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雅俗之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有的言辞高雅、清新自然、庄重脱俗,是谓“雅”;也有的浅显易懂、直抒胸臆,称之为“俗”。中国传统诗歌美学主流是尚雅避俗,但有时化“俗”为雅,能够起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典雅蕴藉
晏殊《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写暮春闲愁,上阕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画面中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整首词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外,都是写景,温柔细腻,缠绵含蓄,曲折往复,清隽婉约,既不追求镂金错彩的雕饰,也少有浓艳的脂粉气,展现了“闲雅有情思”的词风。
二、通俗浅白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明白晓畅,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三、雅俗共赏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柳永的词俗中有雅、雅不避俗,一泻无余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他在典雅的词里使用俗字,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使用“伊”字,使得全词雅中有俗,雅俗共赏。
四、化俗为雅
苏轼《发广州》
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
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
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苏轼作此诗时被贬海南,长途跋涉并没有挫败苏轼的满腔豪情,他自觉意气自如,三杯下肚,酩酊一枕。酒酣之中,蒲涧疏钟,黄湾落木,时闻于耳,处处樵歌渔唱,为自己这个远行人送行,岭外天涯,又何言其远?“软泡”即饮酒,“黑甜”即睡觉,这些都是宋时岭南俚语。诗中采用当地俗语,自嘲中带着一丝苦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既对政治现实不满,而又达天知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化俗为雅、大俗大雅。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云大风轻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