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你这么想...
关于霸凌,你什么都不懂!
被欺负,是没有原因和理由的
被害者也要负责──这个观念,会深深地刺伤当事者,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在这里介绍一个例子。
有一所小学低年级的男童遭到霸凌。为此感到担心的爸爸妈妈找了班导师商量,导师也很愿意聆听孩子的痛苦与悲伤。之后,就连教务主任与学校其他教职员也都出面关心。聆听孩子的遭遇后,教务主任牵着男童的手前往教室。就在那个时候,教务主任老师的一句话,却让他从此拒绝上学。
那句话是「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呢?」也就是说,老师认为「你之所以被霸凌,原因是不是出在你身上?」他因此受到非常大的打击。然而,周遭的大人都无法理解他受创的心情。为什么呢?因为不只是大人,就连孩子也逐渐有了「被害者也要负责」的这种错误想法。
我曾经以评论者的身分,参与某个现场转播的电视节目。当时电视节目播放了一段影片,主角是一名克服霸凌的青年。内容则是「以前过胖的孩子只要认真减重,瘦下来之后就不会再被霸凌了。被霸凌的孩子也需要努力。被霸凌的孩子,不要认输,请加油!」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非常激励人心、非常棒的一段影片,但其实在影片当中有着非常大的问题。
这段影片的问题出在有人针对当事者的个性、指出当事者的「缺点」。这里指出的缺点是「过胖」,而且当事者必须矫正这些缺点。在这段影片的背后,明确地传达了一个这样的讯息──被害者也要负责,所以要改变自己。
单纯就这段影片来说,就是在说明「因为过胖才被霸凌,只要瘦下来就可以解决」。
然而,其他参与电视节目的来宾,却没有任何人意会到这一点。因此我站了出来提出两个问题:「现场有人具备一定要被伤害的原因吗?」「只要有原因,人就可以伤害其他人吗?」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首先大人必须具备一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且大家都必须了解这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认同每个人的不同,是我们在面对霸凌问题时必须要有的基本认知。
某个拳击练习场在明显处张贴了一句标语──「被霸凌的孩子集合起来!现在倒数还太早!」这句标语想要传达的讯息,应该是「不能软弱,一定要强悍」吧。很明显的,在那个拳击练习场里就是认为被霸凌的孩子很软弱,所以才会张贴上这句标语。
每次当我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演讲结束后,都会请孩子写下感想。许多孩子认为,不论是霸凌的孩子或做出反击的孩子都很软弱。相反的,许多大人却认为霸凌的孩子和反击的孩子很强悍。两者的观念完全相反。不会霸凌的强悍、不会反击的强悍。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心灵。
霸凌起因于霸凌孩子的心灵与环境的问题。守护霸凌者的心灵,使加害者一一地停止做出霸凌的行为,并协助加害者反省、重生──这才是解决霸凌的方法。
请大家试着想像。假设自己遭受霸凌,难受的不得了,好不容易才开口找人商量,对方却告诉自己「被害者也要负责」,那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震惊的事啊!即使是大人,当难受的时候找朋友聊聊,假若朋友直接反问:「原因是不是出在你身上」的话,我想无论是谁,都会深深地感到受伤吧。
被害者一方不需要负责。大家必须先了解到这一点。
正因为是爸爸妈妈,所以有些事才说不出口
因为霸凌而自杀,我失去了女儿。有好几年的时间,我无法理解孩子那种无法找大人求助的心情。对于想到什么也没说的女儿,我感到十分的沮丧。总觉得「为什么都不告诉我呢?」「如果告诉我,一定有办法可以解决、可以得救。」当时我对许多人说:「不要独自承担。只要找人商量,即使背负着痛苦,还是能够活下去。」
虽然不能说找人商量是没有意义、徒劳白费的一件事,但也不是所有的大人都能理解孩子的心情、都有可以解决霸凌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我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找人商量。
想当然的是,找没有解决对策的大人商量,大人也只能先了解情况后再说:「那就再观察一阵子吧!」有很多时候,还有可能因为采取了某项错误的因应方式,而使得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此外,或许有些大人不知道该怎么去因应,所以只能视而不见。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大人得知霸凌的事实,其实那都已经表示事情过一段时间了,而且情况绝对比你想象的还要来得严重。
那么,被霸凌却无法找人求助的孩子,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某个高中二年级的女学生在叙述发生在她身上的霸凌之前,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表示:「虽然还不到霸凌的程度……」再接着开始描述她的遭遇。
无论是过去的经历,或是现在所发生的问题,许多吐露霸凌一事的孩子,在倾诉前都会先说:「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这是遭受霸凌者的特征之一。
事实上,轻描淡写难受而痛苦的实情—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与其说孩子在催眠自己「那不是霸凌」,倒不如说孩子是为了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因为孩子怀抱着强烈的不安,如果不这么做的话,自己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崩溃。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之所以迟迟无法承认事实,或多或少应该也隐含着那样的心情吧!
在与霸凌被害者的对谈当中,从他们的许多话语里,可以让人感受到那样的心情。这是在保护自己之下很自然呈现出的防御反应。
这种防御反应不仅会出现在被霸凌的孩子身上,也会出现在他们的爸爸妈妈身上。我经常听到妈妈们说:「这情况或许还不到霸凌的程度,我的小孩是在学校被大家忽视,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那位女学生流着泪告诉我,令她痛苦的实情。聆听之后,我知道她遭受的事很明显的就是霸凌,也知道她平时会前往身心科就诊并服用情绪稳定剂类的药物。
我忍不住问她:「妳的爸爸妈妈知道这件事吗?」她的回答是:「怎么可能。就只有爸爸妈妈,我是说不出口的。」
她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很好,家人之间彼此信赖、充满关爱。那么,为什么她无法告诉她的家人,反而可以对不是爸爸妈妈的我倾诉呢?她接下去说:
「家是让我最感到安心的地方,我希望我的家不要有任何的变化,所以我不想把这个问题带回家。」
她似乎不希望让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担心。
有时候,正因为亲子关系良好、就因为孩子喜欢爸爸妈妈,所以孩子才说不出口。
并不是「只要亲子之间沟通良好,孩子就会在遇到任何事情都找爸爸妈妈商量」,也不是「什么都不说就自杀,表示亲子之间的关系有问题」。孩子们面对爸爸妈妈,会「因为喜欢,所以说不出口」。或许因为如此,即使爸爸妈妈再怎么跟孩子说:「让爸爸妈妈为你担心、操心都没关系」,孩子也很难敞开心房。
在我的女儿过世之后,我曾经问过女儿的朋友:「为什么香澄什么话都不告诉我呢?」我记得很清楚,女儿的朋友是这么对我说:「我觉得那是因为香澄很喜欢叔叔和阿姨的关系。」虽然当时我只当这种话是我女儿的朋友在安慰我,但是,这名女学生的话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之后,当我在某一场演讲会上提到这名女同学的事情时,有人在感想处写了:「我非常能体会那种无法告诉重要的人的心情。」
或许大人们遗忘了许多孩子们所怀抱的心情。
加害者藉由霸凌的行为来取得内心的平衡
一般而言,大人会对霸凌其他人的孩子说:「你也不希望自己遇到这种事吧。」或许应该说孩子们都曾经听大人这么说吧。不过,孩子们对这句话其实是很反感的。
加害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的行为才这么做。如果没有引发对方相当大的反应,加害者就无法从中获得满足。大人们总是说:「孩子不懂自己做了什么。」然而事实并非全然是如此。霸凌其他人的孩子经常说:「我觉得很好玩。」此外,某个少年还曾说:「欺负别人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不霸凌其他人就会感到不安的孩子,是在藉由加害者的身分,消除可能会成为被害者的不安;并藉由霸凌的行为,试图稳定与建立自己的心灵与立场。加害者必须随时确认其他人比自己还要软弱。就这层意义来说,了解自己的行为是「霸凌」的孩子,多得令人意外。
在举办心灵工作坊时,我会请孩子们写出「曾经看过、听过的霸凌」,许多孩子都会藉这样的机会说出霸凌的经验。
孩子们十分清楚了解自己不喜欢遇到什么事、霸凌的意义为何、要怎么去伤害对方……。即使深深受到伤害也不反击的孩子会变成霸凌的目标;相对的,有时候觉得反击很有趣的孩子也会联合起来,把一个孩子当做霸凌的目标。
在我演讲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假装睡着,或在底下讲话,试图妨碍演讲进行。当我演讲完询问老师这些孩子的状况,我发现这些孩子几乎都是霸凌的加害者。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所以才不喜欢待在那种场合。
因此我在演讲前,都会事先告诉老师:「在听演讲时,霸凌其他人的孩子会打瞌睡或聊天。」这句话可以说屡屡获得印证。
即便是大人,也有可能在无意间就伤害到其他人,甚至有的人是毫无自觉。无论如何,既然伤害对方是事实,就应该真心向对方表达歉意。
请回想自己小时候
我相信无论是谁,在童年时期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痛苦、悲伤的经验。请仔细回想,当时的你是否曾经将自己的心情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呢?
找大人商量时,对方是如何回应你的呢?说过哪些话?跟你原本所期望的一样吗?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鞋子曾被同学藏起来。当我告诉家人的时候,只得到一句话:「以后就会没事了,妳还是要去学校喔,要加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为我着想,那种「难受到不想去学校」的心情。当时我下定决心,再也不求助大人。
另一方面,也请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变得无法找人求援呢?当我询问孩子们这个问题时,他们的答案有:
「我不想让爸爸妈妈担心。」
「我不想承认自己被霸凌。」
「我不能让爸爸妈妈看见我悲惨的模样。」
「反正商量之后,事情也无法解决。」
「爸爸妈妈生起气来,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来。」
「求助的话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严重。」
「维持现状还比较好。」
「小孩被霸凌,爸爸妈妈也很可怜。」
比起去找爸爸妈妈商量,有许多孩子更不敢跟老师说,甚至觉得「爸爸妈妈可能会告诉老师」,因而不敢找爸爸妈妈商量。
当孩子来找你时,你会怎么做呢?
首先,请你回想你小的时候。
回想当时你找人求援时,有哪些话拯救了你?有哪些话刺伤了你?这些都将会成为你因应这个问题时的重要提示,也会让你发现哪些话不该说。相对的,如果你以前是个不会去找大人商量的人,也请试着用当时的心情,在孩子身边陪伴正感到困恼的孩子。
「不可以一个人烦恼。」
「去找大人商量。」
「去找老师商量。」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上对下的命令?孩子们期待的,绝对不是这样的人,而是会认真陪伴他们想办法、不会急着想得到答案、不会强迫他们接受大人的道理,并且是和他们一同寻找答案的人。
「以前就有这种事了。」
「是不是换个角度想就好了呢?」
「无论如何至少要上学,加油。」
「所有的经验都是有用的。」
「你要变得坚强。」
这些话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对脆弱的孩子来说,这些话甚至有可能会将他们逼上了绝路。
请以同理心对待孩子,请坐在他们的身旁跟他们交谈。也请从旁提供协助,支持他们。
书籍简介
书名:一个没有霸凌的教室
作者:小森美登里
小森美登里
日本前文部科学省霸凌问题顾问、滋贺县霸凌对策研究团队会议委员、NPO法人Gentle Heart Project理事。
1957年,出生于神奈川县藤泽市。1998年,失去当时就读高一因霸凌问题而自杀的独生女香澄。2003年,为创造没有霸凌与暴力的温和社会,与丈夫新一郎一同成立NPO法人Gentle Heart Project。
至今于全国学校、教育委员会等地,进行了超过一千场的演讲,传达心灵与生命的重要性。此外,也会举办展览、学习会等活动。主要著作有《当我的孩子因为霸凌而自杀,我才了解目前发生在孩子与老师们之间的事》(2012年,WAVE出版)、《新版 给活在霸凌中的你》(2012年,WAVE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