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博客里见有朋友介绍,才知道上海还有 “外滩源”一说。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这里保留着外滩唯一的19世纪建筑,这里诞生了上海第一家博物馆,这里的戏院曾上演中国最早新兴话剧……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
新天安堂,原联合教堂,于1886年建成,1901年扩建,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中间33米高的八边形尖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
原英国领事馆,外滩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唯一的19世纪建筑。露天大草坪尽头是一幢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古典砖木混合结构的别墅,典型的外廊式,清水砖外墙,它落成于1849年,曾遭遇火灾,重建于1873年。是我们城市的唯一一幢外廊式风格。
这里,是《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五口通商的殖民时代大本营;清末曾朴的小说《孽海花》里描写过领事馆里的“西人赛花会”。
真光大楼,原叫浸信会大楼,位于圆明园路209号。原为中华浸信会联合会办公楼。1930年建成。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1994年2月1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圆明园路185号的兰心大楼正是中国新兴话剧的起源地之一。1843年上海开埠后,一家以英国人为主的剧社集资建造的中国第一个西式剧场,1871年的一场大火将设施简陋的兰心大戏院烧成废墟,新“兰心大戏院”于1874年1月27日再次落成。重建后的兰心大戏院仿欧洲歌剧院风格,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音响效果很好。
安培洋行,砖木结构,1908年建造,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入口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一半圆形挑出窗。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一色的清水红砖墙,砖工的有意做旧和存心粗糙,给人时代的沧桑之感,相当夺人眼球。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建筑坐西朝东,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
![外滩源下午茶 外滩源](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534/0019060407000644590180.jpg)
协进大楼,以前是宗教会所,今后这里将进驻奢侈品商店。
哈密大厦,十世纪 30 年代的领事馆建筑。不知为何,资料上没有更多的介绍。
圆明园公寓,建于二十世纪初,保留历史建筑,一至四层为砖木结构(局部砖混结构),五层为砖混结构,结构整体性差,破坏严重。现一至二层改造为商业零售,三至四层改造为高档餐厅。
益丰洋行大楼,这幢1911年建成的大楼共有5层,平面近似矩形,立面沿北京东路直线展开,长达124米,顶部三角形山花作间断分隔。清水红砖,白色拱门,西北角入口和东北角穹顶等装饰为巴洛克符号。
半岛酒店是60 年来外滩惟一一幢新建筑。半岛酒店的门就在北京路上,但整个楼身占据了圆明园路的一侧的半条街。在上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这里曾是人气相当高的友谊商店。上海滩手艺最好的“奉帮裁缝”也在友谊商店,专给国家领导人量体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