。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陕甘边地区,军阀混战,兵祸延绵,加上旱灾、水灾、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给百姓找到出路,刘志丹和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地区举行了大大小小近百次兵变和武装起义,但大都失败了。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发现,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他们决心走“井冈山”的道路,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
薛家寨位于子午岭山脉东段,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山寨走势雄奇,易守难攻。1932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就是在这里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
陕西省铜川市薛家寨革命旧址讲解员 王迪:在1932年的春秋时期,我们的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游击队员,先后驻入到薛家寨,在这里修建(防御)工事,设防哨卡,使这里成为一个,安全的秘密基地。
利用天然山洞,红军在薛家寨建立了医院和被服厂。红军医院有9名护士,红军被服厂有20多名工人,大都是照金当地的贫苦妇女,不仅为红军和游击队制作被服鞋袜,照顾伤病员,还执行战斗任务,也被称为妇女游击队。
进入薛家寨最隐秘的寨洞,必须穿过令人头晕目眩的狭窄栈道和这条低矮的山洞。这里是储存粮食、棉花、弹药等重要物资的后勤部仓库,也是刘志丹、习仲勋等居住办公的场所。
即使在如此落后的环境中,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者们也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薛家寨前这条山道,当年叫做亭子沟。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这里开设了集贸市场,开始五日一集,后来发展到天天有集,活跃照金苏区经济,便于物资交易。
眼看着照金苏区发展壮大,国民党军加紧了围剿和封锁。面对强大的敌人,如何保卫根据地,如何保存红军的实力,继续与敌人周旋?这个离薛家寨不远的小山村,名叫陈家坡。1933年8月14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游击队总指挥部在秦武山、习仲勋等人主持下,在这里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
古树底下这两间青石板房,就是当年陈家坡会议的旧址。已经年近七旬的杜天祥,总是穿着这身红军服,用自己的方式为游客讲述陈家坡会议的故事。
陈家坡会议经过激烈争执和反复商讨,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的根据地建设方针。游击队在照金周边各个乡县频频出击,在甘肃庆阳的合水、西华池和陕西的旬邑、宜君、彬县、潼关一带,接连取得胜利,苏区范围迅速扩大。
陕西省铜川市市委党校副教授 陈建宏: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对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我觉得就是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压杠子、烙铁烙、活埋…他们为了心中的红色信念,死无畏惧!
照金根据地的迅猛发展,迎来了敌人更加疯狂地围剿。1933年秋天,国民党军再次调集四个正规团及周围各县民团共6000余人,围攻薛家寨。此时,照金苏区红军游击队仅凭着400余人的力量,在山上与敌人战斗了五天五夜。直到第六天夜晚,敌特务团在叛徒带领下,才从后山偷袭得手,占领薛家寨。照顾伤员的女游击队员们宁死不屈,纵身跳崖。
照金苏区的失陷,让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努力遭遇到重大挫折。但革命者们也由此积累了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的宝贵经验,他们进一步反思,照金距离敌人统治中心太近,活动回旋余地不够广大,并不适合作为长期巩固和支撑革命的后方基地。那么,在陕甘边地区还有哪儿能开辟新的根据地呢?
南梁镇,处在子午岭天然林区的深处,这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梢林密布,地形复杂。更重要的是,这里远离陕甘宁三省的国民党统治中心,老百姓生活极端贫困,号称“三不管”地区。
甘肃合水县的包家寨是黄土高原深处的一座小山村。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这里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确定了以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三路游击区的根据地发展路线。1934年,重新开辟的陕甘边根据地,规模和实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形成了东西二百多公里,南北三百多公里稳定的战略区域。这个成功的战略后来被毛泽东知道了,戏称为狡免三窟。
南梁镇荔园堡,得名于北宋时期修筑的一座练兵土台。1934年11月1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正式宣布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
大会代表们认真审议了并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和《粮食决议案》等重要文件。会议的最后一天,用背靠背投豆子选举的方式,产生了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刘志丹当选为军委主席,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
这是在西北地区第一个正式的工农民主政权,而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根据地。
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让陕甘边区根据地建设走上了正轨。在荔园堡的这个院落里,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八十年多前,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探索、设置出的一套完整政府机构和部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还开创性地制定了土地、财经、粮食、军事、教育等十大政策,根据地建设变得有章可循。
南梁革命纪念如今用实景还原了南梁集市的热闹景象。集市上除了粮店、布店、饭馆、铁铺,还设立了货币兑换处,为前来做买卖的白区商人提供服务。不过,柜台里站着的不是老板伙计,而是红军战士。
那么为了稳定市场,边区政府创办了造币厂发行苏币,在集市内设立了货币兑换处,一块苏币兑换一块银元,那么良好的经济政策和繁荣的市场吸引了当时的500多名白区商人来这里做生意,使南梁成为了陕甘边区的经济贸易中心。
陕甘边区政府投入了比照金时期更大的力度,积极发展经济。根据地还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苏币。这种苏币采用木刻的底版,涂上桐油,印在白平布上,总共发行了 3000元,币值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 4种,与银元等值。
我们在大山深处找到了当年制造苏币的造币厂,经过80年风雨洗礼,几孔土窑洞被侵蚀地很严重。但它们却见证了一段红色财经的传奇。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避免了当时“左倾”错误的影响,创造性地将根据地建设和边区经济发展结合,实打实的举措,让穷苦的百姓看到了希望,自反地成为根据地的保卫者。
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王倩楠:那是1934年的5月,在南梁阎洼子为了保护游击队活动方向的秘密和主力红军的枪械弹药,陕甘边区42位苏维埃干部和当地老百姓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压杠子、烙铁烙、灌辣椒水等惨无人道的酷刑、逼问游击队活动方向的秘密。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屈打成招,敌人恼羞成怒将其中六个人的头砍了下来示众。 第二天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将其余36人压到了提前准备好埋人坑的阎洼子台地上进行活埋,在活埋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一个人因为敌人惨无人道的活埋而投敌变节。
这块杂草丛生的台地,是阎洼子的烈士殉难处。郝生虎的爷爷在边区修械所当工人,当时就牺牲在这里。
凭着经济建设的智慧、军事斗争的勇气和百姓的鼎力支持,在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中国西北角,红色的火种得到迅猛燃烧。到1934年夏秋,陕甘边和陕北两个根据地相距已经不足百里。到了1935年,2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已经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了30多个县,覆盖人口约有100万,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西北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
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并保留下来的惟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迎来了长征路上走来的中央红军,一年之后,红军三大主力,又在这里完成胜利会师。这片火热的土地开始担当起了它新的历史使命。
在那个红色年代,有一种情叫做:军民鱼水一家亲!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西北根据地,在陕北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并将西北革命根据地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关中特区、神府特区四个行政区域。到1937年,根据地面积达到12.9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了200万。
虽然西北地瘠民贫,但当地人民还是千方百计地为中央红军筹粮、筹款。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当地的多项记载中,各地群众提供的物资和款项让今天的人们,依旧能感受到当年革命的热情。
吴起镇农民捐粮2.5万斤、猪羊50多头只,几千斤羊毛和成百匹布。此外群众还主动把红军伤员接回自己家里疗养,仅赤源县六区一次就安置伤员200多名。在直罗镇战役中,富县和中宜县组织了数百副担架转送伤员和军用物资。红军东征时,仅绥德、清涧两县在20天内造船60多只,保证了部队渡河作战,延水县出担架1000多副、驮畜800多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仅4个多月,陕北的妇女就做军鞋8486双、袜子553双,延川县在4天内就赶缝军服3000多套。
用今天的眼光回顾西北革命根据地,它跨越着长征与抗战,两个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阶段,在长征结束的关键时刻,西北革命根据地用自己并不宽裕的经济实力,滋养和保障了几万红军队伍的生存和发展。而进入抗战时期,西北根据地更是凝聚人心,发展生产,壮大着革命的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难当头,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队中国的侵略。9月23日国共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把原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设在延安。
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国共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不仅中断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拨款,还实行了严密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一边是烽火连天的战场,一边却是食不果腹的艰难境况,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怎样才能改变贫瘠萧条的面貌,快速弥补与日本侵略者在经济实力上的鸿沟呢?
这个合作社厉害了!竟能将麻绳、柴草、皮毛…折价入股!
延安东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1940年陕甘宁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后,整编359旅开进这里,按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将这里改造成数十万亩良田,变成了塞上江南。
与此同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建设也开始步入正轨。根据地创建了自己的纺织厂、被服厂、修械所、硝皮厂等各种工业企业。距离延安50公里的这个偏僻山沟,在70多年前,曾经是边区政府最重要的一个工业基地。
农业、工业有了长足的进度,根据地的商业贸易也兴盛了起来。延安南区合作社创办于1936年,从最初的走接串巷,销售一些食盐、布匹、火柴、针线,到后来到鼎盛时期,曾经以合作社的形式开办杂货铺、车马店、运输队、诊所、学校,甚至向农民发放信用贷款。
为了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南区合作社还广泛吸收百姓入股。但入股并不仅仅限于货币,一切有价值的实物如粮食、牲畜、柴草、皮毛甚至麻绳都可以折价入股。
1942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表扬“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的合作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
这座礼堂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1945年4月,毛泽东在这里深情地表示:“我说陕北有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提供了一个落脚点,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1949年10月26日,新中国刚刚诞生的第25天,毛泽东致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从瑞金走到延安,再从延安走到北京,在历经了岁月艰难的人们看来,质朴的黄土地是一个能托举得起民族命运转折的地方。
无论长征还是抗战,今天都已经成为追忆的历史。更多的时候,人们在享受富足、自由、幸福的生活。现在的繁华世界,是那些倒在长征路上,倒在抗战硝烟中的战士们所无法想象的。但造就这一切的力量里,也有他们的一份。他们用生命展开的探索,用鲜血铸就的意志,最终推动着东方大地完成了规模恢弘的蜕变。这也是永远不能忘怀他们的原因。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历史急促的行进中,这是用草鞋踏出的一段"神一样的旅程"。从起点到终点,求解80年前一条路上的生存之道。《经济半小时》栏目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供--《长征财经密码》,10月20日至10月25日每晩9:15,请准时收看不一样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