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
几千年以来,由于经受儒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华民族具有了独特而鲜明的民族性格。儒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愈挫愈坚、继往开来,是因为这些文化内核,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与时代同步,与日月齐辉。
“儒”字,是一个会意字,即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需,“雨天需”,是《周易》一个卦名,就是说,密云行天,即将下雨,成为“需”的本义。儒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同属于儒文化圈,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儒学说的核心,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忠”,《说文解字》说,“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从字形上看,是人对祭器鞠躬作礼。古代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从忠字的本义来说,就是人们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们要忠于君主及国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孝”,是一个会意形声字。这个字形造得非常巧妙,高度体现中国文字的神韵和意蕴。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仁”,是一个会意字,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说文解字》说,从人,从二。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二”是地之数。我看一位学者对仁的解释,更具有浪漫色彩和震撼力。他说,只有弄通读透这个“仁”字,才能真正理解的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和真正的中国文化。“仁”由“人”和“二”构成,可以理解为由二人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亚瑟和夏娃的亲密关系,即爱或爱情。这种理解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与现代词语“仁爱”的意思非常吻合。那么,结合起来看,“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义”,是会意字,比较复杂。现在的“义”字是一个简化字,完全丧失了“本义”,客观上说明当今很多人“无义”。繁体“义”字,从我,从羊。现代专家认为,“义”和“羲”相同,都和祭祀有关。“义”是由“我”和“羊”会意。这个字的关键就是“我”。“我”的本义是一种器具,用来屠宰牛羊。请注意,“我”的右半边是“戈”,左半部分是指“戈”上有很多锯齿。这个说明,“我”的本义是一种带锯齿的刀具,人们用“我”来杀牛羊用于祭祀,表示对神的尊重。所以“义”就包含有“死亡”、“牺牲”、“杀害”的意义。至于“我”字,后来才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因此,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
“礼”,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同样,简化后的“礼”则完全“无礼”,完全丧失了“礼”所代表的基本含义。繁体的“礼”,从示,发“豊”声(发音同礼声)。“示”的意思,就是把东西展示给别人看。“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物,用于事神就叫礼。所以,“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简化的“礼”字,巧妙地讽刺了我们今天的现状,就是很多人“无礼”。