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江西临川才子王安石来到汴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殿试,那年王安石刚好21岁,由于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对于考取状元信心满满。 那年担任主考官的是当朝名宿、时任宰相兼枢密使晏殊,晏殊跟王安石是同乡。当年跟王安石参加同科进士考试的还有晏殊女婿杨察的亲弟弟杨寘,这个杨寘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参加殿试之前已经连中了解元和会元,如果殿试再夺得状元就成为科举史上不可多得的连中三元,所以杨宾对这次殿试也是志在必得。为了让自己女婿的弟弟杨真能够夺魁,晏殊用了很大的心机。 科举到宋朝时已经有一套完善的防作弊制度:考生的卷子在考完后先封卷,也叫弥封;封好的卷子再找一些专门文书人员重新抄写,也叫誊抄,阅卷官只能看到誊抄的卷子,而且阅卷期间阅卷官进行全封闭作业,由御林军把守,任何人不能接触。阅卷官把试卷评定等级后将试卷交由主考官,主考官把誊卷跟考生的原卷核对,再将名次呈报皇上,按照规定,状元、榜眼、探花要由皇帝定夺。 考官们根据成绩将名次排好后,呈给主考和副主考,晏殊一看名次,自己女婿的弟弟杨真只是得了第四名,而得第一名的正是自己的同乡才子王安石,第二第三名是当时已经担任政府官员的王珪、韩绛。根据宋朝考试制度的规定,政府现任官员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所以晏殊为了让杨宾获得更好的名次,就在王安石身上打起了主意。晏殊将王安石的卷子反反复复看了很久,又将杨真的卷子跟王安石的卷子反复进行比较,觉得杨宾跟王安石比确实差了一个层次,如果将杨真改为第一恐怕很难服众,怕闹出什么乱子很难收场。回家后跟自己的女婿提起此事,杨察知道自己的弟弟只得了第四名,心理也很不是滋味,将情况告诉了弟弟杨真。不料杨真听到后大怒,在酒店里大闹,“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杨真大闹酒店的消息传到晏殊那里,晏殊忽然眼睛一亮,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考官们将前几名的卷子呈给仁宗皇帝赵祯定夺。晏殊在第一名考生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话中加了特别的记号,仁宗皇帝看到这句话后特别不高兴,把王安石的名次改为第四,而将原来第四的杨宾改为第一,就这样王安石就失去了眼看到手的状元。王安石策试卷子中到底写了哪句话呢?原来王安石卷子中有“孺子其朋”一句话,晏殊就是在这句话中加了引号。这段掌故记载见王铚《默记》: “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日:‘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为什么仁宗皇帝看到“孺子其朋”这句话会特别不高兴,觉得“此语忌,不可魁天下”。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孺子其朋”这句话的意思。“孺子其朋”这句话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通常解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自今以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大意是说皇帝要跟大臣和睦相处,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按说,当时的仁宗皇帝已经三十多岁,当皇帝也二十多年,说犯了他的忌讳也很难说得过去,而且,如果没有人对这句话的特别歪曲解析,这句话也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地方,问题就出在晏殊身上。 那天杨寘大闹酒肆后,晏殊忽然在脑中闪出一个念头,他想,要是发榜后王安石真的中了状元,而杨真真的只得了第四名,到时的议论对他这个主考官就特别不利,其他没有中榜的举子就会说考官们营私舞弊,或者说考官们私自泄露考试秘密,要不然怎么会有考生事先知道考试结果,这样的话,晏殊就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如果将考试的名次调一调,既可以避免跟街坊酒肆传言的一样,又可以达到让自己女婿的弟弟高中状元,而要想达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有在王安石的卷子上做文章。于是,作为主考官的他,终于找到了可以歪曲解析的一句话——“孺子其朋”。这句话要是在皇帝仁宗可能也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在学识渊博的大儒晏殊看来,很快就发现了个中道道。太祖皇帝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皇帝柴荣一手栽培的,理应忠心耿耿。当然如果柴荣寿命长些,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不料天年不假柴荣,柴荣在位仅仅6年,寿年仅有38岁就驾崩了,柴荣临终前托孤赵匡胤,希望他能效法周公好好扶持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赵匡胤在柴荣榻前发毒誓:一定会好好辅助新君,绝无二心,否者断子绝孙。柴荣得到赵匡胤的忠心表态后,闭上了双眼,放心的到另一个世界了。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匡胤就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夺去了周家的天下,建立了自己的大宋王朝。因此,赵宋对夺了周家孤儿寡母天下之事始终讳莫如深,对赵匡胤没有履行诺言做好周公的承诺也始终不愿提起。晏殊把自己的理由想清了后,就连夜晋见仁宗皇帝,将王安石卷子的情况跟仁宗皇帝作了汇报,这才有了后来的“此语忌,不可魁天下”之言。 可见,封建统治者虽然标榜科举的公平,但是这种因为皇帝一时的喜好而随意改动名次的情况却屡见不鲜,王安石因为一句“孺子其朋”的引言而丢掉状元固然让人感到可惜,“然荆公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而增重耶!”的胸怀也让我们感到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