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陈聪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09期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0)03-0090-07 现代领导班子的优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现代领导班子是一种系统,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和不同层次,各有其特定的优化标准,但作为系统,又必须遵循系统优化的一般规则。根据系统方法论的一般原理,现代领导班子的优化包括个体优化、结构优化和动态优化三个相关环节。具体探讨这些环节的优化要求,对于建构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领导班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班子的个体优化 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要素是形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性质和一定幅度的变化对于系统整体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现代领导班子作为一个系统,其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也是这样,领导班子的个体优化是实现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领导者有别于被领导的成员,因而领导个体的角色应当根据领导目标的性质和要求,进行理想化的建构。一般说来理想角色是指社会对某一社会地位的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预期规范,是社会公认的该社会地位的完美的行为方式。领导个体的理想角色的建构,就是对处在特定社会地位的领导个体的职责与权利及所要求的基本素质等作出理想化的明确规定,以便选择最符合或最接近理想角色的领导个体来充任该社会地位的实际角色。 要实现领导个体的优化即领导个体理想角色的建构,关键在于考察领导个体素质的综合性、时代性和差异性特点。 (一)综合性 领导个体的素质要求,是一个与要实现的领导目标相关的综合性范畴。这就要求作为决策者的领导个体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领导个体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才能素质和体格素质诸方面,构成领导个体的基本素质。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是领导者的首要条件。知识素质是领导者的重要条件,能力素质是领导者的知识和智慧的综合体现,体格素质是领导者完成领导目标的物质基础。因此,领导个体必须把各方面素质综合为一个整体,力求全面达标。 (二)差异性 领导个体的素质要求,也不是一个抽象同一的概念,而是同所处的特定地位相关的差异性范畴。首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层次较高的领导班子的个体,其素质要求亦较高。其次,同一领导班子的个体的素质要求,也应有所差异。一般说来,对主要领导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三)时代性 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同所处的特定环境相关的时代性范畴,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政治变化多端,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现代领导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力、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性的战略头脑,才能在实践中胸怀大志、多谋善断,努力开创新局面;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科技知识,博学多才,出类拔萃,才能顺利地应付各种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尤其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严格的政治纪律,具有很高的政治鉴别力和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从而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新时代要求,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二、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 领导个体的优化是领导班子优化的坚实基础,但并不能确保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优化。在许多场合,从个体素质来看是很理想的领导班子,其领导效能却并不出色。相反,少数成员素质并不十分理想的领导班子,其领导效能却令人满意。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必然产生某种系统效应。系统的整体效应不仅与系统的要素有关。而且受到结构的影响。结构作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的配合与联系方式,决定整体功能状况。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简单相加。有两种可能:一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另一种是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甚至等于零或者呈负值。这两种情况都与系统的结构相关(注: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1968年版,第3页。)。前一种是由于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合作、协调、同步、互补所造成的正效应(注:哈肯:《协同学导论》,1967年版,第42页。),而后一种是由于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抵消力量所造成的负效应(注:普里高津:《生命与热力学》,载《外国自然科学摘译》1974年第1期。)。由此可见,要使系统产生1+1>2的最优功能,只依赖于提高要素基质是不够的,必须致力于系统的结构优化。这是系统优化的核心。 怎样实现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呢?最主要的是领导个体素质按一定的序列和比例组合,使领导班子成为年龄、专业知识、智能、性格气质、职能、党派等要素的综合体。 (一)等分的年龄结构 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首先要越年龄结构的优化。年龄结构是领导班子内不同年龄段干部的比例构成状况。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应有不同的年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挥老、中、青干部的特长,又有利于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怎样确定领导班子内老、中、青干部的最佳的比例关系呢?目前,领导科学界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应以老中青的梯形结构为好。其结合比例大体上保持中年占百分之五、六十,老年和青年各占百分之二、三十较为适宜。”(注:《领导科学纲要》,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笔者认为,根据领导班子的新陈代谢规律和领导班子功能优化的持续性要求来看,这种梯形年龄结构不是最理想的年龄结构。 首先,从领导班子的年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80年代机械改革中各地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对解决当时领导班子的老化问题,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内老中青干部形成了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年龄结构,有的地方甚至还未能按20:60:20的比例配置。这种状况的发展趋势是若干年后领导班子中半数以上的中年干部都将进入老年行列,势必造成大批干部集中退出领导班子,同时突击提拔新干部的反常现象。这种大进大出、集中调整的周期性振荡,将严重损害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的持续优化。因此,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应使领导班子内老中青年干部最好按1:1:1的等分原则加以配置,尽可能避免领导班子的“时序性内耗造成的负效应”,实现领导班子的有序交替(注:陈典模:《论内耗》,见《新华文摘》1986年第11期。)。 其次,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年龄的增长与智力的增减存在一种定量关系。如下表所示(注:转引自《领导科学纲要》第64页,其中关于四项智力平均值和少年、青年、老年、超老年为笔者所加。): 据以上科学事实,应改变论资排辈的年龄界限,以18-29岁为青年,30-49岁为中年。50-69岁为老年,70岁以上为超老年。一要大胆起用一代新人,发挥青年在最佳峰值年龄段的优势,使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建功立业;二要大幅度削减中年干部工人数,防止领导班子出现新的老化;三要充分考虑老年干部工作经验丰富之情况,确保老年干部的人数。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班子逐渐形成老中青干部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这种三等分的年龄结构最为理想,它可以避免因领导班子的大进大出而影响其整体的优化。 (二)互补的专业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生产和科技既高度分工又高度综合,决定现代领导班子还要有一个互补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是指具有不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的领导个体的组合方式及其比例关系。专业知识的水平与完备程度要与领导层次和领导领域相适应。一般说来,它应根据领导功能来确定。如以块块为主的省、地、县领导班子要有工业、农业、第三产业、财贸、文教等人才;以条条为主的各部门领导班子也要有与该部门相适应的各种专门人才;对于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则要求具有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中高层领导则要求具有高层次决策和管理知识。虽然每个领导个体不可能是全才,但领导班子从整体上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并使之合理搭配,相互补充。目前许多工科类高校领导班子由专业知识相同或相近的中年领导个体组成,他们的思维方式相类似,使高校工作出现了某些薄弱环节,难以获得最佳领导效能。 (三)叠加的智能结构 将互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叠加的智能结构,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关键之一。智能是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决策力、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叠加的智能结构是指领导班子中各种智能类型的领导个体按一定序列和比例组合。一般说来,领导班子内主要负责人的智能水平应当稍高一些,同一领导班子内尽可能有各种智能类型的领导个体,既要有善于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又要有善于当机立断的帅才;还要有善于组织实施的将才,以及善于表达、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家和善于处理各种烦琐事务的实干家。舍弃或削弱任何一种智能类型的领导个体,都将导致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健全。 (四)配套的职能结构 配套的职能结构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又一关键。职能结构系指具有不同领导职能的成员,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一个配套的、精干的、多功能的领导班子。现代领导班子的职能,一般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它要求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处于相应的领导岗位,以构成稳态的领导体系,确保各种职能持续而高效地行使。为了使每一领导班子配套、精干、高效地运用,不仅要明确每个领导个体的职能,而且要协调一致地完成领导班子的整体职能,以免发生相抵牾的官僚主义现象。 (五)协调的性格气质结构 为尽量减少领导班子的心理内耗,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应力求领导个体的不同性格气质的和谐协调。协调的性格气质结构,就是把不同气质、性格特点的人按一定的序列和比例组合,使之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因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和环境的影响不同,人们的气质和性格类型也不同。不同气质形成不同的性格,外向型性格爱好协同,交际广泛,但处事不慎;内向型性格喜欢独立思考,不大合群;情绪型性格,工作大胆泼辣,但往往粗心大意;温和型性格办事谨小慎微,但往往不出差错。可见,每一种类型的气质和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由气质和性格相同的人组成领导班子,或者摩擦不断,内耗丛生,削弱甚至破坏班子的整体功能;或者墨守陈规,疏于创新,导致领导班子整体效能低下。与之相反,由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组成领导班子,却能和衷共济、协调互补,增强班子的整体效应。 (六)互相监督的党派结构 为保证领导班子的权力运作受到各社会利益集团的制衡,形成相互监督的党派结构乃是现代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最重要一环。党派结构是指各级行政领导班子内共产党员和其他民主党派成员按照一定的序列和比例组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帮贯彻多党合作制,已成为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0页。)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与西方多党轮流执政不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与特点之一。如何合理配置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党员的人数,虽无固定模式,但依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的改革目标来看,要切实保障在各级行政领导班子内,特别是中高层领导班子内,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民主党派成员,既可保障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优越地位,又能履行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真实地位,以便集中各党派的政治智慧,作出兼顾各社会团体、各社会阶层利益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民主党派和共产党有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政治主张,其中不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因而有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的也可以充当主要领导者。这样做并不否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为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和民主化决策的原则,在领导班子内占四分之三优势的共产党员完全能左右决策和领导政治方向。经验表明,领导班子内各党派成员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党派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领导个体的年龄、专业知识、智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合理配比,是领导班子结构的实体因素,职能配置是领导班子结构的存在形式,而党派配比则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必要监督工具。只有实现上述六大因素的高度统一,才能达到领导班子的整体优化。 三、领导班子的动态优化 在领导个体优化基础上形成的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还只是一种静态的优化。领导班子的优化本质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展开的动态优化的过程。这是因为任何领导活动都是由领导班子、被领导者和客观对象三者相互作用组成的动态系统。作为子系统的领导班子要受其他子系统和系统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其他子系统和环境发生了变化,领导班子的个体和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极有可能使原来的优化因素转化为非优甚至演变成障碍性和破坏性因素。在结构方面,党派争议、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心理冲突、能力不适、职能残缺等,在个体素质方面,新官上任不适应实际工作,蜕化变质也时有发生。这就涉及到领导班子动态优化的问题。 领导班子动态优化,就是通过有效的机制,保证其整体功能的持续优化的过程。从实践看,除了强化领导班子的群体意识外,最根本的应从制度入手,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现职干部的继续教育相衔接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包括做好选拔、考察、培养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应当纳入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首先,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一定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注:参见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年1月15日。),“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6页。)绝不能提拔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在广泛的民主推荐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考察,重点考核后备干部的品德及其工作能力、实绩、效率,变单纯的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为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基础上的任命制,从“入口关”上加强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使这些后备干部一旦正式走上领导岗位,就能不负众望,提高领导效能。其次,对后备干部进行正规化培训,使之获得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修养、现代化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培养过程中鼓励竞争,实现淘汰制,确保后备干部个体的素质优化。再次,对后备干部实施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后,面临着如何不断适应领导客体性质的变化的新问题。这就要求在职干部继续受教育。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牢固树立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仆意识和效率意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现职干部的继续教育相衔接,是实现领导班子动态优化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领导班子的调查与干部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应当看到,领导班子结构优化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当出现非优状况甚至严重内耗时,进行调整是必要的。调整是达到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优化的必要手段,而干部制度的改革则是实现领导班子的动态优化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封闭性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之间、干部管理体制的灵活性要求与干部职务上下机制的僵化性特征之间、岗位管理和宏观管理之间以及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之间还存在许多矛盾。因此,当前我国干部制度的改革的重点是:(1)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具体规定每个领导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做到职位、责任和权利三统一,使每个领导者各司其职、各用其权、各负其责;同时建立领导成员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解决一些交叉负责的问题,以保证领导班子既分工又协作。(2)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建立信息反馈网络。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自我述职、全体群众评议和上级组织鉴定三结合,从品德、实绩、能力、效率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方位测评,力求考核标准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考核方法的民主性与多向性、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可用性,以此作为调整领导班子使之进一步优化的客观依据。(3)建立健全的干部法规体系,为领导活动提供基本规范和程序。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选举、任命、罢免、辞职、任期、职责、晋降、流动、退休以及议事办事的程序和规则。这样可以破除领导干部职务和干部身份终身制,防止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从严惩处渎职和其他违反领导法规的行为,做到以法治代替人治。无数事实证明,如果领导活动无程序无规则,必须导致被领导者无所适从,领导班子内耗严重和功能紊乱。(4)建立干部队伍的市场配置机制。以干部考核为依据,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党政干部的合理分流,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自我调节机制与民主监督机制相配套 伴随着干部制度的改革的逐步展开,为确保领导班子的动态优化,还必须建立领导班子自我调节的内部机制和民主监督的外部机制,并使之相配套。 首先,应完善自我调节机制。在领导活动中,由于领导班子成员的经历、学识、能力、性格有所区别,互有短长,因而在认识上发生分歧,工作上产生摩擦,是难以避免的。必须在领导班子内部建立自我调节机制,建立正常的民主生活制度,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自我批评谈情况,批评别人谈希望,不痛不痒走过场”的状况。从而在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和稳定。 其次,应健全民主监督机制。长期以来,各级领导班子的监督机制一直没有纳入民主化、法制化轨道,致使领导干部的权力处于虚监和弱监状态,“尤其是对一些特殊部门和高层领导的权力的监督处于真空地带”。(注:韦钦云:《领导者权力的自我约束》,《现代领导》1990年第2期。)目前,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四项内容:一是群众监督,作为被领导者的人民群众行使法定的民主权利,包括选举权、罢免权、质询权、批评权等,以保证领导班子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克服以权谋私,拉帮结派的腐败现象,过好“权力关”;二是民主党派的监督,保证领导班子的政治活动置于各社会利益集团的监督之下,过好“统战关”;三是监察、司法、审计、财会监督,这些部门独立行使对领导者的审查权和制裁权,确保领导者的清正廉明,过好“廉洁关”和“法纪关”;四是新闻监督,新闻出版部门依法行使舆论监督权,扶正祛邪,表彰大多数依法办事、廉政清明、大公无私的领导者,批评少数专制独裁、昏庸腐败、以权谋私的蜕化变质分子,以保证领导者过好“舆论关”。当前民主监督的重点是加强对党政领导班子的重大决策、干部任用及其“一把手”的权力运作规范的监督。 必须强调,只有处理好上述三方面的关系,“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才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有效地防止和惩治腐败,实现领导班子的动态优化。 我们只要遵循党的十五大所制定的政治体制和领导机构改革的方针政策,运用系统论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抓好领导班子的个体优化、结构优化和动态优化,就一定能够建构互补、协调、规范化、自适应、多功能、高效率的稳定的各级领导班子,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收稿日期:2000-02-16作者介绍:蔡陈聪(1961- ),男,江苏南通工学院社会科学系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江苏 南通工学院,江苏 226007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