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被误读的反思 历史的误读:蒙元并没有将民族歧视政策列入法令?

  说到蒙古建立的元朝,很多网友都觉得元朝奉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比如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自然是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原来金国领地的汉人是第三等,原来南宋领地的汉人是第四等——也叫“南人”。还有,有人多元朝把全国人民分成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兵、六农、七匠、八倡、九儒、十丐。总之,在明朝人的笔下,蒙古建立的元朝刻意打压汉人,在元朝的汉族人犹如猪狗,生不如死。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建立对汉族人真的很残暴吗?

  清朝著名学者魏源在他编修的《元史新编》中说:“明朝人特别喜欢批评前朝,总是说元朝一统天下之后,把内外分成三等,对色目人好,对中原人差,对北方人好,对南方人差。对于汉族人,想尽办法提防作乱。元朝各个要害部门,全部都是元朝的世家大族,汉族人在其中还占不到百分子一二。即便是元朝中期,受到皇帝恩宠的汉人最多也就当到翰林学士为止,从来没有当宰相掌握大权的例子。”

公共政策被误读的反思 历史的误读:蒙元并没有将民族歧视政策列入法令?

  魏源列举的这些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也是普通民众对元朝的印象。之后,魏源批驳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就重用金国的契丹族人耶律楚材为相。耶律楚材举贤任能,毫无曾见。在忽必烈时代,就有汉族人史天泽、刘秉忠参与军政要务,级别等同宰相。另外如赵璧、宋子贞、张文谦、姚枢、许衡、叶李等汉人,都曾经进入中书,辅佐大政。”

  元世祖忽必烈有雄才大略,他之所以能够在中原和江南站稳脚跟,和他推行的宽松的民族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元朝究竟有没有区分什么色目人,南人呢?魏源说,有,那是在元朝中后期。

  原来,元朝中后期,多数的蒙古族人犹如清朝的八旗子弟一样,成为特权阶级,自然引起各地汉人的不满。随着各地叛乱不断,元朝中央对汉族人的信任也大打折扣。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比较明显的歧视汉人和南人。这点其实可以理解。比如在元朝和朱元璋打仗的时候,把兵权交给汉人,确实很难让人放心。要知道朱元璋他们打的就是民族牌。

  至于说十等人——最有名的说读书人是臭老九,其实也是明朝人说的。

  明朝人编订的元朝史料也有说漏嘴的时候,比如《元史·刑法》卷首说:“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朱元璋在建国后召开军政大会,分析元朝败亡原因,他说:“宋元宽纵,今宜肃纪纲”。”原来,历史上真实的元朝,不是一个严刑峻法的朝代,而是一个执法宽仁,民族平等的朝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5351/614373373314.html

更多阅读

被误读了千年的“红杏出墙” 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

被误读了千年的“红杏出墙”作者:赵炎被误读了千年的“红杏出墙”文/赵炎最有名的“红杏出墙”诗,无疑非南宋叶绍翁的那篇《游园不值》莫属,曾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5课,诗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綦彦臣 误读的中国历史

内容简介历史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是一种为政治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最有益的,或者说惟一的,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古希腊《通史》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

误读的尴尬 误读的中国历史

误读的尴尬张鸣以读书人的视角,人和事件,都可能被误读。因为后人看前人,看过去的事情,基本上要看文字材料,误读,难免。但有的误读,却是有意为之。对于文革,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就是一场整当权派的狂欢。把这些人当走资派揪出来,戴高帽子游街,

互联网的误读 被“误读”的冰洗行业

   “误读”之一:冰洗行业进入“冰冻期”,2012寒冬依旧?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投机炒房的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新房销量放缓,间接制约了家电业d的高增长。  面对国家宏观战略的大调整,2012年的冰洗企业犹如惊弓之鸟,各

银行业:被误读的“盘剥者”

     四大银行对客户收取的各种成本(包括利率和费率)是相对合理的,低于基准存款利率,并未形成对金融消费者客户的利益侵蚀,就更谈不上盘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一味赶超的中间业务发展理念就是正确的,就可以对不规范、不合理的收费

声明:《公共政策被误读的反思 历史的误读:蒙元并没有将民族歧视政策列入法令?》为网友彗星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